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期待“准骑证”为安全教育带来创新
2015年04月27日 14:06
【事件介绍】
多地要求学生骑车必须考“准骑证” 引网友热议
广东省连南县一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才能骑车上路。这一新规曝光后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推出类似规定,并配套了处罚措施。专家认为,骑车学生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应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骑车技能为主,而目前一些地方“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的部分措施难逃于法无据之嫌,“值得商榷”。
多地要求学生骑车必须“考驾照”
在连南县顺德希望小学,自行车车棚安有监控探头,50多辆自行车摆放整齐,统一上锁。据了解,这既是为了防止车辆被偷,也是防止学生乱骑自行车。
根据该校规定,学生想骑车,必须“过三关”取得“准骑证”。首先是年满12周岁,提交有学生及其家长签名的申请书,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然后进行笔试,笔试内容是相关的交通规则等知识;最后进行“路考”,通过后学校颁发“准骑证”,学生才能最终骑车上学和放学回家。记者了解到,该校共有1400多名学生,符合骑车条件的主要是六年级的50多名学生。
这一现象在连南县并非个例。连南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建华近日告诉记者,这一规定是近年来该局联同交管部门推出的“平安校园”措施之一,目前已在部分学校实行,教育部门鼓励全县有条件的学校推广这一措施。
无独有偶,据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来,天津北辰区、江苏南京、浙江宁波、广东顺德、四川成都等多地均曾出台类似措施,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不同名目的“自行车驾照”才能骑车上路。
如2008年9月,南京市交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的意见》,提出全市初、高中实行“骑车许可”制度,学生如需骑自行车上下学,必须通过理论知识考试、桩考和路考三项考试,领取“中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卡”。2012年12月,广东顺德容桂街道向学生发放1万张《文明骑车管理证》,要求学生在道路上骑车须携带管理证并遵守交通规则。
会否增加学生负担?
连南县的“学生自行车驾照”新规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一些质疑者认为,考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不能通过,还影响上学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当地规定的笔试内容主要为考核相关的交通规则常识,包括如“小李骑自行车在路口遇到黄灯,此时自行车还没过停车线,他应该怎么做?”“骑自行车从人行横道通过时,应该怎么办?”等题目。“路考”则是在老师和交警的监考下,学生骑车沿着一个大的“8”字走一遍,双脚不触地、人不掉下来则通过考试。
这项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据当地媒体报道,这项考试80%以上的学生都能通过,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可申请补考,直到通过考试。不少学生和家长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考试内容并不复杂,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识,也提升了骑车技巧和安全意识。
“我们取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安全。”魏建华说,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本身是中小学教育大纲里规定的内容,同时“驾考”由学校和交警部门协商安排,还会帮学生检测自行车,这些都是免费的。
各地教育和交管部门普遍强调,“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并不是设置障碍增加学生负担,而是为了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也起到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效果。魏建华说,连南县顺德希望小学地处省道边,路面直、窄,车辆多,车速快,学生骑车上路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该校开展“驾考”工作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交通安全事故。
是否于法有据?
对于违规骑车的学生,连南县顺德希望小学规定,前两次批评教育,第三次就取消“准骑证”,需要重考。与此类似,各地在推出“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的同时,普遍配套了相关处罚措施。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自行车驾驶者的资格要求除了必须年满12周岁外,并未提出考试认证要求,更未提出对“没有驾照的人”的处罚规定。
不少质疑者据此认为,地方政府部门推出“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于法无据,出具“自行车驾照”属于变相行政许可,处罚措施更是“越权”。一些法学专家和律师也在媒体上发表了类似观点。
对此,各地政府部门普遍强调,推出这一规定是对实施相关交通法规的实践探索和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的延伸举措,对“违规”学生,由学校自主教育为主,交管部门并不直接处罚,而遵守交通规则等德育内容,本身即是学校考核学生表现的应有内容,无可厚非。
魏建华也称,对于“违规”学生,教育部门并没有执法权,主要由学校加强教育,当地并没有规定“更严厉的处罚”。
平安之路交通安全公益推广中心发起人马相华认为,骑车学生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地方政府部门尝试以量化标准考核提升学生安全技能,出发点是好的,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部分具体措施难逃于法无据之嫌,“执行方法手段要更人性化、接地气,当前还是应以柔和的教育劝导为主。”
“准骑证”有何不妥
对于“自行车驾照”这一新鲜事,有不少质疑声,质疑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认为连骑个自行车都要考驾照,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二是在现行道路交通法规中,只限定自行车驾驶者必须“年满12周岁”,并未提出更多限制,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角度来看,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于法无据。
提出第一点质疑的网友大概觉得,骑自行车这事哪用培训,孩子们摸爬滚打自然就会了,自己当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开展自行车骑行培训已很多年,报名参加自行车训练的人络绎不绝。而我们却长期将此不当回事,并一直漠视了骑行安全。现在交通情况之复杂早已不同于以往,路上、街上满是各种杀伤力很强的机动车,自行车骑行面临的危险远大于以前。而通过考“准骑证”,可以使学生提高骑车技术,矫正错误的骑行姿势,保护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成为机动车驾驶者,若能在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安全驾驶的种子,未来的“马路杀手”自然会减少很多,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好事。
再来看第二点质疑。其实,“法无禁止”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是“法无禁止”就可以骑,但同样的道理,法律并无禁止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束上不能设置与交通法规相互补的措施。事实上,“自行车驾照”算不上连南这所小学的首创,近年来南京、宁波、顺德、成都等多地均曾出台类似措施,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后才能骑车上路。对此,当地政府部门也普遍强调,推出这一规定是对实施相关交通法规的探索和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的延伸,“违规”学生由学校自主教育为主,交管部门并不直接处罚。所以,请各位网友莫操心过度,不要在“行政许可”、“法无禁止”上找瑕疵了。
