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机器换人”开启安全生产3.0时代

2015年05月05日 09:21

 

【事件介绍】

东莞:“世界工厂”的“机器换人”之路

“世界工厂”东莞正在掀起“机器换人”投资热潮。2014年,东莞经信局对441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66%的企业已经在近5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并有92%的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两年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机器换人”能够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实施过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企业和政府又是如何应对?人民财经记者就此在东莞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一人一机到一人控八机

积极创新是新常态下企业发展之本。在利润微薄的传统制造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增加效益,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发选择。对于东莞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城市而言,“机器换人”已经让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

通过“机器换人”,淘汰了落后产能,不少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是企业控制成本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应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入世丰针织厂为例,以前工人都是用手拉机,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机器换人”,由原来的一人一机到现在的一人控制8台全自动电脑机,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

维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源插头生产线上,机器人也正在高效地工作。设计人员设计好了工作程序,由工人操控设备发出指令,机器人就会自动生产。工人只需搬运生产零件,组装已经加工好的零件就可以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干的是“简单劳动”。注塑操作间是高温区域,温度高达50°C,耐辐射高温的机器人正在代替人工进行作业。

“近几年,招工难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内陆工资水平基本持平,来广东务工人员逐步在减少。”在入世丰针织厂董事长特别助理乔荣看来,“机器换人”不仅是淘汰了落后产能,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也化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企业的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入世丰早在2007年就开始逐步实施“机器换人”,到目前已经有400多台全自动纺织机。假如还是传统的一人一机,要想达到这些智能电脑机的产能水平,得需要3000多台的手拉机以及3000多人工,而现在,全厂加起来才300人左右。

此外,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产能,也是开拓市场、获取订单的有力保障与前提。“国外客户要看你是否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如果不具备,在订单上面就会有很大限制,技术改造对我们的市场开拓起了很大作用”,乔荣认为,入世丰每年要做300至400万件毛衣,全自动生产线给公司获取客户订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稳定的资金和市场才能“换人”成功

“机器换人”已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中面临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也不容忽视。

首先,国内的高端智能装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能力不足,企业进行换人的机器主要依靠高价进口。在誉铭新工业有限公司,其手机外壳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模具开发、注塑、喷涂、组装等环节,均以进口机器人为主,其中90%来自世界四大巨头。“我们一直想用国产的,但国内的高端机器人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誉铭新副总经理何慧敏表示,“尽管国产机器人的价格很诱人,但装备的稳定性对于精密件生产十分重要,这方面还是进口机器人更优。”

其次,就像买了裸机版的智能手机后需要安装各种完善功能的软件、APP一样,购买了智能机器人之后,也需要植入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个性化定制软件与程序。在这项系统工程中,由于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技工与研发人员,只能再次依靠国外供货商提供的高价定制化服务,无形中再次增加了“机器换人”的成本支出。考虑到需要自主研发一些简单的程序,誉铭新专门成立了一个自动化部,聘请了国外的专家进行软件研发,成本仅为进口的1/3。

此外,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投入较大,动则百万元、千万元,而成本回收则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久。很多小企业极尽一己之力甚至举债升级之后,一旦市场变化订单不足或自身配套条件不足,又会面临产能闲置等等问题。产能闲置不单单影响到成本的回收周期,对于部分举债融资的企业来说,可能还会陷入因无法及时还款而机器被锁死的恶性循环。

因此,“机器换人”要避免盲目跟风,要从自身的能力,资金、市场、内部技术支持、管理基础综合来考虑,对自身有个很好评估之后才能上项目。入世丰董事长特别助理乔荣说:“特别要考虑有无长期稳定的市场,以及是否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上项目的关键。”

政府力挺

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以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来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实际上,东莞市一揽子的“机器换人”扶持政策自2014年就已经开始实施。人民财经此次调研走访的企业也普遍认为政府不但各项政策及时到位,支持的力度也比较大。

记者从东莞经信局了解到,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办法,东莞已经开始实施自2014年起连续3年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企业“机器换人”的专项计划。截至今年一季度,东莞经信局已经收到“机器换人”专项资金有效申报项目505个,总投资42.6亿元。根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3.4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平均合格率从89.3%上升至96.6%。

