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百年毒誓“禁通婚”,不是气节是愚昧
2015年05月28日 13:50
【事件介绍】
广东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村庄百年来禁通婚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爱情故事让人痛心。而在广州增城新塘镇两个只有一路之隔的古村——西洲村与夏埔村,正在演绎着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两村村民经常来往,大家可以交朋友,做生意,和睦相处,但因为一百年前的宿怨纷争,双方发下毒誓“互不嫁娶”,这如同一条鸿沟不可逾越,让不少真心相爱的年轻男女难成眷属。
无奈的爱情
欲谈婚论嫁却遭毒誓禁锢
主人公:徐天和钟欣 相恋8年
学生时代互生情愫
西洲村与夏埔村只有一路相隔,西洲村有钟、刘、陈、徐四姓,当中徐姓人最多,男孩徐天(化名)便住在西洲村。夏埔村90%以上的人姓钟,女孩钟欣(化名)住在夏埔村。
两人是初中同学,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散步,“我们在一起觉得很开心。”徐天认为,钟欣是一个不错的女孩,他觉得真爱来了。
2007年的一天,两人还在读初中,徐天向钟欣表白了,两人正式成为了男女朋友。他们没有上大学就出来工作,彼此有争吵有矛盾,但他们一直坚守这份爱情,相信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可却没想到,到了适婚年龄时,命运给两人开了一个玩笑,他们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荒唐的考验。
坚守爱情但很无助
“爸妈看见我们走在一起,问她是哪里人,我说是隔壁村的,他们就说不要跟夏埔村的谈恋爱。”徐天非常不解,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西洲和夏埔两村在清朝时曾发生封建械斗,双方发下毒誓“互不嫁娶”。
徐天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一直隐瞒女友是夏埔村人。去年,他终于向父母坦白:女友是夏埔人。果不其然,他们再次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为什么祖辈的恩怨要我们这辈人来承受,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在电话里,徐天声音低沉,他说,自己也有尝试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但不仅仅是父母反对,村里的老人都反对。
时间一天天过去,徐天与钟欣内心愈加着急。徐天说,自己曾想过放弃,这一年来,他与女友也分过几次,但还是舍不得对方,最终又走到一起了。“现在就算是用斧头劈,也劈不开我们。”徐天说,他不会放弃。
因父母反对只能偷偷约会
主人公:徐莉和钟江 相恋3年
无独有偶,西洲村的适婚女孩徐莉(化名)和夏埔村适婚男孩钟江(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5月17日,徐莉向记者吐露了她的痛苦。她说,初中的时候,她和钟江就走在一起了,然而,两人的爱情没坚持到初中毕业,就被父母发现,得知钟江是夏埔村人后,徐莉的父母坚决反对,也在那时,徐莉才知道那个荒唐的毒誓。
在父母强烈反对下,他们依然无法摆脱分手的结局。“但毕竟我们的感情还在。”徐莉说,三年前,分离多年之后,她和钟江又复合了。如今,他们都已结束了学业,参加了工作,因为没办法说服家人,他们只能一直隐瞒,就连约会都要偷偷摸摸。
未知的结局 争取爱情还是听从长辈?
