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银联垄断终结 告别“躺着就能赚钱”时代
2015年05月11日 09:43
【事件介绍】
清算市场放开银联垄断终结
4月2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从2015年6月1日,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这意味着在中国清算市场一家独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
“5年经验”卡住一大批机构
根据规定,申请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需要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至少具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持股20%以上的单一主要出资人,或者符合规定条件的合计持股25%以上的多个主要出资人;且提出申请前应当连续从事银行、支付或者清算等业务5年以上。
央行表示,银行卡清算业务包含持卡人、商户、收单机构和发卡机构的大量金融信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关系到银行间清算秩序,因此,对银行卡清算机构实施准入管理。
“门槛还是比较高的,5年业务经验,就是说2010年5月以后从事支付业务的都没有资格,这就刷走了一大批。还有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目前看银行、以及支付宝、腾讯这些第一批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问题不大。”一支付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但国际卡组织要做的准备更多。央行要求在中国境内要有能够独立完成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基础设施和异地灾备系统,这对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并不是问题,但对于国际卡组织确是个难题。“在其他国家地区还没有这个先例,如果要真正建立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和系统估计至少也得一年半载。”一熟知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
对于境外机构而言,中国清算市场开放这一消息等了近30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1988年,万事达成立北京代表处,5年后VISA也来到中国设立代表处,多年来,中国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始终未能开放,国际卡组织只能分享中国人境外消费的部分市场。
2010年6月,VISA与银联“反目”,VISA封堵中国银联部分境外通道,最终WTO定案:银联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垄断行为,但需要尽快开放境内支付清算市场。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提速。去年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
据了解,央行将在近期发布细则,将明确线上和线下跨行交易清算规则、发卡标准、账户管理标准等,以及申请成立卡组织的准入门槛等。
银联垄断清算市场12年
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是目前我国境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在国内从事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银联渠道。
按照相关规定,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坐收政策之利,银联一直备受垄断指责。
清算市场开放后,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联。银联总裁时文朝曾表示:“银联就此将要‘裸泳’了。”面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竞争,中国银联表示,将与其他银行卡清算机构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依法合规开展平等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银联对此次市场开放早有准备,去年底就提出“二次创业”的概念,目前正逐渐退居机构客户身后,扮演起平台服务角色。
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这两年来银联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也不那么“官僚”了,一直在寻求创新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国企体制机制原因,有些想法执行不到位,转型并不那么容易。
对话专家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
清算放开为第三方支付开正门
针对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4月22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想加入清算组织,有了开正门的途径。
注册资本10亿门槛是必要的
新京报:银行卡清算机构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门槛是否高?
杨涛: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门槛是可以的,在我国门槛的设置是有必要的。
银行卡的清算组织从全球来说都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基础设施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才能适度的控制风险,才能满足在清算过程中清算的需要。所以,有一定层次的准入和门槛是为了实现市场开放竞争效率及金融风险可控之间的平衡。
新京报:银联的垄断地位是否会得到威胁?
杨涛:从市场份额来说,短期内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银联从2014年以来开始着手二次创业和转型,从整个国内零售支付、清算市场及银行卡产业来说,份额是越来越大的。在整体蛋糕越做越大的情况下,适度竞争不是一件坏事,对于银联转型也是一件好事。
重新做一个品牌难度很大
新京报:新组织可能从哪些方面突破?
杨涛:细则没有出来之前很具体的条例不太好说,但是不管怎样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卡的品牌上银联的标识具有突出优势,其他机构重新做一个品牌来竞争,难度和压力很大。
新的清算组织要想突破,一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从新的支付清算方式上突破;二是在提供更有效的新服务上拓展文章。
新京报:外资及国内第三方支付各自有何优势?
杨涛:对于外资机构来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多年的竞争经验,和境内的清算组织形成互补。
而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想要加入新的清算组织,尤其是以前已经从事跨行清算功能的,有了开正门的途径。原来无有效规范下做的一些事情,现在走到阳光下。
热点问题
谁会是第二个银联?
清算市场开放后谁会是第二个银联?