誉铭新工业副总经理何慧敏告诉记者,希望政府持续支持“机器换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机器换人的规模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本身的利润却无法满足,又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何慧敏希望政府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金融租赁业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

此外,加大“机器换人”的相关综合配套也成为了部分企业对东莞地方政府的进一步期待。“尤其是要增强人才储备,不仅仅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更要留得住他们”,何慧敏认为大环境的研发氛围等综合配套服务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软约束。

 

《人民日报》聚焦“机器换人”关注东莞产业工人升级

当我国东部地区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对此,东莞的回答是: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

日前,《人民日报》推出的《聚焦“机器换人”——转型中的农民工》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以东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机器换人”现象,在展现东莞通过“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

“机器换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一台电脑织机可替代8名工人,全镇数控织机超4万台。报道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东莞毛织产业重镇大朗,深刻展现大朗镇毛织产业的“机器革命”。

报道援引纺织工周丽芳的亲身感受,对比“机器换人”前后工作效率的变化:数控织机半小时就能织出10件毛衣,相当于过去5天的工作量。作为一名在毛织服装厂工作10年的流水线工人,周丽芳从2008年起学习电脑织机,由于眼明手快,现在一个人可以看8台机器,在行业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对周丽芳而言,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人工去拉机,经常会夹到手指,现在只要手指摁下按键,机器就可以按照程序运作。”作为熟练工,她的月工资涨到3500多元。

大朗镇为何大力推动“机器换人”?

对此,报道采访了毛织服装厂厂长李运来,他称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人难招,工资贵。他介绍说,目前纺织业的熟练工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一台电脑织机可以省30名工人,人工成本就可缩减1/6-1/8。国产织机每台10万-13万元,投资很快能收回。

李运来说,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效率的提升,“现在社保压力少了,产品次品率低了,质量更有保障,过去从来不找我们的中高端品牌订单也能接到了。”

通过“机器换人”大大节约成本的不仅仅是李运来的企业。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几乎看不见工人,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手摇织机部有400多名工人,现在手摇织机全部淘汰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电脑织机工作效率是手摇织机的2.5倍,公司有1000台电脑织机,可以少请4000人,仅织片一道工序就节约八成劳动力成本。”

报道说,据统计,2013年底大朗镇的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按一台数控织机替代8名工人算,可以少用30多万产业工人。大朗的故事,在东莞每个镇街发生。日前,东莞市经信局等部门对441家企业调研发现,近5年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占到66%。

技能培训让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当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

报道在关注“机器换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对转型升级中的农民工的去向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

报道并不避讳“机器换人”让农民工返乡就业增加,越来越多人看好在家门口就业,西部省内转移就业增速加快。

报道同时强调,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报道继续将镜头对准东莞。小张在东莞厚街一家鞋厂工作了3年,一听到工厂组织技术培训,她便立刻报名。而来自湖南邵阳的李韬,借“圆梦计划”上了在职大学。她说:“企业由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跟不上潮流,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报道说,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在东莞,近几年每年免费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0万人次,每人支出培训补贴1000-3000元。在四川成都,今年4月启动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计划年内免费培训农民工近16万人,力争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新生代农民工“升级”融入东莞

如果说,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那么,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东莞扎根的新生代农民工,则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来推动其融入东莞。

报道仍将镜头对准东莞。骄阳如火,热气袭人,但在东莞新科磁电厂区, 35平方米的宿舍,住着7个人,房间里有空调和风扇,还有独立的洗手间。25岁的陈晓娟来自广西梧州,来东莞打工3年,她在这里加入了医保,企业资助她读大专,她的理想就是留在东莞当高管,成为一个新莞人。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其中新一代农民工占了大多数。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理想和追求,遇到的不只是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还面临着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学文说,通过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自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以来,共有2.5万名新莞人加入东莞户籍;2009年以来,共有8.8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学。

 

