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金灿荣: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外交与十年展望
2015年06月09日 17:27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PPT:http://www.71.cn/2015/0609/816973.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609/816971.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5/0609/816972.shtml
一、2014年国际形势盘点
2014年9月联合国大会,秘书长潘基文最先发言,他表达了一个不太好的信息:2014年是黑色的一年。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经济整体不好,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中国在去年经济增长率也只有7.4%,11年以来最低。另外,欧洲、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巴西、南非都是负增长。美国稍好一点,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好,实体经济也不好。以上就是2014年世界经济基本态势。2014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马航M370事件”、“俄乌冲突”以及年底的“马航MH17事件”。总的来说悲剧很多,冲突也很多。奥巴马作为第二位发言人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当今世界面临三大问题:埃博拉、俄罗斯和伊斯兰国。而作为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公开在这种大会上与奥巴马辩论,由此反映出美俄关系陷入僵局。
我们把前面两个人讲话摆在一边,客观地分析影响去年国际形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乌克兰。乌克兰局势背后反映的是美国、俄国之间的矛盾。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尤为重要,大国关系不好,整个国际关系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态势。去年由于乌克兰问题,可以说美俄关系降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
第二,油价暴跌。2014年1月2号第一个交易日,布伦特原油指数是107.78美元,到了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是59.45美元,降幅接近一半。油价下跌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等。一般认为这次油价下跌的政治因素有两个:一是美国和俄罗斯,二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伊朗、俄罗斯两国经济高度依赖石油收入。美国通过打压石油价格给俄罗斯经济制造压力。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一对“老冤家”。以上是油价暴跌的主要政治原因。
对中国来说,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原因。油价下跌,从根本上反映出世界经济疲弱。大家知道,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过去30年,外部环境对我国搞外向型经济非常有利,但此次油价爆跌告诉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三驾马车”中有一驾马车可能指望不上,中国改革进入到一个不太有利的环境,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逆水行驶。
第三,“伊斯兰国”。2014年6月,极端分子占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并迅速扩大,发展成约有3万多人的“伊斯兰国”,占领了将近7万多平方公里地区。3万人当中大约有五六千人是从外部吸引去的极端分子,其中欧洲约占3000多人,美国占约500多人。
由于“伊斯兰国”对世界上很多头脑比较幼稚、思想比较极端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对世界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开始加强重视,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同样也很重视,在革命卫队的支持之下,伊拉克军队正在进行有序反攻,并收复提克里特。消灭“伊斯兰国”并夺回被占领的7万平方公里很容易,但是“伊斯兰国”所代表的极端主义思潮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这对各国都有一定的威胁。
第四,埃博拉病毒。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出现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当时采取比较严厉的隔离措施,甚至已经控制住了,但是去年突然再次出现,受感染面积很广,在西方的国家也有一些蔓延。埃博拉病毒反映了全球治理出现问题,埃博拉病毒毒性很大,死亡率高达90%左右。按说病毒发现很早,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应该可以控制住,但至今医学上仍无法解释其病源,也尚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当它再次出现的时候,人类还是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依然是隔离。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关心公共卫生的问题,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也很多。但是,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出现困难,发达国家对公共卫生的管理有所懈怠,并且不断要求中国提高管理责任。尽管近些年中国发展速度快,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还没有做好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的准备。总的来说,全球治理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资源相对减少。
第五,中国外交。2014年中国的外交风生水起、成效颇丰。在中国推动下,筹建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此外,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也就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并为此设立了“丝路基金”。北京APEC峰会后,英国《卫报》网站发表文章《忘掉金砖组织吧》,寓意中国应该忘掉金砖组织,与美一道制定全球秩序。
“金砖”这个词最早由美国人发明,认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国家块头大、资源丰富,很有潜力,所以把它们叫“金砖国家”。但是,去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巴西、俄罗斯、印度这三个国家只是“砖头”,只有中国才是真正的“金”,新兴国家中真正新兴起来的也只有中国,未来是中、美两家的世界。现在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发展评价非常高。国际上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战略家集体地、真诚地认为中国人很行。中国的精英层包括(官员、学者)集体地、真诚地认为不行,这使得外交部的工作更加复杂。
