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性别改变,道德本质未变
2015年04月24日 14:13
【事件介绍】
全国道德模范变性 称有导演接触将拍电影
刘霆(曾用名),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人,浙江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毕业。13岁时母亲身患尿毒症,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父亲离家。刘霆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后,将母亲接到学校附近租房养病,边读书边照料母亲。在得到学校和社会大力资助后,刘霆努力回报社会,捐献设立了“刘霆孝心奖励基金”,用以资助其他贫困学生,同时还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之邀,担任“中国母亲援助行动”爱心宣传大使。2007年9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4年10月9日上午11时许,刘霆躺在手术床上,开始接受从一个男人到女人的转变。
近日,曾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刘霆,在经过为期6个月的变性手术后,由一名男子汉变为女儿身,并更名为刘婷。2014年8月14日,那时的刘霆宣布将听从心愿,希望变成一名女性。4月7日,记者在广州见到了术后的刘婷。为了实现心愿,她经历了什么?将如何规划未来?如何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去修改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性别?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刘婷及其母亲,以及为其做变性手术的医生。
探访病房
床下摆着两双高跟鞋
4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广州美莱医院刘婷的病房。整洁的房间里摆着两张床,自2014年11月24日起,刘霆和母亲便一直吃住在此。
刘婷的床边有两个床头柜,左侧的柜子上摆着一面蓝色的小镜子,右面的柜子上养着一盆绿萝。床尾放着一件女士花色衣裤,旁边“趴着”一个毛绒绒的布艺小狗,床头处是一个身着粉红上衣的布艺小熊。
记者注意到,刘婷的床下放着两双高跟鞋,一双的标签还没有拆掉,另一双的鞋底儿上已粘了些泥土。旁边还摆放着一双绣着花的休闲鞋。
病房自带卫生间,洗手台上摆着大小不一的10余瓶乳液等护肤品。
记者环顾整个房间,已经找不到一丝“男性痕迹”。
接受采访前先化化妆
下午4点多,服务人员拿着菜单进来,请刘婷母亲陆永敏点当天晚餐和次日早餐。“中午婷婷没来吃饭,这还剩了些,我们晚上吃就行。”陆永敏说,她们就餐是免费的。在服务人员的劝说下,陆永敏还是点了一些。为迎接术后媒体见面会,刘婷接受医院全身SPA保养。
4月7日晚7点多,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刘婷回来了。身高1.68米,体重47公斤,身材修长;一头蓬松短发,皮肤细腻光泽;较以前,眼睛略大些、鼻梁略高些;身穿白色上衣、黑色短裙……
“妈妈,晚上气温低,你冷吗,多穿点。”刘婷一边为妈妈接水一边和记者打招呼。她的声音变化不大,但一听就是位女士。
听说记者想拍照片,刘婷赶紧说:“我再化化妆,换个衣服。”刘婷换上一件白色长裙,又让化妆师给自己化了一遍妆,这才开始接受采访。
专访刘婷
术后感觉真的完整了
“以前很难受,像从身体里抽走了一部分。做了手术才感觉到我真的完整了。”刘婷时不时举起小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型。
术后,曾有人说刘婷有点像国际影星泰勒。“之前也没定按照哪个影星整,医生给我做了双眼皮,还从耳朵上取了软骨,给我垫高了鼻子。我原来想做过手术就算了吧,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完美。”刘婷对现在的相貌很满意,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做了28年男性,刘婷似乎没有任何留恋和不舍。“初中毕业后,特别是高中那段时间,我很厌恶自己的男性特征。手术后,我从麻药中醒过来,真的特别开心。”刘婷说,手术后伤口很疼,但心情是好的。
开8项证明可改性别
从精神、心理到身体,再到身份证件,刘婷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女人。刘婷说,2014年8月初,她到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派出所递交身份证性别变更申请。刘婷说,令她诧异的是接待自己的民警竟然表示理解。
“做手术还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伦理协会开具未婚证明、父母需签同意书、无任何心理疾病证明等8项证明,这个工程太浩大了。”刘婷说,她根本不介意到处跑着开证明多辛苦,“等我拿到医院的手术证明后,就可以到派出所办身份证了,说是要上报到公安部,就可以给我改身份证,大概需一个月。”
自称有导演和她接触
在初中和高中时,刘婷曾各暗恋过一个男生,“那时很痛苦,无法诉说。现在感觉很简单啊,我是女孩子了。我妈也挺希望我有一个家。”刘婷说,她希望喜欢自己的男孩子要比自己更厉害、更坚定,“如果他喜欢我,他一定得理解并接受我这个人。”
刘婷说,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名导演和她接触,表示要为其量身打造电影,而刘婷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我们会好的》也正和出版社接洽,不久便会出版。刘婷说,她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一些,而能做演员也是自己的梦想,“我知道这很天真,但还是要天真下去。”她笑着说,她和妈妈一起研制的防雾霾口罩,可以戴着说话,如果能找到生产厂家,所赚到的钱她会用来做公益,“社会救助了我和妈妈,今后,我也会把出书、演电影和专利口罩的收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专访母亲
希望女儿早点有个家
今年62岁的陆永敏做了肾移植后,一直坚持服药。
4月7日,陆永敏已经开始收拾回乡的行李,“我走了,婷婷才能安心接受康复和保养,她总是照顾我,这会影响她康复。”陆永敏说。
提及女儿的手术效果,陆永敏笑了笑。“那天她侧脸睡着,我看着她的脸,真的很美丽。”陆永敏说,在她的心里,迫切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男朋友,能成一个家,“我想对男孩说,不要因为她的美丽而和她在一起,两人一定要真正喜欢,彼此了解。”
陆永敏也曾热切地盼望过做奶奶、抱孙子。她说,以前曾有人问我怎么还没抱孙子,现在我就当自己没养过男孩儿,“我祝福她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陆永敏称婷婷25岁时曾被一个女孩撞见,那女孩托人提亲,说家和工作都在临安,住着一套三居室,“我问刘霆的意见,他说,妈,你不知道我的情况吗?我当时只好跟人家说,刘霆目前还没有谈朋友和结婚的意思。结果还被人家误会说成了道德模范,眼眶子都高了。”
陆永敏曾让孩子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我一直等待着,以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她是全国道德模范,如果被人议论不男不女,社会怎么看!”
