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违法违规功德箱需各部门联合整治
2015年04月24日 10:55
【事件介绍】
治理违法违规功德箱,各地在行动
为治理涉及佛、道教领域的各种乱象,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十部门意见》)中明确指出:除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外,其他场所一律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捐献。对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献、开展宗教活动等借教敛财行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会同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工商、旅游、文物等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坚决予以查处,并视情予以通报;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4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下发文件、部署开展对违法违规乱设功德箱的专项整治,便是贯彻落实《十部门意见》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广大信教群众和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依法对佛道教寺观进行规范化管理,推动佛教、道教健康发展。
在《十部门意见》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地方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比如山东济南就对全市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的功德箱进行了登记编号,进行信息公布,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国家宗教事务局新闻发言人、政法司副司长刘金光说。
来自山东省济南市民宗局宗教处的资料显示,2013年,济南市民宗局发布了《关于规范佛教活动场所功德箱设置的通告》,对全市佛教活动场所功德箱设置进行规范,实行准设制度和公示制度,即将准予设置功德箱的佛教活动场所范围规范为全市依法取得《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以及报经山东省宗教局、济南市民宗局批准,依法筹备设立中的寺院、念佛堂等;准设功德箱由济南市佛教协会统一编号、制发标牌,标牌标示有“济佛箱第XXX号”字样,悬贴于功德箱明显处,以利识别。目前,济南市已对全市登记及筹备设立中的27处佛道教活动场所、172个功德箱进行了登记、编号,并在《济南时报》、济南民族与宗教网站等媒体对全市合法佛教场所、佛教和道教教职人员、佛教场所功德箱进行全面公示,扩大知晓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济南电视台“政务面对面”、济南广播电台“政务热线”等栏目,宣传规范管理功德箱的做法;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整治辖区内各类非宗教活动场所违规设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献等行为,全市共分类治理25处非宗教活动场所,清除各类非宗教活动场所私设功德箱94个,取得了良好成效。
非宗教活动场所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近年来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河北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一直由文物部门归口管理。2013年,有佛教界和媒体反映,其内部设置接受宗教捐献的功德箱。于是,河北省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协调县里主管领导会同统战、文物、旅游等部门,依法取缔了功德箱。目前,隆兴寺内著名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前已没有了功德箱,而是被放在一旁,箱子上“功德箱”的字样也被“保护遗产,人人有责”所代替,并在下方作了相应的解释。隆兴寺的成功治理为河北省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示范。其后,石家庄井陉县、承德市外八庙景区等地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纠正。
普宁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举行宗教活动的旅游场所。然而前些年,普宁寺的唯一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些非宗教活动场所私设功德箱,欺客宰客的事件时有发生。承德市民宗局副局长宫向前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近几年,承德市民宗局在检查监督方面下了大功夫。不仅有联合执法形式的明察,有民宗部门干部买票进入场所的暗访,还有反复查,有群众举报则立刻查,各部门协同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姑息。
在贯彻落实《十部门意见》的过程中,广西桂林市宗教、旅游、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对市区所有景区景点的非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排查。在排查中,发现部分佛教场所存在寺庙管理上的不规范,如有的寺庙出家人离开后寺庙便由居士管理,寺庙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成为一些人借教敛财的工具。排查中,还发现市区内的一些景区景点,借着历史上曾有的佛教石刻和塑像,欺诈游客,牟取非法钱财;一些寺庙如鉴山寺等,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旅游单位还参与寺庙的管理。对此,桂林市及阳朔县根据《十部门意见》,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对两个园区景点涉及借教敛财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没收其私设功德箱的全部非法所得,并对屡教不改的一处景点依法查封。
记者手记:一组调查报道推动六部门整治违法违规功德箱
通过公开报道来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整治有关问题难不难?一般情况下挺难,但有时候知其难而为之,也会遇到迎难而解的机会。
4月1日,国家宗教局、统战部、公安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这个消息让我好一阵欣慰:我们在2014年推出了一组“寺庙景区借功德箱敛财”的调查报道,终于推动了相关部门的实质工作。
其间,国家宗教事务局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明确表示,新华社记者调查曝光的相关“借寺敛财”行为严重违法违规,将根据相关规定、联合多部门进行严肃查处。
我马上给在报道中给予我们大量支持的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明贤法师发去短信,表示感谢。明贤法师在回复的短信中连连感叹:“太好了!太好了!”
