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周莹:中国古代艺术(下)

2015年05月01日 13:20

 

zhouying

周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501/812946.shtml

一、书法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古老的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书法家一致认为字体称为艺术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汉字形体要能正确表达实用性;第二,赋予形体以艺术的生命。按照这两个条件,甲骨文和金文更重实用性。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篆书和隶书。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字体基本稳定下来,于是人们在写字的时候开始注重它的形态艺术性。中国书法从字体字形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下面我们介绍这五种字体的演变过程、特征和其代表碑帖。

(一)篆书

篆起源于周代末年,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一带比较流行,到秦始皇时期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篆有大篆和小篆之分,习惯上人们把从东周到秦国时的篆书称为大篆,把秦始皇时期流行的篆书称为小篆,把汉代的篆书称为汉篆。大篆的代表作是《石鼓文》。小篆相传是李斯创造的,代表作是《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汉篆的代表作是《祀三公山碑》。

(二)隶书

隶又称八分,隶书在篆书和秦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到了汉代隶书得到广泛采用,经过一百年的时间,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古文“八”和“分”两字是同义的,八分之名就是因为隶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像八字分别相背而得名的。隶书没落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

(三)楷书

楷书又称为正书,因为楷和正都有标准的含义,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正楷。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期开始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楷书一直作为一种正体字流传到现在。楷书和隶书相比,点画的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新的笔画。

楷书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抄写佛经的小楷很快从汉隶中发展出来,到三国时期楷书已经非常成熟,曹魏的钟繇,人称“楷书之祖”,他是从汉隶转到楷书的关键人物。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已成为标准的小楷,找不到一点隶书的痕迹。

唐朝是楷书书法鼎盛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置书学博士,并开馆讲学,使楷书迅速成熟起来。唐代楷书书法家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欧阳询的代表作叫《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代表作叫《多宝塔碑》,柳公权融合欧阳询和颜真卿的风格特征创立了“柳体”,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现在的书法一般以“欧体”、“颜体”、“柳体”作为典范。到晚唐以后,楷书就不太流行了。

(四)草书

再看草书,每一种正体字都有它的草体,篆书的草体叫草篆,隶书的草体叫草隶,草篆和草隶在书法史上地位不太高,而正楷的草体却占有很高的地位。正楷的草体叫草楷或今草,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行草。草书有今草、行草和狂草三种。

汉末到魏晋的草书,带有一些隶书的味道。到东晋经过书法家王羲之的“变体”,脱胎换骨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草书的样式。王羲之所开创的今草传人有怀素和孙过庭。怀素的传世之作叫《论书帖》、《自叙帖》、《千字文》、《苦笋帖》。孙过庭的代表作是《书谱》。张旭号称草书之圣,他的代表作叫《古诗四帖》。明末清初,张弼、徐渭的草书盛行一时。总的看来,草书的名家还是唐代三大家:张旭、怀素和孙过庭。

(五)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艺术。就行书而言,应首推东晋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正楷和行书,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行书四大家“宋四家”。苏轼代表作《寒食诗帖》。黄庭坚代表作《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诗》。米芾代表作《多景楼诗帖》、《芜湖县学记》。蔡襄的行书特点是“无一笔无来处”。

元代的书法家是赵孟頫,他是画家,又是书法家,他对正楷、行书、隶书、小篆都非常精通。有《六体千字文》、《四体千字文》、《真草千字文》等名作传世。

清代乾隆非常喜欢书法,他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远伯帖》视为稀世珍宝,收藏在养心殿的一个小室里,命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选书法精品和这三部作品汇总成一部丛帖,通称《三希堂法帖》,后又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共135家340件楷、行、草书作品,是现代练习书法的人必须临摹的字帖。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由文字的文化演变而生的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同时也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点。

 

二、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从审美原则上来看注重情趣,注重风格,注重技法,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体系。

(一)中国绘画历史沿革

中国最初的绘画可追溯到原始彩陶和青铜纹饰。他们确定了中国绘画整体着眼、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各类绘画的初创期。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墓当中的漆画奁上的图画,描绘有许多人物,而且栩栩如生。战国楚墓出土的币帛画,所画妇女和龙凤的图案已经很传神,注重人或物的整体形象在画中的位置。秦汉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都很发达。秦汉宫廷壁画盛行,有专门的画家在宫廷绘画,绘制帛画,当皇帝选美女时,宫廷画师先画人头像于绢帛之上,皇上据画选妃。

