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租人上课”乱象如何破解?

2015年05月11日 10:30

 

【事件介绍】

部分大学现“租人上课”广告:替喊到替上课替作业

替喊到、替上课、替做笔记、替写作业,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多所大学校园内出现包含一条龙服务的“租人上课”服务。有“组织”,讲“诚信”。“租人上课”乱象引人担忧。

“因这学期不能上课,找个替课的,要求女生,有意者加我qq。价格面议!”“替课小团队为你解决你所需求的一切服务!专业替课,替写作业,替做笔记。只要你想到的服务,我们都想办法为你办到哦!”……打开国内多所大学百度贴吧,只需站内搜索“替课”二字,关于寻人替课和代人上课的帖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有明码标价的,也有讨价还价的;有公平竞争的,也有恶意抢生意的……贴吧俨然成为买卖双方洽谈替课业务的市场,连一些985和211高校也出现此等怪事。

“同学,你放心,我们团队一共4个人,谁有时间谁去帮你上课,绝不让你落下一节课!”电话一头,内蒙古财经大学一名大二女生积极地向记者推荐自己:“被发现?不会的。我们已经做了一年了,经验丰富。另外,我们讲诚信,可事后付钱。”记者调查了解到,替课人多为同一学校低年级学生,有单兵作战的,也有抱团取暖的。替课的费用约为每节课(包含2小节课,约90分钟)20元至30元不等。做笔记,做作业另算钱,长期替课的可以更优惠。

“我刚找到一份工作,现在正处于考核期,这学期的课不得不找人替我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女生说。记者采访发现,“租人上课”有偶尔和长期之分。一些学生在遇到紧急事情时会偶尔花钱找人替课,花20几元钱“租人上课”要远比走程序请假来得方便。一些高年级学生则因找工作、实习、创业等原因,长期花钱找人替自己上课。此外,修双学位的学生由于课程较多,且多在晚上和周六日上课,他们更是找人替课的主要群体。

记者询问多所大学的老师对学生“租人上课”是否知情,老师们均表示不知情。“我们学校不存在这种现象!我们一直管得很严,除了要求任课老师点名之外,学生处还经常组织老师到教室进行抽查。”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额尔敦陶克涛说。记者发现,替课的广告以百度贴吧为主要发布平台,复旦大学等学校的贴吧有严格的管理,替课内容根本无法传播。某些学校恰恰相反,广告不仅能发到贴吧上,更是白纸黑字张贴进校园。

内蒙古大学新闻系教授张丽萍分析认为,“租人上课”现象反映出大学课程安排可能不合理,尤其是双学位的课程设置,需科学调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导致老师与学生关系生疏,教师需认真反思。学生逃课本身也有错误。同时,各学校应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管理,以切断“租人上课”的联系渠道。

 

高校学生租人上课为哪般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逃课肯定不对。但如果要在允许大学生逃课与逼学生租人上课间进行选择,至少逃课还有道德上诚实的一面,而租人上课不仅道德上站不住脚,还可能导致很多潜在的大学校园管理隐患,比如让不法分子乘机而入。世界各国高校的校纪校规,基本都写明了禁止旷课;但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旷课与逃课,有的是等同处理,有的则是区别处理,关键在于是否履行请假手续。

租人上课是否有“刚需”,是否能够得逞,则取决于这所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如果学生修课只是为了得到相应学分,平时点名情况与课程最终成绩密切相关,租人上课的需求一般就比较旺盛,反之则不然。如果一所高校的课堂,坚持小班教学的传统,人数严格控制在30人左右,租人上课得逞的可能性就很低;反之,如果是大班教学,甚至一个课堂一两百人,租人上课得逞的可能性就很高。

一般来说,越是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都坚持宽进严出、按学分收费的做法,有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争取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努力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在教学管理上,教师自觉注重教的过程,而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则不太注重平时考勤,重点考察最终的学习质量。

在旷课不允许的前提下,对待逃课,名校一般将裁量权交给授课老师。大多数老师也往往不太注重考勤,而是抓住成绩这个指挥棒。或者没有期末考试,一门课程上完,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的水平,就给出了成绩,学生不服,教授便问他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授就给学生解释,为什么只能得这样一个分数,学生哑口无言。或者,只关注期末考试,根据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评定成绩,学生自学能力强又何必将其限制在课堂呢?

