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案例 丨 整治“野鸡大学”刻不容缓

2015年05月28日 14:49

 

【事件介绍】

QQ截图20150527140759

 

中国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完整名录曝光:北京最多

据了解,2014年底,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援引美国大学一项统计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而在国内,一家网站近日发布了“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210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

野鸡大学的名字实在不好听,可这恰恰说明了人们对此类大学的不屑,这与《围城》中方鸿渐所去的那所克莱登大学是完全一个意思,都是一种凭借公众盲目崇拜国外大学之风,以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头衔赋予这所大学看起来很美的光环,这种营销是赤裸裸的欺骗。但随着信息的越来越透明,这种大学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公众的唾弃。

野鸡大学一般都有几个相同的主要特征。1.承诺只需几百元即可在7天内取得学位;2.没有课程也没有校园;3.不上课,假称根据学生人生经历直接颁发学位;4.透过垃圾邮件宣传,声称只须缴付金钱便立刻取得学位证书;5.通过报刊杂志等角落做小型广告;6.超低门槛(入学无任何要求等)。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野鸡大学”,是指虽然是合法机构,但不被所在国社会、用人企业认可的学校,主要指标是花钱买文凭,而买来的文凭不被用人单位认可。通常,野鸡学校都有非常光鲜的名字,有的和正规的大学只有一字之差,有钓鱼网站的感觉,所以,一定要非常的小心。

 

野鸡大学成灾谁之过?

中外“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买单者绝大部分都是国人,那么,简单的用“受害者”来称呼这些买单者,恐怕就不准确了。“野鸡大学”不过是制造了虚假文凭的买卖链条上的一环。愿者上钩,心照不宣。

当然,更大的责任必须由不作为的相关部门来承担。从国内“野鸡大学”的名字来看,有的和正规的大学只有一字之差,“野鸡大学”能够顺利使用与正规大学如此近似的名字,就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它何以能通过一系列程序审批?而这些“野鸡大学”招生已非一日,那么大张旗鼓地招生,宣传、假办学,还有众多学生上当买单,为何长期得不到查处呢?“野鸡大学”之所以能够潜伏如此之久,首先是买卖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监管者也在保持着不应有的缄默,坐视“野鸡大学”开张营业,间接为“野鸡大学”制造了保护温室。

有点资本的人去国外买洋“野鸡”文凭,囊中羞涩的就在国内凑合着弄个土“野鸡”证书。这其实也是对当下文凭崇拜的某种现实反讽。95%的洋“野鸡”文凭被国人笑纳、210所“野鸡大学”存在至今,都让人不得不回味一个沉重的命题:“野鸡大学”固然带有欺诈性,但买“野鸡”文凭的人似乎也很可悲,他们既是受骗者,又是让“野鸡大学”活得如此滋润的土壤。

“野鸡大学”成灾乃文凭需求作怪

时代发展太快,快得笨一点的人思想都赶不上趟。想要过上好一点的生活,非得按照社会规定的条条框框来,不管合适不合适,存在即合理,为了让自身的生活搭上“合理”的车,与其相关的实物,让民众想尽各种办法,哪怕削尖脑袋,只要能往里钻就行,否则不但与“小康”无缘,很有可能要“吃米糠”。

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起码得有个工作。当今社会找工作基本上都先得拿文凭当敲门砖,没个大学本科很可能连应聘大门都进不了,通过自身能力来打动考官的想法纯属妄谈,但高校是有限的,而生存却又是必须的,于是“跪求一证”者众,商机无限之下,各类“野鸡大学”应运而生也就不不奇怪了。更有甚者,想方设法到外国的“野鸡大学”去转转,甭管学到了什么,挂个“海归”的名头各方面优势总会大很多。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功利心太重导致,笔者认为这不全对。不可否认,谁都或多或少有些功利心,不过必须看到的,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充满学历歧视,各种评先评优、升职晋级都先拿学历程度说事,根本就不给那些无证的人或低学历者机会。有些单位允许半工半读,不管专业是否适合,履历簿上一定要有这么一笔;有些单位则觉得“海龟”比“土鳖”要高级,将有外国高校文凭作为取才标准。谁不想过好日子?因此有太多人在无法“求证”的万般无奈之下,被迫把国内外的各种“野鸡大学”当成“救命稻草”,给这些泛滥成灾的“文凭作坊”、“学位作坊”输送了新鲜血液。

就业市场扭曲的用人标准导致了如今中国人的极端文凭情结,前段时间网爆的“证书哥”就是深受其害者。不管其最终结果如何,若是扭曲的用人标准再这样不加以控制,那么证书情节只会越演愈烈,不但个体受害,整个社会也将蒙羞。

因此,有关部门在对待成立学校的问题上,审批前能否更仔细一点、更详细一点、更完整一点?并强化监管,加大打击取缔力度,规范高校投建秩序;同时,用人单位应减少拿一纸文凭来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行为,别让文凭附加太多利益,让那些企图靠买文凭获利的人无所图,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合理待遇;而作为广大民众,要理性看待留学,破除功利思想,想想自己适不适合、有没有必要去拿这些文凭学历。

