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教授求“胯下之辱”意欲何为?
2015年05月27日 10:32
【事件介绍】
教授趴地上求学生“凌辱” 意在鼓励不要怕任何人
教授趴地上求学生赐“胯下之辱”
武汉理工大100余名学生从老师身上跨过,还有部分选择从后门逃跑
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然而,5月11日晚上,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却自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老师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150余名大学生。在这位教授的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此举是何用意?这位副教授解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正是这种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老师趴地上求学生“凌辱”
5月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 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虽然在讲课中,有了一些铺垫,但面对一位51岁的长者、老师,在场的90后大学生们还是不敢,也不忍心去这么做。
现场,大学生们报以热烈掌声,并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的勇气来,跨过去!”
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被“凌辱”没丢尊严反被赞
张教授想传递一种什么精神呢?武汉晚报记者联系了一名选修“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这门课的学生小俊。他说,这门课每周讲一次,连续讲了11周。11节课, 他全部都听了。张教授在这一选修课上,从各个层面,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阐述了一种思维精神,那就是敢于否定权威,敢于打破中国几千年来的“怕人”的思维定势。
当晚教授趴下前,他说,要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记住这堂课,反思生活、学习中,臣服权贵,不敢突破权威的错误行为。
小俊说,张教授年过五旬,趴在地板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闻所未闻,确实“蛮拼”的,学生们都明白老师的用心。在该校门户新闻网上,有学生这样说道:对于这件事,请不要抱以玩笑的心态。很荣幸,理工大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浑身正能量的好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但没有因学生的‘凌辱’而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理工大学生小陈这样评论。
希望学生敢“向奥巴马扔鸡蛋”
12日下午,张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当天这个举动不是随性而起,而是在两个月前就设计好了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做,就是想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崇尚真理、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否定权威,先从否定老师开始。让我做他们第一个敢于否定的人,我很乐意。
张能立进一步解释: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于是,在面对老师讲课时,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在面对领导讲话时,中国民众是洗耳恭听,而欧美民众则是情绪激昂,听到有违真理的话,甚至用鸡蛋、用鞋子袭击讲话的领导人。
教授自辱能培养出“向总统扔鸡蛋”的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不畏强权,这样,科学才能进步。”张能立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做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当然扔鸡蛋不是为了侮辱别人,而是为了捍卫真理。
没有身临其境,不敢想象现场学生的强烈反应,单就教授本身自我否定的勇气,倒是让人钦佩。那么这是一堂怎样的课呢?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教授当天这个举动不是随性而起,而是在两个月前就设计好了的一个教学环节。他想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崇尚真理、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
教授可谓良苦用心,某种程度上效果似乎达到,但就是不知道学生在教授身体上跨过去的那一瞬间心情会是怎样的,或者说当面对强烈要求“取辱”的教授,内心又会产生几分敢于挑战权威的思维?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自然也会不同。正如张教授所言,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约束着我们的思维自由。但这种“怕人”与西方民众敢于向总统扔鸡蛋一样属于一种文化背景,中国人的这种“怕人”其实也包含着尊重、隐忍的儒文化精髓在其中,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民众对权贵的洗耳恭听,也非简单的逆来受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有今天世界瞩目的精神、物资双文明发展的巨大成就。
呼唤创新精神、传递挑战权威意识没有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背景下,这是教书育人者必须对学生身教言传的必修课,但颠覆不能越底线,创意不能反常识,真理需要坚守,但不是简单的固执。
张教授“自取其辱”之举,虽有创新的成份,但也仅仅是纯粹的行为艺术,对他个人来讲是一次重大突破,毕竟他向学生证明了自己是有勇气打破陈旧观念的一个教授,可对于现场学生来说,未必就真的会增加敢于“向总统扔鸡蛋”的勇气。毕竟,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家长和孩子,还不至于没有礼貌到为了表达不同的观点而向台上的总统扔鸡蛋的地步,是吧?