母子间的对抗和冲突一直持续到2013年12月12日。“孩子坚持要做这个手术,那天,在我带她到上海市看了心理医生,在我查了现代医学知识后,点点滴滴的积累让我明白,如果再对抗下去,我就会失去唯一的孩子,我相信社会最终会理解并接受婷婷。”陆永敏说,她最终同意孩子手术。
专访医生
术间有心理医生疏导
4月7日,广州美莱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罗延平介绍称,为刘婷进行变性整形手术汇集了20余名来自皮肤、口腔、中医等领域的专家,共完成了20余项整形项目。
刘婷第一次关键的手术在2014年10月9日,做眼睛、鼻子和下巴。当天,该手术从上午11时一直做到下午4时。见女儿满脸裹满纱布出来,等在手术室门外的陆永敏当场哭了。
今年1月19日,医院为刘婷做了最为关键的一次手术,即生殖器再生重建,切掉男性器官,再造修复女性器官,手术自上午10时开始一直做了7个小时。其间,该医院副院长王磊一直陪着陆永敏。
还有一次关键手术,便是在今年3月3日做的丰胸手术。手术很顺利,3月13日,丰胸手术拆线。
“从眼睛鼻子下巴到生殖器,再到胸部、皮肤等,每个环节都由该领域的专家负责。”罗延平称,医院甚至为刘婷专门配备了心理医生,给她做专门的心理疏导。
“现在无论从哪个角度、在什么场所看刘婷,她都已经完全是一名女性。她可以谈朋友,可以结婚并过夫妻生活,除了不能生育,她完全是一个女性。”
罗延平称,刘婷的手术和其他所有的外科手术一样,“还需定期复查,以更好地确保其健康和生活质量。”
道德模范刘霆变性 如何面对名人隐私
因为变性而备受人们关注的刘霆自曝出该新闻以来,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笔者以为,人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他有没有变性,而是他曾经的光环:全国道德模范。
无独有偶,新闻媒体报道刘翔退役的新闻。有的人拍手叫好,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为之惋惜。其纠结的原因也不是刘翔退役,而是他头顶上奥运冠军以及其后带伤比赛的争论点。
若刘翔只是一个普通的二级运动员,在国家级比赛上拿过名次,后来带伤上场,再到最后退役,根本不会有多少人在意到他。又比如,刘霆背母上学没有被发现,没有被评为道德模范,那么他的变性根本不为人提起。
所以,真正把他们推上台前的就是舆论,就是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当网络时代的发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当人们对于名人注入更多的关注。那么名人不可忽略的是被偷窥隐私,稍微一点言语不当就会被当作笑柄,稍微的不注意就会给人不同的话题。
这种现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不同的是我们的看法。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名人当然是零容忍,但是对于他们个人的行为,我们会给他们披上不同的外衣。就像刘霆,这件事情本身是他自己的个人行为,他的变性既没有违反法律也没有违背公民道德,只不过一部分人无法接受罢了。在国外,这样的事件不值得成为大新闻。
我们同样也看到一部分的名人违反法律后反而比以前更火,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刘霆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他们的行为是有违道德的,但对这样的行为许多人可以宽容。笔者不禁纳闷,难道道德模范的光环能够顾及到此吗?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古代的贞洁牌坊,传闻守寡的妇女一旦有贞洁牌坊就不可以嫁人。以此为例子,反映到刘霆的事件上,我们会发现贞洁牌坊虽然倒了,但它的影子还是在人们心中留存而且扩大了。
从刘翔退役到刘霆的变性事件中看出,我们对于名人的事件区分存在一定的误区,错把个人的行为标榜到道德之上,将之束缚,而对世间真正有违道德者却出乎意料地给予一次次的宽容,对于这样的本末倒置,难道还不值得多加思考吗?对于刘霆的变性、刘翔的退役,我们听过看过,即可,对于刘翔我们更多的应当看到他的为国争光;对于刘霆我们看到的是他身上依然存在的道德模范的印记,这就足够了。
道德模范刘霆变性 公众亦当理性
全国道德模范要变性,这一爆炸性新闻注定抓人眼球,引起舆论哗然是必然的。从网友们的反映来看,大多数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是变态、是炒作;亦有部分网友持理解态度,认为模范也是人,追求自己所想无可指责。笔者认为,道德模范变性,公众要理性。围剿和力挺都有失偏颇,当以平常心对待这件事,权当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被新的浪花所替代。
世界上的人固然多达60亿,但性别只有两个,男和女。否则,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但是,由于受年龄、文化、地域和兴趣爱好等影响,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刘霆,是曾因“背着母亲上大学”而闻名的全国道德模范,其感人事迹不容置疑,决不能因其变性就予以否定。再就是我们还要看到,刘霆之所以要变性是患上了一种易性病,虽然这种病发生的概率是十五万分之一,但毕竟这种病确实存在并不幸发生在头戴各种道德光环的刘霆身上,一时让人难以接受而已。
既然刘霆确实是有疾病,并且医生也建议其尽快变性,那么作为社会和大众,就不要以道德的标签要求刘霆必须怎么做。从报道来看,刘霆也曾试图以男人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却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不甘,看来只有随他所愿,才能让他心情愉快的生活。模范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并有自己的选择权,因此刘霆选择变性并没有过错。我们又何必大惊小怪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想变性就随他去,又不妨碍别人,我们又何必举着道德的棍棒去打杀他呢?假如非要这么做,那我们也就违反了社会公德。因而,奉劝公众理性对待此类事情。
