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案例 丨 官员“登报检讨”也是一种进步

2015年06月01日 13:04

 

【事件介绍】

2

河南濮阳7名干部登报作检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据记者了解,濮阳日报上刊登的检查除了有濮阳工艺园区管委会的干部,还包括濮阳市卫生局、濮阳市人防办、濮阳市华龙区还有濮阳市市政园林管理局等5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写检查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重视不够、工作不利,致使分别负责的濮阳市红十字医院康复病房楼、中心公园还有城区河道的截污治污等项目未能按时开工。鉴于此,濮阳市委市政府责令他们做出深刻的检讨。对这些项目未能按时开复工,这些部门的7个负责人在检查中无一例外的提到他们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因此才致使项目进展比较缓慢,在检查中也都提出了相应的整改计划。

如此亮丑,背后的推动者是新任的濮阳市委书记何雄。今年一季度濮阳市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市委书记何雄在工艺园区、濮阳县等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暗访时发现,有些重点项目建设组织不利,没有大的进展;有部分责任单位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负责,部分单位的负责人抓项目意识淡、能力弱,项目建设进展不快、质量不高。未能按规定的时间节点完工,在何雄的要求下,就有了上述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报纸上写检查一事。何雄也表示,推进项目建设,必须以“严”的要求来实现“实”的成效,对项目推进不力的责任单位负责人公开亮丑,就是要把查找梳理出来的“不严不实”问题,公示公开晒单子。让群众监督查单子,从而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官员“登报检讨”算哪门子惩罚?

官员因工作推进不力,结果被市委市政府要求登报向全市人民作出公开检讨。说实在的,看到此新闻时,并没有为此做法喝彩的冲动,相反,却与此前某地要求官员登报做出廉洁承诺一样,让人生出丝丝凉意和反感。

对工作不力的官员采取“示众式”的登报检讨举措,初衷是为了让这些官员产生羞辱感,从而倒逼他们尽心尽力去完成好本职工作,杜绝工作“等靠望”等现象,同时也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但官员登报检讨又属于哪门子处分呢?即使查遍党纪条规、国法律例,也找不到此项规定,这就难免让民众对于官员“登报检讨”有些云里来雾里去了。

再来看看此次“登报检讨”官员所犯之事,“城区河道截污治污是一项民生工程、市定重点项目,社会关注度高。今年以来,项目进展缓慢……”,很显然,此次濮阳市被要求检讨官员所影响的都是一些关系濮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推进是否真的由一家说了算,或者说责任是否一个部门所能承担?再说了,工程项目推进,其实百姓并不一定能够感知,而惠及民生民计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百姓却最有发言权,例如民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证难办”等等问题,才是百姓最关心最希望能够得到改善的问题。

让官员登报检讨,表面上看可能会震慑一些干部,让百姓拍手称快,但实则与现代公权力应有的边界感格格不入。法治国度,整顿官员作风应该是需要系统的合法约束机制,将官员身上存在的懒政之陋习清除出去,更要让普通百姓拥有对官员的切实监督权。

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运作范式中,上级部门试图抑制下级官员的权力或追责,常常会结合民间的呼声和力量,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进行自我态度的高调展示,以获得民意的支持。而濮阳市在惩治工作推进不力官员上,要求官员登报检讨的行为,无疑给了此种政府管理运作范式恰如其分的诠释。为了博得所谓的民意“掌声”而随意采用“登报检讨”的方式,落入了“处罚简单化、绝对化”的误区,不但不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可能使一些好干部被“误伤”。

无论如何,因工作推进不力而要求官员“登报检讨”是不可取的,切实加强民众的监督力量才是刻不容缓的路径。政府可以任性,百姓又能否监督政府呢?其实,百姓更愿意看到的是由于工作推进不力,官员愧疚之情油然而生,皆因无处不在的民众监督,官员时时刻刻都在留意着自身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提升。

 

干部登报检讨不如引咎辞职

登报检讨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有多大的震慑力。虽然报纸是面向濮阳全市党政机关发行的,虽然检讨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检讨也仅仅就是检讨而已。因为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检讨只登载一次,第二天就会被新的热点新闻代替。对于那些久经官场考验的“老油条”来说,登报检讨算个多大的事啊。官员登报检讨,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热议的内容,但是这并改变不了官员仍然是官员的事实,因为他们头上的乌纱帽照样戴得稳稳的。官员为官不为,要么是不具有相关的工作能力,要么就压根儿没把“城区河道截污治污”这样的民生工程当回事,因此应该严惩,以儆效尤。