老牌国际卡组织苦心经营30年后志在必得。“VISA将对新颁布的决定予以研究,并且期待相关监管机构能够颁布进一步的实施细则。”VISA中国表示。
虽然在中国蛰伏30年,但外资卡组织一直只能做中国持卡人的境外业务,他们最期待的是通过在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占领市场,从而带动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费。但是外资机构之前一直做双币卡,重新开始做人民币卡,短期内不太可能威胁到银联。
在国内支付机构中,目前主攻线上的支付宝与拥有最大线下收单的工商银行参与清算市场呼声最高。近日,记者从蚂蚁金服证实,支付宝的注册地址已变更为浦东新区陆家嘴软件园,注册资金恰为10亿元。“注册地变更为上海是为了国际化发展。”蚂蚁金服公关部人士称。而在此之前,支付宝会做“线上银联”的声音最多。
但也有对这个市场不是特别感冒的“大腕”。拉卡拉总裁孙陶然对记者表示,不会申请支付清算牌照,他认为“中国银联已经把跨行转接的体系建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做渠道和用户就可以了。”
对消费者有何影响?
银行卡清算市场向外资开放以后,单一带有VISA、万事达等卡组织标识的银行卡在境内POS机上无法受理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未来,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JCB等,都可能通过其会员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也就是说,除了消费者已经使用多年的银联卡,以后将有更多品牌的银行卡可供选择。
市场中有了更多竞争者,商户得到的收单服务也将更加完善。有业内人士猜测,目前收单市场中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联“7:2:1”的分成比例可能会有调整,商户的经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并可能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
银联卡垄断破局如同给消费者减税
银联卡问世12年以来,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到2014年年底,全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49.36亿张,去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业务595.73亿笔,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近50%。客观讲,银联卡在改变消费形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整个银行卡清算市场只有银联这一个经营主体,也形成了许多垄断弊病。
其一,制订垄断价格备受诟病。消费者每一笔刷卡都需支付手续费,这个定价权掌握在银联手中,因此刷卡费用居高不下。刷卡手续费之外,还衍生出了其他不合理的收费,比如刷卡查询费等等。尽管公众对此早有诟病,但由于每笔刷卡的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721”比例分成,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捞肉,因此缺乏降费动力。利用刷卡通道自设收费价格,设置不同名目的收费环节,实际上是给消费者刷卡消费制定了一个不容置喙的隐性税率。
其二,对清算市场的发展变化应对失据。在第三方支付兴起之后,不是想法通过市场竞争应对挑战,而是利用与管理方的血缘关系,打着“收编”旗号,封杀第三方支付的线下业务。当年支付宝“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即是一例。对于商业银行与商家直连,银联由于担心其通道收费空间被压缩,也曾多方打压。这样做的结果,导致银联网络中的商业银行错失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许多机会,其自身的盈利模式因此受到冲击。
其三,限制了自身发展空间。银联对外来竞争者一直持关门态度,这让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国际银行卡主要机构一度将官司打到了WTO。实际上,画地为牢既不利于境外消费者在中国消费,也不利于中国消费者在境外消费。在跨境消费已成规模化常态的今天,打通境内外消费者的支付环境,既是形势使然,也有助于拓展银联的市场空间。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银联卡垄断破局都如同给消费者减税。这让降低刷卡费用、线上支付多元化、打通境内外消费环境成为了可能。这种前景,对于银联成员也未必是坏事。一家独大12年以后,银联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五大银行卡机构之一,对未来的新竞争局面理应自信。少收一点通道费,换来的是更多机遇。
打破银联垄断,行业许可还可放宽
成立于2002年的中国银联,是目前我国境内唯一银行卡支付清算组织,在国内从事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银联渠道。这种一家独大的银行卡市场垄断经营局面,不仅将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外资银行卡组织阻挡在大门之外,遏制了中国银联清算管理创新,也大大减弱了人民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清算功能,更对普通民众带来许多不便,并长期饱受银行卡高收费之苦。