“道德模范变性” 勿用身份标签遮蔽亚文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身背尿毒症母亲上学的刘霆既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前行的动力;“全国道德模范”既是对善行的肯定与致敬,也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道德模范的社会认同。然而,道德模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刘霆带来了光环效应,也为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枷锁”。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道德模范在享受人生突破带来的名利的同时,也要支付代价——被置放在“道德高地”的刘霆要接受比普通人更为严苛的角色规范、更加繁重的角色义务。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道德模范却囿于身份标签,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做。
在主流社会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的背景下,变性人游走在性别的夹缝地带,成为边缘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偏见、歧视与社会排斥。这边厢,是受人尊敬的道德模范;那边厢,是不受待见的变性人,“道德模范变性”的角色逆转,要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话语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变性原本只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却被挤进了道德、人性和法律“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地带。有着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内心世界的刘霆,并没有在“七嘴八舌”面前让步和屈服,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选择“做自己”。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道德模范变性”,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个人权利。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文化制造了身体,它通常都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和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化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在身体亚文化的驱使下,昔日的道德模范刘霆选择变身刘婷,只是他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我们要对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面对“道德模范变性”,我们既要感谢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光亮和温暖,也要关注道德模范的生存状态。道德模范真正需要的,不是过度关注和过度消费,而是尊重和认同。尊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认同利他行为曾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一切,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社会应有的成色。
【启示与思考】
刘婷的手术是成功了,但跨性别者的人生难题,远非医学或技术问题那么容易解决。先前的报道中,提到刘婷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都做不长久。但没有报道追问,是不是因为性别气质原因而承受职场歧视的结果。而平常人能接触到的变性人例子,要么是金星这样的少数成功者,要么是猎奇心态的负面报道,平日里,“人妖”这样的歧视性语言不绝于耳。就算是刘婷,她变性之所以为人接受,是因为道德上的无暇,是有过“背母上大学”的感人历史,媒体不从权利视角出发来塑造读者的感受力,无助于公众识别跨性别者社群面临的真正问题所在。
这些问题,包括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许多人因为无法找到其他工作,被迫从事性工作,面临侮辱和暴力风险。此外还有医疗保障不足,因为手术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变性人可以承担该费用,而且手术不无风险,失败的话许多人也因为害怕暴露身份而不去索赔,一些跨性别者嫌就医贵,私下里自己服用激素,出现外表上是女性,身体还是男性的尴尬境地。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辩”的说法。“辩论之道,在自启,在明理,在止于至善。”“刘婷”面对舆论放大镜的一言一行,温和、理性、儒雅,鄙弃了庸俗粗野的争论,呈现的正是君子之辩的传统,也正是在愈发开放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这样的君子之辩无形中又说服了一些曾经的反对者。
由此看来,刘霆变性的确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但这却是积极正面的公民示范,社会正应当在这样的公民之辩中不断向善、向上。同时,事件还给予每一位公民个体另一个层面的宝贵经验:当身处舆论漩涡,个体务必勇于同舆论对话,敢于同媒体打交道,敢于对质疑发声。有句话说得好,“流言止于智者”。个体应对舆情事件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自己培养成公共舆论场中的“智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4/8112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