如果光是媒体上高调检讨就能过关,如果检讨之后照样原封不动,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样的检讨就会沦落为一场政治秀,进而成为一场笑话。广东肇庆跟河南濮阳相比,对于那些不作为、乱作为和胡作为的官员惩治力度更大。他们的做法既直接又“粗暴”,直接在于取证之后立马曝光,“粗暴”在于要求涉事官员当着全市人民的面在电视访谈中认错表态。可事实证明,这种没有伤筋动骨的检讨根治不了官员不作为。例如肇庆2014年2月份的节目中,曝光了广宁县绥江河垃圾污染问题。节目播出后有关部门作了整治,但不到位、不彻底,5月问题再次遭曝光。这都是相关部门负责人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理造成的,他们才不把检讨、认错当回事。

官员不是学生,我们不能采用学校里处理违纪学生那套办法来进行管理。他们是成年人,他们最在意的就是手中那点权力。因此官员不作为,乱作为,各地督办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给出结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议主管部门勒令其停职反省或者引咎辞职。只有砸烂他们的“铁饭碗”,他们才会受到些许触动,才会主动关心那些民生工程,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因工作不力登报检讨”应慎重

官员由于工作不到位,向民众做检讨这是应该的。通常情况下,官员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也不会主动去登报检讨。登报检讨是在当地组织部门或主要领导责令下才不得不做的。但登报检讨涉及组织程序、个人名誉、前途等等。因此,登报检讨一定要慎之又慎。

官员在报纸上做公开检讨,虽然不是一种党纪政纪处分,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比处分要严重得多。登报检讨,不仅在全市人民面前丢了脸,也有可能在全省、全国人民面前现了丑,成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这等于提前把这位官员的前途判了“死刑”。因此,官员在工作中出了问题,是否登报检讨,一定要有个标准,一定要通过组织研究后谨慎使用。如果由着一些领导的性子,超越组织之上,高兴时,即使一些官员问题再严重,也纵容包庇;不高兴时,对一些看不顺眼的官员采用“登报检讨”的方式去“羞辱”,这样不但有失公道,而且违反了组织原则。因此,各组织在考虑官员“登报检讨”时,应该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更要慎重。

一个部门、一位官员工作有没有做到位,主观努力当然重要,但客观原因也不可回避。譬如:本次登报检讨的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他在《关于城区河道截污治污推进缓慢的检讨》中,虽然承担了主要责任,但从这一检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区河道截污治污项目进展缓慢,这也与这个部门权力有限有关,虽然市里让这个局牵头负责,但显然是“小马拉大车”。试想,河道截污、治污涉及环保、水利、农林、建设、城管、规划、财政等等部门,一个小小的园林管理局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权能管得了这些大部门吗?只要其中的一个部门不配合,就足够让他们难看的,“工作不到位”那是必然的。

官员登报检讨,表面上看可能会震慑一些干部,也会让百姓拍手称快,但毕竟不是长远之策,一旦做过了头,可能会破坏组织程序,也有可能造成干部之间互相排挤,搞得人人自危,这不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对于官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查明原因,对确系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通过组织程序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事关民生的大事,在组织慎重研究后,责令其登报检讨,向民众道歉也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能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为了博得所谓的“掌声”而随意采用“登报检讨”的方式,如果那样,就落入“处罚简单化、绝对化”的误区,不但不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可能使一些好干部被“误杀”“误伤”。

【启示与思考】

由于所负责的重点项目推进不力,河南濮阳7名处级干部近日在当地主要报纸上,向全市人民作出公开检讨。此事一出,引来众议。

经过公开检讨,这些项目如果仍然没有进展,不仅上级看不下去,群众也会有意见,更会怀疑干部的工作水平,影响到考核升迁。这样的公开检讨,可说是公开的表态、公开的承诺。而翻开这些检讨也能发现,检讨涉及的4个项目,除了工业园区外,其他三个项目都可谓民生工程,包括医院病房楼、城区河道截污治污和建设中心公园。以之开刀祭旗,本身也是一种导向。

这位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当地干部“当前正是跑项目、争项目、大干项目的好时机”。看来应该是有着很强的“项目思维”,深谙项目的作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暗访问题并登报检讨,本身也是一种“抓住一个是一个”的“项目制”。在抓好项目的同时,还需要从更高层次来检视背后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曾几何时,对于干部的或批评、或检讨,往往是局限在干部内部,公众听不到,也很难看到。对于干部来说,这等于是“内部过关”。因为范围有限,往下的情况如何,民众并没有充分的“知情权”。也未必能收到举一反三汲取教训的实效。于此而言,这样的登报检讨,值得肯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1/8159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