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天猫网店补税闹剧 终成黑色幽默
2015年05月04日 13:47
【事件介绍】
部分天猫网店被国税部门约谈补税?
关于天猫商家纳税的话题尘嚣再起。近日,网上传出包括上海闵行、山东菏泽、广西桂林、广东等多省市地区的天猫卖家,陆续被当地相关税务部门约谈,并被要求补缴税款。
被约谈的店家纷纷叫苦。有的承认销售额来自“刷单”,抱怨虚假销售却要自食其果;有的认为补税额度过高,恐怕只能撒腿跑路。
天猫27日傍晚通过官微回应称,这是“电商同行有组织的谣言”,意在形成商家恐慌,间接打击天猫。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的报道,上周,天猫店主小赵收到来自上海市闵行区国税局的询问通知书,上面写明由于2014年网店销售额申报较低,存在涉税疑点,要求他接受税务部门约谈。约谈后,小赵傻眼了,按照税务部门的说法,他的天猫店可能要补交100多万元的税款。
据小赵介绍,他的天猫店在开设初期,年销售额一直没有超过80万元,所以一直是按照固定额度即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以及25%的所得税税率进行交税。近年来随着经营业务的增加和生意的不断扩大,销售额早已突破了400万元。
上述媒体报道称,小赵告诉他们说去年销售了400多万元,28%的税额就要补100多万元。
然而,稍有税务常识的人都会发现,即便小赵网店一年的销售额突破了400万元,其税额也不可能高达100多万元。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年营业额超过80万元的企业,应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增值税比例将为17%并可执行抵扣。此外,还需要缴纳税前利润的25%企业所得税。
将税前利润的25%,理解为销售额的25%,显然误解了“税基”这一基本概念,夸大了补税的额度。这一夸大,不知道是小赵计算错了,还是上述媒体理解。
上述媒体还报道,小赵称尽管年销售额有400多万元,但每年赚的只有一二十万,而且大部分压在存货上,基本只是3%的增值税也交不出来。“如果是28%,也就只能跑了。”
这并不是第一次传出“天猫网店补税”的传言。早在4月初,某电商论坛就曾传言,称河北省某市国税局已约见38家天猫大型网店要求补税。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很快就出面澄清,但并没有明确否认约谈过网店。
尽管税额被传言莫名夸大,但国税部门的约谈却暴露出另一个问题,网店的“刷单”如何纳税?
很多天猫店主都承认,自己店铺存在“刷单”情况。这些在以往为了拔高销售量的“刷单”,现在却成了补税中最头疼的问题。
店主小王表示,“刷单”可以提升销售排名、吸引更多买家。但同时,这些订单如果被计入年销售额而被要求补税,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刷单”所产生的虚假销售额要不要补税的问题,桂林国税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不想将“刷单”交易纳入销售额,不管是10万元还是20万元,店主只要能提供证据,证明这些交易是“刷单”而非实际销售,税务部门就可以不计入其交易额。
这使网店店主们陷入了两难。因为这个证明只有天猫才能提供,而“刷单”在天猫明显属于违规操作,向天猫索要“刷单”证明,无疑于“投案自首”。
针对关于各地国税部门约谈天猫网店的报道,天猫27日傍晚打破沉默,在其官微上发表三点回应。天猫表示,关于补税的说法是电商同行“有组织的谣言”,目的在于打击天猫。然而,天猫在回应中并未否认部分网店被约谈的事实。
天猫在回应中说,国税总局从未发布对天猫商家补税的政策或通知,对于有组织的谣言,天猫已经报案。之所以有电商同行在竭尽全力地推广谣言,意图很简单,形成商家恐慌,间接打击对手,这是有效的攻击手段。
天猫还表示,开放的天猫平台的品牌商和淘宝大卖家,已经成为新的税源和更多税收创造者,在社会和各界的呵护和推动下,电子商务一定会健康成长为明天重要的税收来源。而淘宝承担了更多创业基地的责任,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进一步加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向完全一致。
天猫还公开批评说,有些同行在技术、人才、平台管理、服务等层面,被越拉越远甩开几条大街,“做企业是他们的副业,打击对手却成了主业。”
其实,针对天猫网店的纳税问题,天猫方面曾多次撇清关系。天猫公关负责人颜乔在其微博上表示,天猫上的商家全是企业,是企业就应该交税,这是基本常识。何况征税是税务部门和企业间发生关系,与商家在不在天猫无关。
据了解,目前在天猫上开店的卖家纳税流程,与实体经营者的纳税并没有区别,卖家有义务向税务部门申报所纳税项。
天猫人士告诉记者,只有一种情况天猫可能介入其中,就是税务部门对卖家申报的税项存在重大疑问,税务部门可能会要求天猫协助调查,但目前尚未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卖家纳税与否,跟网店是否开在天猫并没有关联。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此前曾指出,对于网店,国家暂未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具体的税收征管规定。该局还表示将积极建议上级税务部门研究制定网上交易征税的政策,呼吁政府其他部门共同加强网上交易的管理,给纳税人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电商税制其实早已引起高层关注。今年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网上交易负有纳税义务。
包括前述的天猫店主小赵和小王在内的多位天猫店主都表示,他们并不是想偷税漏税。小王认为,众所周知,网店的优势就是价格,以量取胜。如果再按照和线下实体店一样的税制,特别是按营业额征收高昂的税收,利润将会摊得很薄,甚至出现亏损,不利于电商的长远发展,“我们也期待国家尽快出台关于电商的专门税制。”
天猫店补税风波 阿里底裤被撕掉
电商征税一直是敏感话题,此次媒体报道称多地天猫店主被工商部门约谈补税一事,在天猫官方微博的声明中被说成电商同行有组织的谣言。梳理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发现了几个可疑之处。
疑点一:天猫店补税是地方工商局的行为,而天猫的回应是国税总局从未发布对天猫商家补税的政策或通知。显然,天猫在转移公众视线,并搬出了权威的国税总局为自己呐喊。这事儿,国税总局造吗?
