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周艳梅:历史悲情人物苏秦 ——读《史记》之《苏秦列传》

2015年05月15日 15:17

 

zhouyanmei

周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515/814327.shtml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读《史记》之中的《苏秦列传》。《史记》中关于《苏秦列传》的篇幅是比较长的,作者记述了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

苏秦原是东周洛阳人,曾经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学成之后,他开始外出游历,在外游历了很多年,最终的结果却是穷困潦倒,回到家时非常狼狈。当苏秦以这种悲惨的方式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他的亲人都说,“周国人的习俗是置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追求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但是你如今却丢掉了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最终弄得穷困潦倒,这不也是你咎由自取吗”?苏秦听了这些话之后,觉得家人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自己也觉得非常惭愧,很伤感,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然后他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时候苏秦就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然后他在书中找到了一本《周书·阴符》,然后伏案钻研它。他用了一整年的功夫来读这本《阴符》,想要读出书中的精髓,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与国君相合的门道,他觉得自己读出了这本书的真谛,很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然后苏秦就去求见并游说周显王,但是周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这个人,并且都很瞧不起他,因为他以前有过穷困潦倒的经历。周显王不信任苏秦,所以肯定也不会给他重用的机会。于是苏秦就决定向西到秦国去,当时秦孝公已经死去,苏秦就游说秦惠王说,“秦是一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是一个地势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但是秦惠王不同于秦孝公,秦惠王说,“鸟的羽毛还没有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惠王并没有认可苏秦的滔滔大言,并且秦国此时刚刚处死了改革的商鞅,讳恨游说的人,所以并没有任用苏秦。

我们由此可以见到,苏秦在得不到周显王任用的情况下,就到了秦国,提出了“兼并天下,统一中国”的战略。可惜秦惠王不开眼,拒绝了。所以苏秦无奈,去了其他比秦国力量小的国家,比如说燕国。

苏秦向燕国国君提出了与在秦国国君面前提出的战略恰恰相反的另外一个战略,苏秦说,燕国之所以一直没有卷入战火,是因为有赵国在燕国南方作屏障,战场在秦国千里之外,赵国如果攻击燕国,战场却在距离赵国百里之内,燕国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祸患,这是错误的想法。我希望燕国国君你能够跟赵国结盟,和平共处,那么燕国就永远没有灾祸了。燕国国君听他这么一分析,觉得苏秦的话非常有道理,所以燕国国君就出大价钱来请苏秦帮忙出使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建立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于是燕国国君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到了赵国,苏秦向赵国国君说了很多话,话语非常长,《史记》当中都有记载。苏秦对赵王说的话主要有三层意思。首先,苏秦夸奖赵国的力量强大,说世界上崤山以东,没有一个国家比赵国更强,秦国自然把赵国看作眼中钉;其次,苏秦分析了赵国形势的严峻,赵国虽然力量强大,但是目前形势很危急。秦国不敢大举进攻赵国,是怕韩国和魏国会在它背后下手。如果秦国进攻韩国和魏国,一望平原,没有巨大的山河阻挡,逐渐吞噬,大军就可以直抵两国的国都,两国不能支持的时候,必然会被秦国吞并。一旦没有了韩国和魏国,那么秦国很快就会把侵略势力加到赵国头上,这里提到了赵国的形势危急。

 

随后,苏秦又向赵王提出了化解危机的对策。苏秦说,通过查看地图可以发现,在崤山以东,各国的疆土比秦国大5倍,估计各国的武装部队要比秦国多10倍,六个大国如果集中力量向西攻击秦国,秦国一定会破碎。可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对秦国称臣,那么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对自己称臣和自己对别人称臣,难道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站在赵王您的立场上,我认为最高的谋略莫过于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共同缔结联盟,一起抵制秦国。安排各国的统帅和宰相在洹水附近城市举行会议,然后互相交换人质,签订盟约。盟约规定,如果秦国攻击盟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其他五国同时派出援军,或者骚扰秦国的后路,或者增援被攻打的城镇。如果有一国不履行这项盟约,那么五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各国组成这个南北合纵的同盟来建成抗秦的统一战线,那么秦国的军队势必不敢再出函谷关一步,不敢再危害崤山以东。