在此背景下,《决定》的利好效应可以想见。首先,既是营造人民币适应国际清算化和提高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也将为更多金融组织进入银行卡市场提供合作空间,对深入推动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大有裨益。因而,《决定》可推动支付清算市场改革和服务效率提升,也推动我国卡组织在竞争中可能不断壮大和走向全球,并逐渐成为提供多种支付增值服务的开放型平台。
其次,能为亿万普通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惠的用卡服务,让其分享金融改革红利。更多金融组织经营银行卡,可使刷卡费率出现差别化,并可促使刷卡收费下降。据央行资料,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放银行卡数量达到49.36亿张,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业务595.73亿笔。而打破银行卡消费市场垄断,有利满足客户多样性消费需求,进而在便民便商、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它还可推动境内外金融组织深度融合。外资机构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多年竞争经验,可与境内清算组织形成互补。同时,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想要加入新的清算组织,可根据条件光明正大地申请,对以前已偷偷摸摸从事跨行清算功能的组织机构,无疑起到了“开正门、堵邪门”之作用,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
但从《决定》内容及现实看,仍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决定》提出一系列申请门槛如注册资本、单人持股或多人合计持股比例、从事金融支付业务及连续盈利等要求,十分必要,是防范风险不可缺少的硬件。但在禁止外资卡组织通过国外基础设施转接交易上,要求必须在中国建设处理网络,搭建基础设施,是项投资巨大、周期漫长的工程,不如适当放宽,避免把更多境外支付清算组织挡在大门之外。
二是应尽快推动相关制度与规则建设。如制定更加详细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支付清算市场法制建设。这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交易、清算、结算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结合新兴跨行转接清算模式,不断完善现有银行卡清算市场管理规则;围绕移动支付等带来的跨行业监管需要,构建央行为监管主体、多种机构参与监管的新型国家支付体系监管模式和协调机制,使银行卡市场竞争更充分、发展更健康。
【启示与思考】
银行卡清算市场放开,中国银联步入了告别垄断的时代。这从市场角度而言,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开放之举。唯开放能促进竞争,唯开放能促进公平。过去12年来,在银行卡清算市场上,银联是一家独大,别无分号的地位,这直接导致市场中清算服务的使用者处于实际上的话语权弱势,诸如刷卡费等等,除了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约束,其他时候商家都是被动地听从银联的调整。银联自身也因为这种独特地位,只需坐等刷卡费抽成而丧失掉服务升级的动力。
现在银行卡清算市场放开,直接带来的利好信息即是,刷卡费可能通过市场竞争下调。因为垄断打破了,有能力的清算机构入驻将带来竞争格局。银联自身为了应对这种竞争,也势必要转变态度。在这样的格局中,商家真正与清算机构形成了对等的市场话语,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约束诸如银联一类的市场主体搞垄断,促进他们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支付清算的市场是庞大的,过去只由银联负责,可谓“躺着就能赚钱”,比如刷卡费,虽然是由商家出,但发卡银行与提供POS机的一方要抽走20%,而银联则要抽10%,实际上仅仅是转账支付,却多头收取费用,且价值不菲。如果通过竞争促进其降低刷卡费率,改变这多头抽成的格局,无疑最终将惠及消费者。据报道可知,2014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业务595.73亿笔,金额449.90万亿元,这其中可以扣除的刷卡费,数量无疑是惊人的,类似这种不合理的垄断利润,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让位消费者。
银联告别垄断,不必有任何的市场畏怯心理。实际上,自从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银联的垄断已经有所松动,让位商家与消费者的尝试也早已有机构在行动。比如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均介入了支付清算市场,商家使用此类支付清算工具,并不需要缴纳类似刷卡费一样的服务费,而这两种工具的所在商业机构——淘宝与腾讯并未因为少了这笔钱而无法经营支付清算,相反因为商家的支持与消费者的热情反而把业务做的更大。对银联而言,如何应对未来包括国际国内资本在内的银行卡清算服务竞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某些做法,应是最直接的经验与启示。它说明,告别垄断不是输掉市场,而是在优质服务中告别高高在上的观念,以互惠精神收获多方共赢的格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1/813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