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地动态
把核心价值观化为生活体验
2015年06月08日 10: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和意义,在于社会成员的自觉践行,也就是将之“外化于行”。而“外化于行”的前提是“内化入心”,即对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乃至道德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实效性差,表现在人们的知、行脱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鸿沟。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重“灌输”的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一个人价值观的确立,不可能通过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完成,只有人们自己体验到的知识、道理,才能够内化于心,产生真正的认同,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实践中,人们会产生相应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让人们体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直觉、体悟;传统认识论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倡从个人的亲身实践中学习。这种重体验的教育方式在几千年的道德传承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以道家开其先河。老子之“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要认识这个“道”,却只有用内心直观的方法,即称之为“览”。庄子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为要认识“道”,必须靠“大知”,这种认识方法不依靠思虑,而是通过神秘和直觉达到“道体合一”。魏晋的玄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王弼以“无”为本,以为只有圣人才能“体无”,而“圣人体无”是通过内心的省悟。
儒家的认识论和教育思想一直是重亲身实践,重个人体验。孔子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把“多闻”、“多见”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荀子提出了“学至于行而止”的知行观,认为掌握事物的规律性,既要在思想上明察,又要在行动上去实行、体验。明代王廷相提出“事机之妙得于行”,认识必须通过“随事体察以验会通”,要“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
禅宗创造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传教方法,并极大地促进了禅宗的发展。虽然有晦涩和神秘化的一面,但注重让人自己体悟的方法,在传播价值观上是非常有效的。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慧能提出“顿悟成佛”说,认为虚空寂静的真如佛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正面表达的,也不可能通过感觉和思维、语言和文字等正常途径来认识,只能“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大师们很少直接告诉人们结论,,而是通过情景暗示、截断常规的“棒喝”等各种不言之教的暗示法,让人们自己体悟。
西方道德教育,其成功的经验也在于重视人们的体验。苏格拉底开启了西方道德教育的理性传统,但这种理性并不是灌输,他采用的被称为“产婆术”的诘问式教育方法,不直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人们自己去反思和省察。而反思和省察,需要理性和经验的结合,因而是一种体验。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青年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天性的发展,否则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效果。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反对硬性灌输、注重个人体验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把经验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的经历与感觉,从而把实践的、主动的含义重新赋予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后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即学习者个体体验的过程。这些教育理论和思想,虽有其偏颇之处,但注重个体体验的教育方法,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体验的产生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最能使人产生相应的体验。因此,社会环境、风气如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体验,对于能否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共同事业,而不只是宣传教育部门的事。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下功夫,因为这些领域对全社会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是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其执政形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负有主体责任。二是企业。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国家、社会的一个集团“公民”,其道德“人格”不仅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全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学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树立什么价值观将决定他们一生的道路和追求;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未来,就管住了长远。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尤其是网络传播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更为复杂。但虚拟世界并不能完全脱离真实世界而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现实的社会环境,否则,人们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体验。
总之,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路径。惟有在增进人们的体验上作文章,才能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成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作者系日照日报编委会成员、理论评论部主任,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8/816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