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摒弃“江湖做派”,禁用“老板”称呼领导
2015年05月26日 09:37
【事件介绍】
江西禁止以“老板”“老大”称呼领导干部
为彻底肃清苏荣等人腐败案件的毒害,从严约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5月20日《江西日报》刊发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意见》,其中要求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得以“老板”、“老大”等称呼领导干部,引发关注。
其实,类似的要求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5月,广东省纪委发布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通知称,当前广东省党政机关部分党员干部受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江湖习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与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极不相称。
根据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广东省纪委强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早在2003年,上海、甘肃等地也曾下发类似“禁令”。但“老板”、“老大”等称谓仍流行于官场。
“同志”称谓渐去渐远
“如今‘同志’称谓多出现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交接大会、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中”
曾在机关工作过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回顾中共党史,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标准、正确的政治称呼就是“同志”。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据其回忆,文革时期,称“同志”是民间最保险的做法。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明确要求互称“同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提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2011年武汉市收藏品市场曾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收藏特展”,展出了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职工于1984年4月写给邓小平的信件。在信中,这名职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邓小平在这一称谓上画了个圈,批示“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
“互称‘同志’、不叫官衔,是一种党内关系对等性的体现,所以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立即规范领导干部称谓”,许耀桐说,但这一轮清风并未持续多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开始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等称呼,并蔓延全国。
北京市一机关单位工作的处级干部张伟(化名)说,他于199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同志”称谓已经淡出官场,“同事之间没人这么叫。更没人会叫上级‘同志’。”
张伟说,如今“同志”称谓多出现在正式的官方会议、官方文件中,例如领导干部的任免交接大会、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
广州日报2007年11月29日曾发表《称呼的学问》一文也称,“在我们单位往往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称某某为同志。比如,在处分人的时候要称同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位领导干部被调查,那么在相关正式的官方会议、官方文件中,就不再称为“同志”。如2012年3月15日,薄熙来被免去重庆市委书记职务,这时,薄熙来还被称为“同志”。4月,薄熙来被调查后,也不再称其“同志”。
“姓名+职务称呼最标准”
“应称副职为正职,特殊姓氏称呼要避免歧义,还要区分领导职务和行政级别”
不叫“同志”,那么如今如何称呼领导干部?多名基层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领导称谓是门“学问”,已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张伟说,在北京称呼上级“老板”、“老大”的并不多,“一般下级叫上级都是姓+职务简称,比如厅长、局长,一般叫×厅、×局;院长、检察长,一般叫×院、×检”。
政府部门的领导班子都是“一正几副”,张伟说,正式会议上会明确界定正副职,“比如刚才某某副局长的讲话,如何如何,最后请某某局长总结等等”。但下级对上级,不会界定正副职,“没有人会叫x副局长,副职领导大多也是姓+职务简称。如果领导能接受,也有叫姓+副的,比如李副、张副。如果副局长和局长一个姓,副局长就叫“名字+职务”。如都姓李,副局长名字叫晓明,即称呼李晓明为晓明局长,而不叫李局长。