魏晋绘画,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宫廷绘画、佛教绘画和文人绘画几个方面。现存的几个有名的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都有魏晋时期的壁画,即宗教壁画。另外,在宫廷也有壁画,东晋时期顾恺之,发展了现实中的名人肖像画,代表作是《洛神赋图》。随后,出现了陆探微、张僧繇等一大批画家。

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是和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在唐朝,从事绘画的艺术家有四百多人,科目也越分越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鬼神画、鞍马画、建筑画等。吴道子最享有盛名,其《天王送子图》很著名。王维能画能诗。此时的民间绘画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代的成就是空前的。

五代、西蜀、南唐都设有画院,为我国正式设立画院之始。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绘画水平的高峰。宋代皇家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开始对各种题材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创作。反映现实的风俗画、肖像画,描写古代事件的历史画,描绘河山的山水画以及富丽堂皇的花鸟画,都如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此时的杰出画家层出不穷。李成的山水画、范宽的大山画,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等等都非常出名。特别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传世珍品。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法常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所以宋代是绘画发展高峰时期。

元代文人画发达。普遍出现了诗、书、画、印四者巧妙结合的作品。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也更富有民族特色。我们现在看一些国画,在画上题诗,在画上写书法,然后盖印章,就是在元代形成的习俗。元代的山水画成就最高,赵孟頫画人物、山水、马、花木都很精神,黄公望、王蒙、吴镇、钱选等画家都在画史有名。元代的民间画工较前有比较大的进步。

明代市民兴起,民间绘画较盛行,版画得到发展,出现了浙派、江夏派、吴门派等不同的版画流派。人物画家有仇英、陈洪绶、徐渭等。市民绘画大量出现在小说、戏曲读本的插图中,这在当时也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清代的民间年画开始大行其道。宫廷绘画也远比明代繁荣,这时候的山水、花鸟更为精美,弘仁的《黄山真景册》五十册,画出了黄山五十处美景。石涛的云、郑板桥的竹名驰天下。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有名有姓的画家就有七千五百多人,要想一一介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介绍以上几位。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五类

1.宫廷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的第一类跟当时的政治统治有关系,叫宫廷绘画,是指出现在宫廷墙壁上的壁画和挂在宫廷上的图画。就题材而言,是绘制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画,反映宫廷生活的画。如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他能画佛像、人物、山水、最擅长肖像画。《秦王府十八学士驾真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太宗步辇图》均为刻画帝王或反映宫廷生活的名作。阎立本画的《萧翼赚兰亭图》现存于东北博物馆,是一幅反映唐太宗令萧翼去和尚手里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宫廷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被称为百代画圣的盛唐画家吴道子绘画技艺高超,作画神速,如他画的嘉陵江三百余里的山水风光画就很有名,他从绘画的速度和绘画的质量上来说都是非常好的。

2.文人绘画

文人绘画的要旨是抒情达意,其最高顶峰是水墨画。文人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最高,他们的绘画虽因画家的情趣境遇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共同的特征是追求写意传神,以形写神,但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性。就题材而言,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技法有工笔、写意、钩勒、水墨等。文人绘画往往与诗文、书画、篆刻相得益彰,形成独有的艺术特征。文人绘画所使用的材料为中国特制的毛笔、墨、砚台、宣纸、绢等。

3.宗教绘画

宗教绘画出现于寺庙和石窟之壁,多为彩色壁画。宗教绘画的精神是壁画,从公元前四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起,反映宗教生活的壁画就开始出现,现存著名的壁画群有甘肃的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岗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还有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石家庄西北角的毗胪寺也有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甘肃莫高窟,存有480个洞窟,包括从北魏至元代的2400尊塑像和长工达25公里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可分为各种经文故事,释迦牟尼生前事迹。这些壁画多为民间艺人所做,唐代画家吴道子也曾在长安、洛阳两地寺庙作壁画300余幅。

4.市民绘画

市民绘画主要指的是小说戏曲读本中的插图,在明清小说中,在元明杂剧中有一些表现市民情趣的小说和戏剧故事内容相连的插图。如《窦娥冤》、《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装本都有版画插图。