赵王听了苏秦化解危机的办法,觉得非常不错,于是大喜,把苏秦待作上宾,并且按照苏秦的想法去做。赵王送给苏秦装饰的车子100辆,黄金1000亿,白璧100双,绸缎1000匹,让苏秦去游说各路诸侯国加盟到合作的统一战线来,共同对付秦国。

这时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时用过的肉赐给了秦惠王,因为当时秦国的势力很强大,让周天子都有所忌惮。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恐怕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来,所以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办法来抑制秦国攻打赵国。他想了什么办法呢?苏秦用激将法激怒了张仪,让张仪投奔到了秦国。

这段故事在《史记·张仪列传》里面有说明,说的是苏秦回到赵国之后,位高权重,而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先生门下的学生,二人有交情。于是就有人对张仪说,你和苏秦相好,现在苏秦已经得势,你为什么不去找他呢?后来,张仪就到赵国求见了苏秦,苏秦就事先告诫自己门下的人,不要通报张仪到来的事,又派人监视张仪,不让张仪在几天之内就走了,过了好几天,苏秦才接见了张仪。等见到张仪之后,他让张仪坐在堂下,给张仪吃的食物是奴仆所吃的那种饮食,并且用言辞讥讽他。

苏秦说,“以你张仪的才能怎么困弱到这种地步呢?我难道不能使你富贵吗?但是我不想收留你这样的人”。苏秦的话说得非常绝情,首先是羞辱,你才华横溢,但是却困弱到这种地步,我可以帮你,但是我不想帮你,不想收留你这样的人。张仪是来投奔苏秦的,自以为是老朋友,可以得到帮助,但是却因此受到了侮辱。所以张仪恼羞成怒,考虑只有在秦国能使赵国困苦,所以决定到秦国去,以报被苏秦羞辱之仇。

苏秦对这件事了如指掌,他事先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能的人,我都赶不上他,我幸而先有成就,可是能够到秦国得到秦国权柄的人只有张仪。他贫穷,没有因由进入仕途,我恐怕他乐小吏而不上进,所以把他叫来,然后羞辱他、激怒他,你要为我在暗中好好侍奉张仪。苏秦请赵王拿出金币、车马,并且派舍人尾随张仪,跟张仪同宿舍,然后暗中接济帮助张仪,但是不明说。

后来张仪来到了秦国,见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重用了张仪,以他为客卿。苏秦的舍人向张仪告别时,张仪说,我依赖你的帮助得到了官职,现在我成为秦国的客卿,我正要好好地报答你,你为什么要走呢?于是苏秦的舍人就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苏秦,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了纵约,认为除了你,别人是不可能得到秦国的大权的,所以苏秦故意激怒你,然后让我供给路费给你。现在您已经被任用,请允许我回去向苏秦报告。张仪一听,发现自己在圈套之中,却没有发觉,我的才华是比不上苏秦的。于是张仪就说,我现在是新被任用,哪能图谋赵国呢?回去替我谢谢苏秦,苏秦在位的时候,我绝不敢去破坏纵约。

 

这个在《张仪列传》里面讲到的故事,也就是说张仪的一举一动都有苏秦的眼睛在注视着,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控之中,张仪为秦国效力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苏秦是故意冷落师弟,将张仪气到了秦国,为的就是让张仪拖住秦国,好让六国有壮大的时间。同时,这个计策让张仪连横的策略来刺激秦国的军国主义,同时也能实时提醒六国存在的危险。有了强大敌人的联合国,便不会轻易解散,这样对苏秦来说是有利的。

苏秦得到了赵国的帮助,又去掉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危险,所以苏秦后来又到了韩国游说韩宣王,这番言辞在《史记·苏秦列传》里面也有记载。后来,苏秦又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到齐国去游说齐宣王,又到楚国去游说楚威王。诸侯们都赞同苏秦的计划,于是,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这六国达成了联合的盟约,苏秦担任这六国“纵约之长”,同时苏秦任六国的国相,苏秦的游说成功得到了六国国相的认可。

苏秦完成缔结合纵联盟的事务之后,北上返回赵国,向赵王报告缔结合纵联盟的情况。这时候,苏秦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洛阳,他随行的车辆马匹都满载着诸侯国赠送的各种各样的礼物,各国诸侯来送行的人非常之多,所以苏秦此时是衣锦还乡,他的气派可以和王侯相比。当初拒绝过苏秦的周显王听说苏秦现在的状况之后,也感到很害怕,赶紧派人把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派人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

