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模范人物

践行核心价值观 带头传播正能量

2015年04月30日 09:28

 

爱岗敬业好青年

爱岗敬业好青年

导弹靶场上的英雄士兵

盛德华

第二炮兵某试验训练基地场地勤务队班长,1993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2010年被第二炮兵授予“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2年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当炽热的导弹尾焰在长空划出一道道壮美弧线时,一名士兵在鲜为人知的角落仰首而待—他的战位不在指挥大厅、不在导弹发射车,而是在硝烟散尽、弹坑密布的导弹靶场。这位“幕后英雄”,是第二炮兵排弹专业战士操作号手、某基地勤务班班长盛德华。

盛德华的工作是在靶场采集第一手毁伤效应资料,为后续试验开辟“绿色通道”。任务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而他对弹头是否爆炸、爆炸类型、爆炸深度和毁伤效果,每每都能迅速做出判断,精确程度一次次被事实证明。从事挖排专业十多年,盛德华数十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从没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经过不断实践,他摸索出弹头在不同条件下的爆炸毁伤效应和落地后的运动轨迹特点,总结出“找弹洞、探弹道、看弹迹”三结合的排弹方法,编写出8000多字的《挖排操作指南》,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

决战决胜的尖刀锋刃

廖其炜

武警广西总队直属支队特勤中队原代理排长(现为武警警官学院学员),2008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武警部队军事训练标兵,2014年度“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自从到特勤中队报到的当天,廖其炜就瞄准一流努力,铆足劲儿拼搏,主动向高强度、高难度、高险度的实战训练课目挑战。在上级组织的7次比武竞赛中,他取得8个第一、3个第二,刷新了广西总队300米障碍和楼房攀登2个课目训练纪录。几年来,他参加打黑除恶、解救人质、抓捕毒贩等任务20余次,共抓捕犯罪嫌疑人21名,缴获毒品6公斤。

廖其炜不仅把自己磨砺成一把利剑,还把自己带的兵打造成了铁拳和尖刀。2013年3月,总队决定成立反恐模拟分队,廖其炜主动请缨到“蓝军”分队担任训练教学骨干,担起模拟分队强化训练重任。在他带领下,反恐模拟分队人才辈出,1名队员在武警部队特勤分队干部骨干比武竞赛中荣获狙击专业个人第二名,10名队员成为反恐骨干,8名队员退伍后被公安机关招录。

创业创优好青年

科研一线书写奋斗青春

董正宏

装备学院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6年9月入伍,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总装“双百计划”科技英才培养对象、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总装学习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需要的事”,从大专学员到博士研究生,董正宏以一颗年轻而火热的赤子之心,在科研一线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航天科技领域国防科研工作者,他密切关注军事强国空间武器装备发展趋势,奋起直追、攻坚克难,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技术尖兵。

航天装备进行外太空试验代价高昂,学院被赋予研发地面仿真设备达到试验目的重任,组织将任务交给了董正宏。对于他来说,这是跨领域、跨方向的艰巨挑战。从起步到论证,再到应用,“自主创新”成为引领他不断前行的执着信念。攻关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通过自主研发,他带领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建成集飞行任务规划、试验评估及验证的大型数值仿真平台,该平台已经成为国内首个直接服务在轨尖端技术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战场见证热血忠诚

张海浪

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爆连班长,2002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多次参加国际维和、抗震救灾、跨区机动演习、赴柬埔寨教学等大项任务,荣立三等功1次,2014年被表彰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入伍以来,张海浪自觉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强军事业中,立足本职、成长成才,生动地诠释了个人梦想与强军梦、强国梦的完美结合。他自学10余本专业教材,用3年时间熟练掌握地爆专业技术,带领攻关小组分析研究某型火箭布雷车信息化操作系统,使新装备如期形成战斗力,并为部队培养了一批爆破能手。

在执行汶川、芦山抗震救灾任务中,张海浪与战友安全顺利爆破壅塞体土石方1万余方,为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他3次参加国际维和任务,带领18名作业手战斗在生死线上,成功开辟通路12条、排除子母弹和地雷100余枚。2012年11月,张海浪赴柬埔寨执行扫雷教学任务,梳理总结出的“十字交叉法”“目标定位法”等扫雷作业方法,得到了该国国防部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诚实守信好青年

她被誉为“最美轮椅女军医”