可让年轻一辈没想到的是,村里一旦有人得了绝症,老人们习惯于把它归结于这条“毒誓”。“有人不幸患了癌症,村里人也说是毒誓显灵,所以两个村的人要结婚,老人都会反对。”徐天说,“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观念已在老一辈的头脑里无法改变,认为不会有好结果,害得我们年轻人这样。”徐莉说。
徐天介绍,这些年来,他所知道的就有10多对情侣因为这条毒誓分手,但有无偷偷结婚的人,他就不知道,现在年轻一辈迫切需要解除这条禁锢。但这些恋人终究逃不过世俗的压力,他们都想破解,却都不敢直接站出来作斗争。“村里人肯定反对,知道是谁的话,父母都觉得很没面子。”徐天说,有媒体一报道,村里人都会去猜测是谁,“这样会伤害我父母。”
一边是难舍难分的爱情,一边是长辈不留余地的反对,他们该怎么办?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徐天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不清楚未来的结局怎样,感觉很无助。
流传的誓言 清朝时因打架立誓“禁婚”
5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洲村,这个村落还保留着不少古老建筑。在村里的老树下,不少老人正在谈心休憩。如今,100多年过去,以前是否真的发生过械斗,西洲村90多岁的老人都没能说清楚,但口口声声的毒誓却让两村的年轻男女不敢越雷池半步。
老人们说,这个毒誓只是针对西洲村的徐氏和夏埔村的钟氏,其他姓氏没有这样的禁锢。不过,他们也只是听长辈说,没有经历过,听说是在清朝因为两村打架而发的毒誓,至于因为什么打架,他们并不清楚,只知道“不能通婚”。
这个“规矩”虽然没有画押立据,但后辈们都老老实实地墨守着,直到60多年前,一对年轻男女吃了第一只螃蟹。“一个夏埔姓钟的女孩嫁到西洲徐家,后来遭到了报应。”80多岁的徐大爷说,听说女方嫁过来后,怀孕难产死了,儿子保住了,不幸的是儿子长大后,结婚娶了妻,但怀不上小孩,绝后了。此后,村里人都认为是毒誓显灵了。
之后,西洲村徐氏和夏埔村钟氏虽然没有纷争,两村的人可以相互来往,可以交朋友做生意,但也没有相互嫁娶过。
如何破解
民俗专家:多做父辈思想工作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民俗专家潘剑明表示,从民俗角度讲,以前只是因为争水灌溉、边界不清,相邻两村才会发生冲突,打架后造成矛盾很深,所以村里就发誓互不嫁娶。但在解放后,这些土地边界问题都解决了,很多村也慢慢恢复了通婚。潘剑明称,西洲村和夏埔村因为通婚导致死人只是意外,是村民没有走出封建思想,导致毒誓在民间流传。他说,适婚的男女要破解只能靠自己,去说服父辈,做长辈的思想工作。
新塘镇文明办:将到两村开展调查
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夏埔村村委,村委书记钟先生表示,村里没有规定两村互不通婚,两村人结婚,村里也不反对。不过,目前是孩子父母的封建观念没转变过来,因此村委也没法干涉。
“现在已经婚恋自由,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当日下午,新塘镇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新塘镇相关职能部门将到两村开展调查,如果属实,将对两村进行精神文明和婚姻自由宣传教育,希望能帮助村民破解这样的禁锢,还年轻人一个自由的婚姻环境。
各方说法
老人:对毒誓不敢掉以轻心
对于这条毒誓,夏埔村钟婆婆坦言,如果她有待嫁,也不会让女儿嫁西洲村徐氏,因为很不吉利。钟婆婆说,她们不知道以前祖先有过什么过节,也不知道说过什么誓言,因此,大家都不敢轻易去碰触这个底线。
“会死人的!”西洲村的徐老伯说,现在孙辈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村里人都有代代相传的思想,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基本都会反对。
年轻人:封建思想应尽早破除
“都什么时代了,还信这个?”在西洲村采访时,25岁的徐先生说,他们和夏埔村的年轻人一起上学,很多都是朋友,在得知这个毒誓后,大家都觉得很荒唐。“得癌症死了人,跟这个毒誓根本就没关系!小说里才有的封建思想,竟然出现在当今社会,实在可笑,太封建了,应该破除。”
夏埔村的钟先生表示,虽然这样的禁锢很荒唐,但是婚姻遭到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祝福,他们都很无奈。
他山之石
福建晋江多村破除禁婚陋习
在福建省晋江,很多村有不通婚的毒誓。2007年9月20日,晋江东石镇肖下村和井林村举行仪式,双方握手言和,解除了在两村村民心中长达150年之久的不能通婚毒誓。两村村界处还修建了一座“和谐亭”,这为晋江一些村庄互不通婚陋习打开“融冰旅程”。
2014年11月30日,福建省晋江安海镇下辖的梧山、玉楼、山兜、西畲、丙厝、安厝、塔兜、新陈山等8个自然村联合发布公告:废除400多年前先人定下各村互不通婚的陈规,让所有村民抛开思想包袱,自由地恋爱结婚。
百年毒誓“禁通婚”不是气节而是愚昧
两村之间“禁止通婚”的誓言既不是因为有血缘关系,也不是男女双方尚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是因为一场来自百年之前的宿怨纷争,而很多村民还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原则坚守了百年,足以见其愚昧。一位网友表示,虽然这样的誓言并不人性,但是能坚守百年也是一种气节。对此,笔者倒认为,这样的毒誓既不人性也不是一种气节,反而体现的是村民的愚昧。
“气节”两字译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这是不为邪恶力量低头的勇气。可根据村里的老人描述,毒誓是在清朝因两村打架而立下的,至于因为什么打架,他们并不清楚。在事情的前后因果都没能弄清楚之下,的确很难判断孰是谁非,而后辈们仍然坚守着这一誓言,不得不说这是盲从。当然,在誓言刚被立下的时候,村民会墨守着这样的“誓言”也不难理解,毕竟当时还是封建社会,人们封建迷信,而各种社会因素还进一步钳制着人们的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教育的普及,村民们依旧将誓言奉为圭臬,而不是用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理性判断重新加以思考和审视,足以见得村民思想的愚昧。