苏秦的那些兄弟、妻嫂等那些亲人也赶紧出来迎接苏秦,并且都侧着眼睛不敢抬头看他,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侍奉苏秦用饭。苏秦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精彩的镜头,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为什么以前你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又对我这么恭敬呢?苏秦的嫂子这时候就匍匐在地,把脸贴着地面请罪说,这次是看见你地位高,而且钱多啊。所以苏秦嫂子的对话也非常地直接。如今我恭敬你是因为你地位高,你钱多。

苏秦就感叹说,同是一家人,富贵,亲戚就敬畏你;贫穷的时候,亲戚就轻视你,何况是一般的人呢。这实际上是人情冷淡,人情势利的一个古已有之的例子。苏秦还接着感叹,假如我当初在靠近洛阳城的地方有良田二顷,那么如今我怎能佩戴六国的相印呢?也正是当时亲戚、朋友、家人对自己的讥讽,振奋了苏秦个人的能量,奋发图强,才有了今天能够佩戴六国的相印。苏秦在一番感叹之后,就把自己所带的千金物品赏赐给了亲戚朋友。

回到赵国之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国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大吃一惊,此后15年,秦国不敢窥视函谷关以外的国家。苏秦以己之力,凭借一张利口来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六国的力量共同对抗秦国,使天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秦游说六国,向六国的国君陈述缔结合纵联盟的利害关系,使六国国君全都感觉到参加合纵联盟将有益于自己的国家,而不参加合纵联盟将有害于自己的国家。所以这六国全都不约而同地应允参加了合纵联盟。

在具体说服六国国君的时候,苏秦普遍运用了激将法。他声称,自己对各个国君屈尊侍奉秦国的行为感到耻辱,以此来刺激六国国君,激发他们对秦国的仇恨,最终促使他们下决心加入到合纵联盟之中来共同对抗秦国。此后就出现了15年秦国不敢窥看函谷关以外的国家。苏秦凭借一张利口,使天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来秦国为了拆散合纵联盟,派使臣犀首到齐国、魏国进行间谍活动。犀首用欺骗的手段说服了齐国和魏国,并联合齐国和魏国共同攻打赵国。赵国遭到齐国和魏国的攻击之后,赵王非常恼怒,严厉责备了苏秦,说当时你让我们六国进行合纵,如今齐国和魏国为什么要来攻打我呢?苏秦也感到很害怕,就以联合燕国报复齐国为借口,向赵王请求出使燕国,赵王答应了苏秦的请求,苏秦离开赵国之后到达燕国,六国的合纵联盟基本上就彻底瓦解了。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为妻,这样一来,秦国就连结了燕国的势力,而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继承君位,也就是燕易王。

燕易王刚刚继位,齐宣王就趁燕国治理丧事之际攻打燕国,先后攻克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是资助先生去见赵王,于是才约定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现在齐国先是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而被天下人耻笑,先生能为燕国再收复被侵占的城池吗?苏秦听了燕易王这番话,也感到比较惭愧,就对燕易王说“请让我替大王收回失地”。我们来看苏秦是怎样让齐国再把燕国的失地归还燕国的。

苏秦前往齐国求见了齐宣王,见到齐宣王之后,苏秦对齐宣王拜了又拜,俯身向齐宣王表示庆贺,然后挑起头来说,我这次来是向齐宣王表示哀悼的,齐宣王就说为什么庆贺与哀悼相继这么快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宁可饥饿而不吃乌头这种有毒的植物,是因为它虽然能填饱肚子,但是和饿死没有什么差别。如今燕国虽然弱小,但是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利益,却与强大的秦国长期结下了怨仇,如今使弱小的燕国像大雁一样在前飞行,而强大的秦国在它后面掩护,因而招来天下的精锐部队攻击你,这和吃有毒的乌头有什么差别呢?

