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遏制机关食堂“舌尖上的腐败”
2015年04月30日 09:35
【事件介绍】
北京反四风已覆盖机关食堂 专查超标吃喝
有媒体近日报道多地机关单位食堂陈设奢华,这些场所可能成为大吃大喝等现象的隐蔽窝点。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在常规的反四风明察暗访中,已经覆盖到了包括街道办在内的机关单位食堂,有没有超标准大吃大喝等都是检查的主要内容。
“舌尖上的腐败”瞄上机关单位食堂
为解决“四风”问题,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公款吃喝风”有所减少。而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到高档会所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得到遏制。
但与此同时,有的顽疾并未及时解除,而是从高档饭店转移到了隐蔽的私人会所,某位“老虎”落马后,媒体报道他此前经常去私人会所进行高档消费。后来私人会所也成为各级纪检部门查处的重点,北京市纪委就启动了整治会所歪风的专项行动,而躲到培训中心的大吃大喝也不安全,北京市同样启动了针对培训中心的专项检查。
有媒体日前报道,在部分地区,随着“公款吃喝向私人会所、培训中心等场所转移”被频频曝光,“舌尖上的腐败”又瞄上了机关单位食堂。有的机关食堂甚至有KTV、电影院等陈设。由于机关单位食堂相对于高档饭店、会所更加隐蔽,因此成为逃避监督的新场所。
纪检部门明察暗访已覆盖到食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北京市的机关单位食堂如果这么任性可能会出问题,因为纪检部门的反四风明察暗访早已盯上机关单位食堂。
北京市纪委近年来每逢元旦、春节等节假日,都会对高消费场所、高档饭店、商场等进行明察暗访,检查有没有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违纪问题。记者从多个区县和单位了解到,在最近几个节假日的例行检查中,机关单位食堂也是检查人员所到之处。
午餐时间暗访食堂检查是否大吃大喝
参加过相关检查工作的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检部门的检查人员都是不打招呼,以暗访的形式,午餐时间直接杀到机关单位食堂。机关食堂一般都是自助餐,根据北京市关于公务接待的规定,一般的公务接待是工作餐,如果是桌餐,对开支标准、陪同人数都有细致规定,检查人员主要看有没有桌餐,如果有桌餐就会询问情况。此外,还会检查午餐时间是否有人饮酒等。
如果以为检查只是针对市级单位,基层单位可以任性就错了。记者了解到,有的街道办的单位食堂也迎来过检查人员。与此同时,各级纪检部门也积极响应,比如西城区一篇公开文章显示,区纪委与多部门组成检查组,明察暗访,检查就包括了部分机关单位内部食堂。
据了解,“五一”即将来临,针对机关食堂的检查工作将加大力度。
“一阵风”认识催生了奢华“机关灶”
红木的沙发、电影院、包房KTV……这样一些奢华的装饰并非是在显眼的会所中,却大隐隐于市的矗立在机关食堂里。在这公款吃喝从酒店向会所,从会所到机关食堂的路线转变中,正一点一点的折射出曾经在监管中的不少疏忽和漏洞。
当严禁公款吃喝成为了一种世人皆知之事时,明目张胆的在外大快朵颐无疑是自寻死路,此时,机关食堂着实是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常人看来,食堂不过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两三个窗口,端着盘子两荤一素、两荤两素吃工作餐的地方,长期以往的印象对于食堂的认识就定性为此。在这样一种主观的臆断下,用逆向思维将食堂变成吃喝的天堂,自然想来也不会有人会知晓。不难发现,此等行径显然是利用了有关部门重表轻里、重外轻内的工作方式。
更为让人感到警醒的是,当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均被曝光之后,还依然会有人选择用食堂来满足自己的吃喝欲望,这真的只是因为无法无天么?这反映出曾经不少时候一阵风的做法让某些官员养成了此等惩处不过又是一次一阵风,当该有的典型、该有的警示都已具备之后,这应当已经是风声过后,自己可以继续的享受享受了,却从未想过党中央对于作风的顽固性早有清晰的认识,更有不整治绝不罢手的决心。
总而言之,一个事情的出现,会有当事者主观的原因,但也离不开其他的因素。在这全面整治作风的当前,不能给任何问题“春风吹又生”的机会,应当继续保持雷霆之势,从严从实的抓好作风建设。
机关食堂咋就被“开辟”成公款吃喝“新阵地”
说到“公款吃喝”许多领导干部可谓是避之不及,恐惹祸上身,不管是被“纪委抓到”还是被“群众举报”,那下场可想而知。于是,在这些领导干部失去了酒店、会所等多个“阵地”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且不说这些“机关食堂”的极尽奢华,单说“机关食堂”的隐蔽性就为“公款吃喝”提供了支撑。
事实证明,“既有人在敢名目上下功夫,就会有人敢在地点上下功夫,在“公款吃喝”越来越受到瞩目的同时,转战“机关食堂”未必不是明哲保身之法,只不过换了一件“马甲”而已,虽然没有在酒店、会所那样的明目张胆,但消费的水平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抬头之势,可以想象,现在舆论普遍关注机关食堂,谁又能保证“机关食堂”是“公款吃喝”的最后一个阵地呢?