将“机器换人”革命进行到底

日前,《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正式对外发布。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向外界全面诠释了“机器换人”时间表,也宣布了东莞“机器换人”时代的正式到来。“东莞制造”将用“机器换人”升级转型、破茧化蝶。

红利解析: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重要切入点

由“机器换人”衍生出来的“机器人”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东莞这场由“机器换人”掀起的“智能”行动,反映的是世界“机器人革命”大趋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机器换人”的先人一招,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讲,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缺工顽疾的治愈,产品品质的提升,成本上升的缓解,生产效率的提高……诸多红利已无需赘述。

对城市长远发展来讲,对于“机器换人”的战略认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设备更新、机械替代。事实上,这场“制造革命”,表面上是对一个资本有机构成快速提高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促进人的素质提升。

以产业发展规律为例,使用新机器、新技术时,直接操作工人、用工成本会减少,但研发、销售、服务部门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东莞推广“机器换人”,是对城市人口素质的一次大提升、人口结构的一次大调整。

可以说,30年多来集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东莞发展赚取了“第一桶金”,那么,如今的“机器换人”将成为东莞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

市场之手:推进企业由“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

能否以最快速度推动机器大批量走进生产线,能否加快孕育、发展智能产业,将直接决定今日“东莞制造”的地位、影响明日“东莞制造”的格局。如何推动“机器换人”尽快换出实效、换出格局,至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全力将“机器换人”革命进行到底。

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机器换人”虽是由政府推动、引导,更是靠企业自身努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不能缺位;而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机器换人”就会失去活力和动力。因此,唯有通过市场机制使政企之间有效对接,让企业真正“换出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真正转变。

处理好短期转型与长远升级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企业转型方式唯有一条路: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去。事实上,对于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要避免这种“理论正确”。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步登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当前“机器换人”做起,再谋求逐步升级。如果不遵循这些基本的经济规律,或许就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风险。

处理好设备升级与人的转型的关系。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中,简单重复的工作在急剧减少,企业规模不再由员工数量决定。机器换人要求一线生产员工必须尽快向驾驭知识的生产者转型。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劳动者应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变成“新型产业工人”,这样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启示与思考】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于安全生产的探索从未止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安全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早期,人们通过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在设备上加装安全防护装置等形式来避免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因事故而死亡或受伤。

然而,通过物理手段来保障人员伤亡的方式终究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信息、传感、通信等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各种灾害监测预警传感技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大量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提升了事故灾害预防能力,极大的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

如果把此前物理防护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1.0时代,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2.0时代,那么随着“机器换人”大潮的临近,安全生产将迎来3.0时代,此时,工人的劳动作业将完全由机器替代,危险作业场所不再有人员作业,即便机器出现事故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机器换人”大潮临近。201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2015年正式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工程。目前,我国浙江、广东等地通过“机器换人”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浙江省2012年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以来,每年投入3000万以上,按照浙江省政府的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40%。

安全生产3.0时代,应做好准备工作。“机器换人”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内,有“机器换人”趋势的并不止广东,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同样少不了机器人的身影。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在未来不断膨胀。正因为此,广东企业除了自身要做好机器换人以外,更要提前布局机器人生产行业。当然,目前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随着“中国制造2025”路线逐步清晰,国内的机器人制造行业还将迎来持续利好。广东企业要稳住行业地位,更要让产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创造广东新的制造业亮点。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机器人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一种,目前高端市场还是国外品牌唱主角。有媒体报道,国内很多机器人厂商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多,企业销售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需要向外企购买专利,或者直接进口核心部件。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担忧的信号。在以往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早已认识到一个道理,没有低端的产业,只有低端的产业链条。反之亦然,看起来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其实也存在研发设计这样的高端链条,与装配、物流等低端链条。广东要发展机器人产业,应尽量用好“后发优势”,切勿“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只有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从利润薄、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业链条中挣脱出来。

广东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正当其时。但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成本从生产线上解放了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把这些人力投入到哪个地方,这一选择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储备更多高端人才,加强职业培训,让“人”从生产岗位走向研发岗位,把劳动密集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把智力密集的工作交给人,广东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不仅成为产品的应用地,更成为科技的输出地。

让我们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05/8131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