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换个角度看“近七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

2015年06月04日 10:26

 

【事件介绍】

调查称逾七成90后受访者不反对傍大款

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被年轻人追捧为“网络情人节”。近日,人人网针对2573名“90后”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年轻人爱情观不完全调查,其中男生1256人,女生1317人。

性格很重要,颜值也要高

17.4%的“90后”表示正处于恋爱中;目前单身的占37.8%;称从未恋爱过占30.4%;渴望恋爱但没有合适人选的占14.4%。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性格、共同语言和外貌身材,成为“90后”最关注的因素,分别占比87.1%、81.1%、58.2%;除此之外,对恋爱对象的经济条件和学识的关注度分别为32.3%和23.9%。

对于谈恋爱的目的,47.3%受访者表示跟着感觉走、爱情来了就不会排斥;表示希望寻找终身伴侣的“90后”占14.9%;因为寂寞孤独,希望谈恋爱寻求感情寄托的占14.4%;表示想找到一起学习和娱乐的伴侣,扩大彼此交际圈的则占11.9%;希望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占6.0%;跟随潮流,尝试恋爱的也占5.5%。

三成恋爱经费靠父母

恋爱经费哪里来?30.3%的“90后”称是由家中单独补给、父母提供经费;从生活费克扣、节衣缩食谈恋爱的占28.4%;利用课余打工、自己提供的占21.9%;表示精神恋爱最重要,少花钱的占19.4%。

当父母不喜欢自己的恋爱对象并表示反对时,20.4%的“90后”称,会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他们的安排;表示完全不理会的占11.0%;表示不会放弃恋情,和对方一起努力,争取改变父母看法的占68.6%。

普遍认为傍大款无可厚非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言论近年来熏染着年轻大学生,并挑战着大学生传统的婚恋观。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中的“傍傍族”,大学生普遍认为无可厚非。调查显示,67.7%的“90后”表示这种想象无可厚非,但自己不会去做;表示强烈反对,厌恶这种行为的占20.4%;称这种说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占7.1%;表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自己也想尝试的则占4.8%。

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悲哀!

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这是大学生的悲哀,这是大学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或“疲惫的一代”。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大学生居然成为了“垮掉的一代”,除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还有“啃老”的“拼爹”的,现在又出现了“傍傍族”,中国大学生怎么了?中国文豪鲁迅曾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难道今天我们还有高声呐喊“救救大学生”?

独立是大学的主要精神之一,大学是培养“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地方。然而,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其实就是赞成傍大款,就是丢掉“独立”。尽管人人网的调查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反映出了当今大学校园里确实存在种种怪现象。如果大学看不到这些问题,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很难想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基础教育还能说得上话,但大学教育一塌糊涂。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大学教育没搞好,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怎能奢望他们“赶英超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必须反思,必须把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当成一面镜子,洗洗澡、治治病。如果仅仅把这当成一个笑话,甚至加以呵斥,无疑更加让人为中国教育感到悲哀。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这种现象怎么说都不正常。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哪一项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如果我们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成为“傍傍族”,那么中国的希望和前途在哪里?

 

不要片面解读“90后不反对傍大款”

同一条新闻,站在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同一组调查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像苏轼那首诗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为“傍大款”无可厚非的占67.7%,表示若有机会自己也想尝试的占4.8%,两项加起来,便有了《逾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的新闻标题。如果只看这个标题而不细看文中详情,很多人难免感到惊诧——超过七成的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看来大款真的不够用了。于是,很多人在网上表达着对90后大学生的失望和担忧,或言辞恳切、苦口婆心,或言辞激烈、上纲上线。

以上调查结果不仅不值得担忧,反而让人为90后大学生的某些观念感到欣喜。

如果说几十年前大多数人还对“傍大款”嗤之以鼻,那么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富人越来越多,对于“找个有钱人结婚”的想法,大多数人已经能够宽容看待。爱情当然是婚姻的基础,但它与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并不矛盾,你不能武断地说这就是“拜金”,更不能武断地认为有钱人就没有爱情。既然社会上都能正常看待“傍大款”,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这一现象无可厚非,有什么不正常呢?

认为“傍大款”现象无可厚非,其实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宽容心态,也说明他们对多元社会有较深刻的认知。在多元社会,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便都是个人的自由,不可能千篇一律,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更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别人头上。90后大学生的这种态度多少让人欣喜,有点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虽然认为“傍大款”现象无可厚非,但67.7%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不会这样去做,这是一种“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态度。如果加上20.4%的受调查者反对、厌恶“傍大款”现象,那么表示自己不会“傍大款”的90后大学生,就占到了88.1%——近九成90后大学生有此态度,我们还担心什么、苛求什么、批评他们什么呢?如果把这篇报道的标题改成《近九成90后大学生表示不会“傍大款”》,想必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吧。

对于新闻报道和调查数据,我们不妨多一些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避片面,别戴有色眼镜,也别被预设的立场牵着鼻子走。全面解读、客观分析“超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我们也许会对90后多一份真正的了解。

不必忧心“近七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

看到这个调查结果,不少网友深感如今的90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也觉得这个社会的婚恋观普遍不正常。多数网友的看法并没有错。只是,未免将调查结论夸大化、绝对化了。

且不说这2573名大学生能否代表全体90后,单就“近七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来说,“不反对”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同,更不意味着他们会尝试。从汉语内涵的丰富性来看,“不反对”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不支持”与“不赞成”。我们不是常听到“不反对,也不支持……”的说法吗?

