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扶老人反被讹,何以警察也躺枪?

2015年04月29日 10:41

 

【事件介绍】

福州民警路遇老人摔倒 下车帮扶反被冤枉

4月12日,福建福州市上街区荷塘派出所一名警察驾警车回派出所,路遇两位受伤老人,下车查看,不料“被讹上”。次日,老人去派出所取车时,依然坚持是为了避让警车才撞伤,直到派出所调出监控视频。

派出所调出事发地段当时的监控录像:林警官下车帮扶时,警车和老人之间还隔着一辆车。

14日,福州市荷塘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证据面前,老人不得不承认是因为不想付医疗费而冤枉民警;事发后,老人被“放行”。

根据派出所的介绍,12日下午1时20分许,荷塘派出所林警官带协警出警,驾警车返回派出所途中经里尾路,看到两名老人开着电动车过弯道,撞上了福建农林大学一工地的围墙,两人均有受伤,其中一位扭伤了脚,现场留有血迹。

“林警官下车去查看,老人却称自己是为了避让警车才会撞到墙,让他‘负责’。”工作人员表示,因当时争执无果,林警官只能先说服两位老人去医院救治,并将事故电动车带回派出所暂为保管。

13日,老人来派出所取车,再次称事故起因在林警官,直到派出所调出事发地段当时的监控录像:林警官下车帮扶时,警车和老人之间还隔着一辆车;看到视频后,老人转变态度向林警官道歉,承认是因为不愿承担医疗费才冤枉他。

“老人对民警说了感谢。”荷塘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警方并未追究老人“诬告”的责任,而是直接放行。

 

“扶不起”是社会病态的表象

一件件老人摔倒后却被讹诈的事件被新闻报道,让人确实感受到社会的可悲。本来孝敬老人,是很当然的事情,当老人摔倒后应该很自然地扶起来,但是一个个老人在被扶起后却打起了讹诈的算盘,这让有些想做好事的人打起了“退堂鼓”,心里有了自己的掂量,“扶”可能面临巨额的赔偿,“不扶”却任何事情没有,最多受到道德谴责,显而易见就成本而言,很多人选择了“不扶”。

对于老人而言,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赖之举,他们摔倒后一般情况下是因为确实承担不起医疗费用,更有甚者是因为子女的怂恿,让其迫不得已地诬陷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是他们的诬陷,甚至是讹诈,让救自己的人受到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难道他们不心痛吗?

扶不起的老人亦是扶不起的国人素质。老人跌倒没人扶,应该说是扶不起的不是老人,更是我们某些国人的素质,虽说造成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存在,但是面对倒地受伤的老人,我们有多少理由都不是扶不起的理由,做人要有爱心,做人要有社会责任,因此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事件中反思自己,学会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应该出现的现象逐渐消失。社会有爱,请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爱心去打造社会良好风气。爱的存在,让我们都会感觉到生活的精彩。

当道德力量很难解决“扶不起老人”的问题时,法律应该登场。在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那些被老人或者老人的亲属诬陷的爱心人士给予法律的支持,对那些讹诈的人,尤其是那些怂恿讹诈的子女给予法律的制裁,真正的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因为那些讹诈的人不仅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毕竟他们和“敲诈”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间有真爱,希望大家都彼此怀着相互信任的心态,筑起关爱老人的温暖港湾,才能让更多的人担负起相互帮助的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我们大家都关爱老人,自己的老人和未来的自己才能真正的得到社会的尊敬和关爱。

谁来为被讹警察的良心买单?

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近年来,在我国已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某些事,其实并不是人性冷漠造成,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敲诈勒索的“小市民”心理。老人讹警察,笔者还是第一次看到,所幸是路上有监控,老人的奸计无法得逞,最终还了民警清白,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异常痛心,谁又来为被讹警察的良心买单呢?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一定道理,林警官身穿制服,履职尽责,扶起摔倒老人,尽管一路被讹,都并未发火,也没有扔下老人不管,依然坚持把老人送到医院,及时接受治疗。其实,他心理也很委屈,自己本是人民公仆,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竟然还被讹。还好路边的监控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不然的话,老人这次奸计得逞,又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岂不成了危害社会的“蛀虫”?连警察都被讹,还有普通市民愿意去扶路边摔倒的人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岂不丧失殆尽?

 

林警官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并没有多么优厚的工资收入,也并没有多么的位高权重,他却用所作所为把自己变得更高大,更具有光芒。当下,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腐化,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不要说被群众讹了,他们不去讹群众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再加上有权就任性的思想使然,只要群众敢和自己闹,那就一定会想办法报复群众,让群众吃不了兜着走。

老人之所以讹林警官,也是惧怕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看不起病、住不起院,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住院看病本就是关乎百姓的民生大计,可是医疗系统里的腐败却又根深蒂固,极难拔除。医改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多给百姓一些优惠,当然,领导干部也必须廉洁自律,爱民务实,坚决和腐败一刀两断。由此以来,构建和谐的美好愿景也就指日可待了。

点赞林警官,以德报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榜样,心清则气正,不心浮气躁,将爱的正能量传播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莫让社会道德沦为讹人的工具

事后老人承认自己因不愿承担医疗费,才想将责任推到民警身上,并对民警这种以德报怨、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但是笔者还是要反问一句:民警出于社会道德将老人扶起反被讹诈,难道社会道德可以成为讹人的工具吗?

