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天价”校服莫让教育与金钱挂钩

2015年05月08日 11:22

 

【事件介绍】

东莞教育局回应天价校服:已执行最低价

4月26日下午,东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东莞市教育局 作了有关情况说明,说明称,“该校本次选订的学生服,是根据学生对学生服的替换需求,确定学生服的款式和数量,再由该校家长委员会及各年级家长代表到生产企业实地考察,认为这套学生服质量很好、物有所值,对订购的款式和数量均无异议。”

同时,这份说明还援引相关规定表示,购买学生服,是以学生自愿为原则。

25日,一个东莞本地微博账号发布微博称,“东莞外国语学校事先没有通知校服的钱数,是先发了校服后才告诉同学们价钱的,属于先斩后奏,同学们看到这价格纷纷表示穿不起。”

记者获悉,该校本次发放的校服总共有12种不同季节的衣服,共有18件,费用需2180元。微博发布后引网友热议,一些来自该校的网友直呼“穿不起”,并认为“被坑了”。他们称此前不知领到的校服价格不菲。

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一位负责管理校服事宜的老师证实事件属实,但这名老师称价格是由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招标确定。

东莞市教育局26日其官方微博@东莞市教育局发布相关情况说明。说明中,东莞市教育局表示,根据制定于2014年7月的《东莞市规范中小学学生服管理办法》,学生服实行定点生产供应制度及定点供应企业备案、考核管理制度。定点供应企业由市教育局委托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

说明中还称:“办法出台后,为做好我市新一期学生服供应招标和日常管理工作,综合考虑到我市前一阶段学生服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服质量反映的诉求,我们就提升学生服面料质量的问题致函给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

东莞市教育局根据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的回复意见,确定东莞市新一期学生服的面料质量要求,按照要求,面料的透气性、吸汗性、保型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应的,学生服价格也会有所提高。”

在“天价校服”事件中,学生们质疑为何在领到校服之前,没有被告知校服价格。东莞市教育局回应称,学生服的选订由该校家长委员会及各年级家长代表到生产企业实地考察,认为这套学生服质量很好、物有所值,对订购的款式和数量均无异议。

东莞市教育局称,去年10月,该局根据新的学生服面料质量要求,委托东莞市政府采购中心,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学生服定点供应企业资格以及学生服价格区间。该校的学生服价格按照价格区间的最低价执行,而作出这一选择的依据是东莞外国语学校为东莞市直属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市直属学校实行统一款式。

东莞市教育局称,全市直属学校全系列学生服包括夏运服、秋运服、冬运服、夏礼服、冬礼服、毛衣、毛背心、棉背心各一套,总价为1630元共12件。而东莞市外国语学校本次选订的学生服是根据学生对学生服的替换需求,该校多订了6件。

此外,东莞市教育局还援引上述的办法称,购买学生服,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同时,东莞市教育局还表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服费用减免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定点供应企业应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服费用减免。

 

每生18件校服,是教学的还是卖衣服的?

对于18件校服,很多家长说太坑人了,谁能穿的起?对于家长的质疑,学校的答复有这样几点:其一,价格是招标而来,没有坑人现象;其二,校服质量比原来的好两倍以上,质量好当然价格高。对我而言,对其质量和价格倒是没有什么质疑。每人18件校服,不是“穿不起”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穿不着”的问题。

要说价格,其实在这个物价就像没戴“紧箍”的孙猴子的时代,18件校服2180元,其实还真算不上多贵,一件也就是100多块钱。这样的衣服,学生真的穿不起吗?其实,是能穿得起的。眼下的家长在给孩子购买衣服的时候,也会购买这个价位的衣服,有的家长还会购买比这价格更高的衣服。但是,综合而言还真是穿不起的。家长给孩子购买衣服,虽然价格和校服价格差不多,但是一次也就购买一两件,而学校一次就发了18件。俗话说的好,零割肉不疼,一次这么大的服装投资,也就成了事实上的穿不起了。

当然,对于一些富裕的家庭来说,未必会在意2000多元的服装费。可是,要知道的学校里什么情况的学生都有。有不差钱的,也有很差钱的。假如说,学校的校服发放,是一两件,是一二百块钱,自然都能承受。问题是,一次就2000多元的服装费,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