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提出只有以下情况禁止结婚:一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是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两个村的男女彼此相爱,只要符合《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他们结婚就是合法的,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是以誓言为标准“棒打鸳鸯”。此外,在《婚姻法》中还规定:“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样看来,用“禁止通婚”的誓言来干涉婚姻,违背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是对法律的漠视。而村民宁愿信奉前人留下的真相不明的誓言也不遵守法律规定,还不是愚昧吗?
两村男女 “互不嫁娶”的誓言无疑是影响正常男女间自由恋爱的阻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这样的誓言既不科学也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继续坚守百年的誓言只是用前人的错误来为难两村的男男女女,既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进步,也不符合文明社会的规范。
“百年禁通婚毒誓”何以荼毒至今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急剧的社会变迁,会导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发生时差。社会转型期,这样的“文化堕距”屡见不鲜:不论是“闹市养牛”,还是“阳台养鸭”,抑或“百年毒誓禁通婚”,都是因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滞后的价值观念没能适应社会新的变化造成。
传统的农业社会,血缘、地缘将人们打造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命运共同体。不同的村落、家族之间,往往会因为水源、山林等资源分配不均,引发意气之争和利益博弈,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也因此,人们通常会用“报复”、“毒誓”等手段来进行社会排斥,在村落之间、家族之间建立隔离地带。
尽管时过境迁,“百年毒誓禁通婚”逐渐流失了原来的色彩;可是,一百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已经造就了一种强大的文化“枷锁”,让两个村子的村民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毒誓文化”之中。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乡规民约在促进乡土社会良性运行、培育社区认同、增强邻里互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乡规民约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却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约束力。只不过,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乡规民约既有显性的正功能,也有隐性的负功能——与时代潮流逆流而动的“百年毒誓禁通婚”,给后人留下的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固化、僵化的陈规陋习。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理社会。所以应该激发乡规民约中优秀的文化基因、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重塑和更新,让它们更具法治意识、更具时代气息、更具人文情怀。
【启示与思考】
西洲村与夏埔村虽然是历史悠久的古村,但今天的它们却同样在现代文明的新风吹拂之下。按理说,时间应该早就洗涤掉了“百年毒誓禁通婚”之类的陈规陋习,然而时至今日,这条陈规却仍在“棒打”婚姻自主时代的“鸳鸯”,再一次证明了一些陈规陋习的顽固和移风易俗的艰难。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村规民俗的落后比经济落后更可怕,因为这些村规民俗不但禁锢民众的情感、思想,而且往往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从深层次上制约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百年毒誓禁通婚”以及其他各种陈旧村规民俗,都有必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力措施彻底“删除”,为广大群众卸下思想包袱和精神枷锁。
百年前的事情,早就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散,即使有再多的仇恨也都是陈年往事了。要将眼光放长远,要接受文明的洗礼。百年的伤疤早已经愈合,咱又何必不让疤痕消失?百年毒誓可以终止了。这需要政府来捅破窗户纸,给两个村庄一个走出“百年毒誓”的台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8/8156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