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向深入
2015年04月22日 13:47
南华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氛围己经形成。一是认识统一。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部署,积极推进。二是工作主动。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节水、节油、节电、节地、节材的措施,应该说开局不错。但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这里,有必要再作一些探讨。
一、整体联动,形成合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所以这项工作不能单打一,必须围绕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三大战略,与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整体联动。
一是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这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高度统一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贯穿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始终,而且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是衡量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体现。找到了这个结合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坚持有保有压,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以此推动南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吻合,就是要建设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这三方面工作不能割裂开来,而应互为促进、互为条件、有机统一,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的局面。
三是与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结合起来。文化大县是个综合概念。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本身就透着一种文化精神。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在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当前,我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3000美元,所以,“节约”这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精神遗产不能忘。建设文化大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进一步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让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坚实基础。
还应看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来看,我们抓节能降耗、抓减量排放、抓再生利用、抓资源节约,其核心都是节约。而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一整套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则是必然选择。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既要着眼长远发展,更要立足当前实际,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到实处和推向深入。
二、抓住重点,力求突破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方方面面,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工作齐头并进,必须把握重点,力求突破。从政府层面上看,当前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制定标准。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包括节水、节油、节电、节地、节材的程度,要有一套行业或产品标准。有了标准,就像设了一道门槛,有了一个杠杆,才能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和评价体系,用以约束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当前,重点要制定各个领域循环经济的技术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编制各类产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节能标准。各部门要抓紧研究,把它作为当前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二是完善政策。政策是重要导向。制订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法治手段和经济手段,约束企业行为。现在一些企业用水不节约,用电不心疼,用地很铺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价、电价、地价都比较低,企业可以承受,没有节约的动力。我们要企业节约,光喊喊口号、讲讲道理,效果不大,必须用经济手段,特别是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让企业主动去节约。这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如果企业在低价格、低成本基础上,能够取得可观的盈利空间,企业是绝对不会自觉地去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因此,要深入研究有效的政策,对耗能、用地、排污等各个环节,奖励要少一点,惩治要严厉点。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耗能行业,要按照标准来衡量它,通过政策和法律加以约束。只有让企业心疼了,承受不了了,才会主动去节约,主动去搞循环经济。
三是技术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标准,有了政策,我们还要在技术方面加以推动。具体讲是“两手抓”,一手抓研发,一手抓应用。要组织研究开发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这两个“一批”,是技术推动的主要抓手。事实上,现在很多领域的节能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主要是推广应用的成本较高。所以,我们既要研究如何降低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又要研究如何在政策层面上加大推动力度。
四是法治保障。法律是准绳,是硬杠杆。必须把循环经济和节约性社会纳入法治的轨道,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组织力量编制《南华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进一步明确南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工作任务和对策措施等,并认真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结合南华实际,制订和修订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约束力度。
以上都是当前政府要抓的重点,也是政府职能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得到充分发挥的重大体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长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各企业、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特别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制订近两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扎实推进。
三、政府带头,营造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既要发挥支持、引导和督促作用,更要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协力共创的良好氛围。
一是政府要带好头。这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县级机关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县前列,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意见》,并公布于众,接受监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不能耽搁。最近我了解了一下,如果制定节电措施并落实到位,县级机关一年可以节约15000度电。尽管数量不大,但是全县各乡镇和各部门都注意节约的话,成效是很明显的。包括节水、节油、节纸,还有政府采购方面,都大有潜力可挖。同时,在各乡镇、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要增加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的内容。
二是宣传要做到位。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宣传很重要。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要开设栏目,制作专题,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学校、社区、企业、农村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从小孩抓起,从小节抓起,从小事抓起。宣传报道要注重两个典型,一个是正面典型,一个是反面典型。对中央电视台和省州电视台播出的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实例,要认真组织收看。这方面我们县的总结、宣传、落实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日常的宣传中,我们既要宣传好的案例,也要有针对性地反映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这样宣传效果才会更好。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2/8109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