齐宣王听了苏秦的话,神情变得凄怆而且严肃,就对苏秦说,既然是这样,那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转灾祸为吉祥,变失败为成功。如果您能听从我的意见,马上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那么燕国无缘无故得到十座城池一定会很高兴,秦国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缘故使,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也一定会很高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放弃仇敌而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谊。燕国、秦国都来侍奉齐国,大王号令天下就没有敢不服从的,这样大王以虚情假意依附秦国,却用十座城池得到了天下,这是建立霸王的功业。齐宣王听了苏秦的这番话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将占领燕国的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苏秦在说服齐宣王的时候,一开口是运用了一个戏剧化的手段,他先是向齐宣王表示祝贺,紧接着就向齐宣王表示哀悼。这种戏剧化的手段让齐宣王吃了一惊,并马上对苏秦接下来的表现格外重视起来。苏秦用这种戏剧化的手段破局,为接下来说服齐宣王做好良好的铺垫。在正式说服齐宣王的过程中,苏秦也用到了人们“宁可饥饿,而不吃有毒的乌头”这样一种精彩的比喻,说明了权衡利害关系的重要性。

接下来苏秦就向齐宣王指出燕国国君与秦国君主的姻亲关系,点名了齐国侵犯燕国的利益就等于侵犯秦国的利益,齐国侵犯了燕国,就使自己成为燕国和强大的秦国的死敌。随后,苏秦站在齐国的立场上,向齐宣公指明归还占领燕国的领土,与燕国和秦国缔结友好关系,更符合齐国的根本利益。齐宣王最终被苏秦说服,心甘情愿地归还了占领的燕国土地。齐国花费了很大力气攻占了燕国的十座城池,却在苏秦的一番摇唇鼓舌之下又乖乖还给了燕国,苏秦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齐国的国君听信苏秦,但是齐国有很多人非常厌恶苏秦。所以有人就诽谤苏秦,说苏秦是一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小人,以后一定会引起纷乱的。苏秦听到别人诋毁自己的话,也知道自己在齐国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害怕在齐国遭受迫害,就返回燕国。

 

苏秦回到燕国之后,燕易王没有恢复苏秦从前的职位,苏秦朝见燕易王,对燕易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俗人,没有一点功劳,而燕王却亲自在宗庙授我官职,在朝廷上以礼待我,如今我为大王退去了齐军,而且收复了十座城池,大王应该对我更加亲近。我回来之后大王不授予我官职,肯定有人在大王面前说我不忠实来伤害我。其实我的不忠实是大王的福分,我听说忠诚信实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发奋进取的人,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努力。况且我游说齐王,并没有欺骗他,我把老母亲抛弃在东周,本来就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忠信的名声。如今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诚信的三个人来侍奉大王,您认为怎么样呢?燕易王说足够了。苏秦说如果像曾参一样孝顺,为尽孝道,曾参从不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晚,大王又怎能使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来侍奉处在危难之中的大王呢?如果像伯夷一样廉洁,为了洁身自好,不肯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赏赐,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像他这样廉洁,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收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一样信实,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到时间没有来,而尾声直到洪水来了也不肯离去,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像这样信实的尾生,大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却齐国强大的军队呢?

我正是因为所谓的忠实诚信获罪于大王了。燕易王说,你不忠实诚信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实诚信而获罪的吗?苏秦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官,他的妻子与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回来了,那个与她私通的人很忧虑,官员的妻子就说你不用担忧,我已经准备好了毒酒等待他了。过了三天,这个女子的丈夫果然回来了,妻子就叫侍妾端来毒酒敬奉给丈夫喝,侍妾想说酒中有毒,又怕丈夫将正妻赶走,想不做声又恐怕毒酒会毒死丈夫,于是就假装跌倒,把酒泼在了地上,丈夫大怒将她责打了50竹板,所以侍妾跌倒而将酒泼掉,对上是保存了丈夫,对下是保存了正妻,然而自己却免不了挨一顿打,谁说忠实诚信就不获罪呢?这就举了侍妾因为忠实诚信而被打的事例。那么我的过错、不幸就与侍妾相类似。燕易王听了苏秦讲述的这个故事,觉得苏秦的话自有一番道理,就对苏秦说,“先生,您官复原职吧”。

从此燕易王还比从前更加厚待苏秦,苏秦用自己的口舌之辩,成功地说服了燕易王,夺回了自己的官职。苏秦在说服燕易王的时候,比较成功地运用了例证法。苏秦回到燕国之后,见到燕易王疏远自己,就想肯定是有人在燕易王面前说自己不忠实。于是就燕易王是否愿意忠实标准用人的问题,向燕易王进行了辩解。苏秦一口气举了曾参、伯夷、尾生三个人的例子,向燕易王说明像曾参、伯夷、尾生这样诚实文明的人都不可能对燕国有所帮助,以此说明燕易王不应当以忠实作为用人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以此证明了像自己这样发奋进取的人是很有价值的。

