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地铁“乞讨一族”出新招 不给钱竟骚扰

2015年06月03日 10:09

 

【事件介绍】

武汉现“地铁丐帮”不给钱就对男乘客摸胸搂腰

武汉地铁“乞讨一族”的过分行为,已经让一些乘客忍无可忍。日前,唐女士在微博上发了一组武汉地铁2号线上女乞讨者对男乘客“上下其手”的照片,“不给钱,就摸胸、搂腰”,唐女士愤怒地表示:这样乞讨真是令人厌恶!

目击:女孩专找男士乞讨,不给钱竟骚扰

唐女士(圓圓TANG201505)17日发微博,称13日上午10点半,她在洪广站乘2号线去汉口,车上一名女孩走向一名穿T恤的男子,递上本子不说话,示意他签字“爱心捐赠”,“T恤男”捐了10元。过了六七分钟,又来了另一个女孩用同样的方式乞讨。“T恤男”略有些不耐烦,开始看手机不理乞讨女孩。

这时,令唐女士震惊的一幕发生了,“乞讨女孩先是遮男子的手机不让他看,然后各种撒娇,摸了他的脸和胸,还搂腰,‘T恤男’超级尴尬。”唐女士说,女孩见T恤男不理她,就换了一个目标。“在我的视线中,乞讨女孩又找了两名男士。”唐女士说,“这种乞讨方式真是令人厌恶!”

现场:乞讨五花八门,吹拉弹唱装

记者在地铁各车站采访数位乘客,大家均表示,对强行乞讨感到厌恶。根据读者和网友曝料,地铁乞讨现象屡见不鲜,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爬行乞讨”、“卖艺乞讨”、“带着小孩乞讨”、“装成盲人、聋哑人乞讨”、“称家人生病乞讨”等等。

绰号“小四川”的姚姓乞讨者,去年带着一儿一女乞讨,今年开始独自乞讨,他惯用的伎俩就是在地上爬行博取同情。警方透露,该男子带孩子乞讨时,每趟车可乞讨到七八十元,月收入破万。记者也曾亲眼见过他数次在列车上乞讨,多次被劝离,但不久又“卷土重来”。

工作人员:发现“地铁丐帮”立即劝离

2号线中山公园站值班站长孙娇介绍,工作人员一旦发现乞讨者,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劝阻,请他们离开车站,对于特别固执的乞讨者,会联合警方对其进行教育劝离。但是,这些乞讨者善于“打游击”。孙娇介绍,乞讨者穿着打扮和普通乘客无异,买票刷卡进站。即使是“熟面孔”,如果他当时没有乞讨行为,也无法禁止其进站。

九成以上的乞讨行为是在列车内进行的,因为列车内除了司机,没有常驻工作人员,乞讨者“有恃无恐”。列车到站时,乞讨者会关闭随身音响,防止站台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一些比较面熟的乞讨者进站时,我们会特别留意。”孙娇说,这些人的照片会被拍下来,发给各车站注意。一旦发现,会派执勤保安跟随,如果发现其在车上乞讨,将进行制止。

应对:欢迎市民来支招

“地铁丐帮”很多人是职业乞丐,像“小四川”,他最早是在北京地铁乞讨,然后转到南京地铁,去年来到武汉地铁。对于“职业丐帮”,除了地铁运营方和警方进行管理,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作为市民,在车上发现“职业乞讨”后,当列车停靠站时,立刻通知站台工作人员。目前,武汉地铁各车站之间有联动机制,如果在当前站因时间不够无法劝离,下一站工作人员会上车带离乞讨者。

有法可依:地铁乞讨可被罚款50~200元

目前,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在车站、列车、出入口、通道乞讨,违反规定且拒不改正的,处50~200元罚款。记者从武汉地铁运营方了解到,目前仍以劝离为主,第一张乞讨罚单还没有开出。

他山之石:建立信息库,多向市民宣传

其他城市和国家,为了打击地铁乞讨,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从今年五一开始,北京地铁禁止乞讨和卖艺行为,否则处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该禁令实行半个多月以来,乞讨者数量明显减少,但是目前第一张罚单也没有开出。北京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地铁乞讨者信息共享库。南京地铁公开职业乞讨者的信息,提醒市民不要同情,并组织了专门的巡查队伍。

据央视新闻报道,对于乞丐,英国实行分类治理模式,地铁、政府机关等地禁止乞讨。对不符合规定的乞讨,先警告,第三次将实施逮捕。

 

