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吃空饷被平调”哪能让人长记性

2015年06月09日 09:15

 

【事件介绍】

陕西一名副县长让儿子吃空饷 被举报后平调邻县

近日,湖南卫视知名主持人何炅因被人举报“吃空饷”,引发了广泛热议。虽然,事件最终以何炅辞职而暂时告一段落,但公众、媒体对“吃空饷”的追问却远未结束。

“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吃空饷”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尽管中央多次向“吃空饷”亮剑,但媒体调查发现,“吃空饷”现象仍屡禁不绝。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抱着侥幸心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顶风而上。

“吃空饷”顽疾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黑幕。治理“吃空饷”,不能仅仅停留在“清”“退”环节,还应建立“不能吃、不敢吃”的长效机制,重拳出击,追究“发空饷”者的责任。

人数众多, “吃空饷”五花八门

2014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项整治成绩单,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其中,河北省清理5.5万人,四川省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省清理1.5万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从多地晒出的“吃空响”整改情况看,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以河北省为例,县级“吃空饷”人员占清理范围人员比例达1.33%。这意味着1万个属于清理范围的人员中就有133个“吃空饷”人员,经济状况较差县的情况更为严重。

“吃空饷”者面目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据媒体梳理,有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未按规定核减或核销待遇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权力安插进编领钱的“挂名饷”……名目繁多。

另外,一些地方、单位针对50岁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一刀切”,安排其退居二线,“在编不在岗”,但薪酬照领,也是一种变相的“吃空饷”。

形式各异的“吃空饷”背后是大额财政资金流失的客观事实。据悉,2012年,四川、重庆、湖南等7省市,清理出的“吃空饷”人员就达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一年共增加财政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吃空饷”已成为蚕食财政资金的一大“黑洞”。

除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是“吃空饷”的大户外,一些银行、国有企业等也不时曝出带有权力背景的“影子员工”。这些“影子员工”领取的“空饷”,最终也是由国有资产“埋单”。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吃空饷”不仅是凭空吃掉了“饷”,还让政府额外支出了一笔公用经费。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是根据编制人数按一定标准下拨的,人均经费标准各地不大一样,大约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

“大力整治‘吃空饷’,斩断伸向财政资金的黑手,对于我们建设廉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白景明表示。

今年4月,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袁彦鹏在2015年全国人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治理列为2015年的5项重点工作之一。

权力任性,“吃空饷”屡禁不绝

2005年,中央编办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相关单位对“吃空饷”行为进行自查,中央有关部门进行抽查。2006年至2013年,中央相关部门也多次下发通知、颁布规定,治理公职人员“吃空饷”和解决超编用人、编外用人等问题。

虽然连年整治,但从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者却不在少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吃空饷’的形式与手段虽然五花八门,但背后总能看到权力的影子”。

以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为例,有的是已经调离,但没办理手续,属于制度管理不严;但也有不少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安插自己的亲属“吃空饷”,甚至有领导的子女高中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安排进相关单位领工资。

实际上,一个单位编制人数有多少,哪些人在岗、领不领工资,这些情况单位或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像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长期旷工、请假但工资照领,受到刑事处罚工资却未按规定停发等情形的发生,都绕不过人事、财务部门和单位领导。这些现象之所以能畅通无阻,里面牵涉的更多是权力与利益的问题。

2011年,时任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的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此人在“脱产学习”。

正是这种“权力安插”、“权力配合”和“权力庇护”的环环相扣,使得“吃空饷”问题难以根治。

一些基层干部也坦言,“吃空饷”的大都是领导干部、关系户和上面打招呼的,作为基层单位很难处理。

此外,对“吃空饷”者处罚不力,责任追究制度缺乏足够的惩戒力和威慑力,也被视为“吃空饷”顽疾难以根除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渭南市富平县任副县长时,利用职务之便,让正在上学的儿子“吃空饷”,一年多时间“白吃”4.5万多元。任教训被人举报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履新一个月后才被通报上缴“吃空饷”所得,仅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对“吃空饷”者的处理通常是停止支付其工资和津贴补贴,追回其多领的财政资金,上缴至同级财政部门;将涉事单位相关负责人免职等。

在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看来,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

 

多管齐下,医治“吃空饷”痼疾

“吃空饷”不仅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更是对于政府廉洁形象的损耗,是一种不可轻视的腐败变种。