张伟说,正式会议也经常采用名字+职务的称谓,“这种名字+职务的叫法更亲切”。
如果领导是特殊姓氏,如傅、付、符或戴、贾,则也多采用名字+职务的做法,“不论正副职,都不可直接叫傅局。这样叫正职领导,降低了正职领导级别;叫副职领导,显得别有用心。至于姓贾,更不可能叫姓+职务,要么直接叫职务,要么就叫名字+职务。”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曾发文总结官场中的姓氏谐音难题:“‘范局’、‘史科’,最好不要简称,改用全称”;对于姓席、辜、祖、舒、岳的副职领导,最好不简称,否则就会导致“祖副”(祖父)、“岳副”(岳父)等。
东北一地级市的副处级干部王涛也表示,“名字+职务”或“姓名+职务”的叫法,最普遍也最标准,“肯定不会出错,更不会让领导反感。”
而巡视员、调研员、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则称呼其对应的行政级别,“巡视员对应的级别是厅局级,调研员对应的级别是处级,所以要叫×局、×处,如果直接叫巡视员、调研员,有的领导特别是从领导职务转为非领导职务的,就会不高兴。当然也有人不在乎,我们单位的几个调研员,我们就叫王调、张调”。
他说,官场称谓另一“注意事项”就是“叫大不叫小”,“县市的委办局,虽然行政级别只是科级,最好叫局长”。
张伟说,一些政府部门的称呼和行政级别容易导致“误读”,这时对领导干部的称呼更应注意,“比如正部级单位,除了某某部部长,还有某某办主任、某某委主任、某某局局长。这些单位的主任、局长都是部级领导,如果叫主任、局长,就把领导叫低了,所以也叫部长”。
官员称谓规范争论持久
有人认为称呼职务是明确领导权责;有人认为称呼“同志”有利于党内民主化
规范官场称谓的争论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2003年全国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称领导干部为“老板”的现象在一些党政机关已司空见惯。随后,甘肃、上海等地都曾下发通知,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
但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的风气并非就此刹车。2013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不知从何时起,裹挟着浓厚封建陋习的‘老板’、‘总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称呼,在某些部门或单位已渗透到党内。”
张伟和王涛都认为,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固然不合适,但也没必要强行要求互称“同志”。
王涛认为,称呼职务并不代表着要突出领导的特殊身份,而是明确领导的权责。比如第一次到某个单位办事,听到谁叫局长、处长,就知道该找谁。反之,一律称“同志”,有点混乱。
但许耀桐认为,为了避免助长“官本位”,特别是当前整治“四风”的大背景下,仍有必要要求领导干部互称“同志”。
许耀桐说,之所以历经多年,“老板”、“老大”、“兄弟”等“江湖称谓”屡禁不止,就源于个别领导干部觉得这样的称呼满足了其对财富、权力的心理需求。“强调互称‘同志’,有利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禁用“老板”称呼领导须监督好权力
称呼领导干部为“老板”、“老大”,这种现象,被人称作是“称呼庸俗化”。可不是嘛,如何称呼同僚与领导干部,兹事体大,政治“称呼学”怎样,不仅体现了官场之中有什么风气,还会内在表明执政者有着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如果你去政府机关办事,听见领导干部都变成了“老板”、“老大”,江湖气浓厚,那你肯定会心里犯嘀咕,认为这样的领导干部靠不住。
正因如此,其实,早在1965年,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这个文件,至今有效,里面就规定了: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国家的规定在前,江西省的意见不是新鲜事物,不过是重申罢了。只是,这种重申表明,眼下,某些地方官场中的“称呼学”存在着乱象。
江西省之所以出台五个方面的意见,是为了深刻吸取苏荣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教训,彻底清理毒害。那么,从中推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称呼领导干部为“老板”、“老大”,又是什么样的领导干部喜欢被称为“老板”、“老大”?有谄媚讨好的下属,更有私欲膨胀的上级,两者合拍,才能各取所需;如果某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足够大,那么就足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即便有人不想喊,也不行了。
通过分析政治“称呼学”中“老板”、“老大”的发生逻辑,便不难明白,限定一些称呼,是一种治标手段。俗话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虽然可以在公开场合消灭“老板”、“老大”之类的称呼,但是如果对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仍然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权力的“淫威”之下,对下属来说,口中虽不能说,但是心中恐怕已经早把滥用权力的领导干部奉为“老大”。
如何把“老大”等称呼变成同志?显然,一纸禁令难以收到长久之功,还须探究本源,从根本上着手。为何党内要一律互称同志?这是为了训练党员的平等观念、民主意识。为何有人将领导干部称呼为“老大”?归根结底,在某些人眼里,还是权大,而不是法大。那么,想让政治“称呼学”走上正轨,还得加强党内民主,继续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时间,不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路径可走。