苏秦在与燕易王讨论是否有人因为忠实诚信而获罪的时候,举了一个侍妾为保护丈夫,成全丈夫的正妻而获罪的例子,来说明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苏秦利用所举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使燕易王不得不信服苏秦的论点,不得不接受苏秦的意见。苏秦凭借着一番妙语,轻轻松松地使已经失去的官职重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燕易王的母亲是燕文侯的夫人,燕易王的母亲与苏秦有一定的关系,燕易王也知道这件事,却对苏秦的待遇更加优厚。但是苏秦自己做了亏心事,所以恐怕自己被杀,于是就劝说燕王,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齐国就一定能够提高燕国的地位。燕易王就说我一切听从先生的安排。于是苏秦就假装得罪了燕王逃跑到齐国,齐宣王便任用苏秦为客卿。齐宣王去世之后,闵王继位,苏秦就劝说继位的闵王把葬礼办得非常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让齐国大兴土木建筑,大规模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其实苏秦是打算通过这种方式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

燕易王去世之后,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在齐国的大夫之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所以就有人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有死,但是带着致命伤逃跑了,齐王就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捉到,苏秦在将死之时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是为了燕国在齐国蒙难。这样一来,刺杀我的凶手就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听苏秦这样一说觉得有道理,于是齐王就按照苏秦说的去做,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现身,齐王抓住刺客并把他给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说,齐国是为苏秦报了仇,但是齐国的做法也太过分了。在齐国,齐王按照苏秦自己所说的方法将苏秦五马分尸,这样的方法让燕王觉得有些过分。但是,苏秦却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复了仇,他不惜设下了一个极其毒辣的计策,建议齐王将自己施以五马分尸的刑罚,然后对公众宣称苏秦是帮燕国做齐国的间谍,以此作为诱饵,使谋害苏秦的人主动现身。

 

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因而极其看重自己死后的尸体是否完整,但是苏秦为了给自己复仇,不惜让自己的身体四分五裂,可见苏秦对谋害自己的人痛恨到何种程度。苏秦临死之际还能够冷静地运用计谋,在死后为自己成功复仇,苏秦的智慧也实在是非常人可比的。

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而故意使齐国大建工事,大规模开辟园林,以让齐国国力破败的事情,在苏秦死后被齐王知道了,齐王得知这种情况之后,非常愤怒,并且迁怒于燕国,燕国国王对此感到非常害怕。

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苏代想继承苏秦的旧业,所以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对燕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俗人,私下听说大王的操行很高,鄙人是个愚蠢的人,所以我就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我所见到的情景和在东周时所听说的差远了,所以私下打算担当起为您效劳的志向。我在燕国的朝廷上观察大王的群臣、下吏之后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于是燕王就说,“你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必定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愿意只听别人赞扬他的好处,请让我陈述大王的过失。齐国、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魏国则是可以为燕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可如今燕国却侍奉自己的仇敌,攻打可以援助自己的国家,这是不利于燕国的,大王请自己考虑一下,这是策略上的失误。没有把这种失策讲给你听的人就不是忠诚”。燕王就说,“齐国本来是我的仇敌,是我想要攻打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国力弱小,力量不足,如果你能使燕国攻打齐国,那么我愿将国家全部托付给你”。苏代就直接回答说到,天下能够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燕国最为弱小,燕国单独作战是不能取胜的,但只要有所依附就没有不提高威望的。燕国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威望就会提高;燕国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威望也会提高;燕国向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地位也会提高。再说燕国依附的国家威望提高,就一定会使大王的威望提高。如今的齐王年长,固执己见,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他向南攻打楚国五年,耗尽了积蓄的财、物;向西围困秦国三年,使得士兵也疲惫不堪;向北与燕国人作战,齐军是三军覆灭,只不过俘虏了两名燕国的将领。然而齐王还要率领残余的兵力向南大败拥有5000辆兵车的宋国,吞并12个小诸侯国,这是他们的国君想得到的,但是他们的人力、物力都已耗尽,这种方法哪里值得采取呢。况且我听说,连续作战百姓就疲劳困苦,长久作战士兵就疲惫不堪。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又回答说,天时不给它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又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防备燕国的入侵;如今济州以西、漯河以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经很薄弱了,齐国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作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苏代在剖析了齐国的弊端之后,向燕王提出来灭齐的好办法。燕王听了之后说,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所以燕王就听从了苏代的方法,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苏秦的另外一个弟弟苏厉,也借着燕国派人质的机会来求见齐王,齐王怨恨苏秦,打算把苏厉囚禁起来,燕国的质子替他在齐王面前请罪,随后苏厉就委身做了齐国的臣子。当时齐国是燕国的主要敌对国家,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燕国和齐国相比处于弱势的地位,燕国要想独立对抗齐国是非常困难的。苏代帮助燕国制定了基本抗齐的策略,就是主动依附楚国、秦国、韩国、魏国等国家,与这些国家建立亲善关系,借助这些国家的力量来对抗齐国。此外,苏代还根据齐国近年来由于战争频繁而导致国力急剧损耗的情况,帮助燕国制定了对抗齐国的短期行动策略。通过向齐国派出人质,收买齐国当权大臣等手段,在表面上改善燕国和齐国的关系,实则促使齐国发动消灭宋国的战争,使齐国的国力遭受到进一步的消耗。

