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高校毕业生“假就业”何以见怪不怪

2015年06月05日 12:46

 

毕业季即将到来,根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毕业生再次面临“最难就业季”。然而,一面是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面却是假三方协议、伪工作证明的泛滥,甚至成为高校中“公开的秘密”,高校毕业生“假就业”何以见怪不怪?

“假就业”屡禁不止毕业生见怪不怪

对武汉某工科大学的小万来说,毕业季留下的并不全是美好的回忆。由于初次考研失利,她准备再来一年,但辅导员一直催着她交三方协议。“每天都在群里让我们交三方,说不交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但我准备考研并没有找工作呀。”小万告诉记者,周围遇到相同情况的同学都通过亲戚熟人的公司给三方协议盖了章,稳妥起见,她也让父亲陪着自己在武汉一家公司签了一份假协议。

类似的情况各地毕业生都有遭遇,北京某医科大学毕业生小胡说:“老师前几天还说,家里有店面、开公司或者有熟人关系的,开个接收证明表示可以去工作就行,至于你到底有没有工作,学校并不管。”

上海某农林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告诉记者,由于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他的三方协议也迟迟未签。“6月上旬是老师给的最后期限,那个时候再不交就要后果自负了。”

KMFKDVJOD4P2E3$1(}O[)~A

(图片说明: 6月3日,在某大学门前,学生们高高抛起学位帽合影留念。)

已经毕业一年的李梓萱在杭州念的本科,对于这种情况她已是见怪不怪。“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因为我当时毕业的时候周围人都签了三方,但是真正工作的没有几个。”

湖北武汉某科技公司李经理称,公司碰到要求签假三方协议的情况一般都没有拒绝。“都是熟人朋友要帮忙,公司盖个章、开个证明既没有什么坏处,又能做个人情,都是举手之劳。”

记者还发现,在网上也有代签三方协议的服务,某同城网上一位北京的“王女士”称,她可以帮忙开在北京市注册经营公司的三方协议,50元一张,如果要特定公司或者有电话回访需求的额外再加50元。只需将三方协议邮寄到她所给的地址,其他不用担心。

 

 就业率事关招生、考核高校面临双重压力

据了解,早在1999年伴随着中国高校扩招正式启动,教育部开始公布就业率,它是反映高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专业设置的指挥棒。2004年底,教育部就提出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之后连续多年都提及这一要求,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当年高校扩招让很多学校盲目开设新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就业不佳,反映出专业设置不合理、招生规模过大等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认为,通过就业率来倒逼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对学校来说,就业率既是领导部门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依据,这就意味着就业率关乎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饭碗,必然会带来内部的考核压力与外部的竞争压力。在压力下有些学校就会出现‘假就业’情况。”这名工作人员说。

ZZ5Q_D@)}2{TJVJ95X2GD}D

(图片说明:4月26日,几名毕业生等待参加合肥包公街道邀请的企业组织的招聘面试。)

据了解,教育部2013年下达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要求,2014年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送机制。有的学校内部还有自己的奖惩机制,如班级达到一定就业率老师可获得奖金。

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和他们家长而言,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无疑是择校的重要依据,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老师陈思锦告诉记者,学生可能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印象来择校,家长几乎都是看重就业率了。

面对内、外双重压力,就业率也因此成为高校的命门。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通过让学生保研、多读一个双学位等方式减轻就业压力;有的高校则直接强迫学生“假就业”,轻者天天电话催促、辅导员约谈;重者以论文查重、答辩相威胁,甚至不发毕业证。

除了学校和老师有压力,毕业生自己也怕签不到三方协议。有些毕业生为了避免档案被打回原籍、丢失干部身份等可能遇到的麻烦,就会主动签一份假三方协议。他们认为签了这样的“假三方”可以保住干部身份,对今后工作职称评定等都有好处。

UE3J@{7%8[RH72EZ0)_TG3A

(图片说明:   5月10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一名女大学生从一家用人单位招聘宣传牌旁经过。)

 

就业率掺水危害长远 统计、监管亟待完善

尽管近几年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三令五申严禁高校就业率造假,媒体对此也是年年揭露,但每到毕业季“假就业”、“被就业”仍然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必然会增加社会对高校就业率的不信任,影响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妨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行,给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市委讲师团顾问刘景山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造假客观上鼓励了学校之间恶性竞争,尤其在教学科研能力差不多的学校之间,就业率的高低就很容易沦为造假水平的比拼。

除了现在缺乏统一有力的监管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此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学校、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认为就业率掺点水无伤大雅。但从长远看,这会加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刘景山说,就业率的造假同时会严重损害我们大学的公信力,一些外国的大学不承认国内很多高校的学历也有我们大学自身公信力较差的原因造成的。

除了被动失业,还有很多高校学生存在“主动失业”的情况。“毕业生今年失业,可能明年就有工作了,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学生,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很少有毕业三五年还失业的。大学生失业很多是短期情况和个人问题,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有很多自愿失业者手里拿着好几份工作不愿意去,因为没有找到满意的。这种情况也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归为没有就业。”天津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说。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一书中指出,中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化对技术知识的需求,专业同质化严重,亟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而撬动这一改革的杠杆正是真实就业率的统计。

如何保障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张宝义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全国一致的统计标准,由第三方机构统计就业率势在必行;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仍待完善,需由现在的被动监管迈向主动监管;对于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也要更加科学合理,不能只局限于就业与否,还要将毕业后三五年内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5/8165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