没有文凭并不可耻,因为这并不代表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抱着仅为文凭的观念,使自己仅有文凭,不但可耻,更可悲。

 

根治“野鸡大学”除了监管还需要啥

看过小说《围城》的朋友,对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买了个“克莱登大学”假文凭回国当教授的情节,可能都印象深刻。现实中,前些年“打工皇帝”唐骏拿着一个名为“西太平洋大学”的“野鸡大学”洋文凭四处分享自己的成功学,更是引发过舆论不小的风波。“野鸡大学”当然不止国外才有,这不,新闻中曝光的210所虚假大学,用网友的话说,都快凑成一个“野鸡版211工程”了。

有人说,这些年,各种关于“野鸡大学”的榜单屡屡曝光,为什么都是社会组织和媒体在做,教育管理部门干啥去了?而且,既然都发现这些假学校了,教育部门为什么不取缔清理?

其实教育部门也很委屈,因为他们能监管、能取缔的职责范围,只是那些他们管辖内的学校,而绝大多数“野鸡大学”基本上连教学地点都没有,完全就是个虚拟的空壳,假得如此彻底,你让他们上哪儿取缔?又从何清理呢?就教育部来说,这些年能做而且已经做了的,是每年发布一份当年最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告诉大家,只有名单上的学校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除了教育部门,工商、公安、网络管理这些部门有没有监管责任呢?当然有。不过,就像应付各种办假证的机构或人员一样,想要通过日常“监管”完全禁绝各种“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显然不太可能。

既然光靠“监管”效果不大,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思路呢?

舆论对于“野鸡大学”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总是从“受害”心理的角度来看待。所谓“受害”心理,就是预设了有人之所以上“野鸡大学”都是因为受骗上当,而之所以会受骗上当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这些“野鸡大学”不靠谱。所以,对于我们呢,那就是要提醒、要警示大家千万不要上当,而对于相关部门呢,那就是要求他们加强监管。

提醒和警示,对于那些确实可能上当受骗的人,当然有用。但是,在假文凭买卖的市场中,真是因为“无知”而受骗上当的人有多少,大家可曾仔细想过?据媒体披露,被曝光的210所“野鸡大学”,一般都有这么几个相同的主要特征:1.承诺只需几百元、数千元即可在短期内取得学位。2.没有课程也没有校园。3.不上课,假称根据学生人生经历直接颁发学位。4.超低门槛,入学无任何要求等。面对这样的学校,如果还有人能把它们“误会”成正规高校,这人得笨成啥样?

所以,相比“受害”心理,从“受益”心理的角度来看待“野鸡大学”的存在,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更有价值。

一个高考只考了两三百分、连专科录取线可能都没有达到的人,为啥会相信自己能被某某高校录取?首先,是因为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存在,并觉得自己能通过潜规则“受益”。而虚假大学的招生路数,通常不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同时许诺考生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正是利用了这个心理。当然,这也是由于近年来不少正规大学的招生中,也屡屡出现冒名顶替上大学、搞内部指标等丑闻。因此,家长和考生们才不认为自己被欺骗,而是找到了“特殊门道”。

其次,“野鸡大学”存在背后,更多的是,买方、卖方和用人单位的“合谋”。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早已向社会提供了学历文凭的真假验证平台,用人单位只要到官方网站去进行验证,就可以知道文凭的真假。但前提是用人单位想验出真假,如果本就不当真,或者由于有关系本来想作假,那么,要求某个人提交某个学位证书,某个人搞来一张证书就完成招聘、晋升的过程,虚假大学配合的不过是一个造假过程而已。

2013年,据国内权威调查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公开的调查信息显示,误入“野鸡大学”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一大隐患。该机构援引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而各种“野鸡大学”的买方人群,主要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他们普遍年龄偏大,但由于升职晋级的需要,主动花钱购买“野鸡大学”的文凭。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只针对的是国外“野鸡大学”,但对分析国内“野鸡大学”,恐怕同样有价值。

在文凭问题上,只要买“假”者受益,特殊的市场“需求”下,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买家”和“卖家”。那么,也就意味着,根除“野鸡大学”,最终还得靠铲除这种可以通过其“受益”的土壤。

长远来看,同意教育专家熊丙奇观点。他认为,想要降低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价格中的影响,让买“假”者无利可图,首先需要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机制,不能将唯才是举变成唯“文凭”是举。同时,一所学校颁发的学位、学历,只有得到专业机构的认证、社会的认可才值钱,否则就是不名一文。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下,才会让考生和家长接受教育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不再是冲着一张文凭而去,而是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选择。

 

治理“野鸡大学”,要走出“名单思维”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所谓中国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出炉,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闻,只是媒体出于提醒的善意,在高考前夕再次拿了出来而已。2013年和2014年,某网站连续发布了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分别为100所、50所和60所,加起来正好210所。就是说,早在去年7月,这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已出炉,如今旧闻变新闻。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形形色色的“野鸡大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每年高考前后都深深刺痛公众的神经。令人费解的是,虽然“野鸡大学”招摇撞骗的手法拙劣、骗术低级,一眼就能看穿,一招就能戳穿,但又能一次次奇迹般“复活”。铲除“野鸡大学”为何这么难?谁在纵容光天化日之下的骗术?

