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留美女博士被遣返”不应过度解读

2015年05月12日 09:51

 

【事件介绍】

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近日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

“我是双料博士后”4月23日下午3点,北京边检遣返审查所民警老单和同事照例去登机口接收遣返,被遣返人是一名中国籍的30多岁女子。

平常,老单他们也遇到过被境外移民机关双人同机押解回来的,但大都是一些涉及暴力犯罪需要控制的人,而一个30多岁的普通女子,也值得让两个壮汉押解?老单很不解。

在见到这位“姑娘”的时候,老单他们更震惊了:一身包裹到脚踝的黑色羽绒服,每一粒扣子都紧紧地扣好,头发稀稀拉拉只剩下稀疏的几缕,其间还有很多白发,脸色蜡黄,布满皱纹,完全是一个老太太模样!美国警察交接完人之后,将一盒药片还有一张服药说明递给了老单,指了指脑袋,又指了指小兰(化名)。

老单他们带着小兰回到遣返所,发现小兰没有任何随身行李,甚至连一部手机都没有。

没耽误时间,老单接着就开始按流程对小兰进行询问。“你是哪儿的人啊?”老单问,而小兰的回答与系统记录吻合,西北某省的一个省会城市。“你在美国做什么工作?为什么被遣返?”老单接着问,而小兰的回答马上就让老单震惊了,“我是北京XX大学和美国BF大学的双博士后,我没钱没地儿住,就被警察遣返回来了。”

小兰很配合民警的询问,没有东拉西扯也没有躲躲藏藏,但是她从来到询问室就一动不动,水也不喝,东西也不吃,最关键的是,目光发直,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肯定。

这些不一样的举动,让老单和同事们很快就联想到了美国警察转交的那盒已经吃了两片的药,老单问:“这盒药是治什么的?”小兰轻描淡写地说:“我妈有高血压,这是给我妈吃的。”老单追问:“你妈妈在哪儿?药为什么在警察那儿。”小兰没回答,只说了句:“我反正没吃。”

因为这盒药的原因,民警对小兰的询问更为谨慎,一方面需要核实小兰的述说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他们要稳住小兰的情绪,以免她回想起某些事件再次受到刺激。

小兰接下来的语速很快,其间夹杂着中文和英文,言语间一直在显示对自己学历的自信,但她自己也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老单赶紧把民警小菲叫了过来,说:“你们名校学生之间惺惺相惜,你用英语和她聊聊,探探虚实。”小菲去了,她对小兰之前的陈述表示高度怀疑。

根据小兰的零零散散的话,民警对小兰的故事有了大致了解:

小兰的家在祖国西北的一个省会城市,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庭环境一般。她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也以其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傲,竭尽全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小兰的任务也只有一个,学习。她没有让父母失望,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到北京念上了一所全国最好的学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然后就是博士后。后来,小兰又被推荐到了美国BF大学,申请到了奖学金,这样继续读到了博士后。

 

小兰的专业是地质科学,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又被推荐到了企业。在企业里,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第一个企业,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的她得罪人被辞退了;第二个企业,同事聚会时,主管有意考察几个外籍新人的社交能力,在餐会中给了他们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其他几个新人要么与主管沟通,要么请人一起分享,唯独小兰干脆地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很快,她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她当时正在申请居留类签证,一直在排期,可她旧的签证已经过期,又没有就职的单位可以继续为她申请签证延期,随时面临着被遣返,而没了经济来源的她也没钱再继续租住公寓了。

困境之下,她不得不开始流浪,图书馆、走廊、公园甚至厕所和桥洞都可以成为她栖身的场所。不知道她在那段时间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磨难和痛苦,才能把仅仅38岁的她折磨成一个老太模样。后来有一天,无家可归的她被警察发现了。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然后被送上回国的班机,随身只带着一份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

完成询问工作,核实了小兰的身份,整理好了各种材料,按程序,小兰已经可以以一名中国公民的身份正常办理入境手续,然后回家了。

但老单没有让她走,他说难道我们又放一分钱都没有的小兰在北京流浪吗?其他同事们也没说啥。老单让小菲和另外一个同事去负责照看小兰,自己通过系统查询小兰父母的联系方式,但找到的电话都打不通。老单没死心,又根据小兰的家庭住址找到了当地的片警老谢,请他帮忙找人,老谢没有推辞,说他知道小兰这姑娘,是他们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一路保送北京XX大学,到美国念书这些事儿当地人都知道,当时特轰动,他现在还在拿小兰当楷模教育孩子。

老谢直接去了小兰他们家找人,结果没人开门,问邻居,结果邻居说了一件令老谢格外震惊的事儿:小兰父母两年前就和小兰失去了联系,都以为这个闺女已经死了!