2014年1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对各种名目的“吃空饷”,要坚决严肃查处责任人。对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要从严问责。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立竿见影的“治标”之举。

“铲除‘吃空饷’土壤与反腐败力度息息相关。”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认为,一定要在调查清楚干部“吃空饷”事实的基础上,对放任“发空饷”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要深挖其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教育警示。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问责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如江西省南昌市规定,超过清理期限若发现单位仍有2人及2人以上“吃空饷”,对主要领导实行撤职处分。陕西省规定,凡不如实自查自纠,经群众举报并查证属实的“吃空饷”人员,除退还已领工资和相应福利补助外,还要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并对单位主要领导实施问责。

法律人士则认为,除了一般性的追查连带责任之外,对于“吃空饷”的清理还应超越追缴冒领工资、清退、开除相关责任人的层面。

福建信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宝胜表示,“吃空饷”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涉嫌触犯诈骗罪或贪污罪,部门负责人也可能涉嫌渎职罪,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与行政责任上的追责相比,法律的制裁无疑更具震慑力。

在依法严厉惩处“吃空饷”的同时,建立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大亮点,这被视为直指“吃空饷”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是治本之策。

没有改革,不纠正体制机制弊端,很难根除“吃空饷”。相关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没有办法玩“潜伏”;另一方面,应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使其趋于法治化、规范化、完善化,走出“治理➝复发➝治理”的怪圈。

“学生娃”吃“皇粮”福利“占位”沾谁光?

从全国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人数并非小数字。涉及领导干部子女“吃空饷”曝光的也不少,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局长的女儿在上学期间就端上“铁饭碗”;山西忻州市静乐县县委书记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脱产学习”。今天再次爆料的副县长居然不和他名字一样不汲取教训,违规给自己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工资关系吃起“皇粮”。这些“学生娃”挂名吃“皇粮”,很明显是福利“世袭”提前占位之举,他们沾谁的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俗话用在官员子女“吃空饷”上一点不为过,一些干部利用手中职权绕过招聘程序,抢先占有编制,安插还在上学的子女到自己单位“占位子、拿票子”,而一些“发饷”单位领导当然“默契配合”。或是相关单位讨好官员、谄媚权力主动“成人之美”。“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最典型也最普遍的特征,其实就是大多有权力背景下沾了“老子当官”的光。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吃空饷”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屡治屡冒”,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法律界似乎还不曾认真甄别过“吃空饷”的罪与非罪,吏治方面索性就在违纪违规的“柔性”区域对“吃空饷”手下留情。在处理上大多采用退回所领工资福利了事,对吃空饷“超盘手”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而已,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

治理官员“学生娃”沾光“吃皇粮”,要从严追究“以权为亲属熟人谋私者”当官的父母的责任,决不能让问责成为“橡皮筋”。对于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不力、失察渎职的相关责任人也要加大问责力度。同时要建立公开举报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大扫除”,常态化的整治清理“吃空饷”,从源头禁止“发空饷”,决不能对“要空饷”、“吃空饷”、“发空饷”者网开一面,让“学生娃”失去沾光官员父母“吃空饷”空间,让“学生娃”吃“皇粮”福利再也不敢世袭“占位”。

 

当对“空饷”背后权力魅影“动刀子”

“吃空饷”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中央多次向“吃空饷”亮剑,但总是“野火烧不尽”。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抱着侥幸心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顶风而上。而且随着执纪部门调查的不断深入,踩踏红线者技术的不断更新,空饷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大有扩大趋势。从官员吃到家人吃的“亲缘空饷”,从个人吃到集体吃的“单位空饷”,甚至有人上着学还没毕业就拿起了工资,这在“公考热”、“求职难”的今天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是权力魅影走进家庭的悲哀。

一个单位的编制数和工资数是固定的,不可能将“空饷”“吃”得天衣无缝。尤其是像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长期旷工、请假但工资照领,受到刑事处罚工资却未按规定停发等情形的发生,都绕不过人事、财务部门和单位领导。据悉,2011年,时任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的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此人在“脱产学习”。不得不说,正是权力魅影之下的包庇配合,使得“吃空饷”问题难以被发觉,根治更是无从谈起了。

查处“吃空饷”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吃空饷者,但在背后的操盘手、参与人却通常是安然无恙,更有甚者,对吃空饷者的处罚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地要求返回原岗位继续工作,但事后工作状态如何并没有继续跟进监督。这种“保护性”问责一方面降低了违法成本,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帮凶仍在,并没有斩草除根,还有可能有更多的“发空饷”者前仆后继地“为人民币服务”。