 苏代帮助燕国制定了基本抗齐策略和短期行动策略,充分考虑了燕国弱小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联合其他国家使燕国增强实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善对齐关系,使齐国转移攻击目标,并进一步消耗齐国的国力。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合力,使燕国和齐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实现了战胜齐国的战略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代帮助燕国制定的这个抗齐策略,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正确的策略。苏秦当初在燕国的时候,与燕国的国相——子之结为了亲家,苏代到了燕国之后,也与子之交往,两人非常友好。子之的政治野心很大,不以国相的地位为满足,还想进一步夺取燕国的政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子之派苏代到齐国侍奉在那里做人质的燕国公子,伺机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过了一段时间,齐王就派苏代回燕国报告燕国公子的情况,燕王就问苏代,齐王要称霸了吗?苏代有意帮助子之谋取更多的权力,就故意回答说不可能。燕王又问,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燕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要使燕国强大就不能像齐王那样不信任自己的臣子,所以燕王就很信任自己的国相子之,就将处理国家政务的大权全部移交给国相子之。子之因为苏代使自己的权力得以扩大,所以子之就向苏代赠送百金进行酬谢,并且对苏代是言听计从。

苏代在为子之谋取政治权力的时候,并没有对燕王进行正面的劝说,而是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法。苏代表面上说齐王之所以不能称霸是因为他不能信任臣子,实际上是在告诉燕王,要想振兴燕国,必须对臣子给予充分的信任,燕王果然被苏代的旁敲侧击所打动,默然接受了苏代的暗示。后来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擅长给子之,燕国因此而大难,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就再也不敢回到燕国来了,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也比较友好地对待苏代和苏厉。因为燕国的内乱和苏代有一定的关系,苏代因此不敢再到燕国去,就与弟弟苏厉一起归附了齐王。

有一次苏代路过魏国,魏国帮助燕国捉拿了苏代,齐王听说魏国捉拿了苏代,就派使者出使魏国营救苏代,齐国使者对魏王说,齐王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封给秦王的弟弟,秦王一定不肯接受。那么秦国并不是不想因为齐国的协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而是不相信齐王和苏代先生。如今齐王和魏国之间不和已经如此严重,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秦国也会相信齐国。如果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秦王的弟弟就能够得到宋国的土地了,这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国的事情吗?所以大王不如让苏代先生回到东方去,秦国一定会怀疑齐国,不相信苏代先生,那么齐国和秦国不能联合起来,天下的形势就不会有什么变化,魏国攻打宋国的局势就形成了。

魏王认为齐国的使者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就释放了苏代。齐国使者在说服魏王的时候,将魏国拘押苏代的利害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秦国一心想得到宋国的土地,但又忌惮齐王和苏代,不敢通过齐国的帮助获取宋国的土地;魏国拘押了苏代,齐国和魏国的对立冲突必然加剧,这种情况会导致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如果齐国和秦国两国联合起来,秦国就很容易得到宋国的土地。秦国得到宋国的土地,对魏国就十分不利。那么魏王通过齐国使者的详细解析,意识到拘押苏代是一件不利于魏国利益的事情,于是立即释放了苏代。