尽管教育部门一次次充满善意地提醒、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告,但仍没少挨骂。的确,在肆意招摇撞骗的“野鸡大学”面前,有关部门做的远远不够。不过,换个角度看,即使相关部门在拿出“正规军”名单之后,再拿出官方版“野鸡大学”名单,并反复提醒和警告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恐怕还不够;即使取缔了“野鸡大学”,也难以铲除其寄生的土壤。

根除“野鸡大学”不能光依靠“名单”,也不能光依靠相关部门的打击。除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因素,正规大学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之低,以及考生和家长不健康的求学心态,也是“野鸡大学”打不死的原因。正规大学名称被克隆,信息被盗用,声誉受损害,却不举报、不报警,令人费解;考生和家长偏信潜规则,认为只要掏钱分数再低也能上大学,上大学无非为了一纸文凭,这种心态令人深思。

说到底,“野鸡大学”泛滥成灾的根源还是不健康的求学心态以及社会畸形的学历崇拜。在大学与文凭画等号的时代,文凭为王的人才观才是“野鸡大学”存在的土壤。改变社会风气、转变人才观念非一日之功,我们一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全力出击,对210所假大学按图索骥、一举歼灭,但另一方面还是要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保持警惕,切莫上当。

野鸡大学泛滥的多重视角

一个十分令人尴尬的数据是,2014年底,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援引美国大学一项统计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

在不少国家,未经学历评审而自称大学,属于刑事犯罪。而在我国,对于“野鸡大学”似乎还难以找到法律定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未尽到应有的监管之责。大学网的“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早在去年就已经公布,但至今未见教育部有何举措。

问题是,加强监管,就能让“野鸡大学”消失吗?未必。“野鸡大学”和街头各种办假证的、私刻图章的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规模更大一些。一方面,作假成本很低,即便被取缔,也随时可能换个名称从头再来,让监管防不胜防;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野鸡大学”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比如说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国外的“野鸡大学”,但是不远万里奔赴这些“克莱登大学”的中国学子仍然络绎不绝。

需要反思的是,为何这些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假文凭的“野鸡大学”能够获得生存空间,并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原因无它,而恰恰在于就是这一张假文凭,很多时候确实是有用的。近年来,包括“打工皇帝”唐峻在内的不少公众人物都相继被曝出学历造假。可见,上“野鸡大学”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诚信的问题,更是一个利益取舍的问题。在一个有着“学历崇拜”的社会,有一张大学文凭比没有要好,哪怕是假的,甚至一张看上去“高大上”的假文凭,也比一般院校的文凭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社会浮躁的典型表现之一,很多时候,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上的光鲜。你以为“野鸡大学”太坑人,而事实上有些人心甘情愿地被坑,还乐在其中,你说“只需几百元即可7天内取得学位”的骗术太拙劣,但却正契合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仔细想一想,具有“野鸡”特质的,何止这些被曝光的“野鸡大学”?

 

【启示与思考】

进入一所有来头的大学读书,往往意味着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如果只从名字上就能将一所高校认定为“有来头”,那么,上大学网公布的这210所虚假大学还是挺唬人的:中国邮电大学、中国民航学院、中国师范学院、上海工商学院、华北科技大学……诸位看完这些学校的校名之后有啥感觉?反正笔者看完之后颇为“心动”,恨不得立刻回到高中时代再参加一次高考,然后前往这其中的一所学校就读,毕业之后,说不定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光辉人生,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为“野鸡大学”的名头,固然可以糊弄一时,但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小说《围城》里,方鸿渐买了一本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文凭,成为人们的笑柄;“打工皇帝”唐骏弄了一本美国“野鸡大学”博士学位证书,结果被批得灰头土脸……类似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就此来说,“野鸡大学”从来都不是装点门面的好工具。如今,上大学网曝光了国内210所“野鸡大学”,这值得点赞,也是一种积极与及时的警示。

但很显然,在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语境下,对于形形色色的野鸡大学,仅仅依靠公众的辨别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既然上大学网都可以发现这些野鸡大学,那为何监管部门不能发现呢?就此来说,监管者发现野鸡大学后知后觉已经不妥了,如果还不积极出击就是监管部门的不是了。就此来说,当媒体把野鸡大学曝光出来之后,对监管部门而言,神圣的使命就摆在眼前——强力打击野鸡大学,让其无处遁形。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营力量的积极参与,但绝不能任由一些虚假学校把教育这潭水搅浑。对于那些有资质、有招生资格、有办学条件的民办高校,政府应当大力扶持,而对于那些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上浑水摸鱼的“野鸡大学”,政府必须拿出强硬的态度将其驱逐出去。所以,今年的这份“野鸡大学”名单公布之后,各地政府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既是为了保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更是为了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528/815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