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斩断“有偿删帖”的黑色产业链

2015年05月25日 13:16

 

 【事件介绍】

湖北破获案值5千万有偿删帖案 涉22个省近2千人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

这起案件令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浮出水面。链条上的执行者和中间人身份复杂,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而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全国删帖产业规模数以亿元计

2014年11月,蕲春县公安局收到线索称,以余某为首的几个人以非法帮人删帖牟取暴利,涉案金额在千万元以上。

“删个帖能这么来钱?”最初,连办案民警都不敢相信。随后,警方对余某等4人进行跟踪侦查,在确认具有重大嫌疑后将其抓获,并截获作案电脑、账本及交易记录。通过对余某等人承揽业务的QQ群进行调查,警方目前已掌握全国22个省市2000余人进行有偿删帖的事实,涉及非法经营额达5000万元以上,抓捕归案10人,上网追逃5人。

负责此案的蕲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骆中胜介绍,这些所谓网络公关QQ群的背后,都有一个缜密的地下利益链,链条上有从事主那里“揽活”的网络公关,有充当“中间人”的删帖中介,还有直接负责删帖任务的“管理员”。

通常是某些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层层转包”将删帖的任务交给“删帖中介”,中介接活以后,就找“管理员”帮助删帖。“管理员”是链条的末端,要么是网站的管理人员、网络论坛的版主,要么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黑客。删帖之后,删帖中介与“管理员”一般按照二八分成。

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删帖是按照网站类型和帖子热度来收费的。“小网站的帖子,价格在100元到1000元之间,知名网站一般是2000元到4000元。”一名犯罪嫌疑人告诉“新华视点”记者,有的国家级网站收费还会更高,甚至达到上万元。“一个帖子有可能转了几个甚至十几个‘网络中介’,才能找到能删帖的‘管理员’,每转一次手,中介都会加上200元到300元‘手续费’。”

26岁的余某仅有高中学历,但酷爱电脑技术。他从2011年开始在网络上接活,以黑客技术和做中间人帮人删帖,到案发时共获利780多万元,买了奔驰车,还在县城繁华地段购买一豪宅。

“全国每年这个产业的规模数以亿元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余某的同伙李某告诉记者,从事删帖的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我两年赚了15万元,在行内肯定是少的。”

某县级领导花3.8万元删帖

庞大的利益链背后是旺盛的“黑色”需求,谁是利益链条最顶端的客户?

在警方获取的犯罪嫌疑人删帖资料中,有类似“官员包养情妇,为其写下保证书”的桃色新闻,有“全国最牛检察长豪车、豪房”等涉及贪腐官员的网帖。

办案民警在清查犯罪嫌疑人电脑文件时,发现一份“山西某县县委书记”的Excel文档。这份备注为2013年2月13日的文档中,有52条删帖记录,每条明确写有删帖网络地址和价目,每条删帖价格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52条删帖记录合计金额超过3.8万元。

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这就形成一个庞大的隐性需求市场,许多公关公司和个人瞄准这一需求,扮演着“权力掮客”的角色,提供删帖服务。

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犯罪嫌疑人李某介绍,“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涌现大量举报的帖子,不少同行都删过这些网帖。“特别是十八大后,出现过一股网络举报高潮,那时我们的‘生意’非常红火,经常忙到凌晨。”

企业也是删帖大客户。据犯罪嫌疑人供述,有大量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公司有需求。记者从获取的一份某嫌疑人的材料中发现,其被要求删除多个源于论坛社区、帖吧及新闻爆料台的涉及企业的负面信息。

办案民警翁常州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是删帖重点客户。每年“3·15”前夕,删帖公司的相关订单往往都接不过来,主要涉及老百姓关心的环保、食品、住房及医药等方面。

此外,一些明星、演员或者公众人物发现自己的负面信息后,要求删帖也出手爽快。犯罪嫌疑人余某说:“个人隐私、艳照或者成名前的照片、视频等,都是他们要求删除的重点内容。”

抓住客户急欲删帖的心理,删帖者甚至左手删帖、右手发帖,以此获取持续的删帖费用。据李某介绍,有的同行在国外租赁一个服务器,开办数十个雷同的小网站,专门发布一些负面消息,并在网站留下联系方式。有人找到他删除其网站上某个帖子后,他收完钱又将帖子陆续发到其他网站,赚二道、三道钱。

打击有偿删帖需完善法律法规

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相关部门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也多次进行严厉打击。但每次打击后,有偿删帖往往稍作收敛后便又沉渣泛起。

破获相关案件的困难之一是警方难以固定证据。翁常州介绍说,司法解释出台后,余某等人删除了电脑里许多之前的业务记录,曾让案件侦查陷入困境。而且,网络删帖的交易往往经过多个中介层层转手,相互之间不保留联系方式。长链条的交易行为和几乎“无痕”的交易信息,让民警侦查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由于少数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警方在异地搜集犯罪证据时遭遇不少阻碍。蕲春公安局相关人员介绍,此案的大量交易均通过新型网络金融企业转账,民警在查找相关证据和线索时,企业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不太配合,曾令侦查工作几度受阻。

此外,更大的困难在于法律脱节。有法学专家表示,司法解释对网络删帖的需求方、执行者及中介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人虽参与赚取灰色利益但未收到法律制裁。