教授“胯下求新”是教育中名实的背离
如此可以脑补出画面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少不了大字标题——教授趴地上求学生赐“胯下之辱”。这样,又可以在大众心理防线上加几个砝码,既利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性,又极具社会舆论的议题性。不过,让人难解的是,这究竟与历史典故有何干系?又与韩信所受之“辱”有什么可比之处?当然,这些疑问是不具实质性意义的,但是,这种现象出现在教育生态中,其本身还是有很大探讨价值的。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在我国古代,君、父、师是人应有之三尊,并且把师与父的地位往往置于同一高度,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尊崇。即便是倡导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这个职业在人们心理上依旧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并且有高度一致性,这在大家对“小学生给老师撑伞”事件引起的舆论中可见一斑。
另一个事件同样是“尊师”,但是舆论的风口却截然相反。2010年,重庆万州区纯阳中学操场上举行高中毕业典礼,台下900多名高三毕业生单膝或双膝下跪,面朝主席台上的老师们行礼。校方称之为表达感恩的“校园文化”,而社会评价却一边倒,指责封建礼仪的死灰在该校复燃。
尚且不论师生间的关系,因为跪拜毕竟是一种礼,而这位副教授的做法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冠以追求创新之名,自己往地上一趴,要求学生跨过去,一下让尊师这一观念倒了过来,反差之大,引发一片涉嫌炒作的骂名也不出所料。而且,这种行为艺术就能传达出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其中的科学性在哪儿?这种“精神”又有几个学生领悟到了呢?其逻辑让人难以猜透。
不可否认,这位老师所言的捍卫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确也匮乏。在我们的教育中,书本(尤其教科书)就是权威与标准的结合体,我们多年来已形成依赖,潜意识里也不曾质疑。近两年,王旭明一再炮轰“假语文”,称现在的语文已经异化。只可惜,好容易跳出一个否定权威之人,竟是前教育部发言人,而非教育系统中的主体——老师和学生。更可惜,教育生态的“绿化”举步维艰。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规则内寻求突破,追求学生本性的回归。这位副教授的举动可能艺术化、极端化了,甚至可能低俗化了,但像王旭明一样,他敢于跳出教育规则的“无声区”,并且敢于“牺牲”己身付诸于尝试,此处也该有掌声。但是,若以理性争鸣和科学辩论的方式捍卫真理、追求创新、反“怕人文化”,或许更能让人感受到是在行教育之实。
对教授求赐“胯下之辱”不妨多点宽容
张教授的选修课是“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11节课从各个层面,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阐述了一种思维精神,那就是敢于否定权威,敢于打破中国几千年来的“怕人”的思维定式。诚如张教授所说,中国文化里委实有一种“怕人”的文化,怕老师,怕尊长,怕前辈,怕权威,怕权贵。“怕字当头”,这种对于师尊皇权的盲目崇信,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自由,以至于习惯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尤其在思想和真理的园地里,定于一尊,余者恰如大观园里的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反对,也要为尊者隐,为长者讳,甚至于饱受冤狱,遭遇杀头之祸亦要叩头谢恩。
这种“怕人”文化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的大学课堂上,欧美学生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勇于“说不”,中国的学生则多是鸦雀无声,“老师永远是对的”。结果就只能鹦鹉学舌。中国民众有认为“权威一贯正确”的“传统”,而欧美民众则听到有违真理的话,就敢于站出来与之辩论。所表现的正是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文化观。这种不同的思维呈现出的不同结果即是,我们不少民众干脆懒于思考,或者说根本不必要思考,因为总有圣贤教导在前;也只有墨守成规,才不至于犯错误、“走弯路”。于是总喜欢沿袭乃至于抄袭,而少有异质的声音,少有独立的思考,自然也少有创新,少有创造。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前景、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张教授设计这样一个“跨越身体”的行为艺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崇尚真理、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而否定权威,先从否定老师开始。“让我做他们第一个敢于否定的人,我很乐意”。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独立思考和争鸣代替一言堂,以科学真理否定权威,这样科学才能进步,社会才有发展。
我以为,对以身作则,甘心“被辱”而激励学子“跨过去”的行为艺术,所阐述或培养的新思维,实质上正是鼓励和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和提倡的。在该校门户新闻网上,就有学生这样留言道,很荣幸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的好老师!当然,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培养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不是单靠“凌辱”体验就可容易完成的,而更需一个独立思考、求同存异、尊重异见的文化教育环境,需要人们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和追问,在不断否定自己、突破自己中,最终超越权威,成就自我。
【启示与思考】
自古以来,胯下似乎是国人最不能忍受的道德区域之一。常人尚且不堪忍受,格外强调师道尊严的教育体制当然更视之为禁区。不过,要弄清张副教授此举是否含有屈辱性,有必要弄清其动机。张副教授所授课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从现今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新思维能否解决问题,往往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尝试突破人们传统思维自设的“雷区”。很显然,胯下就是道德尊严的禁区。按照张副教授的解释,此举的意义不在于道德,而是“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从这一角度看,张副教授的举动虽然大胆,但仍不乏创意,尤其是这样的惊愕之举或许更能激发学生们僵硬思维冰山的消融。
此举也看不出对师道尊严有何伤害之处,换句话讲,过于强调仪式感,表面上看似维护了师道尊严,但这种依靠表面仪式制造的道德高地,能否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值得存疑。倒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尊敬老师,而是说老师的尊严首先来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非设立带电的“师德围墙”。
只有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学生吗?勇于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据理力争不让老师再传授错误知识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延伸了来说,在官场混的人,也会“将错就错”,用错误的答案换取自己的进步。领导明明是贪污分子,不去举报,不去纠正,反而迎合领导贪污心理。在商场之上,董事长的决定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几千万的损失,作为职员却不敢去纠正错误,不愿意违背董事长的意愿,这种谨小慎微、不敢担当的心态要不得。
有的时候,思想的进步是很简单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迈开第一步。迈开第一步,当这一步落地的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就是秀丽的景色。国家正在全新的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迈出思想枷锁的第一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7/815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