后来通过邻居,老谢找到了小兰的父母,而小兰妈听到小兰还活着,嗓子里刚冒出一个字儿就晕了过去。老谢也没耽误,帮着小兰父母买了一张最快的到北京的机票,把他们送到机场就回家了。

对此一无所知的小兰还是静静地坐在询问室里,此时已经快19点,下飞机已经4个小时。

小菲劝她喝水吃东西,小兰一直不为所动,小菲又劝她睡会儿觉,她嘴上说着不,但是很快就坐着睡着了。老单回来了,摇醒了小兰,告诉她:“你爸爸妈妈从老家过来接你了,晚上9点到。”一直面无表情的小兰终于笑了。

航班提前了,一家人在当晚8点50分左右团聚。先找到人的是小兰爸,父女一言不发抱头痛哭,父亲不断抚摸女儿严重脱发的头,而找了一圈的小兰妈得到消息过来后,小兰立刻扑进了母亲的怀抱,小兰爸抱着手站在一边扭头不敢看。

见到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景,民警也不禁热泪盈眶。

 

女博士被遣返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读书不够”

对于日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留美女博士被遣返一事,有舆论解读为“读书无用”。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今天在人民网访谈时表示,这种情况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读书不够”,社会不应误读。

柳斌杰说,留美女博士被遣返,本质上讲不是因为她读书读多了,而是读书还不够。如果她在考试之余能够更多地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知识,多读一些经典著作,文艺作品,哪怕学上那么一点点,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困境。

柳斌杰表示,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以应试为主,培养学生的目标都是怎么能够考个好成绩,不少博士、学霸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应对考试。因为这样一种导向,使得他们缺少社会其他方面的知识,缺少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的规范。这实际上还是知识不够。

柳斌杰说,不要误读这件事。实际上,现在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知识不够的问题。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发展的节奏太快了,即使很有修养、很有知识的人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所以,没有一些知识跟进是不行的。在这个时候,更加显现出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要读书,使精神不断丰富,智慧不断增加,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你本身的面貌,改变你的民族,改变你的国家。这个路子是正确的。”柳斌杰说。

留美女博士被遣返 除了唏嘘还留下什么

流浪街头、遣返回国……一般人很难把这些词汇与“应试强者”相联系,然而,残酷的现实令人心酸。确实,在应试环境下,“留美名校博士后”是多么炫目的光环,是小时候父母唠叨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数莘莘学子仰慕的学霸,是众多学校招生宣传的典型,然而现状却如此令人唏嘘。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应试强者”的悲剧?

从兰博士的经历中不难发现,虽然她成绩优秀,却“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就业后,昔日引以为傲的成绩资本显然是失去了优势。可以这样说,兰博士是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典型产物。我国教育在“应试”的指挥棒下,从学校到家庭,都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全人”发展,以安静、整体、听话、高效来评判课程成功与否,以考试成绩作为成败的惟一标准,学生只会埋头读书,却鲜有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虽然高考中也包含综合素质评价,但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监督机制,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几乎都是A,这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时几乎失效,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家长为孩子殚精竭虑,营造“只要学习好,其余不用操心”的环境,从小学到中学的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挤占了孩子们交往与游戏的时间。在题海战术中,孩子们的兴趣、创新、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却被漠视了。

在国外,学校课堂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成长空间,笔者在美国访学时进入课堂发现,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许多我国孩子们不能够拥有的“自由”,他们不用穿校服,不用端正地坐着,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坐在地毯上,学生在规则之下拥有充分的自由。美国的中学生不必像我国高中生学生那样走应试高考的独木桥,他们可以凭借着学校的积点、推荐及出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大学。美国教育注重对学生个性、与人交流合作、动手动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美国家长尤其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奥巴马女儿虽然生活在白宫,却仍然要当小保姆打工赚钱。

 

曾有人形容“中国孩子是抱大的,美国孩子是爬大的”,这“抱、爬”两字说明培养方式上的泾渭分明,迥然不同。假如兰博士在学霸成长的道路上,学校给予充足的成长空间,家长也像美国家长一样,让孩子在攀爬中成长,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神经断不会被现实所击垮。虽然兰博士的遭遇仅仅是个案,但无疑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学校及家庭敲响了警钟:勿以应试作为通往大学的独木桥、勿以成绩好坏论成败、勿以名校来看人生,走出应试怪圈,给孩子一个广阔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兰博士虽非荣归故里,但社会应以包容态度待之,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写《聊斋志异》却获得成功,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任教时并不受学生欢迎,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却获得成功,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兰博士虽缺乏生活能力,但如果社会给予宽容和自由的发展空间,相信兰博士定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启示与思考】

留美女博士患精神分裂被遣返,让人扼腕叹息之余,又再一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历只是一种经历,不是包票。小兰的这一落差悬殊的人生遭遇,在教育问题重重的眼下,很容易被解读为某种“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成为论证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学霸名不副实,甚至是“读书无用论”的鲜活论据。但在笔者看来,这恐怕又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过度解读。

事实上,目前我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她的这种惨淡经历和人格缺陷,与其“双博士后”的学历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从媒体报道的小兰自述情况来看,其“不擅与人打交道”的特质,也并不完全是一种缺陷、更谈不上是一种恶。

更重要的,虽然小兰从“双博士后”沦落到“被遣返”,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言,她的学历和专业素养就是名不副实的,其所学就是“无用、失败的”。据悉,小兰在美求学时“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仅仅只是推荐到了企业,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后,才遭遇到失业、没了经济来源、签证到期等一连串的人生“滑铁卢”。

这或许表明,小兰其实并非“学无长物”、空有“双博士后”的虚名。她很可能仅仅只是不太适合需“与人打交道”的企业工作,而更适合专门的科研学术而已。这也就是说,小兰被遣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人生挫折。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当教师,也曾“因口齿不清,学校拒绝他上讲台授课”,继而被“停职回乡养病”, 一度沦落到“摆书摊度日”的境地。此后,在众多伯乐的举荐下,陈景润才得以重新调回大学、中科院,并最终得以展现其惊人的杰出数学才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今年不过才38岁的“双博士后”小兰,就不能像当年陈景润那样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重新施展才华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2/8138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