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粮仓“硕鼠”横行需从严治理
2015年04月28日 10:17
【事件介绍】
粮仓“硕鼠”横行 被曝以陈换新赚取差价
据报道,中储粮位于东北的粮仓被央视曝光“以陈换新”。中华粗粮总公司4月19日发表声明,称问题一经核实,将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有分析指,中国粮食储备的质量,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严重影响。
近日,央视播出了标题为《粮仓硕鼠》的暗访报道,指出东北的国家粮仓官员,以补贴价格购买陈米或者劣质粮食,但文件显示,他们是以国家所定的收购价格,收购新米,卖出陈米。
报道画面显示,粮库里的大米已经发芽、变色。
报道指,根据相关人员举报,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以陈粮顶替新粮,套取国家补贴,每吨至少可以赚取差价达到700元人民币。
有从业10年的粮商透露,这种现象在圈内不是秘密。
有粮商说:“国家给粮库的价格,假如说是每斤1.3元,其收购陈的花每斤1.1元,而收新稻每斤的花1.3元多呢,人家花每斤1.1元,这里面1吨赚多少钱啊?人不得这么合计吗?做买卖太正常了,收新的卖新的,上哪儿赚钱啊?你不得放点(陈)的嘛。这事儿还用说啊?咱苞米还得放点好的,要不你上哪儿赚钱去啊?”
2014年,国家收购农户新水稻的价格每斤1.55元,如果粮库收的是最低价陈水稻的话,就产生了价差。
如果是2万多吨粮食,据说有每斤1.2元或1.1元进来的,平均每斤1.2元,被每斤1.55元减去,每吨中间差就约700元。
同时,这种操纵手段将导致国家粮库里的粮食质量难以保证。
央视报道指,吉林省市县三级粮食局组成的调查组,查封了吉林白依拉嘎18个稻谷粮囤,查封总量大约1万6000吨。之后,联合调查组又到松原、白城等地的粮库调查,最终结果或在4月21日之前公布。
调查组称将检验粮食质量,彻查有关企业的违规问题。
中储粮总公司4月19日发表声明,称对反映问题一经核实,将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粮仓“硕鼠”横行 “猫”在哪里
储备粮,具有积蓄和调节的作用,一是应对不时之需,二是调节市场,稳定粮价。粮食储备制度事关国家安全,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但是,粮食储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吐故纳新,保证粮食的质量;二是保护农民利益,对粮食进行保护收购。这些决定了粮食储备虽然不生产也不经营,但运营过程中需要支付省耗以及差价的成本,这个成本在我国是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存在。无疑,这中间有许多能够预见的漏洞存在。比如,虚报储量、低耗高报、陈粮顶新,甚至是收购与清库空转,最终达到利用差价和量的变化来套取补贴,最终受损的是国家与农民。
其实从一些粮食储备的腐败案件来看,与普通的职务腐败不同,带有十分明显链条式的特色,覆盖到了收购资金管理、出入库管理等诸多环节,简而言之,粮食收储的资金、优惠政策与补贴,更像是人人得到食之的“唐僧肉”。利益均沾的链条式腐败,说到底是粮仓“硕鼠”丛生的肥沃土壤。
“硕鼠”横行拷问“猫”在哪里。早在2013年9月,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巡视后,就明确指出“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问题。事实证明,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
治“硕鼠”最佳的方式是树“天敌”,让他们不敢腐不能腐。所以,在期待个案得到彻查与彻处的同时,更该反思针对显性的隐患如何健全监管的责任体系。
中储粮“粮仓硕鼠”为何屡打屡现
中储粮被誉为当今的“天下粮仓”。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储粮负责储备、管理和经营国库粮,以调配资源、稳定粮价。“粮仓硕鼠”们将“陈粮”变“新粮”,放进中储粮库,肥了一些个人腰包,最终受损的是国家和农户,不仅粮质难以保证,最终还可能走向百姓的餐桌。中储粮频现的腐败问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信任危机,“粮仓硕鼠”屡打屡现的现状令人担忧。此次“以陈顶新”问题,再一次将中储粮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要知道,“以陈顶新”只是中储粮要求从严治理的违反国家政策的“四害”行为之一,之前就已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却一直未见成效,究竟是违法分子隐藏太深还是管理、监督不力,明眼人应该都看得出。
“硕鼠”屡打屡现,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粮库管理方式粗放,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监督、惩戒力度不足,而“重罚轻管”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主要成因。面对问题,中储粮态度坚决、诚恳,迅速做出行动,派出调查组前往展开调查,并提出“中储粮总公司将会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情况。中储粮欢迎社会各界对工作进行监督。”一系列动作,可能使违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捣毁他们的利益链条,给人们以震慑力,但这只是事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损失,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从源头治理,引入预防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因此,中储粮要规范管理,发现企业管理问题的不足,对规范化管理改革作出思考,在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探索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切实履行政策执行主体责任,同时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形成较为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达到企业管理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同时,推进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等业务环节公开透明,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仓“硕鼠”偷“粮”换柱,谁来为其买单?
