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关机一小时”多陪亲人 意义大于形式

2015年05月18日 09:26

 

【事件介绍】

全国妇联倡议每天关机一小时

“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的‘大敌’”。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社日前发布了《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晚上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因此全国妇联倡议“每天关机一小时”。

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多数的家庭是拥有2到3部智能手机,而且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在参与调查的31344人中,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调查还显示,每个家庭当前的家庭聚会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聚会模式已经变成了“人+智能手机+人”的这种聚会,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与配偶相处时,人们也难以放下手中的移动电子产品,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另外,移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亲子关系的品质。睡前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对睡眠质量的损害也是非常明显。

为此,全国妇联倡导每天关机一小时,有限制地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家人之间应回归面对面沟通。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了每个人寸步不离的玩具,上网、聊天、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忙社交……从大人到小孩,从企业到机关,人人手机形影不离,甚至连吃饭、睡觉时也不忘发条微信或微博晒动态、晾心情。而家里、商场等地方,几乎全有WIFI,可以说手机上网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网把距离拉近、把世界变小,也让人的生活变单调、变虚拟,以致影响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妇联呼吁大家每天关机一小时,有限制地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家人之间应回归面对面沟通,可以说很必要,带着满满正能量。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呼吁仅仅是呼吁,没有多大意思,更没有什么效力,甚至把这种呼吁当笑话看,但依笔者看恰恰掷地有声——手机依赖症产生的负能量日益增多,这时候提出来,提醒人们暂时放缓手指运动,想一想手机外的人和事,很及时,也很温暖。

当然,现在很多行业,比如民警、记者、医生、党政干部等,因为工作需要是不能关手机的。一些单位还明确规定24小时开机,否则将发通报、罚款等。如此看来,每天关机一小时就显得不太接地气。然而,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全国妇联的这个呼吁。依笔者之见,每天关机一小时更重要的是善意提醒,有条件的人自然可以去做,没条件的人要尽可能地增加与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时间。

我们别把全国妇联“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呼吁当笑话看,更不要冷嘲热讽,毕竟其出发点是好的,号召大家不要沉迷于手机、游戏,多留点时间陪陪家人,使家庭更和睦。虽然呼吁的可行度不高,手机关不关机也不是问题的关键,但大家还是要透过全国妇联的善意呼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不经意间因手机疏落了亲朋、耽误了工作、影响了身体,从而有多陪陪家人朋友、多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善意几人读懂几人行动?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不离手,几成常态。更有一些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有了空余时间,便开始拿起手机不停地翻看,不停地刷屏,这是对“低头族”的真实写照。有句调侃“低头族”们的流行语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的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万事过犹不及,如果成为了手机的奴隶,生活可能会变得灰暗。因此,“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呼吁,虽然有“不自量力”的嫌疑,但背后透出的善意却是浓浓的,只是不知道几人能读懂且付之于行动。

更有调查证明,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许多人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视身边家人的感受,却是不争的事实。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携带它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可许多人却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基本上已经离不开它了,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好像少了什么东西。有些人甚至连开车都要看手机,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于不顾,这显然是有些“病态”了。

呼吁“每天关机一小时”,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关机,一定要关机一个小时。关机,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不允许的,比如一些特殊性岗位的同志,如果关机了,会影响到许多事情,这不太现实,但“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多与家人相处”,这才是最重要的。关机了做什么?不是去做别的事,而是与“与家人相处”,多和家人交流。一家子坐在一起吃饭,父母辛苦弄了很长时间,可子女却是低头玩手机,这样的吃饭还有意思吗?夫妻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交流,各玩各的手机,甚至有事也要通过手机传递,这样的生活还有温情吗?

其实,对于手机所产生的种种弊病,谁不懂?恐怕也都知道手机玩多了,不仅对于家庭和谐不利,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可明知道有害,却很难真正改变自己,这才是最关键的。不要计较于是否关机,不要对于“一小时”吹毛求疵,多问我们每天能抽多少时间和家人聊聊天?亲情可贵,这是金钱买不到的,我们别让手机剥夺了亲情。

 

不要让手机成为夫妻感情“第三者”

在电话普及之后手机出现之前,人们还没有剪断与通讯母体之间的脐带——电话线。那个时候,亲朋好友吃饭聚会还没有“电子干扰”。手机的普及,意味着人们可以把电脑装进口袋,上网聊天购物看新闻收发邮件等等,电脑能做的事情手机都能做到,而电脑不方便做的事比如通话拍照等手机也能做到。