武汉地铁丐帮骚扰行人 应规范乞讨行为

其实,乞讨现象已是数见不鲜,其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爬行乞讨”、“卖艺乞讨”、“装成残疾人乞讨”等等。对于实属有困难者行乞还情有可原,而对于弄虚作假骗取人们同情心者则实在是让人愤怒。鉴于真假乞讨者普通民众很难给予分辨,且其泛滥乞讨行为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系列难题。因而不少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立法给予规范管理或者是直接给予禁止。

一直以来我们秉承的观念是,乞讨是个人的自由,允许乞讨才符合人权和以人为本,在这样的一种观念下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的乞讨大军迅速形成,摧残未成年用于乞讨的现象甚至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地步,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乞讨现象客观存在,不管理不行,要管理又没有依据,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为了维护社会良好的形象和正常管理秩序,规范乞讨行为,保证乞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被乞讨者的同情心能得到释放,对于乞讨行为进行立法加以规范已是迫在眉睫,譬如说设立对乞讨实行统一管理的机关,规范能够成为乞讨者的资格,控制从事乞讨的人员范围,乞讨行为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违反规范的处罚措施等等,将乞讨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乞讨者强讨,由谁赎回“被绑架的善良”

相信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地铁或火车站上遭遇乞讨者索要施舍,而今乞讨群体不再像往常一样在路边“守株待兔”,而是到地铁、火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主动出击”。乞讨群体的“工作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爬行乞讨”、“卖艺乞讨”、“带着小孩乞讨”、“装残、装惨乞讨”等等。新闻中女乞讨者以募捐为名号索要钱财的乞讨方式,已是“老套路”,乘客若是给钱则“平安无事”,若是沉默或拒绝,女乞讨者会“搂腰、摸胸”,“威逼”男乘客掏钱。我们不能保证今后会有女乞讨者被拒绝而气急败坏,诬陷男乘客“性骚扰”,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很多男乘客都选择“花钱消灾”,虽然并非情愿,但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暗呼:这样的乞讨方式真是让人“吃不消”。

对于,一波又一波的乞讨者,乘客们也十分纠结,有心不理睬,但是看到一些残疾人的残肢、抱小孩的妇女、衣衫褴褛的老人着实可怜,不施舍一点感觉良心过不去,可施舍之后又怕被假乞讨者骗,拿自己的爱心去“下馆子、盖房子”,现在乞讨者背后“光鲜”的生活屡见报端,很多“丐帮成员”收入已经超过城市工薪阶层;地铁或火车站的管理部门也有难处:乞讨者不仅影响环境,还会造成地铁或车站通道拥堵,乘客反映强烈,不管不行,管了不听,管过了万一有乞丐跳下站台或者对其他乘客行凶,破坏社会稳定的责任担不起;城市收容救助部门也很无奈,乞讨者一般不愿接受救助,因为这样会断了乞讨的“财路”,被返乡后,并没有改变生活困难的现状,还会回到城市继续乞讨。

乞讨群体是社会问题,考验着社会的保障体系,也在向城市管理者提出问题。在处理乞讨群体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应“分而治之”,对于残疾人、未成年、老年人确系真正乞讨者,应积极引导其去救助站帮助返乡,当地政府帮助脱困,对于恶意乞讨、骗讨、威逼未成年人乞讨或非法组织的团伙,要由市民配合公安部门给予严厉打击。

在这里,建议市民不要被乞讨者利用了善心,小小的施舍会让乞讨者“看到希望”,这样只会让更多有不劳而获想法的人加入到乞讨大军中来。我们可以劝导他们自力更生或由社会救助,施舍的人少了,乞讨者数量就会减少,随着国家对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重视,外出乞讨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街头乞讨现象可谓是数见不鲜,街头乞讨的新骗术更是层出不穷。而形形色色的乞讨者在无形之中似乎为我们扣上了一把把沉重的枷锁,使我们的视觉与精神倍感疲惫。

十个乞丐九个骗,还有一个真假难辨。真是人生如戏,演得太过投入,想出来可就难了。职业乞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村民早有外出乞讨的职业习俗,家中有田不种,有活不干,专门到大中城市以乞讨为生。流浪乞讨人员中不少聚集成团伙、帮派,划地为营,强讨强要,甚至组织、欺骗、胁迫、利用未成年人或者残疾人乞讨。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在乞讨时,经常顺手牵羊,偷盗公私财物。

当然,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乐意伸出援手,但我们的善良不应该成为某些人因为好吃懒做而欺骗我们的软肋。乞讨可以理解,但带有欺骗性质的乞讨也不该任其泛滥。笔者认为,要想减少职业乞讨现象,就必须通过综合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减少贫困进而减少乞讨,而对于指使、强迫未成年人乞讨者,可以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予以惩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3/816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