这牵涉的不仅是“穿不起”的问题,还牵涉一个“穿不着”的问题。即使,按照换季服装购买的数量,家长大多会在一个季节给自己家的孩子购买一两身衣服。而18件校服分到四个季节,一个季节就会是4身衣服还多。这样的数量真的有必要吗?虽然说校服可以让孩子显得更精神,但是教育部对校服的规定却是柔性的,是不强制,坚持自愿的。而且校服并不是每天都穿,大多数的学校会规定统一活动的时候穿。当一个孩子一次性就被强制购买18件校服的时候,试问,学校的校服发放还仅仅是“为了孩子”吗?我想,里面必然会有“为了自己”的因素。

其实,这是学校唯利是图带来的恶果。不敢说,一件校服学校能拿多少回扣,但是18件校服的回扣加在一起绝对会是不错的收益,当全校的学生都购买了18件校服的时候,对于学校而言,这笔回扣的收入是可想而知的。最为可气的是,这些校服在发放之前,学校并没有告知家长校服价格,而是先斩后奏。这里面又夹裹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呢?

 

 “天价校服”背后是学生权利缺失

2180元的校服,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莞,也绝非一个小数字,学生称之为“天价校服”自然可以理解。当然,这2180元并不是简单一件抑或一套校服的价格,而是不同季节的全套服装,平均下来每件衣服大概100多元,似乎也并非高得离谱。不过面对这全套18件衣服组成的校服,新的问题又来了:对于正处在身体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有必要一次性购买这么多校服吗?有必要连毛衣、背心等也一并纳入校服采购中吗?这是否有过度采购之嫌?

校方表示,该校服并非学校私自购买,而是由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招标确定。据说这一价格标准今年还将在东莞全市直属中学执行。换言之,这批校服采购的过程是合法合规的,因此不会有任何人为此“天价校服”承担任何责任。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奈而又可悲的事实——明显不合理的事情,却难以改变。

2180元的校服到底贵不贵,一次性采购18件校服到底多不多?也许难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整个校服的采购过程中,虽然是招标采购,有学校、教育局以及其他多部门的参与,但作为校服的服务对象——学生及其家长们的意愿显然没有得到足够尊重。

据媒体报道,当地教育局回应称,确定要购买校服后,“由该校家长委员会及各年级家长代表到生产企业实地考察,认为这套学生服质量很好、物有所值”,并且声称,“购买学生服,是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如果教育局所说属实,为何还会引发不少学生的反对?假设追究细节,请问家长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其他家长是否知情并授权他们作为代表?

程序合规并不等于实质正义。校服购买不是政府采购,动用的当然也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学生家长自掏腰包。在采购校服的过程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其实都是在为学生和家长服务,替他们的钱包把关。如果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事先能充分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恐怕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争议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香港学校的做法。在香港,校服通常也实行招标采购,且衬衫、领带一应俱全,花费自然不少,但家长都很满意。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只负责接受校服公司的报价,如何选择完全由家长自己决定。

早在2006年,教育部即出台文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要求中小学“不得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卧具”,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学生免费提供”。校服的意义在于文化层面,对于有条件的城市中小学,配备统一校服并无不可,但保障学生及家长必要的知情权,是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信息公开透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也可以防止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校服采购应如此,教育服务中的其他活动亦应如此。

 

【启示与思考】

校服顾名思义是学校统一的服装,学生穿上校服是为了展现活力飞扬的精神面貌,穿着统一的服装不仅不会造成攀比心理而且也会给学校带来积极向上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区别开来,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力,是极其有意义的。

谁曾想到这普通的校服能成为“有心人”的猎物,“天价”校服的出现,再一次的把校园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普普通通的校服或许不起眼,但这“天价”校服却让人不得不想象一下这背后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尤其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要收取2180元得校服费,这样的先斩后奏无疑是强买强卖,其中的油水更是可想而知。早先有学校乱收费,现又有“天价”校服,学校花样百出的向学生要钱,就这样让教育彻底变了味,屡禁不止的校园乱收费到底何时休?而在没有任何公开环节的程序下,“天价校服”的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猫腻?

可以看到,校园收费现象应当做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而“象牙塔腐败”更不能单靠学校自查自纠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管。否则稍一松懈,只怕乱收费的风潮就会卷土重来,不能再让“有心人”钻教育的空子,更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让学生为其买单。

当荒诞的“天价”校服让教育与金钱挂钩,教育充满铜臭味,就彻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能让校园成为赚钱的温床,不能让学生成为赚钱的工具、让教育成为有心人的提款机,更不能让“天价校服”成为贪腐“投名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08/813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