5.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表现平民百姓的愿望,在题材上主要反映民间习俗,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指年画。年画流行于明清时代,多为木版水印,含有祝福的意义。如财神、门神、送子图、福寿图等。颜色多用大红、桔红、黄、绿等。年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代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广东佛山、四川绵竹等的年画最为有名。  

综上,中国绘画有民间绘画、市民绘画、宗教绘画、文人绘画、宫廷绘画五类。

 

(三)中国绘画共同的审美原则

中国的绘画也有自己共同的审美的原则。

第一,散点透视的美学原则。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迁入对象之中,以深切体会对象的情感和状况,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种手法,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其优点是灵活性大,可以把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出现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完整地表现在一幅画内。而西洋画多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描写视力以内的景物,近似于摄影,立体感、真实感强。但中国画确实不是这样的。

第二,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即“神仪在心”。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以大观小,一目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的精神仪态上表现出来。唐代吴道子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把嘉陵江300余里山水风光在大同殿的墙壁上画了出来,这就是因为他饱览了当地风光而胸有成竹、神仪在心的缘故。

第三,遗貌取神。就是说绘画不仅着重形似,更着重神似,而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苏东坡的《论画》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宋代仕女图,就很夸张地把女子的画成柳叶眉、杏仁眼、樱桃小嘴一点点,把旧式美人的神态和阴柔之美显示其中,这就是遗貌取神的原则。

第四,游目式的笔色墨。中国画的深度是靠线条的浓淡枯湿来形成的,因为它是散点透视,色彩不能像西方的绘画那样非常丰富,而且变化比较多,色和色之间不能相互影响,所以中国的彩画体现了强烈的平面色彩,但是中国画的深度空间使画家意识到了光的作用。中国式的光效不是依靠描绘物体的光和物体上的色彩受光的影响所起的变化来显现出来的,而主要是用水墨画当中的墨色的深浅来表现的,这和西方的绘画强调色调的明暗是不同的。

中国绘画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画、京剧、中医和武术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矗立在世界绘画的大舞台当中。    

三、音乐艺术

(一)中国音乐历史沿革

中国音乐的起源以关是从古书上看到的记载。不少古书记载了远古时期祭祀、宗庙、大典仪式上“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的场面。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已经证实了古书上关于音乐的记载是属实的。1993年3月28日《光明日》报有一篇张居中写的《中国第一笛》文中说,河南舞阳县发现了十八支音孔的骨笛,经考证这些骨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经测音,这些笛子已具备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用来吹奏《小白菜》(河北民歌),声音脆亮动听。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中国音乐起源于六千年至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当然,我们下这个结论,决不是仅仅以几支骨笛为依据。

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的埙。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在远古时代,埙是作为一种主要乐器而存在的。埙的形状有:管状、橄榄状、鱼状、圆锥形等。其顶部皆有吹的孔,音孔一至六个不等。按质料可分为陶、石、骨、玉四种,以陶埙为最多见。近几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了相当数目的埙。出土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椭圆形一音孔陶埙。西安半坡发现了两件一音孔陶埙,经测音,可吹出小三度音程。发现最多的是甘肃玉门,共出土20多件,均作鱼形,其中有9件为三音孔,经测定可吹出四音。在河南郑州和安阳出土不少远古期的埙。由此可见,我国的音乐起源于远古时期,主要乐器的埙和骨笛主要是在各种仪式上演奏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形成了独奏的体系。春秋战国音乐已相当发达。据史料记载、依据传世与考古发掘的乐器,这时的乐器以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几类。打击乐中,有铜鼓、木鼓(以动物为皮革)、铙、磬、钟,尤其是编钟的工艺是非常高超的。

1978年3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其中的编钟轰动了中外。此套编钟共64枚,是战国时期发现最多的一组编钟。编钟分上下三层,上层编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是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经过专家测定,这套编钟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音乐界人士曾完全用出土的这套编钟,奏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编钟出土证明古代音律发达,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依照中国特有的七音阶十二律制造了编钟,比同期西方的音律发达,后来落后了主要是因为没有把音律符号化。

 