苏代后来到了宋国,宋王也非常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又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说燕国是立于万乘的大国,却向齐国派遣了人质,名声卑下而权力低微,奉献出众多军队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使得百姓劳困而财力消耗,即使打败了宋国,残害楚国的淮北,只能壮大齐国,帮助仇敌日益强大而残害自己的国家。这三个方面都是对燕国很不利的事。虽然如此,可是大王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依然坚持这样做,齐王因此对大王就更加不信任,而且对燕国的忌恨也会越来越深,这说明大王的策略是错误的。

宋国和楚国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如果齐国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北夷纵横700里,再把鲁国和卫国加上,又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那么齐国吞并了它们,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二倍的国力,到时候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忧虑重重,不能支撑。如今把三个齐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压到燕国头上,灾祸必然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如此,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做事能够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为成功。齐国的紫布本来是破旧的白缯染成的,却能够提高10倍的价钱;越王勾践被困栖息在会稽山上,后来却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事例啊。如今,假如大王想把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为成功,莫不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结盟,烧毁秦国的信符,宣告说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永远排斥它。那么秦国遭到各国共同的排斥,而面临被攻破的威胁,秦王必定为此忧虑,秦国连续五代都会主动攻打各路诸侯,如今却屈居于齐国之下。

 

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不怕拿整个国家做赌注以求成功。既然如此,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劝说秦王呢?燕、赵攻破宋国都壮大了齐国,大家尊崇它,做它的下属,燕赵并没有得到好处,燕、赵得不到好处,而又一定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大王何不派可以信赖的人去和燕国、赵国沟通,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去呢?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就用他们做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相信秦国了。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燕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树立起三个帝王在天下发号施令。假如韩国、魏国不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它;齐国不服从,那么燕国、赵国就出兵攻打它,这样一来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的呢?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说必须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这对燕国和赵国都是最有利的事,并立三帝对燕赵两国而言也是始之如一的事。

它们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名分上如愿以偿,让燕国和赵国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样容易,如果现在不去沟通燕、赵,那么齐国称霸的局势一定会形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你不服从,这就会遭到各国诸侯的讨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你也服从它,这就会使你的声望降低了。如今你沟通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声望受到尊崇;不沟通燕、赵,国家就会危险,声望就会降低。抛弃名尊国安,而选择国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秦王听完长篇大论之后,一定像有一把匕首刺进了他的心房一样。大王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遭到讨伐。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情。

燕昭王认为苏代这封信写得太好了,就说先王曾经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乱子,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的力量不可,于是就召回了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块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最终,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王逃离了齐国。苏代在说服燕昭王的时候,向燕昭王指出齐国才是燕国真正的敌人。燕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那么齐国就获得了宋国的土地,齐国的实力就因此大大增强,齐国的实力增强将会对燕国构成巨大的威胁。所以苏代就建议燕昭王停止帮助齐国攻打宋国的错误做法,采取新的对齐策略,改善与秦国的关系,联合秦国对抗齐国。

燕昭王经过权衡,认为苏代提出的连秦抗齐策略符合燕王的根本利益,因而接受了苏代的建议。过了很久,秦国邀请燕王,燕王就想到秦国去,苏代就阻止燕王说,楚国贪得了枳地而导致国家危亡,齐国夺取了宋地而导致国家破败。那么齐、楚不能因为拥有了枳、宋,反而还要侍奉秦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秦国最忌恨的大国,秦国夺取天下,不是凭借着推行正义,而是施以暴力,秦国施以暴力是公开宣告于天下的。秦国曾经警告过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势而直下长江,五天就能抵达郢都;汉中的军队坐着船从巴江出发,乘着夏季盛涨的水势而直下汉江,四天就能抵达五渚,我亲自在宛东集结军队,直下随邑,聪明才智的人来不及出谋献策,英勇的人来不及发怒。我攻击你们的行动就像射杀鹰隼一样神速,而楚王你还想等待天下各国一起来攻打函谷关,岂不是太遥远了吗?