“吃空饷”的权力魅影不除,“屡禁不止、屡治屡冒”现象只会是时间问题。只有对“空饷”背后的利益链条、参与人“动刀子”,揪出任性权力之下的官员,铲除权力魅影,才能让“空饷”变“空想”。

让吃空饷成绝响,约束权力是关键

中央三令五申不准吃空饷,可是仍然有干部置若罔闻,顶风违纪,利用权力安排自己的亲属吃空饷,实在是匪夷所思。吃空饷屡禁不绝,就在于清理吃空饷是运动式的,风声一过,这种隐性腐败又会大行其道。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型,能够在其中长袖善舞、攫取非法利益的当然是有权有势的领导干部。试问哪个老百姓有能力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行政事业单位吃空饷呢?在某些情况下,贫寒子弟即便辛苦公考,也会被权贵阶层利用权力PK掉。而权贵子弟凭借父辈的蒙荫,就算不学无术,也会暗渡成仓,凭借吃空饷而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这会严重阻塞社会各阶层之间自由流通的渠道,导致党政机关大兴裙带关系之风,最终使党和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让社会何来公平正义而言。

吃空饷者待遇来自于财政拨款,任何人也不得非法侵占。如果没有利益交换,当然不可能有吃空饷的事情发生。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吃空饷就是触犯了党纪国法。但是在利益面前,大家都把党纪国法抛之脑后了。奸佞宵小上蹿下跳,凭借吃空饷侵吞国家财物,就是权力在兴风作浪。以陕西副县长任教训为例,他能安排上学的儿子在某单位吃空饷,不就是因为头上戴着“副县长”的帽子吗?某单位领导要么迫于任县长的压力,要么跟任县长达成什么秘密协议,反正没有从自己兜里掏钱,吃空饷就吃吧。不吃白不吃,任县长儿子在本单位吃空饷,他总得欠本单位一个人情吧,有什么优惠政策总得先考虑本单位吧,有什么升迁机会总得先考虑本人吧。如此一来,权钱交易一拍即合,官官相卫结成利益同盟,何乐而不为。何况吃空饷的,也绝非任县长儿子一人,这从其被人举报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就可见一斑。如果渭南市严肃处理任县长,那么他肯定会将其他领导子女吃空饷的事情捅出来,如此大家都没有丝毫好处。如此,则“保护性问责”也就见怪不怪了,当然官员不会得到任何教训,风声过后照样吃空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要想杜绝吃空饷其实不难,关键看处罚力度够不够,是否能够约束住无限膨胀的权力。凡是单位有人吃空饷,一把手一律就地免职不讲任何情面;凡是涉及此案的人员一律追究法律责任,公职人员全部双开。如果反腐败能祭出重拳,腐败份子必将无处遁形,而吃空饷也将成为绝响。另外,吃空饷这种隐性腐败也需要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只要发动群众的力量,那么看看谁还敢付出高昂代价来吃空饷。

 

【启示与思考】

“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吃空饷”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尽管中央多次向“吃空饷”亮剑,但媒体调查发现,“吃空饷”现象仍屡禁不绝。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抱着侥幸心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顶风而上。

因为在公务体制内,除了是公职人员本人可能存在吃空饷的问题,还有的就是他的下一代也会有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官二代”。这个本身就是特别敏感的身份,如果是被人给爆出了什么负面新闻的话,无论是“官二代”本身有没有问题,大家都会把这样的过错附加在你的身上,那是掉进黄河也无法洗清的。当然有的“官二代”也是确实有问题的,但是最大的矛头肯定还是剑指当官员的父母亲身上的,如果不是利用职权的话,依靠“树大好乘凉”的理,“官二代”能够耀武扬威吗?

官员安排子女吃空饷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一次次硬伤。官员子女吃空饷看似一个个孤案,但是案件被后无一不是跑偏的行政行为、无一不是越轨的公共权利。公权姓公,却在这些案件中沦为私器;执政为民,却被演绎成了执政为己,公权的廉洁性与安全性正遭遇到严峻考验。为了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弥合党群干群之间理解与互信,更为了那些信任和期待的眼神,坚决震慑那些探头探脑的后来者,相关方面应该立起直行、直面回应、完善纠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9/816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