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最具情怀辞职信”走红不可复制

2015年04月28日 15:01

 

【事件介绍】

“最具情怀”辞职申请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日,这句话成为了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这句话出自一份辞职申请,而这份辞职申请也只有这短短的10个字。4月14日,这份印有“河南省实验中学信笺”抬头的辞职申请一被发到网上,就引来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都评论说“这绝对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申请”。

通过网友上传的照片可以看到,辞职申请的落款是一名顾姓人士,辞职申请上落款的时间是今年4月13日。在这份辞职申请写就的第二天,学习粉丝团、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等大V和官媒微博账号纷纷转发了这张照片。截至15日19时30分,单是在人民日报的相关微博下面就有16932次转发、3654条评论,收获的点赞达14900个。

后经媒体核实,这份辞职申请出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顾少强老师之手。记者登录该学校网站,在名师风采栏目中找到了关于顾老师的介绍。顾少强老师2004年开始在这所学校教书,是该校的骨干教师。在工作期间,顾老师分别获得过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顾老师2006年还被评为河南省的优秀共产党员。顾老师的人生格言是“唯有将工作变成事业,才能发自内心去热爱”。

据了解,顾老师的辞职申请已经被批准,现在已经离职。

网友们看到这份辞职申请之后,不吝赞美。很多人评论说:女性的手笔,却有着令男人汗颜的勇气和胸襟。网友“@Mr-youngchina”在微博上留言支持顾老师:“人生本该丰富多彩,追随自己的心!”网友“@tearkiss橙”留言说:“有多少人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被现实所束缚,为她的勇敢点赞!”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顾老师的做法并不认同,“@枫叶儿的微博JO”提出:“一定要切合实际,不是想走就走。”“@那年陌上花开你在等待”提出一个反问:“我也想说走就走,可是逃不过现实的困境。你能吗?”

4月15日,有知情人士转来疑似顾少强微信朋友圈的截图,这则微信上写着:“本是简单的事,没想到一夜之间闹得这么大,我火了,始料未及,也非本意。其实事情真的很简单,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来得及的时间,愿意的时候,(想)剥离安逸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目光去触摸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我拥有了世人缺乏的勇气,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一点,所以备受关注。我向往简单的生活,所以,敬请各位,不要再问,不要再提,只是个人行为,仅此而已。”

 

“最具情怀辞职信”直指社会病理

说老实话,仅有10个字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引起舆论如此高的关注度,并被冠以“最具情怀”,评价起来多少有点危险的成分,因为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个体、现实的复杂性都是挑战,不过,站在产生共鸣的立场,立足于自我批判,对社会和公众来说,总不是坏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笔者并不赞成因为教师有两个长假就把辞职定性为“矫情”,而是认为,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内心的焦灼和精神的疲惫,正是精神上的共鸣才使其被称为“情怀”。对个体来说,这是一个选择,对社会和公众来说,则意味着一种向往、艳羡。隐藏其间的隐秘链条就是精神力量,就是人之为人的共同处。

每个人生而不同,但吊诡的是,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似乎成了相同的人。这意味着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面临危机,个体的精神追求也处于病变状态。审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离不开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观照。现代社会对人进行了异化,将人异化为单面的人,人成了工具的存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与其说具有情怀,不如说是一种反抗。这与不少人口中所说的“累”、“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是要被“累”、“忙”束缚还是作出自由的选择?无声的围观证明着各自的价值取向。自由的选择可以使自己摆脱虚假的需求,使自己活得很轻松,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而生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指出,所谓精神生活指一定社会人们的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它是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之一。但在现实中,我们对物质的强调早已把精神领域的生活淹没,甚至对自己成为“经济人”、“工具人”而不自知,或者随波逐流争名夺利,仅仅以物质来衡量精神生活。殊不知,精神生活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的一种肯定,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表征着人的本质,使人区别于禽兽。精神生活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异化的生存只能使我们越来越疲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心灵的净化,自然激发了共鸣。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了休闲的诉求,但更是提升精神生活品质的诉求。生活质量当然要以物质为条件,但更强调精神生活的品位,惟有二者并重,才能评价个体生活的优劣。精神生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现代人生活质量高低,精神生活是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只有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感到满意才能体验到人的存在感。之所以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与休闲愿望相关,在于休闲生活不是单一建立在物质之上,更不是卡拉OK。正如瑞典宗教哲学家皮普尔所说,闲暇所代表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功利性质,但却是最符合人性的世界,它是一种精神的现象,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它强调一种内在的无所忧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我国学者马惠娣也认为,休闲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归依。事实上,仔细反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深层指向不正是在此吗?