于是手机慢慢就变成无时无处不在的“第三者”。观光旅游聚会吃饭,手机既是记录者也是直播者,完全演绎了“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的名言。尤其有了WiFi和社交软件之后,交流已不再需要见面,聚会也不再局限于在场。

正因为手机的便捷,也导致人们现场关系的“变节”:在无线的另一端,随时搭载着数个隐形人。他们实际上都是不在场的聚会参与者、不见面的隔空聊天人。担心错过信息的焦虑让人们不时拿起手机,阅读并回应来自远方的对话。频频查看手机,自然就会冷落在场者。这种冷落被称为“冷暴力”;面对的人越少,“冷暴力”就会越严重。家庭聚会一般只有两三个人,其中任何一个人注意力“出轨”,都会给对方留下心猿意马的印象。

调查数据显示:在已婚被调查者中,超过6成的人感到配偶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因单方或多方家庭成员过度沉迷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而导致家庭沟通缺失,进而造成家庭矛盾激化、幸福指数降低等家庭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同时,移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亲子关系的品质。26.3%的父母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可能会用智能手机,而在节假日这一比例上升至33.4%。36.6%的被调查者会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在陪伴孩子时从不或较少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家庭,亲子关系品质更好,父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互动更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在我看来,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的人。”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惠安达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远赴国外留学的亲人、朋友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产品相互联络感情,还可以增进沟通,这在过去智能手机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是无法做得到的。

而对于家庭关系中夫妻、父母与子女平时在家多于玩手机少于交流的现象,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种“冷暴力”现象是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处理不当的结果,而不是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不是因为玩手机导致感情不好,而是感情不好才玩手机。说明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处理好,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惠安达表明,在没有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出现时,人们通常是用沉默、发呆、看书来回避对方或家人,只是现在换成了无所不能的手机和电子产品。科技本没有对错,关键是人的认识和最本质的沟通出了问题。所以,夫妻间或是家庭成员间要改善这种关系,关机是次要的,最关键还是要找到共同话题和生活目标,通过不同的行为,包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等等来协调增进感情交流。

此外,有的人到了朋友聚会时就会成为“低头族”。对于这点,惠安达表明,第一种情况可能是本身这个聚会不是特别想参加,共同话题谈过之后的冷场让人们无所事事。此时,就应该解散聚会,下次再约。

第二种情况涉及到社交技巧,有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有压力、有障碍。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偏多,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相对于多子女的理解别人平均水平总体偏弱。“往往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很快速地就给出对方回应,这样的人在沟通时就会思考说出去的话会不会得不到对方的赞同,会不会得罪人。”而通过手机聊天可以思考几分钟再回话,整个人就会很放松。

第三种情况,有社交焦虑症的人通过手机建立一个虚拟沟通,沟通时不知对方身份,也就是对方完全是陌生人,自己又可以天南地北地聊。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一方面,虚拟沟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社交平台的大门。另一方面,虚拟沟通也会让他们的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越来越不会面对面地和人交流。

 

【启示与思考】

在智能手机时代,大屏与WIFI成了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方面,我们从中得到了大量信息与许多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从早到晚,从办公室到家,从餐厅到厕所,手机时时刻刻不离手。家庭聚会时,手机则成了制造“世界上最遥远距离”的罪魁祸首。此语境下,全国妇联发出“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倡议很有意义。

“手机依赖症”之于当下社会伦理与工作生活的冲击显而易见。一者,削减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打交道的热情和能力。正如上述新闻中的调查显示,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与配偶相处时,人们也难以放下手机,手机已成为整个社会与家庭的“电子情敌”。二者,手机还模糊了人们工作和休闲的界限,使其难以集中精力做事。

“关机一小时”的倡议,对克服“手机依赖症”的意义大于形式。首先,这不具备任何强制性,尤其是对于上班族来讲,强制关机可能会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其次,相关部门只是想通过倡议来告诉世人,手机确实让我们远离了现实生活,离开手机生活几个小时,不仅天塌不下来,生活还可能会更美好。

“关机一小时”的倡议也可以有许多“变种”。比如,吃饭时所有人都交出手机,叠在一起,谁忍不住先碰了手机,谁就来买单。比如,家里的WIFI要定时断电。再比如,周末延长手机关机时长……没有人否认现代科技的卓越与便利,但在人类与电子产品两者之间,人类永远是主人,而不应成为奴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8/8144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