(二)中国音乐的分类

中国的音乐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四类。

1.仪式音乐

第一类是仪式音乐,即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最典型的仪式音乐是古代的礼乐和春秋时的钟鼓之乐。在祭祀、宗庙、大典礼仪等活动中,借助音乐来体现特定的气氛,区别君臣、父子、上下、亲疏、尊卑的规范。在不同的仪式上所使用的乐器、演奏的曲子、排列的歌舞队伍等不尽一致,各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比如,使用多大的铜鼓,悬挂多少磬,木架上摆放多少铙,都有规定。他们演奏的曲子一般肃穆庄重,节奏缓慢,主要是想借助音乐体现出特定的气氛。用音乐来体现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来烘托特定的气氛,对中国后代影响极大。比如,受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影响,当今在接待外国首脑时演奏国歌,重大会议上演奏国歌及国际歌,领导人追悼会上演奏哀乐等等。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仪式音乐的用途和特色。

2.宫廷舞乐

宫廷舞乐又称燕乐、宫中乐。帝王在宫中饮宴,游乐时舞女跳舞、歌姬歌唱、乐师演奏。由于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宫中乐”使用的乐器是最先进的、最完美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即为楚王宫中乐器。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则是乐师为玄宗选贵妃而特意编的舞蹈曲子。现存的不少古代曲子实际上是当时宫庭舞乐。汉代的琴曲《文王颂》起先在宫中演奏,讲文王在渭水之滨访贤士的故事。宫廷舞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美的名曲。

3.声乐

现代所说的声乐,指用人的嗓子演唱的音乐。依照现代人对声乐的理解,来分析古代音乐,它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大了。首先上至诗经下至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吟唱的。其次,宫廷音乐中,除用乐器伴奏外,往往还有宫女用嗓子歌唱。因此不少宫廷乐曲都是可以演唱的,古人认为,用嗓子吟唱比用乐器演奏更能体现音乐的美妙。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即人的嗓子,即人的嗓音的声音是最美的,所以宫廷音乐当中非常注重声乐。

还有青楼歌曲、民间小曲也是以声乐为主。在古代不少餐馆、妓院都有专门的歌姬,她们卖艺不卖身,以歌唱弹曲为生,这种场面大家从反映古代生活的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只可惜她们所歌唱的曲子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民间俚曲倒是流传下来不少,民间俚曲就是民歌。现存《诗经》中的国风,就是西周至春秋十五个地区的民歌,你所见到的《诗经·国风》只是唱词,曲谱己无从考查。这以后的汉乐府民歌,如《十五从军歌》、《焦仲卿妻》,在汉代也是在民间传唱的。唐代的曲子,明清小说也是可以歌唱的民歌。现在仍然在民间传唱的民歌有陕西民歌《信天游》、《脚夫调》,川东山歌《摘葡萄》等等,可能也是清代以前在民间传下来的。当然这些民歌的作者和产生时代是无从考察的。由此可见,民歌也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独奏器乐

独奏器乐是不需要伴奏就能独立地演奏曲子的器乐。中国古代的许多乐器是可以独奏的,比如编钟、编磬、琵琶、琴、瑟、筝、二胡、笛子、箫等,并且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独奏曲。如古琴独奏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还出现了一些在音乐史上有名有姓的独奏家。如魏晋时期的嵇康博学多才,既是文学家,又是琴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声元哀乐论》,独奏琴曲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

还有一些音乐家,朱权,明代琴家、戏曲家,明太祖第17子,花了12年时间,编成《神奇秘谱》,为现存最早的琴谱集子,共有宋代至明代的六十四个琴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琴独奏家、琵琶独奏家,可惜没有几个有名有姓的歌唱家。可见古代更重视独奏器乐。

5.民乐

即民俗庆典中的音乐,跟礼仪音乐是相对的,一个是能够反映威严的,一个是民间的。在民间遇有婚丧嫁娶等活动,往往也以音乐来烘托气氛。比如从古代直到现在,婚丧嫁娶活动中要吹喇叭、唢呐、排箫、还要敲鼓、打锣。民俗庆典,多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主。此外,少数民族花会、耍歌堂、秧歌、花灯、跑旱船、拉花、春牛舞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活动,也都有悠久的历史,应该算作民乐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音乐的特色

中国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色呢?第一,旋律为主。音乐的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以及和声、配气、对位等。所谓旋律,就是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的运动。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最发达的纯音乐是器乐,如琴曲、琵琶曲、筝曲、笛子曲等等。这些纯音乐的器乐所表现的主要是旋律的线条美,用旋律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听着琴曲《高山流水》,通过琴曲旋律的变化,我们就仿佛置身于深山穷谷、茂林修竹、涓涓流水的景色之中;听着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旋律的变化、通过琵琶模拟再现的声音,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两军交战、声动天地、人喊马叫、兵戈相撞之中。总之,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统治地位的器乐,主要是通过音乐旋律来打动人的,或悲或喜、或苦或乐、或怒或怨。中国古代的弦乐最能表现旋律之美。

