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有序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

2015年05月22日 09:08

 

运到工地的不再是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而是一块块的墙板、楼板、楼梯等“零件”;工人不再爬上爬下支模板、搭架子,而是在机械的配合下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栋栋住宅……这种像“搭积木”一样建造的装配式建筑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装配式建筑“加速”增长

装配式建筑(全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简称PC)是指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尽可能在工厂进行加工和现场组装设计而成的工业化建筑。通俗地讲,就是把建筑的一些主体结构和维护结构,比如外墙板、承重墙、柱、梁、楼板、空调板、阳台等,先在工厂里通过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将这些构件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组合、拼装成所需要的房子。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等与会业内人士看来,将建筑设计图纸模块化,转化成为可以在工厂生产、运输的模块,能够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障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8U{WU7MN@{OIJGC%08~RJA

(图片说明:2014年上海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几名观众在名为“BaoHouse”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展台前驻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而2014年,当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经超过2000万平方米。从构成来看,保障性安居工程680万平方米,占比约三分之一;政府投资公建192万平方米,占比接近10%;商品住宅1133万平方米,占比为55%。

 

政策助力、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促装配式建筑发展

政策助力是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在强制措施方面,北京规定,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30%以上,新建保障房基本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上海要求各区县按供地可建住宅面积不低于20%(2013年)、25%(2014年)、30%(2015年)的年度比例要求落实装配式住宅,2016年,上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沈阳要求具备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条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政府投资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进行建设;长沙要求全市2014—2016年住宅产业化实施比例分别不低于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10%、15%和20%。

CE(~CO203Q]]V%NPOEWT1OK

(图片说明:湖南远大可建公司采取模块化建造技术用19天建造的57层高楼全景。)

在激励措施方面,上海对于土地出让合同中没有要求的住宅项目,形成了预制外墙建筑面积豁免政策,同时结合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给予财政补贴。长沙对购买产业化住宅的购房者给予60元/平方米的财政补贴。

此外,包括万科在内的一些企业也积极顺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向产业化领域转型发展,也带动了住宅产业化加速推进。以长沙为例,目前长沙共有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包括以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为主的远大住工、以钢结构体系为主的远大可建、以PC结构体系和以住宅产业现代化生产设备为主的三一集团。三大基地带动效应明显,截至目前,长沙住宅产业化实施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湖南省还有一些公司正在建设生产基地,以投身住宅产业化领域。预计到今年6月份,长沙市住宅产业化预制构件年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平方米(不含远大可建钢结构体系产能)。

 

企业忌盲从“一哄而上”宜完善技术标准稳步推进住宅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等与会专家指出,装配式建筑不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更不能片面强调预制率,认为装配式建筑就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会上也指出,只有规模化生产、模板重复利用,才能体现装配式住宅的经济性,“绝不能仅仅为了一栋楼而采用装配式建筑”。

实际上,装配式住宅快速发展背后已暗藏“隐忧”。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31家预制构件厂,而在2014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0家,仅仅一年的时间构件厂数量就增长了近一倍。沈阳卫德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郑勇指出,60家构件厂中,真正实现运营良好的只有一半左右。北京、沈阳的一些企业也透露,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开发商和建筑商手里项目较少,不少构件厂“今年都没有活儿”,产能大量闲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刘美霞在会上也呼吁,地方应通过科学和理性引导,避免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投资建设构件厂。

N%35RO@7DY~M_2{2WOE)FFJ

(图片说明:全部采用钢结构现代装配式建设建造的沈阳儿童医院过街天桥。)

与会专家建议,应因地制宜推进住宅产业化。刘东卫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住宅产业化产品既包括建筑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包含卫生间、厨房、地板、集成管线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等内装部品的产业化。相比主体结构工业化生产,发展内装部品产业对经济、建筑产业的拉动效应更大。文林峰表示,装配式建筑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较高水平,而住宅产业化是通过对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维修管理、更新改造、拆除重建等全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节能环保等目标。有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优先发展装配式建筑,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地方可从全装修开始起步。

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宋春华指出,要以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和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建立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刘东卫也建议,要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技术体系等顶层设计构建,尽快建立推动部品产业与技术的整体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以积累实践经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总工叶明认为,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化生产程度较低、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先期成本较高,现阶段不应仅关注相关项目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培育企业能力,建议发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加快配套产业链建设,逐步以点带面协同推进住宅产业化。(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2/814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