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案例 丨 小手术为何要留“索赔遗书”
2015年05月18日 13:57
【事件介绍】
湖南一医院捡到患者遗书:若死亡就索赔30万
近日,一条微信引爆了朋友圈,然后扩散到整个网络:湖南省汨罗市人民医院医生在手术室捡到一名60多岁的男患者的遗书,患者在遗书中叮嘱子女,如果手术意外导致死亡,必须索要不低于30万元赔偿,否则遗体绝不移出医院大门。患者甚至对赔偿款的分配做了详细的安排。
有网友质疑,这名男性患者进行的是风险极小的膀胱结石手术,这样的手术有必要写遗书吗?当天晚上,记者联系上了汨罗市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主任蔡月,他说遗书是在医院第8间手术室的地板上捡到的,但所有医疗人员都不会透露任何关于患者的信息,“不管怎样,他都是患者,我们医院都有保护他的义务!希望网友理智一些,不要辱骂患者。”
事件回放
5月9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南省汨罗市人民医院医生在手术室捡到病人的遗书,病人在遗书中叮嘱子女,如果手术意外,导致死亡,必须索要不低于30万元赔偿,否则遗体绝不移出医院大门,病人对赔偿款的分配做了详细的安排。
这份被曝光的手写遗书内容为:一、如果手术出了意外事故死亡:1.必须由院方最低赔偿三十万元;2.赔偿未到位,尸体坚决不出人民医院大门。二、后事安排:1.不管赔偿多少到位,先抽三万给勇军的母亲做生活开支;2.除一切费用外,剩余的现款给勇军兄妹二人平分;3.办丧事总费用不超过三万元,不唱戏,不搞乐队,时间不超过5天。
蔡月向记者证实,该院工作人员确实在手术室捡到了这份遗书,事发在8日,病人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男性,需要做一个膀胱结石的手术,“是一个小手术,很简单”,当天已经完成,手术很成功。蔡月还证实,遗书中所提到的“勇军”是这名患者的儿子。
蔡月表示,患者可能是对手术比较担心,所以写了遗书,院方没有发现手术前患者家属有进行医闹的准备。工作人员在手术室拾到了这封遗书,觉得惊讶,也觉得心寒。手术前,医生跟患者及家属交流过手术的风险,已告知“风险不大”。
你的心需要治疗
医生在微信朋友圈吐槽:医生术前只想着怎样全力做好手术,帮病人解决病痛,而病人术前却想着怎样让你赔钱,赔偿款怎么分……太可笑……人啊,急需治疗的不是你的病,而是你的心。
医药行业网站丁香园:没有一位外科医生在术前准备时是想着把手术搞砸,而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还有这样的患者在谋划,你一旦失败之后如何让你万劫不复。真希望这不是真的。
smile:心病难医,心眼都坏了。
无限广大:医患关系恶化到如此地歩,令人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
狼-诱惑你:医生也不愿意失败呀,不至于这样。
这是小概率事件
护士是超人:不应该过度解读。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每天全国那么多手术,不就这一起嘛。其次应该重视平时宣传,医生总是强调意外,确实有很多意外,但也是小概率事件;再次病人都恐惧到写遗书了,说明术前谈话没有交代好啊。
Johnmingsang:以前玩碰瓷,现在来这招,就不能干点正事么?
一樱桃小丸子:现在的人把医院当成了什么地方了?手术不成功,就要闹。不要忘了,医院是生老病死的地方,医生是人,不是神。治病有时候也救不了命!
杨生-1982:拉入就医黑名单。
专访湖南汨罗市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主任蔡月
医院对遗书其实可以接受 但有两点内容不能接受
患者的遗书是如何捡到的?院方如何看待这样一封患者的遗书?医院是否会追责将遗书发到网上的工作人员?医院如何化解医患矛盾?5月10日晚,汨罗市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主任蔡月就这些问题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坚定地表示,医院所有工作人员都不会透露任何关于这名患者的信息。
手术中患者口袋里掉出遗书
记者:遗书是怎样捡到的?
蔡月:我们总共有9间手术室,遗书是在第八间捡到的。遗书是在一起膀胱结石手术进行期间,从患者的口袋中掉出,落在了地板上,随后由器械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清洁的时候捡到。工作人员捡到遗书后并没有发到网上,而是交给了护士长,护士长在接近12点的时候放到了手术工作间的抽屉里。然后不知道被哪位员工看到了,觉得委屈就发到了网上。
遗书的两点内容不能接受
记者:院方如何看待这样一封患者的遗书?
蔡月:对这份遗书,我们其实可以接受,但里面两点内容让我们不能接受。之所以会说可以接受,是因为遗书其实凸显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如今医患矛盾突出的结果,并不能全部怪罪到患者头上。
不能接受的有两点,一是他向我们索要30万,第二个是赔偿不到位不能搬动遗体。不管手术大或者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将患者推上手术台前,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会做很多准备。医生都是在为患者着想,患者反而想的是让医生负责,确实让人比较委屈。
记者:对于任性将遗书发到网上的工作人员,医院又是否会处罚?