楚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来侍奉秦国,秦国又如此这般警告韩国说,我的军队从少曲出发,一天之内就可以切断太行山的通道;我的军队从宜阳出发,直接攻击平阳,两天之内韩国各地的局势就没有不动摇的了;我的军队穿过东西两周攻击新郑,五天之内就将攻克整个韩国。韩国认为它说得有道理,所以韩国也侍奉了秦国。

秦国还严正警告过魏国,说我的军队攻克安邑,围困女戟,韩国的太原就会被切断。如果我的军队直下轵道,通过南阳,封锁冀邑,包抄东西两周,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势,驾着轻便的战船,强劲的弓弩在前,锋利的戈矛在后,掘开荥泽水口,魏国的大梁就会被洪水吞没而不复存在;如果我掘开白马河的水口,魏国的外黄、济阳也会被洪水吞没而不复存在了;如果掘开宿胥河的水口,魏国的虚地、顿丘也会被洪水淹没不复存在了。在陆地上作战,就攻击河内,利用水攻就可以毁灭大梁。魏国认为秦国说得有道理,所以也侍奉了秦国。

秦国还打算攻打安邑,担心齐国救援它,就把宋地给了齐国,说到宋王无道,做了个木头人很像我,用箭射它的脸,我的国家和宋国的路途隔绝,军队距离太远,不能直接攻打它,齐王如果你能够攻打宋国,据为己有,那就像我自己占有它一样高兴。所以后来秦国攻下了魏国的安邑,围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国作为齐国的罪过。

 

秦国还打算进攻韩国,担心天下的诸侯救援,就把齐国许给天下诸侯去讨伐,说到齐王四次和我订立盟约,四次又欺骗我,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来进攻我国,只要齐国存在,就没有秦国,只要有秦国的存在就没有齐国,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毁灭它。等到秦国夺取了韩国的宜阳、少曲,攻克了蔺邑、离石,就把打败齐国作为天下诸侯国的罪过。秦国打算进攻魏国,就先尊崇楚国,并把南阳许给楚国。说到我本来就与韩国断绝了关系,摧毁了均陵,围困了黾阝,假如对楚国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样。等到魏国抛弃了盟约,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却以围困黾阝作为楚国的罪名。

 秦国的军队被困在林中,就尊崇了燕国和赵国,把胶东许给了燕国,把济西许给了赵国。等到秦国和魏国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为人质,利用犀首连兵相继地攻打赵国。秦国的军队在谯石遭到重创,在阳马又被打败,就尊崇魏国,便把叶地和蔡地许给魏国。等秦和赵国和解了之后,就威胁魏国,而不肯遵守约定归复土地,秦国陷入了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到他取得了胜利,就连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要受到欺骗。

接着在信中还会说,秦国谴责燕国时说,“是因为攻打胶东”,谴责赵国时说,“是因为攻打济西”,谴责魏国时说,“是因为攻打叶、蔡”,谴责楚国时说,“是因为围困了黾阝”,谴责齐国时说,“是因为攻打宋地”。这样,它的外交辞令循环往复,用兵打仗就如同刺杀蜚虫那么轻易。而秦王又飞扬跋扈,即使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他的舅舅更无法约束他。

接着苏代还分析说,秦国侵扰了韩、赵、魏的一半土地,秦国制造的灾难是如此严重,而燕、赵等国到秦国游说的人却争相以奉事秦国来劝说自己的国君,这是我忧虑的事。因此,燕昭王就听从了苏代的建议,没有去秦国,因为他认为秦王飞扬跋扈,言而无信,所以燕昭王没有去秦国,苏代又被燕王所重用。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话深有感触,取消了前往秦国的计划。此后,燕昭王对苏代是更加重用了。燕昭王还派苏代去联络诸侯,缔结合纵联盟,诸侯有的加入了合纵联盟,有的没有加入合纵联盟,但诸侯各国都很尊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联盟的策略。

苏代成功说服了燕昭王也是运用了例证法。苏代一口气列举了秦国对楚、韩、齐、赵、魏等国背信弃义的例子,证明秦国一向是一个毫无信义的国家。苏代用这些例子向燕昭王说明,秦昭王邀请燕昭王进行会晤,很可能包藏祸心,燕昭王如果前往秦国,必定会面临巨大的危险。所以燕昭王最终被苏代列举的事例所打动,立即取消了前往秦国的计划。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的时候一样,诸侯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有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遵从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而苏代、苏厉最终也是寿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国诸侯当中名扬。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最终太史公评论说到,“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诛杀,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似的都会附会到苏秦的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了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了他的经历,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蒙受不好的名声”。

作者在这篇非常长的《苏秦列传》里面,称颂了苏秦的政治才干,认为苏秦在秦汉之际的臭名昭著,是人们对苏秦认识上的偏颇,作者对苏秦也是充满了同情。那么关于《苏秦列传》我们就读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5/8143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