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用病人遗体骗保”敲响医德沦丧警钟

2015年05月28日 10:29

 

【事件介绍】

医生伪造车祸骗保,道具竟是“尸体”

为骗取保险赔偿金,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民医院3名医生与社会人员勾结,利用已故癌症病人遗体做“道具”,制造车祸骗取保费。在长达4年时间里,已累计作案42起,犯罪既遂25起,未遂17起,已骗取赔偿金140余万元。

5月20日下午,灵璧县公安局一位负责此案的民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已有7人落网,但侦查远未结束,还会进行警方内部的自查,以排除疑点。“比如为何车祸现场能蒙混过关?法医为何没发现疑点?”

碾压尸体制造车祸

这起事件的核心人物是46岁的杨某伟。有过保险公司从业经验的他,从2011年开始寻找一些身患癌症的病人。他游说患者家属,称可以办理保险,并得到一定的赔偿。不少家属心动之后会授权杨某伟去办理投保事宜,患者去世后他们也确实拿到了几万元“赔偿金”。不过,让人感到蹊跷的是,患者在正常死亡后,杨某伟会让家属把死者拉到医院“抢救”,甚至还要缠上纱布,这样才能拿到钱。

家属们不知道的是,杨某伟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死者“策划”进交通事故中,骗取赔偿金。过程中,杨某伟不仅帮患者投保,也为道具车辆购买了车险,以此骗取更多的钱。

灵璧警方告诉记者,杨某伟会安排自己的亲友充当肇事车驾驶员,在市区内伪造交通事故,甚至碾压尸体,然后将“伤者”送去医院抢救,并出具虚假的抢救证明。而当交警到达事故现场后,肇事者会告诉他们,人已运往医院,不明真相的交警赶到医院后,只能从病房外看正在“抢救”的患者。

事件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是灵璧县人民医院医保科主任王某斗。之所以杨某伟能准确找到癌症患者家属,正是他提供的资料。而该院综合科医生宁某福和ICU医生李某礼也参与其中,他们负责按照意外事故抢救病人,并出具证明。

有人投保多达十次

纸里包不住火。今年1月,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前往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反映多起交通死亡事故理赔资料疑点多,有骗保嫌疑。随后该市银监、公安等多部门进行全面排查,发现有5名投保人均为交通意外死亡,并且他们的保单全部由杨某伟代办。截至报案时,保险公司已赔付了140余万元,尚有160多万元没有赔付。

发现这一情况后,警方立即对相关资料、交通事故过程进行核查,发现在每一起事故发生前一天,杨某伟都会与交通事故中的驾驶员、抢救医生频繁联系,且几位驾驶员都和杨某伟有亲戚关系。不仅如此,所有保险的理赔款均直接或间接转到杨某伟或其妻子的账户去。

在掌握了大量证据后,5月6日晚,宿州警方决定收网,将包括3名医生在内的7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经查,自2011年5月份以来,杨某伟以癌症患者为被保险人在宿州市、蚌埠市等10余家保险公司分别投保大额人身意外险,有的患者一个人就在10家保险公司投保,目的就是多次理赔。截至案发,他们累计作案42起,犯罪既遂25起,未遂17起,已骗取保险金140余万元。

警队内部将开展自查

20日下午,记者致电灵璧县人民医院,但医院工作人员对此事都不愿多谈。灵璧县公安局一位参与此案的民警告诉记者,虽然已抓到了7人,但深挖工作还在继续,包括警队内部的自查。“事发至今已有四年时间,那些伪造的车祸现场为什么能轻易地蒙混过关?法医鉴定为何发现不了疑点?我们将对相关的办案民警进行必要的调查。”

该民警告诉记者,一起事故就能骗得六七十万元的赔偿金,伪造车祸的嫌疑人每次都能从杨某伟处得到5000到10000元不等的钱,而医生一次也能得到10000元。但“大头”全部落入了杨某伟的口袋中。

 

“医生骗保案”为何令人吃惊

这起医生骗保案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看起来很多人还难以接受这种白衣天使沦落成犯罪分子的事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吃惊。本来以为是最好的人,却真实呈现的是最坏的人,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怎么形成的,又应该如何看待?

一边是救死扶伤,拯救生命,另一边却是在造假欺诈,牟取非法的经济利益。这种分裂出现在医生这种特殊职业群体身上,类似案例并不少。一些昔日成为业界楷模的医者,曾因为金钱的诱惑而腐败成为阶下囚。有媒体调查发现,从2014年至今,中纪委网站已经通报了10位医学院校领导被调查的案例。

这些现象至少能够说明一个问题:不受制约的权力会腐化堕落,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每个职业群体身上,医生也不例外。

从常识来判断,尽管医生这种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一旦医者腐化,社会危害性比普通群体更大。但另一方面,在医疗领域,无论是源头的准入机制,还是退出的监督机制,都尚是一片空白区域,缺乏管理者的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医学院录取学生时,会进行专门的面试,确保录取社会责任心更高、更有奉献精神的人进入医学殿堂。而在我国,医学院招生仅仅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招录学生。从进入医学院到成为一名执业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教育基本是处于照本宣科的水平,无论是教材还是理念都是陈旧滞后的,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参差不齐,全靠个人自己的修行和身边环境的影响。