第二,节奏宣泄。除了旋律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宣泄。节奏的含义有两种。广义讲,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如在歌舞过程中组织得好、配合得好,叫作有节奏的歌舞,这里的节奏就包含着协调、平衡和律动。狭义的节奏,就是音的长短关系。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打击乐起始早占有重要的地位。编钟、编磬、铜钟、排鼓、铙锣、拍板等等,都是古代的主要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可以独奏,可以伴歌伴舞。人们在演奏这些打击乐器时,通过敲打有节奏的节拍,使人们的情绪激动,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领域,使人振奋,使人陶醉。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在中国古代,不仅在宫廷音乐中大量使用打击乐,而且在民间音乐中也大量使用打击乐,甚至在两军交战中也鸣鼓敲锣。究其原因,无非是借助打击乐的节奏,组织动作,协调行动,振奋人心,宣泄情感。中国古代的打击乐表现的主要是节奏之美。

 

第三,理性之美。古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就是说歌舞更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情怀,但即使是情怀的表现,也要“发乎情,止乎礼”。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都是合乎礼节、充满理性的。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经过诗、礼、乐的形式引导人们求真、向善、合乎礼法。《大风歌》、《秦王破阵歌》,都是充满理性精神的歌舞。像阮籍的《酒狂》,虽然借助酒兴,喧泄内心的不满,但仍然包含了理性精神。

中国音乐的这几个特点是通过音乐本身、乐器本身和所代表的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的。另外,音乐也传达出来一种文化的内涵。在中国的古代音乐中有一些名曲,首先是《高山流水》,它是用古琴弹奏的一个曲子,其内容是根据《吕氏春秋》中俞伯牙鼓琴的故事演变来的。俞伯牙在弹琴曲的时候先表现高山,再表现流水,他有一个好友叫钟子期,无论他表现高山还是表现流水,他听到这个曲子之后都能深刻领会。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在他的坟前把琴摔断,因为他认为除了钟子期之外没人能听懂他的琴音。后来人们就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

明代朱权编校的《神奇秘谱》记载了《高山流水》的曲谱,实际上是宋代以前的人创作的。清代琴曲家张孔山弹奏的《高山流水》增加了滚拂手法,借以增加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在音乐界人们常以此为例,证明琴曲很早就可以独奏。

《萧湘水云》是南宋浙派琴师郭楚望所作。该曲流露出作者对国势日危的关切之情,成功地表现出云水掩映、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乐曲借九嶷山为“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了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生不逢时的感叹。曲中大音段急促跃进,不同音色交相呼应,表现了云水激荡、奔腾翻滚的景象和作者激动不安的忧愤之情。现存琴谱达五十余种,明代原为十段,清代发展为十八段,经过多人加工,艺术更加成熟。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乐谱最早见于近代直隶华秋苹编《琵琶谱》,该书中假托《十面埋伏》是隋代秦汉子所作,但真正的作者难以考证。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楚军号称十万大军,汉军将领韩信自知兵力不足,他先是让士兵唱楚歌瓦解楚军人心,唱走了楚军六万兵马(四面楚歌),后用十面埋伏的阵法,让楚军分不清汉军到底有多少人马,最后,项羽自杀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这首乐曲再现了两军决战的情景。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首曲目外,《中国音乐辞典》中列举了五百多首古代名曲,其中,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有乐曲《大风歌》,表现汉高祖刘邦同家乡父老歌唱助兴的情景。《酒狂》是古琴曲,魏晋南北朝时阮籍所作,借景来抒发内心的郁闷情怀。

隋唐时期的代表作有乐舞《秦王破阵乐》,表现的是李世民征战之中勇往直前、大破敌军的英雄气慨,此曲有歌有词,四人伴舞。宋元时期的代表作有古琴曲《平沙落雁》。其他诸如《阳春白雪》、《阳关三叠》、《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曲目,也都流传甚广。

 

(四)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是从音乐当中演变出来的,中国戏曲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综合性。

