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模范人物
"好干部"袁雅逊
2015年04月16日 10:42
有一种倒下,可以托起生命;有一种抉择,为人民点燃希望。在突如其来的地震面前,他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袁雅逊,高原天边,那颗最闪亮的星。他把内心装得满满的,全是甘孜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个个愿望;他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全是守在家乡一天天地忘我工作。他曾说:别在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人生最长不过3万多天,要珍惜每分每秒,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这种珍惜更连结着他对故土的眷恋。“我生长在这片沃土,是草原的儿子,如果离开这里,我就没有根了。我只想踏实干实事,自己心里也踏实。”而今,年轻的雄鹰魂归草原,生命虽短,却是光华绽放。这一曲33年的如歌青春,注定久久回响,永留世人心间……
1.生命的最后40个小时 满满的牵挂都在灾区
2014年11月21日,忙完“甘以爱人·孜求慈善”甘孜州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一年到头难得给自己一个假期的袁雅逊刚刚到达南京,准备开始自己的年假之旅。谁曾想,11月22日16时55分,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得知这一消息的他再也坐不住了,一时间给共青团甘孜州委书记拉珍打电话,请缨上阵。
11月23日,袁雅逊从南京飞回成都。11月24日,花了整整12小时又从成都赶回了康定。一回到康定,他立马说:“玉树地震时,我到过现场,我有经验,这次康定地震,我请求去震中一线!”考虑到已有一名副书记带队在塔公一线,单位让他在留守后方。着急的他依然服从组织安排,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物资募集、平台外宣等工作的他,连夜召集干部调整工作思路,加班加点用团委自办的新媒体及时向外界传递甘孜抗震救灾的正能量,呼吁内地朋友不要盲目进入高海拔的灾区一线……
他为能上灾区一线对团委书记“笑开了脸”:“男子汉不去一线,咋个能行!”
11月25日一早,袁雅逊全程陪同团四川省委、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抗震救灾工作组,到康定县塔公乡群团社会服务工作站了解站点运行情况,深入塔公乡中心校、新都桥小学、木雅祖庆小学和营官希望小学,了解灾区学校、青少年受灾情况,讨论青基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当晚8时,他还同工作组一道慰问坚守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匆忙吃过晚饭的他还在对接第二天要去一线的物资捐赠方,还在审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还在安排抗震救灾资料收集……那天晚上,他几乎通宵未眠。
11月25日晚23时19分,无情的地震又一次降临康定。5.8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转发避震消息,希望借此消除公众疑虑,传递正能量。11月26日一大早,袁雅逊又同工作组一道前往道孚县配送救灾物资、查看待援建抗震希望学校。途中,他还操心着物资募集、平台信息发布等工作……
40个小时里,他为自己能坚持工作不休息而高兴,对关心他的同事说“这样可以把我回来堵车的时间补上”。
11月26日下午4点,一辆白色越野车在距离塔公10公里处翻车。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袁雅逊不幸遇难,年仅33岁。
2.在灾难面前 他觉得冲上去才是英雄本色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袁雅逊以一名志愿者和玉树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身份加入到四川第一支应急志愿服务队,并于14日下午带队从康定赶往玉树。
在长达半个月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他克服了缺水、缺电、缺氧、高原、高寒、疾病等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艰辛的付出,建起了灾区第一个“青年志愿服务站”和“四川医疗服务点”。因救灾任务重,他常常忙到凌晨四五点,在高海拔的石渠、玉树两地圆满完成了志愿队伍的组织协调、指挥救援、后勤保障、藏语翻译等艰巨任务。
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加之玉树恶劣的天气,他病倒了,医生建议其返回治疗,然而他却没有离开救灾一线,只是在进行了简单的输氧、输液后又投入到工作中。那一次,很多志愿者记住了他说的话:“年轻干部在灾难面前,冲上去才是本色。”
在玉树抗震救灾期间,他和队友为灾区群众提供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安置等志愿服务2000多人次;协调青海团省委在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发布寻亲信息、短信108条,帮助24名受灾群众找到了亲人。
由于袁雅逊的出色表现,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四川省参与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团干部”、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带领的抗震救灾应急志愿服务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3.为孩子全身心投入工作 他捧出自己温暖别人