这组报道,需要从2014年下半年某一天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好几个人都转了一个类似的帖子,大致是“和尚也爱豪车美女”。
当时我就想,“假和尚”行走四方招摇撞骗甚至风花雪月,如此败坏形象难道就没人管吗?
进一步搜索发现,关于假和尚、假寺庙的信息遍布网络,不少同事也跟我讲述了他们曾经遭假和尚骗钱的经历。
人人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正是我们开展调查报道的鲜活选题,我很快组织了报道小组。
通过网络寻找、征集线索,以及明贤法师的协助,我和同事获得了重要信息:北京一些知名寺庙如潭柘寺、戒台寺,早已被旅游公司承包经营,这一情况在国内多地也存在类似情况。
由于“寺庙被承包经营”涉及面太广,我们经过初步调查,决定以“功德箱”为切入点:在宗教相关法律法规里,对于功德箱的设置有明确规定,如果我们能调查证实这些被承包经营的寺院内的功德箱确属违法违规,就能一举击中这些经营者“借寺敛财”的靶子。
没有想到的是,实质调查中,寺庙景区私设功德箱敛财的情形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
我们先后两次前往北京潭柘寺和戒台寺暗访,目睹的情形让我们震惊。两寺内功德箱几乎占据各殿所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潭柘寺,在当天开放的场所就设了70个功德箱,一个小小的“财神殿”竟有12个。
为了证实这些功德箱的归属,我们在多处进行隐性采访,甚至先掏了数百元捐献“功德”。多名住寺僧人和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功德箱背后的隐秘:少数属于僧团,多数则是景区经营公司设置。潭柘寺的70个功德箱中,竟有53个是景区的敛财工具!
进一步采访我们发现,潭柘寺和戒台寺都已经归于一家旅游上市公司经营,其相关开发规划中甚至还提出了更加疯狂的商业开发计划。
与此同时,我们还奔赴北京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多所知名寺庙采访调查,虽也有一些违规设置功德箱的线索,但没有像北京潭柘寺、戒台寺这么疯狂。于是,我们的报道就聚焦这两寺。
2014年12月17日,新华社推出了《千年古寺“功德箱”成上市公司小金库》,对于北京潭柘寺、戒台寺违规设置功德箱敛财的乱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应《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采访了业内人士、管理部门,揭露了这一乱象恶劣的违法违纪性质。
12月18日,新华社继续推出《退出在即却敛财愈加疯狂,寺庙过度商业开发谁都管不了?》,直指景区违规滥设功德箱背后的管理混乱乃至监管真空问题。
就在当天,我们发布独家消息《北京门头沟区责令千年古寺景区撤除违规功德箱》,北京市门头沟区相关部门专门向我们介绍情况,表示已经责令撤除了全部违规设立的功德箱。
12月24日,新华社又推出了专访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报道《一些远离宗教的商业逐利行为严重违法违规——国家宗教事务局答寺庙景区违规开发八问》。
这一组报道推出后,舆论迅速发酵,大批媒体跟进报道。在我们的官方微博上,相关话题得到数亿次的点击阅读,大批网民通过评论、转发方式继续提供更丰富的线索。相关部门也主动与我们沟通了解情况。
终于,3个多月后,我们看到了日前这份6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
事实上,“借教敛财”这个社会“顽疾”,已经有多年的曝光、整治历程,却依然治而不止,违规设置功德箱只是这个庞杂问题中的一个小切口。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地方在治理假僧假庙、借教敛财等问题上依然有颇多困扰,一些地方甚至依然存有浓重的“寺庙经济”思维,围寺圈山大搞旅游开发,客观上也一定程度地刺激了假僧假庙以及借助功德箱等违法违规敛财现象的滋长。对此,各地主管部门当戒,我们的调查报道也将持续。
记者近距离了解——功德箱该怎样管理?