老人遇见问题时,同情老人、站在老人的角度上考虑是民众的一般心理,这也是尊老美德的体现。毫无疑问,老人正是利用了民众的这种心理,只要事件被民众关注,两位老人一口咬定此事是民警所为,便可将民警推向舆论风波,以达到自己“趋利避害”的目的。老人的讹诈行为固然可恨,但令人痛心的还是老人的讹诈工具——社会道德。尊老、乐于助人是社会提倡的美德,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价值,是打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但是,社会道德却为部分人所用,成为了讹诈的工具,以满足个人私利。

老人讹人一直被社会指责,但却不见此类现象减少甚至杜绝。近些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老人讹人事件,在损害施救者名誉的同时,更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风气。前几天在郑州市,一辆红色比亚迪轿车与一辆机动三轮车相撞,驾三轮车的老人对开轿车的女子说:姑娘,别害怕,俺不会讹你。此事被媒体大写特写,不讹人本就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为何值得媒体大写特写,当作“正能量”的标杆呢?这恰恰说明传统的社会风气被一系列的讹人事件扭曲了,社会道德被这些讹人事件“践踏”得失去了原来淳朴的“气质”。

在面对摔倒老人不敢扶的大环境下,此次老人讹诈民警事件无疑又给了社会一个重击。而此次更为网友所惊叹的是被讹诈者的身份——民警,不少网友表示老人胆子也太大,居然讹诈到警察头上了。其实,不管讹诈对象是谁,伤害的都是社会道德和民众做好事的勇气,此类事件若继续出现,“扶不起”的可就不仅仅是老人了。

 

摔倒老人讹警察呼唤严刑厉法

回答老人扶还是不扶,已经被现实提上了议事日程。扶还是不扶,一般人的回答都是不扶,不能怪世风日下,只能说扶老人的风险太高,或者做好事的成本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范围。连警察都敢讹的老人,已经到了一种猖狂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现实,法律必须跟上现实的发展,该出手时就出手,让讹人的老人在法律面前止步。

首先,警察是国家工作人员,代表的是正义,行使的国家权力,是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队伍。对于警察一般人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然而新闻中摔倒在地的老人被邪恶蒙蔽了双眼,将询问伤情的警察反咬一口,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农夫和蛇,幸好有视频监控将发生的一幕拍下,否则警察将会蒙受不白之冤,甚至会遭受金钱损失。

其次,虽然视频监控还好心的警察了一个清白,但是对于警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甚至传递了一种社会负能量,心怀险恶之人会以此为例,继续效仿,甚至会吸取教训,在视频监控盲区讹诈善良之人。

此外,对于讹人的老人暂时没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相关部门只是对老人进行口头教育,也正是因为无关痛痒的口头教育,让老人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愈演愈烈。

总之,摔倒老人讹警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从第一例摔倒老人讹人发展到现在欠下的历史账,对于扶还是不扶老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用道德进行约束了,必须出台严刑厉法,改变摔倒老人想要讹人旧观念,让讹人的老人受到处罚,让潜在的讹人者在法律面前有所敬畏,有所收敛,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社会风气,重建社会正能量,让好心之人敢做好事,让做了好事的善良之人不再有被讹诈的风险。

【启示与思考】

“路边老人摔倒扶与不扶”到现在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认为该扶,但是你得有坚实的经济后盾,有人认为不该扶,理由便是“我没有坚实的经济后盾”。毕竟多少年来让见义勇为者既伤身又伤心的事件并不少见。但是也不排除少数人把这些当成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小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要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然而,时代的发展却造就了部分人的“反叛”,他们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了讹诈的资本,这些人更多的却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此等情形不仅令人莞尔,老年人的思想觉悟应更加成熟才是,结果却成了违背事实的创造者。每当看见这样的新闻,相信大多数人包括笔者在内,都很伤心和难过。时代在进步,为什么人们的思想却在倒退呢?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到头来却成为“肇事者”还要被冤枉的“负责”呢?难道好人就这么难当吗?长此以往,还有人敢去“管闲事”“当好人”吗?

华夏民族,礼仪之邦。我们的老人要扶,自己也要保护,但最紧要还是要有爱心。笔者认为互相关心,与人为善,这是人最基本的价值。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扶不扶’的选择,而是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希望被援助的弱势群体要有所担当,不要让一己私利蒙蔽了自己淳朴善良的心,否则爱心行为就真的会离你越来越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29/811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