“哥哥真的离开我们了吗?是真的吗?是真的吗?”11月26日20时,电话那头,得知雅逊哥哥走了的消息后,就读于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罗绒泽仁反复问道,表示难以置信。他说:“雅逊哥哥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对我们这些残疾儿童非常好。能认识雅逊哥哥是我的荣幸,我会永远怀念这个好朋友的。”
其实,罗绒泽仁和袁雅逊仅仅交往过两次。但两次交往中,他都把自己的心捧出来温暖别人,感受到爱心的罗绒泽仁曾经对很多小朋友说:“我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我们是做青少年工作的,是孕育希望的事业。工作既然做了,那就要做到最好!”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工作上他是个“急性子”,总是追求完美。2013年1月,正式报到没几个月的他从平时调研、走访、交谈中了解的情况入手,思谋提出开展“心愿快车”公益活动,专门为留守儿童、未成年孤儿、服刑人员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实现物质满足、开阔视野、情感满足、身心健康和学习辅导五大类心愿。1月19日,他组织、策划并主持了以“爱心飞翔康巴·真爱温暖童心”为主题的“心愿快车”之暖冬圆梦活动启动仪式。后续活动推进当中,他逐一盯对资料收集、核实、心愿认领、对接、反馈等细节,尽最大努力把温暖传递给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截止目前,“心愿快车”活动已整合资金570余万元,累计实现27847个心愿。他总说:“每当看到孩子们心愿实现后的笑脸,我们所有的辛苦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石渠县海拔4240米,被誉为“生命的禁区”。团州委结对认亲的点在石渠县尼呷镇。他是班子成员中唯一一名男同志,一年当中他总是主动申请带队去石渠开展结对认亲、走访慰问等工作,丝毫没有怨言。在康定县工作期间,他还利用自身擅长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的优势,先后组织了“康巴藏区团旗红”、“康定儿童携手奥运”、“跑马山下真情演唱”、“红色歌曲进校园”、“康巴红领巾心向党”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加强藏区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纵深开展。
生活中,他是贴心的哥哥,如兄弟姊妹般关爱下属,对待朋友;工作中,他是严厉的领导,经常逐字逐句修改稿件,反复盯对活动细节,落实每一项交办任务。
4.他走了但精神长存 光亮必在康巴大地薪火相传
2014年12月1日清晨,康定寒风凛冽,数百人朝着距县城10余公里的县殡仪馆前进。那里,静静地躺着他们的好同事、好朋友、好榜样——33岁的袁雅逊,在抗震救灾途中因公殉职的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哀乐绵绵,抽泣声声,悲浸折多河。“雅逊,一路走好!”呼唤再轻声,也如冰冷风刀一般刻着每一位前来参加袁雅逊遗体告别仪式的人心。
一名优秀的干部,总是容易被大家记住的。
告别仪式上,一朵朵菊花寄托人们的哀思和敬意。“我认识他,他经常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是一个多才多艺、非常能干的小伙子。”在康定县开麻辣烫店的许老板感叹,太可惜了!在康定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李铭霞并不认识袁雅逊,可身边很多朋友给她讲述了袁雅逊的敬业和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敢于为理想奋斗的人,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勇于担当和坚忍奋进的品质。”“兄弟,你远行,走出了一腔热血,走出了一生精彩,匆匆上路,无数祈祷护佑着你,活着洒脱,离去荣光!”这首诗出自甘孜州一名干部之手,也是当地干部群众自发缅怀袁雅逊的众多诗歌之一。
遗像上的袁雅逊依然年轻帅气、眼神坚毅,一如他生前,给人以力量。谁曾想过,两次参加抗震救灾的他,这次竟走得如此匆匆,还来不及告别年事已高的双亲,还未完全施展开他“以全部身心回报家乡”的满腔热血。“为党旗增辉,为团旗添彩!”这位朴实的藏族党员,用年轻的生命在抗震救灾一线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化成康巴高原上空一颗最亮的星!
袁雅逊,成为康定一面鲜艳的旗帜,激励干部群众奋勇前行。他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写在甘孜大地,刻在113万甘孜儿女心中。“他就是一颗在高原陨落的星星,他的光亮必在甘孜大地薪火相传。”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说,全州干部职工一定会以袁雅逊为榜样,将他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传承发扬下去,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建设好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
责任编辑:刘佳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16/810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