清华大学网络传播学教授沈阳说,彻底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还需要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进行严惩,并对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编辑的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建立有堵有疏的机制,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及虚假不实的信息要建立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

 

官员删帖肆虐是对权力的一种滥用

网站删帖,看似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却成为了很多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删帖的背后除了存在着利益的输送外,也暴露出官员权力的一种滥用。

据犯罪嫌疑人介绍,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

在单位内部安排人员负责互联网上监督自己单位的舆情,按理说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单位可以根据互联网上对自己单位的反映做出决策,这样更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行使。然而一些官员却把这项工作当成监督自己负面消息的一种权力,一旦发现自己的负面消息,地方官员面对负面帖子动辄删帖。因为当地的网络论坛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控制起来相对方便,能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删帖行为无疑是官员对权力的滥用。

国家网信办曾经对外公布了首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原中央外宣办副局长高剑云案、海口市公安局网警支队一大队原副队长魏壹宁有偿删帖案等赫然在列。这些就是典型的权力在删帖上的滥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不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转而成为牟利的一种手段。

互联网上出现负面帖子,官员删除,官员的行为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另一方面,举报的帖子依旧会出现在互联网,而官员还会想方设法删帖,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就像“表哥”杨达才事件一样,当他发现有人举报他,他会动用自己的关系去删帖。而不幸的是,删帖后举报并没有了解。发帖举报的仍然很多,或者实名举报,又或者网站发帖等等。

像这种官员删帖的事件当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官员能够靠删帖息事宁人,而大多数都会付出代价。有的是没多长时间就被举报拿下,而有的确可以靠删帖躲过几年的举报。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自己种下的恶果总有一天会东窗事发。

之所以存在着如此庞大的删帖队伍,可以说都是官员的权力滥用在养活着他们。有人说,“权力寻租莫过于此了,行业内都知道,想删帖,找网络管理部门是最有效的。”不如我们提到的原中央外宣办副局长高剑云等等。

有人说,“群众监督官员那什么去监督?报纸监督?那是要审查的!网络监督?那是要删帖、封号的!电视台监督?那是你们全权掌控的!写信要求监督?那是要跨省的!”这个网友的话我们不能全信,但至少说明这种事情确实存在,官员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维护自己形象,打击异己,除了删帖还有很多手段。

网络是自由的,当这种自由被一种叫做权力的东西所束缚,就会变得“偏离轨迹”。官员的权力理应为百姓牟利,当这种权力不再为群众牟利,而变成官员利己的一种工具,这样的官员离下台也不远了。

删帖产业链利益源头在哪里

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迅猛,无论是“官员包养情妇,为其写下保证书”,还是“全国最牛检察长豪车、豪房”,这样的“重磅新闻”层出不穷。对于网民来说,举报曝光更为方便;但对于一些“心中有鬼”的官员或企业来说只怕是如坐针毡。所以应运而生的删帖产业便愈发的红火,从删帖操作员到中介一应俱全,庞大的利益链背后是旺盛的“黑色”需求,那么到底谁是利益链条最顶端的客户?

在新闻中,有一个数据很是抢眼:某县级领导花3.8万元删帖。到底是什么样的举报让这位领导如此“下血本”?如果举报是假的,那么身正不怕影子歪,更可以严惩造谣之人,如今这样“下血本”删帖,不得不让人怀疑帖子爆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自身出了问题,不想着怎样弥补,却只想堵住悠悠之口,真是忘了为官之本。这些利欲熏心的官员们是这条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源头。

删帖产业链另外一个主要的服务对象则是一些企业,删除的是各种源于论坛社区、帖吧及新闻爆料台的涉及企业的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无非是关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披露,如果自身产品质量过硬,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曝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黑色产业链的铲除更不是易事,尤其是某些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相关的法律脱节更是给侦查工作带来阻碍。

面对此情景,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彻底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需要一些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企业也要加强自身产品建设。除此之外,也需要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进行严惩,并对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编辑的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建立有堵有疏的机制,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及虚假不实的信息要建立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

 

【启示与思考】

“网络反腐”自兴起以来,屡立奇功,将一个又一个问题官员拉下了马。正源于此,不少的官员患上了网络“恐惧症”,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谢绝一切的采访,更甚至于就连日常考察工作也不愿意留下影像资料,怕的就是万一有一天,这些东西传到网上,网民从中找出些“瑕疵”,经过网络的放大和网民的围观,而因此受到牵连,丢了官帽。

其实,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毕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官员也应该主动适应,而不是采取避之不及的态度。另外,对于网民采用网络发帖举报官员,涉事官员也不要总是采用“一删了之”的措施,这种权力的本能的“应激反应”,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部分官员缺乏相应的舆情知识。

现在的资讯那么发达,各色网站数不胜数,论坛更是多如牛毛,面对这样的一个客观现实,试问,要花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网民发帖举报官员的帖子删个干干净净呢?因此,官员企图以“删帖”求自保,弱化舆情,控制舆论的做法,有些幼稚和天真。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删帖者是获利一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也主要是打击有偿删帖人。其实不然,有删帖需求的官员也是利益获得者,通过删帖可以消除涉及他们的负面消息,可以拖延甚至避免被查。因此,打击有偿删帖这一行业必须双管齐下,换句话说不仅要严惩删帖者更要重拳出击惩治“金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5/8151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