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我国钛工业期盼走出“严冬期”
2015年05月27日 11:24
钛及其合金作为稀有金属材料,具有比较强度高、耐腐蚀、高低温性能好等一系列突出优点,被誉为“太空金属”、“智慧金属”等,在航空航天、医疗、化工等多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记者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钛年会暨钛产业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在2014世界经济继续处于弱增长格局,全球钛行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钛工业正在陷入“高产能、微利润、低需求”的严冬期。
产品价格低位徘徊 钛行业经历“艰辛之年”
我国钛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起步,经历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产钛用钛大国。2013年中国海绵钛总产量81171吨,占世界总产量42.3%;共生产钛加工材料44453吨,占世界总产量35.4%,两项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2014年以来,由于投资放缓、产能扩张、需求下降及钛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导致钛制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钛冶炼企业大都处在亏损或盈亏持平状态,钛加工企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抚顺钛厂、中航天赫钛业有限公司、攀枝花欣宇化工等企业陆续停产,具体开工日期或是否开工尚待时日。
中国国内2014年生产钛精矿380万吨,海绵钛67825吨,同比下降16.4%;实际销售量62252吨,同比减少19.7%。与此同时,海绵钛价格经历持续下滑,至4月份见底跌至4.6万元/吨,钛材料价格也一直维持在低位。
(图片说明:市民在2014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参观海绵钛。)
尽管去年我国海绵钛及钛加工材料均实现净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54.8%及16.5%,但我国钛材出口增长主要依托中低端产品,如钛棒、厚板等,而我国进口的主要钛加工材则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薄板及焊管。专家指出,“高价进、低价出”的现状使我国仍处于廉价的钛资源输出国。
在钛产业整体运行困难的大环境下,也存在差异及亮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整个产业链中,呈现出“下游企业好于上游企业,加工业好于冶金业,应用业好于加工业”的发展特点。一些重视技术开发、产业链延长,加快差异化发展的企业往往经营效益较好、产品竞争力强,在行业调整中受到的波及较小。
产能过剩、创新不足 产业结构与市场机制均需调整
近年来中国钛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产和加工能力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无论技术研发,还是市场竞争实力,与美日俄相比,仍处于国际钛产业链的低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钛生产企业均处在中低端产品生产定位上,企业规模小、产品趋同、低位竞争。在需求不畅、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库存压力不断加大,使中小企业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泥潭。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宝鸡市约有400多家涉钛企业,其中约有120家生产型企业,每家保守按照15吨库存计算,目前最少库存量约为1800余吨,造成企业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浪费,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企业老板表示:“企业利润在还完银行利息后,全部积压在库存产品中。”
一方面是给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的“滞销品”,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航空钛合金材料、医用钛合金材料等高端钛制品的需求仍需要通过进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依赖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但目前国内高端材料很多都是空白,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国内新型钛合金大多数都是跟踪、仿制国外同类产品,对其基础性、系统性研究不够,阻碍了新型钛合金的应用。
同时,钛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构成完整的产销渠道,对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国内海绵钛产销几乎全由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控制,市场变化如同过山车。海绵钛最贵时达到26万元/吨,而跌的最狠时只有4万元/吨。”宝钛集团副总经理雷让岐说。
(图片说明:位于攀西试验区的四川龙蟒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一名工人从正在作业的选钛车间走过。)
此外,国内钛产业无序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将钛作为战略金属,对资源进行严格管理。而我国钛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使一些资源赋存条件好的地区钛资源已开始枯竭。“我们可能面临等不到钛产业能力上升,但钛资源已经消耗殆尽的危机。”雷让岐说。
转型升级 实现钛产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钛的特征及优点决定了其具有广阔的新兴应用市场,我国钛工业如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就有可能成为这一新材料领域的引领者。专家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扭转当前钛产业产销低迷、利润下滑的不利局面,需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钛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认为,从中国钛产业发展现阶段来看,应将重点放在“工艺创新”。通过工艺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逐步降低我国钛产品的价格,例如钛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开展钛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创新发展数字工艺为中心进行转型升级,驱动钛产品持续向高端发展,使企业真正掌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图片说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生展示利用3D激光打印技术制成的钛合金人工椎体。)
国家工信部安全生产司司长肖春泉表示,“调整生产结构,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与推广应用,从长远来看,其机遇一定会大于阵痛。”
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打通渠道,实现集约化发展。干勇认为,目前我国钛合金的大数据整合工作亟需完善,需建立钛企业产品、产能、人才、质量等级档案资料,形成企业信息库,方便实时查询企业情况。通过信息共享,建立全国钛企业互联网合作平台,打造产品资源联合体,打通钛产品生产企业上下游壁垒,实现资源和装备的合理搭配,以整体形象和品牌主动与国际钛仓储商进行信息对接。
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措施。专家建议,首先应从政策层面引导钛产业走出“粗放式”发展困局。停止审批钛冶炼、加工的简单扩能项目,支持和鼓励部分非流程方式生产的海绵钛企业进行流程改造,以增加其后续发展能力。加大对钛产业技术进步改造的投入,重点对新产品、新应用及节能减排项目予以扶持,促进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拓宽钛行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对钛行业的技术改造、重组,并购项目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方面予以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郭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7/815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