人是复杂的存在物。现代社会,个体的压力超过任何时代,如何在这个欲望多多的社会中,追求精神生活而不是被所谓的忙碌压榨个体的存在感,不让无穷的欲望压制自身的尊严,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启示我们反思:如何摆脱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如何赋予人生的真正的意义感?

 

“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恰恰缺乏情怀

这确确实实是一封别具一格的辞职信,离去的缘由绝非旁人眼里的世俗因素:不属好高骛远,亦非职业厌倦,更与环境、待遇无关。我们目前尚不知她的去向,或许正如信中所说,抵不住若大世界的吸引,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之所以判定这位女教师的离职与世俗缘由无关,当然有确凿的理由:教龄刚十年,就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工资亦应该相对较高,这就排除了怀才不遇的猜想;学生评价她“教课说话跟常人语气不同,浅显易懂,比较有深意”,说明她的教学水平已得到认可,又排除了工作压力大的因素;尤其是她在辞职信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潇洒自如、调皮任性的心态,则把所有与环境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有关的选项逐一排除。唯一合理合情的解释,只能界定为她的天性使然了。

从这封仅仅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来看,这位女教师已经按捺不住对外界的向往,急欲去拥抱未知的世界了。2004年大学毕业即到校任教,十年的光阴早已陪伴她跨越了而立之年。或许外面的世界呼唤已久,无奈人到中年已时不我待,再不飞也许就飞不起来了。当然,或许还有另外一个与专业有关的理由:尽管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但她所热爱的心理学却不可能跻身为学校的重点科目,而始终成为她心里的一个落差。她这番出走,或许向着更为有利发挥专业才能的目标而去,亦并非没有一丝可能。

从上述分析来看,笔者对这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是理解的。在现代社会,职业的再次选择,甚至更为频繁的跳槽,早已司空见惯。对此,我们除了表示尊重其选择,似乎没有说三道四的理由。不过,若仅仅因为辞职信的极度潇洒,或者说是超级浪漫的缘故,就将之拔高为“没有之一”的“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就失之偏颇了。

如果一定要把“最具情怀”的帽子给这位女教师扣上,那也只能是对“外面的世界”的“情怀”。不过,对呕心沥血培养她十年的学校呢?对朝夕相处的教师同事呢?对众多渴望一直听她讲心理学课程的同学们呢?“情怀”又在哪里?这时候的“情怀”,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来说,除了还留有一丝一毫的思念及情义外,剩下的,更多可能只有失望了。当然,如果她出走的缘由真真是奔着有利发挥专业才能的目标而去,笔者愿意收回刚才的言语,并表示深深的祝福。

国家培养一个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易,学校耗时十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学教师很难,学生们碰上一位能和他们心灵对话的好老师更难。如果每一位学有所成的优秀教师都如这位女教师这般“任性”而“潇洒”的离去,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前行?又如何传承呢?当然,我们不应对每位跳槽或离职的人才都横加指责,无非只是担忧网络舆论对于这位女教师此举的过度赞誉,会产生不好的导向罢了。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普通中学,能把一位心理学教师列为骨干教师,殊为不易,如今慷慨放行培养十年的她,更是难能可贵。相信这位女教师的“任性”离职只是另有原因,亦相信绝大多数的老师们不会随波逐流。因为对职业、对专业、对工作的坚持和坚守,毕竟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最具情怀辞职信”的文化视角

辞职总得深思熟虑,大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但这位女教师不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以一种感性的温柔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内心。一瞬间,令人觉得这根本不是辞职信,而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情感的抒发。面对如此细腻而真挚的表述,人们怎么能够不被感动呢?

