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官员为妻揽储,只因权力太任性
2015年04月23日 10:45
【事件介绍】
温州出现存款大王 国资委总经济师用职权揽储被查
众所周知银行生存的根本就是存款,无论是企业存款还是普通老百姓的个人存款,都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也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在银行竞争争揽存款的今天,我们更多的应该是采取正常的竞争手段,加强银行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强银行的竞争能力,来获得更多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而不应该以权压人,以势夺人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否则,真的很容易摊上大事。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温州国资委某总经济师利用自己分管国企的相关权利,打着账号清理的旗号,把所有市属国企账号开在其妻子所在银行。日均存款23亿,该银行支行成立半年后存款即达到38亿。据悉,目前,当地纪委已组织专人开展调查。
网友介绍:丈夫利用自己的权利与权力,承揽国企存款,放进妻子所在的银行那里。不但能从中获利,还能提高妻子所在银行的营业额以及利润,有不少网友看完调侃:该支行简直就是他家的私人银行了!
据悉,潘某,系该总经济师妻子,现供职于某银行黎明支行行长。该支行(黎明业务部)成立于2013年3月,该支行成立半年后存款即达到38亿,当年日均存款23亿,而且所有账户及存款均为国企。
据调查得知,这些存款资金并非国企自有资金,大多是银行贷款而来,高息贷款,低息存款,国家受损,个人得利。
官员为妻吸储,“好丈夫”咋能这么当?
一边厢是丈夫利用职务之便堂而皇之榨取国企利润的行为,一边厢是妻子肆无忌惮地使用丈夫提供的资源为“小家”牟利。温州市国资委某总经济师利用自己分管国企业绩考核、财务管理及国企公款存放选择权,私自为妻子供职银行提供便利,承揽国企存款,损公肥私,为己牟利。这种“里应外合”的“夫妻贼”让人心寒,这种“天作之合”的贪腐行径不禁让人嗤之以鼻,确实不该。不禁要问,利用职务之便为妻子拉承揽国企存款,“好丈夫”咋能这么当?“好太太”岂能无动于衷?
如此做法,所谓的“夫妻情谊”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看中了背后的金钱利益。“借鸡生蛋”的做法被国资委的总经济师娴熟运用在职务犯罪行为之上,确实略显讽刺。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我们并不排斥他用合理的方式为妻子拉一拉存款,但打着为妻吸储的“幌子”,做着损害国有财产的行径,实乃让金钱蒙了心,而妻子没能及时的劝解,反而化身“贪内助”更是为违法违规行径推波助澜,存款达几十亿,从其中谋取的暴利可想而知。
事情已然发生,纪委也已经介入检查,相信会很快给我们一个公正、严肃的调查结果和处置方案,但是仍需有关部门多多反思。在反腐战斗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顶风作案者的手段也愈加的隐蔽,也愈加的专业化,“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也亟需监督手段严密性的“再升级”以及问责程度严厉性的“再刷新”,更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进行重整规划、“修复漏洞”,严防这种“好丈夫”的再度出现。
存款大王背后隐藏多少权力交换?
温州方面已经开始就网帖内容进行调查。我们如果寄予这种调查太多美好期待,也太天真了。可以想见的是,这种调查结果即使再真实,也只能是水过地皮湿的调查。其调查的内容只会是:存款真是国企存入的吗?为何存入一家银行?存入这家银行的利息是否是市场利息,有没有给国家造成利息损失?
假如说,这些钱都是国企的,但是其存款的利息是正常的,也没有造假和流失,处罚的结果会是什么?肯定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存款大王背后的权力交换现象。表面上看,只是揽储的行为,并没有直接把钱装进腰包里,而实际上这更是一种看不见的腐败。真正的举报者,也不是为了反腐,应该是其他没有吃上肥肉的银行。
这里面有着复杂的权力交换。
这是官员与企业之间的权力交换。对于这位主管国资委财务的经济师来说,他手中拥有国资的协调与划拨权力。这些国企自然希望最大范围,获取物资和拨款。让这位经济师满意了,国企没有任何损失,在哪里存钱不是存钱?可是在经济师妻子所在的银行存钱,就能得到权力的照顾,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而这种权力交换的隐形腐败,还是众多的。官员审批工程,开发商可以把工程的一部分承包给审批官员的亲属;官员照顾企业,企业就聘请官员的亲属当副总经理。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受贿,可是这种隐藏起来的腐败更可怕。
这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权力交换。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放贷和揽储。无疑,银行也动用了公权换取利益。你愿意把资金放在我们银行,我们银行就愿意支持你们的贷款行为。而实际上利益最大的获取者不是银行,而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央行系统都有放贷和揽储的任务。完成任务、超额完成任务都是有奖励的。当银行的放贷和揽储搅和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搅和还牵涉个人利益的时候,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发出“银行的钱去哪儿了”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银行多是国有银行,还承担着社会公益的任务。银行的义务哪去了?岂能徒留利益?