中国的戏曲要求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翻等综合艺术手段进行表演,在演出中把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唱”在戏中居于首位,人们一般把看戏叫做听戏,演员演出叫唱戏,可见“唱”在戏中的地位不一般。一个演员应当是一位声乐家,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曲腔和板式,还要掌握四声、五音的规律。并且通过这种规范的吐字、发声、用气等方面的技巧,把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他们在不同情景下的思想,清晰而优美地表现出来。不但要唱得字正腔圆,使观众听懂每句唱词,而且要唱得荡气回肠,激动人心,让观众受到感染,得到声乐美的享受。

“念”需要演员具有“嘴皮子”的功夫。要使台词达到清脆洪亮、清晰爽朗、感情真切的目的。演员的念白,有时是韵文,有时是标准普通话,有时是方言,均为语言精华。

“做”是戏曲表演身段和表情的统称。在京剧表演中主要体现在“手、眼、身、步”四个方面。手式有虚指、怒指、弹指、搓手、摊手、拍手、按掌、抱拳等式类,用以表现各种情绪和神态。眼是指眼睛和眼神的表演,用转眼、笑眼、媚眼、怒眼、泪眼、叙视、鄙视等来揭示人物内心感情。

“身”是指身段。要求“站如松,坐如钟,躺如弓,行如风”。身段包括:甩发功、甩袖功、手帕功、扇子功、纱帽功等等。

“步”指舞台上的各种脚步。老生走八字步,文丑走摆步、武丑走矮子步、老旦走鹤行雀步、武生走跨腿颠步。还有鬼魂行的魂步等等。这一系列表演身段和表情的“手眼身步”,实际上体现了舞蹈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定型时的雕塑美。

“打”指表现剧中的两军对阵和持刃格斗。京剧中有许多表现打斗的场面。打斗包括拉开、会阵、起打、交战、追过场、耍下场、亮相等场面。打斗过程除向观众显示演员的武功特技之外,还显示出舞蹈之美。

“翻”指演出中翻跌技巧,俗称跟头,借以显示演员的腰功。

总的来看,“念”和“唱”为听觉艺术,通过念唱展开戏剧矛盾,吸收小说的情节技巧再现在舞台之上。“念”取散文、韵文和白话之精华,再现在舞台之上。唱的是韵文(如京剧为七字或十字为一句押韵)把诗、词、曲融为一体再现在舞台之上。“做”、“打”、“翻”为视觉艺术,吸收绘画、雕塑、舞蹈艺术之精华再现在舞台之上。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仅以戏曲的唱、念、做、打、翻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它是把音乐、文字、舞蹈、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戏曲是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大展示。

第二个特征是程式化。

中国戏曲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剧种中都逐渐地程式化了。在角色方面,京剧中的生、旦、净、丑把角色程式化了。生为男性主角,旦为女性主角。

在脸谱方面,中国戏曲常用面具或各种颜色给演员画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表示血性、忠勇、正义;黑色表示刚毅、耿直;白色表示多谋、狡诈;紫色表示稳重、老练;黄色表示干练、凶狠;蓝色表示凶狠、骄横;绿色表示倔强、残暴等等;神仙鬼怪多绘为金黄色,京剧脸谱当中非常多,在这个方面是程式化的。

在唱法分类上也是程式化的,如老生用本嗓,老旦、彩旦用宽厚高昂的本嗓演唱,而青衣、花旦要用小嗓。

在表演手段方面,也就是唱、念、做、打、翻方面,也是程式化的。比如演员走的步子,走垫步、趋步、滑步表示急切心情;走跨步、辗步,表示安闲;东倒西歪的步子表示醉酒等等。程式化的动作,例如骑马的动作程式:带马、扶鞍、执鞭、勒马,实际上是将生活大大地美化了。生活中的许多动作原是很平凡的,如举手、抖袖子、起立、坐下、起路、行船、走马,大家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看的,但经过加工程式化以后,一招一试,举手抬脚都舞蹈化和雕塑化了,好看多了。程式剔除了生活原型中粗糙和不美观的部分,对富有特征的部分加以适当的夸张,使它更富于多样化、统一、和谐、对称和节奏。另外,程式化的表演对于常看戏的观众来说,由于非常熟悉它,所以更加喜欢它。

 