不少人曾经偏执地认为,90后生来就任性、娇生惯养、拜金。然而复旦大学前不久发布的研究报告,却否定了这种片面看法:高达九成的90后受访大学生认为,应该通过不断的个人奋斗实现梦想,但平等是重要前提;至于他们的婚恋观念,88.1%的人表示支持传统家庭观念,包括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赡养父母等。

可见,单凭某次调查结论,就给90后大学生贴上“热衷‘傍大款’”等标签,有失偏颇。就像当初给80后贴上“垮掉的一代”标签一样。现在,80后不是照样成为职场中流砥柱吗?“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年轻人毕竟只是极少数,非主流思想始终成不了社会主流。

与其炮轰“90后不反对傍大款”,不如反思我们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创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有的网络媒体热衷渲染女明星“傍大款”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让“坐在宝马车里哭”的物欲主义者公然走上电视镜头,能不对年轻人的婚恋观产生消极影响么?

 

不反对傍大款是包容更是成熟

逾七成90后受访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对于他们父辈们心中的婚恋观绝对是一种冲击。而吉林省妇联于2007年底至2008年初对吉林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的专题调查中,有21.2%女大学生认为傍大款很正常。这一数字当时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时间过去不到10年,大学生们的傍大款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让一些人觉得惊讶,产生感慨,甚至认为大学生们的婚恋观不正常,盲目追求可能会出乱子,是无可厚非的。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婚恋傍大款,是追求和寻找幸福的一条捷径。不论这一捷径的结果如何,他们有这样的机会,并牢牢地把握住,应该算不上什么坏事。人们既不应该因为他们傍大款,就觉得他们的人格受到了挤压,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堕落了,也不应该因为他们傍大款,耽误或者荒废了奋发图强的机遇,而讥笑、愚弄他们。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若他们傍大款的同时,也获得了真爱,更多的人恐怕也会羡慕他们傍大款选择的吧。

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不意味着他们会傍大款。不反对傍大款,是自己没有干涉他人傍大款的权利,反对别人傍大款也是无效的行为,与其反对或反对无效,不如尊重傍大款者的选择。不反对傍大款,又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去傍大款,是一种包容,是思想观念、婚恋心态、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标志。但同时又保留个人选择其他婚恋方式的权利,即不反对傍大款,也是请傍大款者不要反对自己的努力奋进。这是理性而客观的。

对90后爱情观的调查,看不到他们的堕落,反而体现他们的成熟。记得上世纪末,人们曾讨论过大学生是不是“垮掉的一代”,当初的担心与顾虑、辱骂与批评。现在看都是多余的。对逾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没有必要因此给大学生贴上近似于“垮掉的一代”的标签。即使有大学生坐在宝马车里哭,被宝马甩掉,在傍大款中滑轨了,也是这个群体生活的插曲,大学生群体是上进的,他们成为当代先锋的命运与格局是改变不了的。

事实上,大款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资产雄厚的大款,有文化艺术的大款,更有掌握先进科技的大款。大款的概念不确定,以为大款就是富有金钱,也会误导人们对大学生傍大款的看法。如果追求知识上、技术上、文化思想上的大款,则是追求各自的理想。女大学生傍这样的大款没有问题,反而是背后说三道四、吐槽乱喷者有问题了。

【启示与思考】

面对“逾七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的调查结果,有网友将其斥之为“脑残”,舆论中更不乏“危险信号”的担忧声音。但在笔者看来,“不反对”不过是表明对这种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直面”态度,未必就意味着一定要“支持”甚至“实践”。矫正“傍傍族”的爱情观和婚姻怪相,还需在客观认知基础上的理性反思和顺势引导。

解读带有表示“理解”并偏于“认可”意味“无可厚非”言辞,其背后潜台词或不无“不必大惊小怪”的理解与理性。尽管“爱情”常被人们赋予“两情相悦”、“男欢女爱”等美丽谀辞,但鉴于影响“婚姻”和左右“过日子”的过多现实因素,人们的爱情观却并非只有对“情爱”的简单考量。比如对方职业、工作薪酬、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等情感外因素,都不可或缺地会被纳入“考察”视野。“傍大款”作为男女个体对财富追求的一种“观念”选项,当属“婚姻自由”的公民权利,别人无权说三道四更不可横加干涉。更何况,这种看中家庭财富的婚姻观念,当与物欲横流的功利化社会背景不无关联。

曾经,我们对一些属于他人私域但自己所看不惯的事情常常动辄义愤填膺,甚至“必先诛之而后快”,网络声讨,谩骂、羞辱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一种泛道德化倾向。戴着道德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这种倾向在“90后”大学生身上越来越少,毕竟他们出生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他们更为理性与务实。

这个世界,应该允许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认定的幸福,只要这种幸福并不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并没有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强求一律,给世人规划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历史证明那才是人类痛苦之源。笔者觉得此次调查中大部分“90后”大学生不去道德谴责及“道德审判”这种不顾个人幸福只追求金钱的幸福观,自己却又理性地排斥,恰恰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胸襟,正闪现着他们身上从容、理性、务实的特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4/8163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