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外交比以前更有进取心,外界对我们的认知与肯定比以前更高。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一部分是由其实力决定的,而另一部分由国际主流社会对其看法所决定。现在国际社会的领导者依旧是美国,美国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地位。当然,中国也并不期待美国的认可,因为一旦被肯定之后,就会导致他对你的防范之心也随之提高。
最后一个就是美国。去年美国显得非常犹豫、彷徨,自身内部矛盾突出,政党政治出现僵局,经济、社会也都出现问题,尤其是种族矛盾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不太愿意干预外部事物。在对待伊朗、叙利亚的问题上,反对者认为他太软弱。一个国家的实力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能力,另外一个是意志。现在美国能力很强,但是意志显得有点彷徨,就像单位的“一把手”优柔寡断,造成了人心涣散。同样,现在世界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去年全球最重要的六件事,在这里附加上对我们地区有影响,在全球没有太大影响的四件事。第一,日本军国主义化。日本的安倍政权在加速右翼化,放松集体自卫权的管制。第二,朝鲜半岛不确定性加强。第三,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总理莫迪在任地方的领导人的时候很有能力,他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执政13年,大力推动当地市场化,经济非常好。去年在竞选中击败老对手国大党,当选国家领导人,世界各国对他期待非常高。印度新政权在边境问题的态度上比以前要更强硬,所以中印关系就有潜在的麻烦。第四,印度尼西亚。印尼新一任总统佐科·维多多,长得很像奥巴马,被称为印尼的奥巴马。他出生贫寒,后来奋发有为,考上了有名的大学,随后被任命为雅加达市的市长,最后成功竞选总统。这个人也想振兴印尼,现在美国、日本、澳洲、印度、中国都在拉拢他,不知道他最后会倒向哪边,他的取向非常重要。
二、乌克兰局势与“俄美交锋”
在2014年发生的大事中,重点介绍一下乌克兰局势。乌克兰局势的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其总面积就能达到60多万平方公里,就成为除了俄罗斯以外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达到4700多万人,在欧洲也是一个不小数字。它处在黑海北面,白俄罗斯南面,没有高山、沙漠,全部都是肥沃的平原,土壤条件特别好。世界上有三大黑土地带,第一是中国黑龙江,第二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第三是就是乌克兰,所以乌克兰农业一直被称为“欧洲粮仓”。乌克兰面积大、人口多、农业基础发达,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乌克兰由第伯聂河分为东乌克兰(亲俄派)和西乌克兰(亲美派)。东乌克兰俄罗斯族人的比例也比较高,西乌克波兰人比例也比较高。
乌克兰历史上缺乏伟大的政治家,多次独立的机会没有抓住,1991年乌克兰独立以后到现在,每一位政治家都是大资本家。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是乌克兰天然气公司的老总,其家族公司财富曾经一度占国家GDP的五分之一。现任总统波罗申科号称“巧克力大王”,身价在16亿美元左右。在乌克兰首都人均最低工资仅有500元人民币左右的情况下,其国家领导人的身价达到16亿美元显然很不正常。另外,所有的政治家都被人起诉过。
此外,乌克兰和邻国俄罗斯之间有着分不清理还乱的特殊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历史上永远被俄罗斯欺负。冷战结束以后,乌克兰大部分政治家都在外交上选择一条平和的道路。第四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出生在顿涅茨克,是东部利益的代表,俄罗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但是在他上台以后,乌克兰同俄罗斯与北约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2013年,乌克兰政府在没有同欧盟协商的情况下,宣布暂停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接受俄罗斯的150亿美元援助,这件事符合乌克兰的国家利益,但是程序上存在问题。亲西方国会议员抓住这次机会,发动“颜色革命”,让大规模的基层民众进行抗议示威活动,最终推翻亚努科维奇,俄罗斯从此失去在乌克兰特殊的影响力。事后很多材料显示,在亲西方的国会议员推翻亚努科维奇过程中,美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用亲西方势力发动“颜色革命”赢了一局。但从战略上来看,当时的做法并不稳妥,维持一个面子上的妥协,对美俄利大于弊。
俄罗斯与乌克兰有着复杂的历史关系,俄罗斯民族发源地就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欧洲大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地理上三块,人种也是三块。地理上北欧、南欧、东欧,分别对应日尔曼人、拉丁人、斯拉夫人,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斯拉夫人当中又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西斯拉夫主要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爱沙尼亚、拉图美亚和立陶宛,他们同时也是最早迁移到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自认为文化上比较优越。东斯拉夫人主要由三国组成,分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剩下都是南斯拉夫。斯拉夫人内部也分裂,波兰的历史上受俄国侵占的次数较多,三次亡国都是由俄国人造成,所以波兰有一个谚语:“我们波兰人对俄国的仇恨是娘胎里面带出来的”。
公元5世纪,东斯拉夫人从瑞典大森林迁徙到现在的欧洲,当时处在没有人领导的部落状态。公元9世纪末,在诺曼人奥列格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基辅罗斯公国,首都在基辅。这样一个由老外建立的王朝存在100年之后开始衰弱,基辅罗斯公国也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波兰人带领西南部分,成了今天的乌克兰;立陶宛人占领西北部分,成了今天的白俄罗斯;蒙古人占领东北部分,成了今天的俄罗斯,这就是俄罗斯的简史。
去年美国在基辅发动“颜色革命”,触犯了普京的底线。普京认为,如果俄国没有任何行动,可能会降低他在国内政治地位。于是他决定占领克里米亚。
俄国占领克里米亚之后,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三个要求。第一,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合法性,克里米亚归俄罗斯;第二,要求乌克兰修改宪法,从单一制国家改为联邦制国家,使东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名义上归乌克兰,但实质是独立的地方政府,让俄国能在当地保持特殊的影响力;第三,乌克兰作为统一的国家,永远不能加入北约,在美国领导的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必须有一个缓冲国。美国关于第一点的说法是:“俄国用19世纪的方式解决21世纪的问题”,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违反国际法。第二点要求,乌克兰政府不会同意,所以美国也不会同意。第三点,让乌克兰永久中立,美国也不同意。