赵红艳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1991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4年度“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2001年军校毕业从医以来,赵红艳始终坚守医者仁心诺言。2003年抗击“非典”战斗中,她主动请缨、奋战一线,不幸感染病毒导致全身6处关节坏死、多个器官衰竭、下肢瘫痪。12年来,她身残志坚,承担的胃肠动力检查项目成为医院特色项目,每天接诊患者160人左右,诊治患者30余万人;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总结出“医术+艺术”诊疗法,用感染“非典”致残的心路历程教育引导患者,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定期到地方敬老院义诊,为贫困患者垫支医药费近5万元,为地方群众义务巡诊200余次,被誉为“警营张海迪”和“最美轮椅女军医”。

崇义友善好青年

铁臂托举坠楼女大学生

邢晓斌

海军某雷达旅雷达站副站长,2008年9月入伍,中共党员,荣立二等功1次。

2014年9月,邢晓斌在执行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新生军训任务期间,突遇一名女大学生从5米多高的楼上坠落, 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疾步上前,用双臂和肩膀奋力托举,成功救下坠楼女生。

邢晓斌在军校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捐助活动,品学兼优,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到部队任职后,得知连队有一位结对帮扶的老红军,年事已高、膝下无子,他主动请缨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每逢周末帮助老人打扫屋子、收拾卫生,对老人嘘寒问暖,给予经济照顾。老人周边的邻居说:“老人家真幸福,虽然自己没孩子,却有一个兵儿子。”

把雷锋精神广播到祖国大地

毕万昌

沈阳军区某工兵团汽车连班长,2009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作为现任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始终不忘组织嘱托、社会期待,在接力传承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把学雷锋、做好事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2014年,退伍老兵卢红军意外身亡,他积极募捐1.9万元送到家中,并为两个孩子找到资助对象;为支持团甘肃省委在全省贫困村建立100所爱心书屋的号召,他发起“爱心字典进校园”活动,在甘肃建起爱心书屋—雷锋爱心书屋,并募捐到1万多本《新华字典》。这些年,他共募集捐款40多万元,缓解30多个贫困家庭燃眉之急。

习主席在接见“雷锋团”官兵代表时,勉励他们当好雷锋精神种子,把雷锋精神弘扬好。毕万昌牢记嘱托,付诸行动。他在雷锋班修鞋机、理发箱、节约箱“老三件宝”的基础上,增添了微博、数字化礼包、善淘箱“新三件宝”。目前“雷锋微博”单帖浏览量最高达35万人次,善淘箱募捐衣物5000余件,数字化大礼包直接受众达3700余人。

孝老爱亲好青年

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丁赟

总后某输油管线团二营八连班长邱宏涛的妻子,1982年11月出生,大专文化。2013年被总后青藏兵站部评为“感动雪线年度人物”,2015年1月其家庭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情系国防好家庭”。

丁赟原为浙江湖州市中石油有限公司会计,2006年年初与邱宏涛结婚后,主动放弃沿海城市的舒适生活和国企员工的优厚待遇,甘愿到丈夫老家陕西省南郑县当一名农村媳妇。

丁赟喜欢这样一句话:婚姻就是拿自己的一生来回答对方,而军嫂对婚姻的答案就是责任、奉献和坚守。结婚9年多来,她只身挑起持家、养老、抚幼的重担。去过唐古拉的丁赟知道,高原军人真的很苦。但她更懂得,作为高原军人的妻子,应该义不容辞地打理好家庭、照顾好老人、抚养好孩子,给军人丈夫以最大的支持!来到丈夫的故乡木坪村后,尽管她这个山里媳妇当得磕磕绊绊—上山割草打柴,手上身上经常刺出很多血口子;用柴火灶做饭,经常生不着火弄得满身灰满脸泪;耕地播种插秧,别人一两个小时的活儿她得用一天,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患病的小叔子和年幼的儿子,但也渐渐适应了大山里的生活,得到了公婆和全村人的认可。怀孕期间,她依然拖着笨重的身体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由于低血压,她经常头晕,有时会因为重心不稳而跌倒休克。就这样,她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丈夫安心服役铸就了踏实可靠的坚强后盾。

邱宏涛常说,自己的军功章有一半是妻子的。在丁赟的默默支持下,邱宏涛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表彰为总后优等技术标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15年3月,丁赟参加全军“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团日活动汇报展示,受到军委、总部和团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依次为:盛德华 廖其炜 董正宏 张海浪 赵红艳 邢晓斌 毕万昌 丁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30/8121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