到了医院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唯经济唯技术的环境。只要医生不出事没有被病人投诉,掌握了临床技能,医德人人都是高分数的评价。这其中,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反职业道德的教育。媒体就报道过,一位相当有资历的医生在培训课上,公开教学生怎么收取回扣,笔者不认为它是一个偶然现象。就像最近的医改意见中提出禁止医院向科室和医生下经济任务,恰恰在说明这种现象的泛滥,已经到了需要专门发文全面纠正的状态。医者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可它一旦过了界,到了毫无底线肆无忌惮的程度,便是可怕的一种社会现象。医疗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一旦失守,将会伤及整个社会的相互信任。

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期待,一旦现实和想象有了巨大的落差和不同,大量的“吃惊”就出现了。“吃惊”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因为这种意外和难以接受,人和人之间更容易矛盾激化,造成敌对。只有当你知道我,我了解你,信任与默契才更容易建立,更多的知道才意味着更多的和谐。

 人民医生怎样变成骗保“刽子手”的?

灵璧杨某伟与灵璧县医院医保科主任王某斗及该院医生宁某福李某礼内外结合,物色农村患癌死者,伪造交通事故现场,出具虚假病例材料,骗取投保公司140余万元,赔款均转给杨某伟夫妻账号。人民医生变成骗保“刽子手”,从大环境说是医疗改革市场化利润化,使许多医疗人员迷失了人生方向。改革初期政府让医院自己营利“自收自支”,许多医生失去职业良知,千方百计搞创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违背医疗卫生事业人道主义原则。灵璧县医院医生利用死人骗保,应该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大耻辱。

比较明显的因素是回扣使医院成为金钱角逐场,医生清者自清似乎很难。回扣是医药市场“第一生产力”,成百上千“医药代表”给医生回扣是“潜规则”。医疗命案频发家属闹医警察进院成为风景。2013年6月,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被指控向700家企业贿赂5亿美元。该公司业务副总裁梁宏、法务部总监赵虹燕、区域人力资源总监张国维、商业发展运营经理黄红,同时被中国警方拘留。2012年,葛兰素史克在华销售增长20%10亿英镑,贿赂医生是重要渠道。回扣风气让医生红眼搞钱,利用死人骗保应是医生赚钱出奇制胜之高着。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医疗领域临尴尬境地。曾有报道中国总体医疗费用公共投入为17%,而美国至少投入总需要的45%。一切向金钱看齐的社会风气,让医院医生失去职业良知。有报道胶东某市几家私立医院用虚假病历骗取农新合拨款几百万元。新医改方案已经注意到如何提高医疗医生自身素质,通过正常途径提高工资收入。灵璧县涉案医生和社会人员已被刑拘。用死人伪造交通事故骗取投保案,给医生抹黑是很遗憾的事情。

 

医生用病人遗体骗保该追责谁?

利用已故癌症患者遗体制造车祸,骗取保险金,这招“狸猫换太子”之法让安徽灵璧县的医生成了今天网络热议的话题。医生本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却为了经济利益而自愿甘当“内鬼”,与社会人员勾结,用尸体做“道具”伪造交通事故骗保,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其行为实在令人发指。不得不说,这样的欺瞒行为的背后是对法制的漠视,是对生命的儿戏,更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试想,如果不是保险公司发现被骗保而报案,那么作为医院,就没有发现这3名医生的可恨行为?还是对于这样的事情睁一眼闭一只眼。毕竟在院方的眼皮子底下,这三名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历时4年完成如此罪行累累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一方面与医院的监管不力有关,能够将假病历作为骗保的有利证据,那么医院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犯罪嫌疑人还利用交通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将死者定性为车祸撞击死亡,交通事故勘察部门更是难逃其咎。同时,作为保险业内规定,对于被投保人的身体健康评估是重要一环,能够让这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为癌症患者投保相应保险,其保险业务人员必定有责。如此一来,由这个案件牵扯的医院、交通、保险系统的黑暗利益链就很明显了。3名医生作为其中核心的“内鬼”不钻研业务而是动歪脑筋伪装癌症死亡患者为车祸死,应该受到严惩,同时也应该追究交通部门、保险业务员的相关责任。

这则新闻给我们带来唏嘘的同时,更应该反思相关监管制度,特别是保险部门,应该加强自身审查制度的强化,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而通过此次事件,各地的医疗部门也应该加强自查,特别是加强对院内死亡患者“遗体”的管理工作,与患者家属搞好对接,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启示与思考】

“借尸骗保”,泯灭良心的行为让人愤怒;狼狈为奸,医生与社会人员的勾结更让人心寒,甚至恶心。然而,除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严惩相关人员之外,我们也该回到源头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是什么给了他们走上“借尸骗保”这一“升官发财”之路的胆量

当然,医疗方面也不乏不规范之处。医生可以利用职位之便伪造抢救报告,还能辅助完成病人投保所需的一切流程,医院的监督机制在哪?医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在哪?再问一句,病人从死亡,到被移到车祸现场,再到回到抢救室最终被宣判死亡,这样的过程中难道没有一点漏洞没有一个局外人发现

医德是行医之本,一名医生医术再高,如果没有医德,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有人认为,“用病人遗体骗保”只是个极端事件。但是,医生医德的丧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用病人遗体骗保”不仅突破了职业道德底线,而且突破了法律的底线。当前,在医患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这一事件对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医院的公信力严重丧失。因此,为了守住医疗行业的职业底线,为了维护医疗行业的职业公信力,对涉案人员必须进行从重处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8/815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