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5年度 五四青年节 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永担当

2015年04月30日 17:39

 

青春永担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刍议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114年前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席话。尽管时移事易,但其中的思索仍然启迪着我 们。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广大师生座谈时也说出了类似的话。他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 的光荣属于青年”,他还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 要”。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精神领袖,英雄所见略同,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深意: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 来,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至关重要。

能否成功开展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知识的教育和品行的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座谈时还特别指出,“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 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他在要求学生严于律己、勇攀高峰的同时,还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砥砺厉行。在教师的善教和 学生的勤学的双重推动下,才能有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践行,才能有青年的“德”的境界的提升和国家民族“大德”之境的实现。但无论外 在如何地推动,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征程中承担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解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与细化,是为了便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实践而作出地简洁、清晰的凝练,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其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看似简单明了的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 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精准阐释,对每一个国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行为进行了标准阐释。

秉承“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基本处事原则,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个人层面的要求入手,真正在行动中履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对待国家:爱国。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把个人的命运置于国家命运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个人付出与牺牲时,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无所保留。爱国不是停留于口头的空洞的口号,不是缠绵于笔头的优美的文字,而是付诸于实践的实在的行动,是凝结于内心的真切的信念。如若爱国,最起码的就是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下的中国,处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和国内转型的冲击之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既有全球化浪潮对我国经济上的冲击和思想文化的围堵,又有全面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社会转型的冲突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既有国际“颜色革命”的阴影,又有国内两极分化的干扰;既有国际“中国威胁论”的大肆宣扬,又有国内“宪政民主”的极力挑战;……如此等等,矛盾重重。巴金曾说,“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建设成人家乐园。”当下的中国,的确不是人间乐园,也正因为它不是人间乐园,才促使我们每一个怀揣爱国之心的青年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是人间乐园的祖国建成人家乐园,并同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冲击作斗争,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这就是爱国。

2.对待工作:敬业。敬业,既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人生信条。它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自己的行业内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每一个青年大学生若都能如此,“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而不去做“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社会的寄生阶层,我国的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也是每一个国民对祖国和民族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此谓敬业。

3.对待事情:诚信。“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语)。诚信,强调的是真诚、守信,恪守言必行、行必果,坦诚待人,不弄虚作假,不以假乱真,不骗人、不欺己。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以诚信为本,“仁义礼智信”,落脚点在“信”。越是在地域界限打破、经济交流加强、人际交往方式变革、思想多元冲击的今天,诚信就显得越是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就是诚信。

4.对待他人:友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突显友善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关爱,首先要付出真心关爱他人。友善就是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损人、不伐善,互相帮扶,虚怀若谷,善行天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大爱如此,此谓至善。

二.阐释: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解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催生出正能量的民族之魂,筑起青年大学生的责任藩篱。有担当的一代,才是有希望的一代;有希望的一代,才能托起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故培育青年一代的大德,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三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理念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三方面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凝练而成,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根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和引领性,代表了价值理念的发展方向,引导着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三个倡导,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发展目标,大学生对其深刻理解和着实践行,会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自觉性,提升其道德和文化境界,加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形成集体民族认同。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第一大要求,没有国家、没有民族,个人的一切都是空谈。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则会自觉主动去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现在,去理性思考其面对的压力和挑战,自觉自愿地尝试从自身的角度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努力,有助于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的了解与认同,有助于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确立,最终形成坚定的民族认同。这种民族认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大学生群体的言行举止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再次,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使改革开放成果真正普惠于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已经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吹起来了,它带来的将是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坚守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归宿,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其为全面改革开放出谋划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年少,想象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他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热情与贡献大小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扎实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真正实现人民福祉,实现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最大限度地普惠于民。

第四,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直接促成的就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今日中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领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社会思潮强烈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集体正能量,使追求真、善、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使诚信、友善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理念,增强其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群体对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构想的坚定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内核。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关键,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形成我国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文化强国战略构想的实现。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抓手,紧紧掌握青年大学生这个中坚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着力提升其包容性、时代性和适应性,使其在国际文化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话语权,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构想。

三.认同:大学生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告诫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该论述从内容、目标、原则、路径四个维度清晰而准确地阐明了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方略。

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负责人的学者和国人都在思索的问题。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无论他们从何种角度来阐释树立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其首要环节都绕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价值观认同,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换句话说就是指一个群体对于某种文化取向的价值认可与接受,并内化为一种思想理念和行为约束的内在力量。世界各地的华人通过各种传统方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纪念就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但近年来,随着西方理念的渗透,很多“洋”节日被大家接受与认可,这种接受与认可实际上就是对西方部分文化的认同。仿照其定义方式,笔者尝试着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价值观认同。所谓价值观认同就是指人类对于价值观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意即一个群体对于某种价值取向的认可与接受,并内化为一种思想理念和行为约束的内在力量。

形成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是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认同建立在认知、认可的基础之上。认知是认可和认同的基础。欲实现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其“前世今生”(即提出背景、内涵指向、必要性和合理性、实现目标等)。因此,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就是广泛宣传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宣传教育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切忌拘泥于传统的口号式、会议式甚至运动式宣传。清晰的认知为认可与认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认可是认知的升华,也是认同的前奏。在认知的基础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判断,在心理上对其产生了好感与理解,从而形成认可。这种认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变动性,易受外来事件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才能确保其持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要想朝着预定的方向推进,还需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引导。认同是认知和认可的归宿。认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影响,会在自己内心持久地存在下去,并随着历史的积淀越来越深刻。

如果说对形成价值观认同是帮助青年大学生真知和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那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条指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学和真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功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坎坷与崎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如此,绝非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真知、真信的基础上,努力真学和真用,才能最终树立起青年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周艳红(1980-),女,汉族,湖北石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30/8125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