蔡月:在事件发生后,我立马将当天在第8间手术室工作过的主刀医师、助理医师全部聚在了一起,很快就知道了是谁进行的手术,谁是患者。对于这位患者的身份,我们已经掌握了,但我们绝对不会透露一丝有关他的信息。医院有保护患者的义务,因此不能让病人陷入过多的舆论压力之下,影响他的康复。
至于将遗书发到网上的工作人员是谁,医院也不会再去过多追究。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他并没有透露患者信息,也没有进行辱骂,更多是在说自己的委屈;其次,看到这样一份遗书,你让工作人员没有一点情绪是不可能的。
碰到问题应加强沟通
记者:蔡主任对于整起事件表现得很淡定。
蔡月:我今年37岁了,在医院做行政主任也有5年的时间,实在看过了太多的闹剧,因此情绪也就没有太大的波澜。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患者明知自己癌症晚期或得了其他什么不治之症,在人要去世前,就往医院抬。人只要是在医院里去世了,患者家属就开始找医院闹,要赔款。
记者:从遗书风波看出,医患矛盾尖锐,院方如何来化解呢?
蔡月: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就一直在给我们的医疗工作人员强调两点。首先,一定要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无论是多大的手术,一定要尽到告知风险的义务。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要用沟通来解决。第二点,就是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我们医院是一家县级医院,农村来的患者比较多,他们心理压力比较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医疗工作人员去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安抚,要加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不希望网友指责当事患者
记者:现在网上舆论对医院一片支持。遗书风波将你们医院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蔡月:感到欣慰的同时,还是希望网友能够理智一些,不要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辱骂。这件事情发生后,其实对他们或者对患者的影响都不会很大,因为医院的医疗水平在提高,不会因这样一个个例改变。下次我还是会在办公室里接待一些对医院有意见的患者,帮他们积极去解决问题,还是那句话,医生有帮患者的义务。
沙坪坝区中医院外科张主任:重庆的医院几乎都碰到过这种事情
肖帆患者手术前写下找医院索赔的遗书,是否跟汨罗市人民医院是一家县级医院有关呢?记者采访了重庆市两家医院的外科医生。他们均表示,新闻中提到的手术事实上是一个小手术。患者写遗书表现出了对医院的不信任,也凸显了当下的医患矛盾。
重庆市新桥医院泌尿内科李主任表示,“膀胱结石做手术的都很少,就算真要做手术,也都是小手术。做这样的手术同样存在风险,但也是微乎其微。”李主任更怀疑那个患者是否是炒作,“这样的手术能开口要30万,再无知的人也不会这样漫天要价。”
沙坪坝区中医院外科张主任则表示,对遗书的事情可以理解。“这个有什么好奇怪的,做手术都会有风险,因此一些存心闹事的患者都有理由。”
“我敢说,重庆没哪一个医院没碰到过这种事情。”张主任说起这种现象颇为无奈,“现在只要做手术,患者事后找医院一闹,医院只有赔钱。为什么?还不是前段时间舆论过分偏向患者,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对医院一顿抨击。现在医院怕了,也就出了一堆专门的‘医闹’。所以说,这种医患矛盾真的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索赔遗书是医患恶化下的负面想像
一边是医生的不遗余力,想着法儿救死扶伤,一边是患者作好了最坏打算,并谋划着如何“以死索赔”。一封意外掉落的遗书,把患者的这种防备心态暴露无疑,也让医生们倍感心惊肉跳。好在手术顺利一切都没有发生,但作为医患关系恶化的注脚,索赔遗书已成患者负面想像的鲜明标签。
医生或许感到有些寒心,也有些委屈,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地位弱化”的证明,并由此放大“医者不易”的悲情。然而,任何现象都不会凭空无故的产生,索赔遗书的出现,不过是患者“最大恶意想像”,一方面其受着某种现实规则的影响和引导,才会如法炮制去效仿;另一方面则是没有了更好的救济通道和解决途径,于是便采取了“医闹求解”的办法。
众所周知,任何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小手术造成的死亡”在实际中并不鲜见,除了正常的误诊率,还有“医生手术中打手机”、“老汉做阴道检查”等各种隐形原因,都足以增加手术的意外。“站着进去,躺着出来”的结果,并非全是“病重难医”,肯定有医疗事故造成的意外事件。医疗逐利或许只是表象,患者在付出较高的成本之后,却无以获得安全保障,对粗制滥造的医疗水平的焦虑,才是索赔遗书产生的根本。
而事态的最终走向说明,化解“索赔遗书”式的医疗风险,杜绝医闹产生的各种隐患,最终还得“问诊求医”,以做好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水平和形象作为基础。很显然的是,医患之间在地位上极不平等,囿于医疗的专业属性以及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在利益的博弈中,医方处于强势而患者处于弱势,再加上正常的维权通道不畅,第三方调解机构的可信度受疑,侵权责任和意外伤害险没有发挥兜底作用,才使得“手术与遗书同在”。你可以说“患者的心变坏了”,可这样的“心病”又靠什么来治疗呢?