随着四年前“中储粮河南腐败窝案”震惊全国,粮食问题一再触及人们的神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国家的储备粮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报道的披露,这些粮仓通过“以陈顶新”偷“粮”换柱,人民的口粮成为了工作人员牟取暴利的工具,不仅让人震惊,更让人民群众对食物的安全多了一丝隐忧。
无论在什么时期,粮食安全都是民众的核心保障。而作为负责存储中央储备粮、油的仓库,更是掌握着国家的民生大计,关乎着民众维持生命的根本。然而在这样举足轻重的位置上,粮食官员化身“硕鼠”“任性”地贪污,上至粮库主任、副主任,下至化验员、保管员,甚至是干活的临时工,以及更夫、门卫都敢分一杯“羹”。试问,这样的偷“粮”换柱,该由谁来为其“猖獗”买单?
“粮官”之所以敢如此猖獗,以陈顶新,是因为政府给予的监管与其手中的权力不能达到平衡,导致“粮官”手中的权力过大而监管力度小,加之监督和政务公开的不够透明化,让这些“硕鼠”有机会钻空子去啃食群众的粮食,一再危害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应该说,“以陈顶新”的操作伎俩其实并不高明。但之所以这样简单的手法可以屡屡得逞,就是因为“内鬼”的撑腰和公权力的“任性”。对内部人员来讲,这样偷“粮”换柱的手法可能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这“秘密”却切实的伤害了民众的安全。
尽管中储粮并非是政府机构,但作为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国家也必须对其严格监管。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切实的加大监管力度,将中储粮的权力切实纳入到国家行政监督的体系中去。此外,无论是健全监督机制,还是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都应该成为常态。只有将高压加诸于权力之上,类似的“硕鼠”才能够被彻底的关到“笼子”里。
我们期望看到政府能够从根本上断绝“硕鼠”滋生的环境,让“粮官”们始终守好为民服务的底线,不敢伸出贪腐之手,让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切实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启示与思考】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这是《诗经》中《硕鼠》的节选,本意是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可相对于以前的“大老鼠”,现如今粮库“掌门人”变身的“硕鼠”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次中储粮下属单位曝出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事件,再次为粮库的管理敲响了警钟。
粮库失守,堪忧的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姓的食品安全,从根源上说还是监督的频频“哑火”。监管的笼子过于稀疏,致使纵向监督软弱无力,外部监督缺失,粮库的管理逐渐沦为少数人的“一言堂”甚至是“家天下”。在没有刚性束缚的情况下,“老鼠”就得以利用职务之便,一手遮天,得心应手地化公为私,为所欲为地侵吞国家财产。
问题只要暴漏出来就是好事,经过了举报和央视记者的调查和报道,不仅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还使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报道问题是为了让问题切实得到解决,让粮库和粮商的勾结破灭,将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可见,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来保卫,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发现问题,反应问题,曝光问题,监督问题的发展和解决,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保卫老百姓自己的餐桌才是关键,才是消灭“硕鼠”,避免“血案”的关键。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8/8115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