第三个特征是虚拟化。

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定化,通过夸张的变形来表现生活。戏曲反映生活多用虚拟手段,舞台上的场景多靠演员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演员好像一个魔术师,一个手势、一个表情,就可以突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演员扬扬马鞭就表现骏马奔腾。中国戏曲特有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特色,也是它吸引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要因素。

四、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是有它的内在的精神的,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气韵生动深刻的概括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同时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气韵生动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气韵生动是自然艺术的统一,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主要是强调直感、生动、韵味与情趣。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来的是气韵生动。

另外就是虚实相生,在很多的艺术门类当中都能体现出来。虚实相生的意蕴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古人对虚实相声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虚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虚”是艺术作品中间接显示出来的形象,它不直接显示出来,只有让人们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即“思而得之”。“实”就是用文字、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在形象。而且,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

五、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天地、日月、阴晴、昼夜、男女等是一系列矛盾现象,随后在长期的实践中概括出了阴阳范畴。并把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阴阳二气的消长,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和阴阳五行说就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事物的矛盾的。在艺术领域,阳刚与阴柔被用来描述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现在我们从美学角度来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大致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就是壮美,特点是强大,外表不光滑,显得伟大、雄壮、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们的愉快、崇高和振奋。

比如青铜器以厚重、威武、雄伟的造型和凹凸不平的铜铸的纹饰,让人感到壮美;高大深庄的宫廷建筑和帝王陵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

在书法上,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以“颜筋柳骨”特有的粗犷浑厚凝重的笔法和结构使人感到振奋,觉得壮丽、威武。中国音乐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打击乐,如编钟、编磬、铜鼓等等,其造型是显示壮美的,演奏时发出的浑厚、凝重悠远的声音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钟鼓之乐主要体现阳刚之美。阳刚之美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特点。

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美丽。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都能让人感到阴柔之美。其造型光滑小巧,其纹饰或像动物或像植物,或者是几何图案,决不会像青铜器上的饕餮让人感到恐怖。娇柔的造型和纹饰让人愉快,因此是秀美。

在书法方面,行书、草书均以线条的变换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而体现出阴柔之美。园林是把自然风光浓缩到一个人造的景点之上,比起真正的自然风光来它小巧玲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体现出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不互相排斥,有些优秀的中国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乐记》这本论述我国最早音乐理论专著的书,已开始以阳刚阴柔之说来阐述音乐的美,说阴阳相摩、刚柔相济,才有音乐之美。魏晋以后,阳刚阴柔不仅用于人物评价,还用来论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曹丕、刘勰认为作者之气有刚柔之分,这自然会影响到其创作个性和风格。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两种美都体现出来了中国的文化的特点。

 

六、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出来——中和。“和”包括人与人相和,人与社会相和,人与宇宙相和(天人和一)。“和”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之中,在古人眼里,“和”被视为诸多对立因素的统一,它既是对象本身属性的和谐,又是主客观关系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总体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的艺术家用“和”的精神来感受生活,并且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和”。

在原始彩陶中,有人鱼合一的“人面鱼纹盆”;文字符号在青铜纹饰中有人与虎共存的“虎头衔人头”的纹饰。这些都是人兽共存思想的艺术反映。在中国书法中,秦代大篆、小篆,汉代隶书、唐代楷书、宋代行书,不管采用何种字体,都力求整体布局的和谐,整体匀称。

绘画当中这个特点更明显,一幅字画右上的上款,左下的落款都力求和谐。在文学当中,元杂剧、明清传奇中的悲剧都以大团圆为结局,也是追求和谐的体现。所以这种“和”贯穿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中”在艺术的表现上是对中心的追求。古典的建筑中,不管面积大小,所有建筑必须围绕中线对称摆设。在一个宫殿里必须有一个高于其他建筑物的主体建筑。帝王陵墓必须有一个神道,帝王的棺木一定放在坟冢的正中。佛教的雕塑中,佛像一定在每一庙或窟中正中的位置,旁边的雕像要小于正中的雕像,对称地服从于主佛像。

绘画中总要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书法要“每字中立定主笔”。在音乐中也必须有主音或主旋律,戏曲中要有主要演员,不是生就是旦。戏曲表演当中,古板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好像西方的乐队指挥。

通过古代艺术的特点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文化上的特点,重视和谐,重视中间。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内在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艺术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立足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艺术是一个辉煌的门类,也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的独特领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01/8129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