更何况,网店补税是有先例的,而且是对淘宝店补税。四年前,武汉一家名为“我的百分之一”的淘宝店,被当地工商部门要求补税430多万元。一场舆论风波过后,这家淘宝店向工商部门缴纳的税款。
既然有网店补税的先例,天猫店补税为何被天猫说成了谣言呢?
天猫官方说法前后不一致:在多地天猫店主被工商部门约谈补税一事儿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天猫(淘宝商城)公关负责人颜乔在微博上表示:天猫上的商家全是企业,是企业就应该交税,这是基本常识。而且征税是税务部门和企业间发生关系,与商家在不在天猫内无关。
转瞬之间,天猫官方称天猫店补税一事儿系对手造谣。官方说法前后都不一致,这不免让人觉得天猫店补税事件有猫腻。更令人质疑的是,颜乔对天猫店补税事件回应的微博已经删除。
天猫店补税无需国税总局文件:天猫店都是在当地工商注册的实体店,当地税务部门有权辖区的天猫店进行税务稽查,要求补税也是合理的。国税总局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和监管,执法是靠地方局。既然这样,天猫店补税是无需国税总局下文件的。
尽管天猫在官方微博上称天猫店补税是谣言,那真相只有工商部门最清楚。各地工商总局是否要求天猫店补税,答案很快就会浮出水面,因为各地工商局不会为阿里背黑锅。
从趋势上来看,未来淘宝店和天猫店都要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交税,这对于创业者们来说是一个噩耗。工商部门要求交税的做法,对天猫平台运营方阿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了马云一记响亮的耳光。一直以来,阿里掌门人马云都在公开场合自诩解决了多少万人的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在前一段时间,阿里每天交税3000万的新闻还被媒体广为传颂。
客观地说,大量天猫店被工商部门要求补税,这折射出平台运营方阿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事件,无情的撕掉了阿里的道德底裤。与此同时,这一事件还暴露出天猫店运营中的一些黑幕。
在工商部门约谈天猫店主补税的事件中,一些店主透露一些交易额不是真的,是刷单的。刷单,这是电商平台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在十几天前,京东被曝出刷单的丑闻,关于淘宝和天猫刷新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
对于淘宝和天猫刷单,平台运营方阿里曾经一再表态要严惩。在天猫店被工商部门要求补税时,重压之下店主们道出了刷单的实情。那么,作为平台运营方的阿里,对天猫店主的刷单行为是否知情呢?
随着工商部门对淘宝店和天猫店监管力度的加大,更多的刷单事件会浮出水面。届时,阿里引以为豪的双11促销的销售额究竟有多少水分也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今年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网上交易负有纳税义务。不难想象,当淘宝和天猫店一旦全部按照规定交税,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的真实交易额就会暴露在公众面前。
不得不说,一旦淘宝和天猫全平台征税,阿里的销售额将会被监管部门脱掉底裤。不复存在的刷单,真实的交易额,会让淘宝和天猫这两大电商平台用真实面目示人。这一幕,或许不是阿里想看到的结果。
对于在淘宝和天猫两个平台上创业的店主们来说,与传统线下企业一样交税后,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的低价优势将成为历史。有网店店主算了笔账,缴纳税收和商城管理费约11%,推广费20%,人工费等杂费约10~15%,快递费8~10%左右,算下了至少要有50%毛利才行。这样一来,淘宝和天猫店铺与传统店铺相比没有了价格优势,以后还怎么生存呢?