禁用“老板”称呼更要禁有“老板”思维
语言是思想意识的外在折射,如何称呼事小,但不同的称呼中所反映出的内在思想却不是小事。抛弃象征平等的“同志”之称,转而选择“老板”,“老大”等江湖气十足的歪称,表面上只是称谓的变化,实际上却是党内关系庸俗化、官僚化、宗派化的一种外在折射。
早在1965年,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此后,也曾对此多次重申。可见,规范党内称呼,建立健康平等的党内关系历来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老板”、“老大”等称呼领导干部,看似是下级对上级的阿谀和奉承,其根源却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官僚意识膨胀,把权力等同于私有,把下属当做附庸和小弟,热衷于拉山头、搞圈子的官僚思想和特权意识所致。因此,要规范党内称呼、严明嘴上纪律,从普通干部抓起,禁用“老板”、“老大”等称呼领导干部固然重要;但从思想作风抓起,从领导干部抓起,禁有“老板“思维更加必须。
禁用“老板”、“老大”等称呼领导干部,一纸文件就可以发挥效果,但要从根源上去除某些干部心中的“老板”、和“老大”思维,除了依靠严格的禁令管住党员干部的嘴,更需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根治各种人身依附、政治投机、结党营私的“圈子文化”。如此,才能建立良好政治生态,培育健康、平等、民主的党内关系。
早该禁用"老大"和"老板"称呼官员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何为“老板”和“老大”。在通常的概念中,“老板”必然是给我们“饭碗”,发我们薪水的人,也是每个“打工者”效力的对象。而所谓的“老大”则常常出现在帮派、团伙中,组织内的成员要为其马首是瞻。呜呼,若是官员成为了手下公职人员的“老板”和“老大”,那岂不是说大家都要“效忠”于该官员?
如此一来,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成了官员拉拢他人和利益输出的工具,好好的同事关系被团团伙伙和拉帮结派所浸染,以人划线和排斥异己也会成为“理所当然”。在这种乌烟瘴气之下,作为“下级”的公职人员中恐怕有人眼中只会有领导的命令,而没有了党纪国法的约束;只会服从领导,而忘了公职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而对于“上级”官员来说,在他的职权方位之内,也会渐渐变成“一言堂”和“家天下”,失去了制约和监管的权力最终必然走向贪腐和犯罪。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官场氛围中,公职人员哪里还有心思去“为人民服务”?人人都去想怎么迎合和讨好“老板”和“老大”,“老板”和“老大”则想着如何巩固权力提拔重用亲信。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出现许多贪官、庸官、糊途官,实施诸多懒政、滥政、恶政。
让“老大”和“老板”远离官场,让“同志”回归。这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和规范,更是给了公职人员一个提醒,做官也好,做公务员也罢,需要的是志同道合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同仁,而不是同流合污为一己之私祸国殃民的同伴。
【启示与思考】
不要以为对领导干部的称谓是一个小事情,也就是一个代号,张三、李四而已。表面而言,此言在理,但细细思量,却并非如此。首先从领导干部的心态上来说,“老板”、“老大”、“兄弟”的称呼带有典型的江湖陋习。在社会上,自古以来就有所谓的“袍哥人家”,为了求得社会生存,彼此抱团,形成江湖码头和帮派,这种旧社会遗存下来的江湖糟粕依然影响着少数人。
在某些官员的心里,自以为手握权力,手下的同志就该对自己点头哈腰,自己就该当起老大。称呼一声老板、老大不要紧,久而久之,如果领导干部心里养成帮派心态和团伙意识,问题就大了。正是有了这种心态,才会把权力当成私器,才会为了所谓的朋友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朋友圈当成权力后花园。从这个意义而言,“老板”、“老大”、“兄弟”的称谓亦如一种心理上的糖衣炮弹,悄然间侵蚀着官员作风。
从官商交往层面看,“老板”、“老大”、“兄弟”称谓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倾向。在企业界和商圈里,这种称谓司空见惯,而官员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必然要与商人打交道。尤其是看到一些暴发户和一些所谓的土豪,他们财大气粗,老板气派十足,对于官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战。
“老板”、“老大”不仅仅是称谓不合适的问题,实质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存在问题。真正让禁称“老板”、“老大”达到效果,需从根子上找寻原因,关键是要做好有关基础性的工作。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正风与反腐高压态势,使领导干部不敢接受“老板”、“老大”的称谓,也不敢当形象丑恶及意味着权力腐败的“老板”、“老大”;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特别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当“老板”、“老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6/815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