校园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这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现实中,安全教育不是普遍重视,而是重视得远远不够。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的安全事故依然屡见不鲜。曾有调查发现,自行车事故在中学生交通事故中超过七成,但只有不到四成的人在骑车上路前专门学习过交通规则,更别提参加“自行车驾照”培训了。相比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现实,那些质疑和嘲讽就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因法律法规所限,这种做法不值得全面推广,但也属基层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还是应当多鼓励支持。连南当地负责人也说,该小学地处省道边,路窄车多车速快,学生骑车上路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笔者也曾去过连南,连南是广东省机动车驾驶员指定长途考点,路况复杂,且开车者多是新手,因此就算在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上做得严格一点,也很有必要。
“准骑证”本质上是安全教育的一种基层创新实践,初衷本善,操作可行,效果也好,就算不愿为其欢呼喝彩,但至少别泼冷水。
小学生“准骑证”新规可以借鉴
在“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当下,顺德希望小学整治校园安全下猛药、出重拳,出台的“准骑证”新规值得点赞,可以借鉴。
按理,小学生的自行车交通事故一般发生在校园之外,学校并不承担主要责任;就算自行车需要考“准骑证”,也应该由交通管理部门来实施,但顺德希望小学不扯皮不推萎,主动作为承担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这种担当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长期以来,小学生自行车交通安全一直困扰着政府、学校和家庭,小学生们骑车不得要领,骑车安全常识匮乏,扶肩并行、单手撑伞骑车、双手撤把……一系列危险动作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交通事故占百分之九,其中小学生自行车交通安全事故占有一定比例。这次,顺德希望小学出台新规治理小学生交通安全,可谓抓住了“瓶颈”,牵住了“牛鼻子”,相信从此为切入点,小学生的自行车交通安全工作一定有新起色。
校园安全工作重在创新、贵在创新,顺德希望小学出台的“准骑证”新规就是个创新,学生想骑车,必须“过三关”,培训关、笔试关、“路考”关,关关切中要害,招招点中要穴。试想一下,我们都能象顺德希望小学那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何愁校园安全工作局面打不开?何愁平安校园的目的达不到?
“准骑证”如何更合理
质疑者认为,出具“自行车驾照”属于变相行政许可,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增加了负担,而对违规骑车学生的处罚措施更是明显“越权”。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交管部门为学生设置“自行车驾照”考试,侧重点放在了考试上而非培训上;出发点放在了安全管理上而非安全意识培养上,加之行政权力主导着发证,就不免予人口实。
同样属于安全知识教育,譬如学校组织的逃生演练、消防培训,普及面甚广,却未见有争议。原因在于,类似的安全知识教育,更侧重于安全意识养成,既不发证,亦无处罚条款。那么同理,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交管部门,将工作重心置于学生交通规则和骑车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上,并且变换方式给出“可骑车”或“不可骑车”的建议结果,而非强调管理属性的发证和处罚,骑车考试就当然有了合理化的出口。
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增配,就如同公共服务增加供给。但凡公共服务公平的增加供给,是不会招致非议的。学生“自行车驾照”考试陷入舆论漩涡,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色彩太浓,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太少。于是,一种应然的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就变得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就此,尤其值得教育者反思。其实,很多时候,站位决定着一种新生事物的正当性。是站在教育服务增配的立场,还是站在安全管理的立场,“自行车驾照”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所以,围绕学生“自行车驾照”考试固然有争议,但却不宜一棍子打死,而应该呼吁有关部门调整思路,让中小学生的交通规则和骑车技能训练,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义。
【启示与思考】
取得“准骑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之所以让人觉得新鲜,是由于《道路交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自行车驾驶者的资格要求除了必须年满12周岁外,再无其他许可和限制性规定,而这些学校或地方要求学生参加自行车“驾考”,无不是本着保障其交通安全的良好初衷。
立意良好,过程也并非严苛,这就使绝大多数学生觉得这“准骑证”并不难考,获取的过程也充满乐趣。而连南这所小学推行“准骑证”的价值,就是针对未成年人在规则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有的放矢地予以补齐,通过交通法规学习和实际演练,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安全风险,此举之所以得到众多家长的认同与称赞,原因即在于此。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骑车上路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准骑证”考试,既是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也是安全防范措施。通过考前的教育引导,可以让未成年人了解并掌握常用的交通规则,看清骑行的边界和底线,增强交通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家长、学校、交管部门应共同行动起来,让未成年人从小就能培养起交通安全意识。
应该说,要求学生骑自行车考“准骑证”的做法,正是各地教育部门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探索和尝试。抛开规定合法与否的诘问,单就规定的目的而言,主要是为了保护学生安全,这种做法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更何况,在学生考取“准骑证”时,有笔试更有“路考”,脱离了应试教育思维,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制度设计。
根据专家的说法,小学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儿童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养成安全习惯,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将会在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极大的隐患。放眼各地,学生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却鲜有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无疑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由此,在当前儿童教育安全课程存在短板的现实下,要求学生考“准骑证”的做法,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期待制度的完善和补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7/811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