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双百院长”折射“权利监管”之殇

2015年05月11日 10:15

 

【事件介绍】

云南“百房”院长涉嫌卖官 科主任价码为30至40万

最高人民检察院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工作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7556件9636人。其中,最高检点名通报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受贿案的具体情况,指出,2005年至2014年,王天朝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医院基础工程建设、医疗设备采购、医生岗位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多次收受他人财物,共计现金人民币3500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8000余万元的房产100套、停车位100个。

去年9月被查 在升职公示期间被举报

王天朝,在职博士,1957年9月生,18岁就参加工作。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王天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医药系统工作。他从普通医生做起,后历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主任,龙云医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省卫生厅科教处处长、办公室主任,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等职。

2014年9月11日,王天朝迎来自己仕途终结的“噩耗”。当天,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朝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消息发布前一天(9月10日)还曾看到王天朝到医院上班,有员工看到王天朝于11时左右进入其办公室,但很快就离开了,之后便没再回来。

颇有戏剧性的是,当时的王天朝正坐等升迁。在其落马前的一个多月,即2014年7月29日,云南省委组织部曾发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王天朝被拟任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当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员工普遍都认为,57岁的王天朝将再升一步,从副厅升为正厅级官员。但是这份任前公示在8月4日截止后,便再无下文。

云南省委组织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王天朝在公示前并未发现存在问题,而是在任前公示期间被人举报后发现有问题的。云南省纪委在掌握一定线索和相关证据后,向省委组织部提出此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不再适合提拔任用。

任院长近十年 不仅收受房产还涉及卖官

根据最高检通报,王天朝的问题出在他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期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创建于1939年。是云南省最早的中国人自办医院,当地人一直沿用旧习,称其为昆华医院。2004年,47岁的王天朝开始执掌这家医院的院长一职,长达十年。

一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科室主任表示,王天朝受贿高峰期可能出现在新住院综合楼和安宁分院建设期间,“这两个工程体量巨大”。公开资料显示,新住院综合楼已于2011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是云南最大的住院大楼。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安宁分院又名“新昆华医院”,位于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太平新区,于2010年开工,预计2015年年底完工。另一名医院内部人士表示,王天朝收受的100套房产不排除有一部分位于安宁市太平新区的昆华苑小区内,“这里是医院职工的集资房。”

微信公号“医学界杂志”此前披露,王天朝落马涉及经济问题,一是买官卖官,“据传一个科主任的价码为30万~40万”,二是大型设备采购、基建及药房等方面的腐败,据传王天朝是医院内部药店的主要受益人。

善迎合 为省委书记成立保健小组

根据报道,王天朝学历颇高,业务能力也很强。落马前还是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纵观王天朝的工作履历和研究方向,不难发现,医学管理是其所擅长的。不过,在他担任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10年间,该院的发展似乎并不顺利。尤其与同级别的云大医院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据知情人士介绍,王天朝“善迎合”,“能把领导照顾得很好”。值得注意的是,王天朝落马之前十多天,云南省原省委书记白恩培刚被中纪委宣布“接受组织调查”。在云南官场中,王天朝与白恩培的关系密切在圈内是公开的秘密。白恩培主政期间,王天朝主动成立领导保健组,对领导的保健工作相当上心。

 

腐败的“双百院长”是如何炼成的

医院院长陷身腐败高发区,是近年来一道极其刺目的社会景观。仅2014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立案侦查的医疗卫生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即达108件,其中涉及院长16人、副院长6人,个别地市甚至出现绝大部分二甲以上公立医院都有相关人员被查处的“塌方式”腐败。医疗腐败既有其他权力腐败的相同点,更有医疗卫生系统自身的特殊性,从“手术红包”到医药器材采购回扣,亵渎的是医德医道,污染的是医风医品,扭曲的是医患关系,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医疗腐败。

深度解剖王天朝这个腐败样本,我们不难看到腐败的任性及疯狂:整整十年之中,受贿总额即超过了亿元,平均每个月受贿95.8万元、平均每天受贿3.15万元……难道所有的监督制度和监督防线,都只是看起来很美,在现实中毫无用处吗?一个省级人民医院的院长,受贿数额即过亿,其腐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又有多大,转嫁到公众身上的医疗成本又是多高?这不应该是笔糊涂账。

医疗卫生系统的“蛀虫”不彻底清除,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根治。王天朝的落马告诉人们:反腐是正风肃纪、矫治医疗腐败的一剂良药,将任性、脱轨的权力真正推向制度监督轨道,重新装进笼子,是一项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要办的工作。

