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草莓有毒否还是让“体检”说话

2015年05月06日 09:05

 

【事件介绍】

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北京部分草莓检出农残 或致癌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播出一组有关草莓的报道,称该栏目组记者随机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节目称,前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后者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乙草胺的代谢物中毒,有致癌性。

购买8份草莓送检

这则于4月25日晚7点半播出的节目称,为了查验北京市面上草莓是否会农药超标,该栏目组记者探访了多家北京的草莓种植园,种植户均称其所产草莓未打过农药,甚至有种植户称他们的草莓是有机食品,农药不会超标。

该栏目组记者随机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美廉美超市、昌平采摘园以及路边的草莓摊,购买了8份草莓样品,随后送到北京农学院进行检测。

检测出百菌清达标

经检测,8份样品中全部都检测出了百菌清这种农药。含量最高的是在新发地购买的4号草莓样品。含量最低的是在昌平采摘园购买的7号样品。

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赵建庄教授表示,中国的病害有20多种,果农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使用农药。经检测,杀菌类农药只检测出百菌清,但含量很少。对比国家规定的1mg/kg以下的残留限量标准,即使残留最高的4号样品,检出结果仅为国家标准的百分之一左右。最低的7号样品,检出结果更是仅为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五左右。

均检出乙草胺残留

经试验人员进一步检测,8份样品中均检测出乙草胺这种农药。含量最高的是在新发地购买的1号草莓样品。含量最低的同样是在新发地购买的3号样品。

对此赵建庄教授表示,乙草胺是除草剂,它主要用在大田作物里,在玉米、豆子、土豆、油菜等均可登记使用。目前国家没有登记乙草胺在草莓中的残留标准,也未规定是否能在草莓种植中使用。如参照我国大田农作物残留标准,乙草胺农药的残留标准是0.05-1mg/kg,检测结果并未超标。

赵建庄教授还表示,如参照较严格的欧盟标准0.05毫克每公斤,此次检出样本里,1号草莓样品乙草胺的最高残留量是0.367毫克每公斤,超标6倍多,最低的3号样品也超标了大约1倍。

赵建庄教授介绍,在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乙草胺的代谢物中毒。比如醌(亚)胺类代谢物的中毒,可能就有致癌性。

 

农药草莓:食安监管,你怎么看

这些日子,有关草莓安全性的传闻并不鲜见:比如年初的时候,微信朋友圈里热传一则《一位蜂农的忠告:珍惜生命,远离草莓》的文章,说草莓大棚打农药毒死蜜蜂。这让一些市民不免担忧:吃草莓真的等于慢性中毒吗?再比如这个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12日称,欧洲几乎一半的食品都含有农药残留,而草莓上的农药残留是最有可能超过安全界限的。尽管专家指认传闻不靠谱,但从媒体送检的情况来看,“合格”草莓身体里的农残,未必真的就足可掉以轻心。

这些年,农产品染上“毒瘾”的例子,也算触目惊心:2015年,有消费者在食用了产自海南的西瓜后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执法人员抽检发现9批次含有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和使用的高毒农药“涕灭威”;2013年,媒体曝光称,山东潍坊市峡山区有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进行大姜种植……凡此种种,这事当然不能只怨农民,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选择农药的标准无非就是三个:能买到什么、什么便宜、什么高效。如果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能对农药产生明晰的倒逼作用,靠终端的检测或泛泛的道德谴责,显然于事无补。

这当然不是说在高毒农药上,中国农产品没有进步。数据显示:10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还不到1.7%。但这个利好不能忽略两个前提:一是农药越来越多,高毒的虽然少了,不代表总残留量就随之降低了;二是高毒低毒也是个相对概念,农业生产环境在变化、就连消费者的耐药性等也在变化,“能不添加则不添加、能不用药则不用药”才是底线的标准。拿草莓来说,标准也不是没有。201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早就规定了食物中可以使用的322种农药、2293项最大残留限量。其中,草莓被纳入水果类的浆果和其他小型水果栏。那么,世异时移,类似“乙草胺”等检出物,诸多“标准”要不要给个解释安抚人心呢?

今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决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食品安全法三易其稿,修改力度非常大。新法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农药、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明确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的规定。业内认为,“这是食安法实施6年以来,首次明确提出在蔬菜、瓜果等的生产中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不过,从来都是“徒法难以自行”。年初以来,有关“农药草莓”的传闻甚嚣尘上,各色监管方我自岿然,依然是媒体看不过去,自己检测、自问自答——这样的节奏不改观,农产品安全公信何来?