正是我国很多高校教育理念落后,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教学管理落后,机械地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按比例折算;教师授课水平不高,吸引力不强,又不能高水平地分辨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导致了租人上课现象盛行。实际上,我们心知肚明,除了租人上课的显性逃课之外,隐形逃课在各高校都是普遍存在,人坐在课堂上,要么在闭目养神,要么在做其他的事情。既然我们默认显性逃课,又何必逼学生租人上课呢?

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文化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既要有创新思维,又要有社会实践能力,既要全面发展,又要个性发展。这些内容,绝不是学生是否按规上课就能简单衡量的。大学之大,何不将是否允许学生逃课的审批权交给授课教师,倒逼教师在授课质量上下功夫,让学生感到进课堂与不进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何不也宽进严出,将是否逃课的衡量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租人上课”的乱象警示了谁?

“租人上课”本是一种欺骗丑陋的行径,为何这个“业务黑市”进行的如此火爆?纯洁的“象牙塔”岂能容忍这般“乱象”肆虐?

笔者以为,“租人上课”的乱象当人与双方当事人脱不了干系,学生本应该是善良、纯洁、诚实的“代名词”,但怎可以将自己领入“租人上课”的“骗局”当中,欺骗学校,欺骗老师,甚至欺骗自己!上学的真实意义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身内涵,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武装自己!学习到的宝贵知识是自己无形的财富,为何“倒搭钱”还要拱手让人?是学生们整体素质在下滑,还是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出现漏洞,亦或是被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逼?显然,“租人上课”的乱象背后隐藏着“厚厚”的秘密。

据悉,当记者采访国内高校是否了解“租人上课”怪象时,其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我们学校没有更不予许这种行为发生”。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内院校均浮现出“租人上课”的迹象,有的甚至“正大光明”的在校内张贴宣传广告,敢问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眼睛”都看哪里了?是真的触到了“盲区”还是“视而不见”?笔者认为,不管是哪种情况,学校对“租人上课”事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学校应提升教学质量,改良教育形式。之所以有“逃课”现象很大原因取决于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实用性差,“满堂塞”式的教学很难吸引学生。其次,合理调整课程安排,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管理,以切断“租人上课”的联系渠道,坚决取缔“租人上课”的怪行。当然,学生也应端正学习态度,知识的摄取只能是亲身经历过得,从来没有“替人学习”这一说,“租人上课”不仅是一种欺骗,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绝不能用欺诈行径“玷污”圣洁的“象牙塔”!

“租人上课”的乱象“拨乱”了社会主流,抹黑了国内学校的“圣洁”形象,更会纵容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们,我们绝不能让这种乱象波袭权威的“象牙塔”。笔者在此呼吁各学院与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将这种乱象扼杀在萌芽之中。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师生关系呈现两个极端:一是师生之间频频产生不正当关系,以至于教育部要专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祭出“红七条”来矫正师生关系。二是“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师生关系渐行渐远,这是大学生对教师的常态印象。不久前,南开大学法学院期末考试甚至出现过“神考题”,试题给出了4张照片,要求学生选出为大家讲授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民事诉讼法老师。考题合适与否,见仁见智,但正如网友所问:一个学生不认识教了你一学期或一学年课的老师,那他(她)还认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吗?

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也日渐稀薄。如果教师与学生可以疏离到互不相识的地步,远程虚拟教学岂非最方便快捷?不得不提的是,十几年的“大学城热”,催生了一大批的“远郊大学”,如果高校教师与教育不能正视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师生关系疏离后产生的“孤岛效应”,迟早会让本就稀薄的大学文化荡然无存。

“租人上课”的背后,还是高校教学秩序的失范。由廉思研究团队组织的调查显示: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提问,超过60%会选择把心思花在科研上,67.8%的受访者坦言“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调查还显示,32.5%的高校青年教师直言,教学压力主要来自“学校的考核”,而把学生的认可度当作压力源的,不足两成(19.7%)。生存压力使然、考核机制使然,谁还关心一年到头认识几个学生呢?既然不认识学生,心不在教学上,来上课的是真身还是假体,又有什么要紧呢?

“租人上课”是果,错乱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因。逆转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高校政绩考评标准,是绕不开的当务之急。

大学不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是人生的又一个加油站,高校要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就业,给学子们搭建一个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平台。大学生们要立足人生长远规划,在高校殿堂中勇攀知识高峰,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到瓷器活”,只有在校期间扎实学好真本领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毕业意味着失业”才是伪命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1/813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