存款大王的调查不能只看存折的真假,更要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看不见的腐败。比如说,经济师在揽储的过程中,究竟违法给了这些国企多少好处?经济师的妻子违法给这些企业放了多少贷款?揽储成功之后,这位经济师的妻子获取了多少奖励?这些奖励虽然合法,是不是也该反思这种权力任性的奖励制度?
莫让“为妻揽储”成为“贪腐助推器”
有人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突出了女性的重要作用。而每个贪腐官员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鼓励”他犯错误的女人。还记得媒体曾报道过的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落星堡村支书李拉成妻子被指“名下竟有500多亩耕地,开着豪车每年领取4万余元的国家粮食直补款”,这样的妻子成为了丈夫以权谋私的助推器。
如今,这位国资委某总经济师以权谋私私自为妻子供职银行承揽国企存款,损公肥私,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损。盘点落马“大老虎”的劣迹,其中不乏有那些“大老虎”的夫人们和丈夫组成“夫妻档”,上演着“贪腐二人转”。
应该说,用“公权换现”这种方式来“为其揽储”绝不是家庭和睦的表现。这位温州市国资委总经济师利用自己分管国企财务管理职务,打着国企账号清理的旗号,把与自己无关的账号清理掉,把所有市属国企的账号开在妻子名下的某银行黎明支行。这样的贪腐行为,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将问题暴露无遗。
手握“现管权”的总经济师错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一己之物”,看成是可以为自己妻子完成任务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忘了权力是公物的,是属于人民的。他妻子供职于某银行黎明支行,从该支行(黎明业务部)成立于半年后存款即达到38亿,当年日均存款23亿,而且所有账户及存款均为国企。日均存款23亿这样大的数目背后的猫腻恐怕不是一言两语能解释的清的。面对这位“为妻揽储”的官员,及其代表的一系列“滥用权力者”,我们必须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拆掉“贪腐助推器”,让权力的使用回归法制轨道。
【启示与思考】
银行职员揽储给一些职员下任务、订考核指标本是正当业务范围之内,即使是动员亲戚、同学、朋友到自己工作的银行存款也无可非议。但像曝料中的这位地方国资委领导却是利用自己工作之便,私自为妻子供职银行提供便利,承揽巨额国企存款,就是损公肥私,为己牟利的违纪违规行为,定会受到组织调查和严肃处理。
从调查看来,这位官员帮妻揽储的数亿存款资金,并非国企自有资金,大多是银行贷款而来,高息贷款,低息存款,想想这笔账咋算都是亏本的买卖,为啥还要把钱往那家银行存?倒是让这个不大的银行支行看似存款业务一路飙升,业绩“辉煌”,但实际上企业受损,国家受损。
这位领导为妻揽储,利用的是分管国企财务管理之便,其妻吸收数十亿存款的“辉煌”业绩当然来源于丈夫违纪之下的“鼎力”协助,当然不排除有银行业绩考核下个人获得高额“奖励”之嫌。因此,希望组织、纪检部门严肃处理领导干部为家属违纪揽储之,也警示一些企业以后不能违规把国家资金给领导家属“帮忙”。否则,如果企业、国家资金受损,“帮忙”者当然也难脱干系。
随着股市的逐渐复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银行相对较低的利率,对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低。为改变资金搬家的窘境,各商业银行必然会想方设法吸收存款,“吸储”的诱惑会越来越大。可以说,留给相关部门的时间,并不充裕。因此,有关方面必须要尽快采取措施,切实整治“以权吸储”。
整治“以权吸储”,一方面要严惩存量。对于靠“以权吸储”牟利的干部,要严肃查处、从严惩戒、绝不姑息,达到处理一起,警示一群的效果,让官员不敢“以权吸储”。另一方面,更要预防增量。“以权吸储”之所以大行其道,归根到底是权力没有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试想,如果官员的所有决策都要签字背书,谁还敢以身试法?因此,有关方面更要通过合理决策制衡机制,让官员不能“以权吸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3/811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