“农药草莓”究竟是否传说而已?这个问题即便有权威媒体在热心参与,依然缺乏一个官版答案。那么,在舆论关切与公共话题面前,食安监管能否稍稍不要太滞后于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式解释呢?‍

 

当“有毒”的草莓遭遇妥协的“国标”

草莓有毒?草莓无毒?倘若参照不同的标准,便会有不同的答案。事关食品安全的各式国标,为何每每表现出惊人的“大尺度”?要知道,这绝不只是因为,职能部门后知后觉,对某些农药的药理属性缺乏认知与警惕;而是由于,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国标”或宽或严早已超越了科学判断的立场,而变成各方势力施加影响之后的妥协产物。

一面是基数众多的普通消费者,一面是由种植户、批发商、零售端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前者固然希望“国标”能从细从严,后者却倾向于“国标”能从宽从松。这些年来,相关“国标”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显然远未达到民众预期。所以如此,显然是受制于,中国农业一贯的“重药”传统:若贸然将“国标”与先进水平接轨,无疑会大大增加种植成本,削弱农产品相对竞争力,最终必会遭到“产销集团”的强烈反对。

未来果蔬的安全指数,会随着国标的收紧而稳步提升吗?之于此,至少有两点事实令人存疑。其一,随着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大行其道,众多较高支付力的人群,率先选择接受高价换取更可靠的果蔬。这种趋势,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费者的整体意志,使得呼吁“国标从严”的民间发声弱化;其二,以“国标”体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本就尚且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这导致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会一如既往地滥用农药。

尽管我们承认,确保果蔬安全,离不开一套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架构。但,仅仅做到这些,其实还远远不够。同样重要的是,要在现代科学与耕种传统之间,找到一条渗透和贯通的可行路径。只有当种植户被引导、指导着,放弃“滥用农药”的生产习惯,他们才会试着改变。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当更需要一套能将公共治理意愿,延伸到田间地头的生产体系。

 

【启示与思考】

“随机买8份草莓,均检出致癌农药残留”,这样一个结果,无疑再次触动了国人脆弱的神经。当然了,现实或许还没想象中那般糟糕。新闻中提到,所检出的两种农药,其中之一的含量符合国标,另一种则根本不在国标名录之列——这样的状况,我们并不陌生。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虚虚实实的“食品安全”议题,往往都指向了“国标的缺失或滞后”。似乎,监管源头的宽松化设计,自一开始就注定了,整个产业链的品质和禀性。

草莓有毒?草莓无毒?倘若参照不同的标准,便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是乎,这俨然成为一个,见仁见智、各说各话的“谜题”。于是乎,这俨然成为一个,见仁见智、各说各话的“谜题”。需要追问的是,事关食品安全的各式国标,为何每每表现出惊人的“大尺度”?要知道,这绝不只是因为,职能部门后知后觉,对某些农药的药理属性缺乏认知与警惕;而是由于,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国标”或宽或严早已超越了科学判断的立场,而变成各方势力施加影响之后的妥协产物。

一面是数量众多的普通消费者,一面是由种植户、批发商、零售端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前者固然希望“国标”能从细从严,后者却倾向于“国标”能从宽从松。这些年来,相关“国标”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显然远未达到民众预期。所以如此,显然是受制于,中国农业一贯的“重药”传统:若贸然将“国标”与先进水平接轨,无疑会大大增加种植成本,削弱农产品相对竞争力,最终必会遭到“产销集团”的强烈反弹。

那么,在可见的未来,果蔬的安全指数,会随着国标的收紧而稳步提升吗?基于此,至少有两点事实令人存疑。其一,随着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大行其道,众多较高支付力的人群,率先选择接受高价换取更可靠的果蔬。这种趋势,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费者的整体意志,使得呼吁“国标从严”的民间声音发生弱化;其二,以“国标”体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本就尚且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这导致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会一如既往地滥用农药。

尽管我们承认,确保果蔬安全,离不开一套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架构。4月24日,“史上最严”新版食品安全法通过。明确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回应了公众对食品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的强烈期待。

良法的制定只是基础,而要将这个“史上最严”新版食品安全法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农业管理部门“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普法;其次,农药使用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出细则,杜绝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另外,对于市场上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让责任人受到相应的惩罚。让新的食品安全法为公众的身体健康护航。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06/813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