“公款吃喝”之所以会成为顽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共财政不透明、预算缺乏硬约束,所以,要想彻底防止公款吃喝回潮,还需扎紧财政的钱袋子,并通过预算公开的方式加大审计和监督问责力度,另外,还需建立健全反四风长效机制,如推行公务接待实名制,完善公务接待法律法规、将“公款吃喝入刑”等等,唯有如此,才能让“隐性腐败”无所遁形。
岂能让机关食堂为公款吃喝穿上“隐形衣”?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公款吃喝俨然成了过街之鼠,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严格查处。但从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网站上刊文的数据上来看,当前公款吃喝有着不降反升的趋势,2015年2月较1月上升了29.89%。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与2月刚好过春节不无关系,但足以说明公款吃喝顽疾犹存。
公款吃喝毒瘤难除,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将中央禁令当作“耳旁风”;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权威固然不可挑战,而那些心存侥幸的官员,则与中央的政策玩起了捉迷藏,打起了游击战,越来越多的机关食堂被以奢华的规格重新装修,红木沙发、KTV、电影院、奇石房更是一个都不能少。这种表面上看似清正廉洁的工作餐其实排场奢华至极,就如挂着羊头卖狗肉一般,自以为能蒙蔽了所有人,实则是一叶障目。这样变着花样想方设法的公款吃喝行为,无论怎么“变种”,最终都会被一一识破的。
当然,从表面上看,公款吃喝现象是有一些改变,由原来的无所顾忌到现在的“半遮面”,但其实变的仅是地点与形式。治理公款吃喝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禁令是不行的,还得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理。严格预算,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审议与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限制接待开销费用,不管来的是什么层级的官员,都必须在规定的限度内消费,超过限度,由接待者自己垫付。将公务消费公开透明,置于阳关之下,接受大众的监督,同时,还要拓宽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兴媒体平台参与公款吃喝监督与举报。严格执法,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在接到举报一经查实后,各级纪委还应及时出击,将舌尖上的腐败“堵在”餐桌上。
【启示与思考】
在“八项规定”这一良方下,遏制公款“吃喝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尽管三令五申,“四风”问题依旧是树倒根在,个别地方却仍屡禁不绝,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禁令视为“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用公款吃喝。“舌尖上的腐败”也呈现几轮“变种”。第一轮“变种”:向私人会所转移;第二轮“变种”:向“培训中心”进军;第三轮“变种”:向机关单位食堂隐匿。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食堂”与“私人住所”替带了豪门酒楼;茅台酒套上了矿泉水瓶掩人耳目的“迷彩服”……
时下,反四风已蔚然成风,抓住时间节点进行明察暗访是必要的,各地都不能放松。公众举报和监督已成为有关部门反腐的重要渠道。机关食堂即便再私密,也不可能兜得住所有事情,更不要说严重违反规定的“超标准接待”了。只要存在大吃大喝的行为,只要不收敛,总会被查处。不管到哪大吃大喝,损害的都是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全媒时代,人人监督,只要你敢乱吃,总会被曝光。
面对机关食堂大吃大喝问题,既要依法治官,继续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持续推进政府行政的公开透明,逐步树立官场正气;也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管,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健全财务审计制度,杜绝官员奢靡消费的经费来源,从源头上堵住漏洞,管住干部,管住国家资金,才能有效防止腐败;同时要对这样的腐败问题必须严加惩治,绝不能手软,惟有强化禁令的严肃性,彻底断掉等待风头过去的幻想,才能使官员真正清醒过来,从不敢违过渡到不得违、违不得,才能真正管住大吃大喝的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30/8121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