其实,医患关系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遗书的产生或许只是负面影响下的效仿,或者并非出于真心。更何况,当事人有这样的想法与计划,一旦真的发生了医疗意故,出现了意外事件,其家人也未必就会采取“医闹”的办法。因而对于此事,“理性”与“理智”是最重要的情绪选项,也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心理基础。因为医患关系的改善与优化,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参与和付出,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呵护与遵守。否则如同“路怒症”一样,大家都患上了先入为主的怀疑症和恐惧症之后,不信任缺乏调解和缓和的基础,索赔遗书就会成为负面想像的催化剂,在把医患关系推向深渊之时,导致社会信任的加速崩溃。
杜绝“医闹遗书”当阻“焦虑发酵”
事很极端,本不足论;大家议论纷纷,主要是它触碰到了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医患信任。摘结石写“医闹遗书”的不多,但看病、动手术时有疑虑的恐怕不少。这个事,倒是一个思考降低医患信任成本的契机。
办法之一是“缩地成寸”。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医生处在掌握信息和知识的一端,患者处在茫然无知的另一端,本来就容易引发疑虑。那么,正确的做法是缩小这个距离。要缩小距离,医生得告别“知识的傲慢”,诊断时、手术前,耐心解释病情状况和诊疗方案;患者也得放下“权利的滥用”,不要简单地认为“花了钱就是上帝”,稍不如意就揣度医方蓄意欺诈。双方理性而平和地对话,距离就能缩短。对话起,则对抗息。最怕就是你不说、我乱想,一紧张就对抗,疑惑发酵成焦虑甚至撒狠。
办法之二是“不搞乱炖”。医学有局限性,风险也客观存在,不是得了病都治得好;但这与因医方的主观疏漏、失误造成的医疗事故之间,边界应尽可能地清晰。正常的“治不好”与非正常的“治坏了”,不能变成一笔糊涂账。否则,疑虑肯定难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判定机制。判定主体要中立,判定程序要客观,认定过程要讲证据、重事实。就像足球比赛,虽然也有判罚争议,只要保证裁判公正、规则公平、裁决公开,信任危机便不会严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医患信任成本过高,是社会信用成本过高的一部分。陌生人社会里,一次性博弈增多,对信任提出了严峻挑战。除了运用好约束机制,还要注意文化的熏染、道德的涵养,一点点做起,筑牢信任的大堤。
【启示与思考】
如今,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说医患关系如何紧张。
在看了这些报道后,我们对医患关系的担忧顿时猛增,但我们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医生正在用自己的仁心服务患者。实际上,医患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带着先入为主的色彩去看待医患关系才是要提防的事情。
红包、回扣、医疗腐败、过度医疗等等词汇将医生在患者中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对于医疗纠纷事件的报道,使得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担忧日益加深,还有不少患者对于医生形成一种成见,对以后医患接触产生不良影响。
但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我们应该正确、客观地去看待这些医疗纠纷事件,因为无论医生多么尽心竭力,多么谨小慎微地救治患者,医疗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规避的风险,如果真是发生了医疗事故,则应通过正规渠道,理性地解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好医生。例如,某医生在路上遇到突发疾病的患者,立即上前急救;某医生为了帮贫苦患者省钱,把其他病人用了一半本应该舍弃的药匀过来给他用;某医生因为治不好病患伤心流泪……这些都是中国好的医患关系的体现。中国式医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是在信息媒体较为发达的今天,新闻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的范围极广,再加上一些新闻为了博人眼球,具有误导性、极端性,因此不符合常规的医患关系更容易成为新闻,才给大众留下了“医患关系普遍紧张”的刻板印象罢了。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若总是“先入为主”,病人总怕被医生讹上,医生总怕被病人赖上,医生的“仁心”只会越来越难求。
当然,“手术室惊现遗书”如此极端个例,所折射出的信任危机,也不应被小觑。沟通是密切关系的纽带,但缺乏技巧尤其是诚意的沟通,却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关专家也指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除了“市场原因”带来的信任缺失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医患之间沟通不足或沟通本身存在问题。出现“患者遗书”的这家医院部门负责人也坦承,医院农村来的患者比较多,他们心理压力比较大。更需要医疗工作人员去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安抚,要加强他们对医院的信任。
古人有云:医者父母心,医患本应是亲密无间,患者更渴望医护人员能与自己多真诚沟通,医院和医疗行业也应该在提升诊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作为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患者,最听医生话也最怕医生吓,本是小手术,患者却留“遗嘱”,其中的苦辣酸需要“品”,也更需要思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18/814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