当生存压力危及到淘宝和天猫上的店家时,逃离亦是必然。阿里显然不乐意商家逃离淘宝和天猫这两个平台,毕竟商家是阿里平台的立足之本。要想留住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商家,阿里要么降低管理费和推广费用,这意味着阿里要牺牲自己的利润。而这,同样是阿里不乐意看到的结果。
工商部门对淘宝店和天猫店全面收税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对天猫店和淘宝店收税,淘宝和天猫的优势将被削弱,淘宝和天猫的真实销售额将暴露在公众面前。更恐怖的是,一旦淘宝和天猫店主无法承受税收之策,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的前景也将受到影响,并会波及阿里的股价。显而易见,天猫店补税不仅仅撕掉了阿里的底裤,还让阿里进退两难。
天猫补税是一则黑色幽默
随着电商越做越大,网店纳税也成为了舆论焦点。如果说是直接税倒是好算,像美国或者日本的电商一样放购物车结账的时候直接加税率就好,偏偏中国70%都是间接税,增值税、营业税都算了,还有各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等杂税和杂费,非常复杂。当然,复杂归复杂,这块大肥肉税局是不可能放过的,所以网店纳税已经扰攘了好几年。
不过想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收税也是很容易的,给个标准就好了。在鼓励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下,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到今年,对于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都是免征增值税的,也就是说年销售额不超过36万元的网店都可以享受这一优惠。这个规定简直帮了税务部门,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多是个人网店,而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个人网店(淘宝卖家)里95%营业额都在24万元以下,淘宝店主表示完全没压力。税务部门也乐得以鼓励创业的名义把这些小店排除,直接瞄准天猫,反正天猫不是有线下实体店的也是注册了企业的。
于是问题来了,有线下实体店的大商家倒是不愁,无论是依法纳税还是依法避税,都是总部的事,轮不到网络事业部操心,可是天猫上大量除了注册了企业和淘宝小店没什么差异的不知名小品牌甚至专卖贴牌的天猫店主可就要哭了。不像大品牌一样有口碑有粉丝有销量,不知名的小品牌每天刷单就是固定动作,而由于阿里对虚假交易越管越紧,现在刷单都要用真的单号甚至真的寄。而当税务部门查税的时候,要求的是能证明是刷单就可以不纳税。
天猫店主用刷单挖了个坑,结果税务部门一铲子土上去就要把他们埋了。不过话说回来,税务部门盖土的深浅也是大有商量的余地,毕竟一线征税员的自由裁量权之大,在线下线上都是一样的。由于很多个体户都没有发票,所以小规模纳税人都是用定额纳税的,征税员定额多少就决定了纳税多少,放到天猫店主身上,征税员即使不能将他们算到定额里,核定什么税率还是可以决定的,税率弹性空间大,就是这么“任性”。
当然,天猫已经辟谣说商家没有被补税,还指出是竞争对手的构陷,关于阿里和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喷,又是一个狗血长剧。但无论这次补税风波是不是存在,在中国当前的税制下,只要天猫存在刷单,只要税收仍然存在大量的弹性空间,它们相遇就必然会造就一则黑色幽默,双方都给自己挖过坑,也都无法理直气壮地执起法律武器,博弈、勾兑就是常态。
【启示与思考】
缴税是每一位经商者的义务,电商从业者也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今年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网上交易负有纳税义务。因此,天猫店主被约谈补税一事,并不稀奇。
对网购而言,依法纳税的好处至少有以下两个:一是,可以减少刷单行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网店的一些热门商品被刷到了“已售出N万件”,有的则夸张到了几十万件,恨不能大街上随处可见这些商品,而事实上,他们的销售记录与市场份额则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概念。从危害而论,网店老板利用熟人关系或奖励政策进行刷单、刷好评的行为,容易蒙蔽或欺骗消费者,是对正常市场秩序的混淆视听,也不利于构建健康的网购模式。
二是,这会培养网购开发票的习惯。如果说不开发票是店主为了逃税,那么,现在约谈其进行缴税补税则是避免这一现象。久而久之,网店老板们开发票、按时纳税的意识就会慢慢形成。对消费者而言,发票才是最有力的维权凭证,网店不由自主地开发票无疑有利于消费者维权。
但是,面对“刷单”刷出来的交易额,面对绝大部分天猫店都是“小本经营”的现实,加之网购中同行业价格竞争的透明化与白热化,让这些小微企业纳28%的税,无异于让这些网店关张。事实很明显,现在几乎没有一个行业的销售利润能够维持在28%以上。地方税务部门如果按死板的制度行事,则必然会打击到网购行业。至少一部分网店会因无利可图而转行。如何既让网店店主不能逃税,又要让他们缴得起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网店补税是义务,政府减税是增加动力。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时代里,通过降税、减税鼓励网店这样的小微企业发展,是本届政府的一贯思路。面对网店纳税与补税这一课题,还需要财税部门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比如,此前已经有地方税务部门提出了4%的税收方案;二是,把网店的征税工作制度化、信息化,而不至于让人产生“养肥放血”的质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04/813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