院长“双百”是监管缺失导致的绝症

“双百”院长的出现并非三天两天,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同病人病灶逐步发展,从病在肌肤逐渐到病入骨髓,从一开始的捞点小甜头到落马前坐拥一百套房产和一百个停车位的巨贪。两相对比,一个是缺少早期的治疗,一个是缺少早期的监督,无论是监督还是治疗,用药早,就能治病于未然,监督到位,就能挽救一批有堕落思想的干部。王天朝在公示前并未发现存在问题,而是在任前公示期间被人举报后发现有问题的,而这时他存在的问题,已如同恶疾发作,无可挽回了,这也恰恰印证了前期监管的缺失之过。

许多时候正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容易让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干部产生堕落的想法,也容易产生“边腐边升,一朝落马”的闹剧,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挽救的是个人的生命。而组织部门的天职除了选配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也要主动作为,对一些干部的问题早做诊断,也一样是秉承了治病救人的高尚理念,挽救一批有思想苗头的干部,造福的则是一方百姓。

尽管各界呼吁监管到位,早做预防,实际上仅凭几个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和各界的举报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出路在于多部门联动,这样才能收集全面而实用的信息。对监管对象要像看病人一样,以从现象看本质的工作方法,从官员的财产登记、家属关系、资金流向等多方面着手,才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早点对症下药,避免再出现“双百”院长这样的悲剧,也必然能防治不少的“官场病”。

 

“百房院长”不能仅具围观价值

王天朝案最吸引眼球的是100套房产和100个停车位。在很多人连一套房都可望不可即的当下,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虽不敢说空前绝后,但也刷新了“房氏家族”的纪录。

这只是这起案例中的一个涉贪情节而已,作为传播噱头围观一下,自然也无不可。但如果作为预防贪腐和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则不能止于围观“百房院长”的腐败战绩,更应关注一个医院院长为何能贪这么多?

在众多落马的贪官中,王天朝“亦官亦专”,既是长期主掌当地著名医院的厅级干部,又是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博导头衔的医学专家。一个治病救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蜕变成巨贪,其间历程,既可以警示所有领导干部,也能揭示特定领域的权力规则和制度漏洞。

根据坊间传言和媒体调查,王天朝跟落马的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关系匪浅,这可能跟他仕途的平顺不无关系。但根据检方公布的情况,他的主要犯罪事实,还是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医院基础工程建设、医疗设备采购、医生岗位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然后收受他人财物。手中掌握巨大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再加上医院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使得其权力更任性,变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种贪腐轨迹,符合腐败的一般规律,也是制度化反腐应关注的课题。

除此之外,医疗卫生、食药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贪腐行为,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利益,尤其值得关注。医院院长贪污受贿,可能埋下医院基础工程质量隐患,导致不够格的医护人员走上重要岗位、高价劣质的药品器械用在患者身上,腐败成本也要患者分担,直接间接危害都很大。为此,纪检和检察机关都表示,将重点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渎职犯罪行为,国家卫计委也将大型医院的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巡查重点,目的都是查处震慑这类直接损害公众利益的腐败行为。

这些重点领域的反腐行动,可以把王天朝案作为典型案例,剖析其中的权力运行规则和贪腐漏洞,有针对性编织权力的笼子,打上制度的补丁;同时,还应引入专家、患者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高发现和防范贪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对个案的狂欢式围观,体现查处通报典型案件的价值。

【启示与思考】

一个医院院长的堕落,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羽翼都变了颜色。但从王天朝这个院长的身上,却能够让人感受到现行的医疗体制、医权监管,有着明显没被堵住的黑洞。如果这两个漏洞门户洞开,那么,“不拿红包承诺书”之类的规则,执行得再好,都无法减轻病患身上沉重的负担。

如果不是主政云南的白恩培被中纪委宣布“接受组织调查”,这个在此之前十多天还挂在公示栏上第一位、拟任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便完全有可能如期走向更高的职位,并且完全有可能在日后贪得更多。

像王天朝这样的“老虎”,未必直接为病人开药方,未必会收家属的红包,但他们暴得的财富,却无不来自手中的医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手中有医权,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更高的权力贴得更近,更容易成为监管部门灯下的死角。根据报道,白恩培主政云南期间,王天朝主动成立了领导保健组,两人的关系在圈内是公开的秘密。这种不健康的医权关系,实际上是王天朝用手中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医权,与官权身体健康之间的一种兑换关系。

解决看病贵,如果在医疗改革的机制上暂时还拿不出高招,不妨从所有够得上医与药的权力监管着手。如果法治的监管还不给王天朝们刮骨疗毒,实在对不起那些在病痛中挣扎、呻吟的生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1/813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