针对近年来非宗教活动场所和团体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从事非法宗教活动骗取钱财等现象,国家宗教局于4月2日邀请媒体走进北京的广济寺和白云观,参观这里功德箱管理的正规流程。北京广济寺住持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明杰法师、中国道协新闻发言人孟至岭道长就功德箱的日常管理和善款的收取、使用、监督等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广济寺住持演觉法师的带领下,记者们参观了当天寺内功德箱开箱清点过程。大雄殿内,3名工作人员用各自手中的钥匙先后打开了功德箱上的铜锁,将里面的钱款放入布施袋。随后,在财务管理办公室,8、9名信众一起进行清点,清点后当场交给寺内财务人员,记录入账。
据演觉法师介绍,广济寺全寺共设有5个功德箱,每个功德箱均有3把锁,分别由三位工作人员负责保管和开启,每月有固定的日期清点功德箱善款,清点后交由寺院财务统一管理。寺庙的财务管理严格依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国家宗教局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演觉法师告诉记者,广济寺的功德箱管理非常严格,功德箱收入主要用于出家人的日常开支、寺院的修缮、慈善事业、经书印发等多个方面。每笔账务支出都要过“四道关”:方丈、管家、会计、出纳。寺内3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支出,需由方丈同意方可支取。超过20万元的支出,须经过全寺僧众讨论通过。
白云观管理委员会委员胡诚海道长介绍,与广济寺类似,白云观的功德箱管理同样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坚持公开透明。观里的功德箱每逢初一、十五清点一次,每次由8到10人共同打开观里的功德箱,并邀请50多名道众一起清点。
中国道教协会新闻发言人孟至岭道长介绍,功德箱的历史很悠久。为了消灾祈福,信众到寺庙宫观里一方面供养菩萨、神灵,另一方面还要供养修行人。“善款集中后不能随便乱放,功德箱就此产生。它为集体所有的特性一直延续到现在,主要用于僧尼道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慈善事业。如有剩余,就要对寺院、道观进行修补,甚至大修、扩建。
【启示与思考】
4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中央统战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非宗教活动场所和非宗教团体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雇佣假僧假道、非法从事宗教活动骗取钱财等以教牟利现象,予以排查和治理;对于支持、参与乱设功德箱等借教敛财活动的党政干部,由纪检监察部门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六部门为功德箱问题专门发文,开展专项整治,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意向,值得关注。
政府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功德箱的宗教性,维护了宗教界的利益,也明确了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职权。国家宗教事务局政法司负责人说,要用3年时间,对上述乱象予以集中整治。考虑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特别是涉及到许多实权部门的实际利益,具体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针对各类与社会相关的宗教事务,如佛寺和道观的管理、宗教界收养弃婴、教堂寺观拆迁、佛、道教场所收取门票等,宗教局联合多部委发出了一些通知,但就实施的效果而言,有些并不很理想,例如关于佛、道教信徒凭居士证免收门票的问题,虽然早在2005年发改委就有了《关于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对宗教人士实行门票优惠问题的通知》,但迄今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并不认可这一通知。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宗教事务部门如果一直依靠政策性文件治理与宗教相关的社会事务,显然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快宗教立法进程,实属必要。一部专门的宗教法律,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对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而且对于具体的部门和人士,无论是宗教信仰者还是宗教团体,甚至是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也会大大加强其话语权与执行力。如果有一部宗教法,对于私设功德箱借教敛财的行为,就可以不仅仅是教育、通报、处理,而且可以直接在法庭起诉。法律权威才是宗教权利的最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对于普遍存在的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并颇有生命力的现象,宗教事务部门也有认真思考的必要。那么多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尽管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依然设立功德箱,香火旺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民众的宗教需求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说明在民众的心中,那些存在于博物馆、公园的佛像,也是民众精神的守护神。在这个意义上,把更多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尽早交还给宗教界,使其成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如法如律地设立功德箱,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依然是宗教团体与宗教事务部门的历史使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4/811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