的确,谁说辞职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谁说辞职需要那么久前顾后盼?仅仅是因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份任性和洒脱,这种真挚与简单,才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在繁忙而粗糙的生活中,“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情怀因稀缺而动人。

也许,这只是一个率性的表达,但并不妨碍引起围观和反响。也有人会说,这是多么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因为想出去走走就辞职,无疑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个任性的老师在日后一定会因此而吃苦头,一定会因此而后悔。这样的判断很难说错,是现实看法的一种。而两种不同观念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率性辞职者背后是“身体型文化”,为其惋惜者背后是“伦理型文化”。两种文化有其分歧,在具体问题上看法难免不同。

所谓“伦理型文化”,就是习惯从伦理出发,从规则出发,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这是普遍的一种文化形态。人们在社会中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坚守位置,是爱岗敬业。为了这个位置为了获得别人的评价,而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所谓“身体型文化”,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听从内心的召唤,在遇见事情和判断问题时,把自己的追求和感受放在首位,想做更好更真实的自己,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忠实更直接地表达。“伦理型文化”显得成熟稳重负责任,“身体型文化”显得冲动任性,但更接近于内心的真实。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人们越来越习惯真实地表达自己,也越来越有能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身体型文化”正在崭露头角。所以,才会出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颇具情怀但又看似任性的辞职理由。所以,这个简短而撩人的辞职理由才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成为舆论的热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习惯或渴望做更真实的自己,并敢于为此付诸行动,而不仅仅是成为每天机械重复工作的一员,成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无限运转零件。

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个体来说,这种转变能够释放个人的内心,让个人生活得更加精彩;对于社会来说,这种转变能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开放多元。

 

读懂“最具情怀辞职信”的人生价值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就是辞职信的全部内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似乎成为奢望,但是这名教师却帮助我们完成这样的心愿。从这样的辞职信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任性,而的一种人生价值的内涵。对于每个人来说,谁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在这样的实现过程中,很多人都是畏首畏尾,想了太多的假设,从而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搁浅在那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这名辞职教师其实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一个醒,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来都没有迟到的时候,只要你有勇气和魄力,什么时候都可以。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其实都有着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人们必须走的路,比如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条路是人们想走的路,也就是你的理想之路。有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两条路的合并,而更多的人处于一种分裂过程中。就犹如这样的辞职教师一样,她如果继续在学校教书的话,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看看,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而终于有这样的机会,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至关重要的价值归宿,对于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启迪意义。有鉴于此,我们能够认识到“最具情怀辞职信”,为何就是“最具情怀”呢?这就在于一种价值上的坚守,是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敢于舍得的精神。

有这样一个西方的故事,说的是摩西奶奶的故事。她从八十岁开始,突然将自己画画的天赋迸发出来,从而成了著名的画家。八十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垂垂老矣,而对于摩西奶奶来说却是刚刚开始。就犹如这名辞职的教师那样,今天的辞职或者能够换取明天生命的充足,如此就能够成为一种最具价值的内涵。因为对于人生来说,哪些对自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哪些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并清楚,只有如此,或许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十分。也正是因为如此,最具情怀辞职信才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轩然大波,因为很多人都做不到,却只有这名教师做到了。

人们经常说,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其实就是人生的价值内核。对于人生价值来说,我们经常说的并非就是一种匆匆过去的遗憾,更多的乃是一种充实自己的过程。如果发现了自己的理想不去实现的话,到生命的终点只能够遗憾重重,而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在这样的仅有的一次生命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学着任性一次吗?像这名教师一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启示与思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辞职理由在网络上走红,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藏着不平凡的精神追求。当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走到外面看看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即便牺牲外界普遍看重的教师“铁饭碗”也在所不惜,这种纯真的追求,在一些人当中,恰恰就缺少这种精神。

也许我们太多的关注现实,追求物质,沉迷于烦躁,倾注于孤独,不敢或不愿迈出现实的“安乐窝”,所以,当“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作为辞职的理由一经发出,就不经意间触动了为现实所累、为现实所惑的人的心扉。这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恰恰就是追求梦想的一封信函,让阅览此信者怦然心动。

处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许多人缺乏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凡事过于急吼吼,唯恐机会都让他人占了去,无端地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殊不知,生活从来都是有舍才有得,生活中本来就有着“我想去看看”的空间。而且,如这位老师那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地兜一圈回来,或许因为见识的增长,修养的提升,情操的陶冶,让自己于今后的事业,更有本钱和底气,赢得更多的机会。

确实,于我们许多人,其实都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向往,但真要付诸行动,却往往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羁绊。也正因此,“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或者说“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人羡慕,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8/8116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