自此,普京用他手上有限的资源与美国进行博弈。第一,军事威慑和军事干预。乌克兰东部城市杰巴利采沃最近依然处于交战状态,俄国有大量的特种兵在一线作战。黑海边缘的马里乌波尔目前暂时休战,但是可能还会发生武装冲突。俄国至少要把这几个点拿下,才会停止军事干预。第二,俄罗斯族裔。乌克兰境内的4700万人中有800万人是俄罗斯族人。第三,能源武器。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第四,主动外交。普京在姿态上跟中国走近一点。2014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另外,俄罗斯主动与美国不喜欢的国家如伊朗、朝鲜走得很近。
美国针对俄国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军事威慑。美国在俄国边境进行军事演习。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俄国和美国的力量差距是越来越大。就常规武器而言,中国可能已经超过俄罗斯。以三代战机为例,俄国名义上三代机大概有1400多架,但实际上由于保养不足、地勤人员解散、没有优秀的工程师等原因,现在每天能够随时起飞作战的米格29、苏27、苏30大概只有500架。中国三代机总数可能已经超过1000架,而且非常年轻,能随时作战。美国三代机现在还有4000多架,占了世界50%以上,而且四代机F-22、F-35分别有187架和100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是相对而言,俄国可能比中国还弱一点。第二,舆论妖魔化。第三,外交孤立。2014年,美国把俄罗斯从八国集团中除名,在其他国际会议上公开地歧视普京。
除了舆论妖魔化、外交孤立、军事威慑之外,最重要的手段还是经济手段。在金融、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俄国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其中最致命的是石油和武器。俄国的经济结构有严重问题,普京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用他巨大的政治声望,使俄国投入到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告诉中国人别吵姓资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战略判断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普京收拾车臣叛乱,打击寡头,迅速赢得人心。同时,凭借石油价格上涨,俄罗斯财政迅速恢复。在2004、2005、2006、2007这四年期间,普京的支持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今天,俄罗斯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没有竞争力,经济完全是靠能源、靠资源。
1984年,联合国首先提出资源诅咒理论(The Resource Curse Theory),后来经济学家把它发展为资源陷阱理论。它的基本要点就是提醒大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一样,重点要推进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而资源丰富的地方非常容易陷入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陷阱。经济增长是指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多一点,比如去年赚100,今年赚105。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是指在赚钱的同时,能力、技术、市场渠道、品牌、产业结构都有所增长。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长期的经济发展才能使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简单的经济增长不能使国家现代化。资源丰富的国家非常容易进入一个每年经济都有增长,但实际上没有发展的陷阱。
俄罗斯资源很丰富,通过资源买卖,经济可以实现连年增长,但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能力都没有增长。中国陕西、内蒙、云南、江西等地要吸取俄罗斯的经验教训。过去十几年,普京没有实现俄罗斯经济市场化,造成今天俄国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在美国的经济制裁下,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从去年5千多亿美元降到现在3千多亿美元。根据《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规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总价值4000亿美元,同时支付俄罗斯250亿美元天然气预付款”。另外,2014年10月13日中国央行与俄罗斯央行签署的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的来说,没有中国的支持,俄罗斯股票去年可能就会出现崩盘。
这就是现在乌克兰事件之后,美俄的基本情况。首先美国主动出击,其次俄罗斯反击,而且反击力度非常大,最后双方讨价还价,造成了乌克兰内战持续,尽管欧洲现在拼命地协调,达成了两份临时协议,但是实际上执行效果不好。
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由三句话构成:第一,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第二,乌克兰的情况发展到今天这么一个严重的程度是有特殊原因的;第三,希望你们和平解决。这是现在为止我们基本的官方立场。
三、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成与十年展望
(一)大国外交
2014年,中国花很大的力气稳定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
2月21号,奥巴马就在白宫见达赖,紧接着参议院的外交关系委员会和众议院的国际关系委员会都通过决议要向台湾出售武器以及制裁中国企业,这段时间关系比较紧张。7月份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汪洋副总理带队访问美国,外交关系基本稳定下来。之后,中国海军参加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军事关系也有所提升。下半年奥巴马来参加APEC峰会,之后对中国进行了两天访问。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同志同奥巴马在中南海会晤,媒体称“瀛台夜话”。
2014年3月28日,习主席访问德国,克强总理10月9日访问德国,默克尔也两次访问中国。
中国战略界把大国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级大国(美国),第二层次是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俄罗斯、德国。第三层次的大国是日本、印度、巴西。中国外交的第一块就是要稳住美国、德国、俄罗斯三个大国。
(二)主场外交
2014年,在稳定“三强”之后,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场外交。去年召开了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一个是5月份在上海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另一个是1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又称“APEC峰会”。
在上海亚信会议上,确定了亚洲安全观:“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在APEC峰会后,中国又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丝绸之路伙伴对话会议以及北京国际反腐“路线图”。这两个主场花了点钱,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第二,中国很多的主张通过会议变成国际上的文件。
中国在世界上最缺少的就是话语权。如果大家是军迷,会发现这几年军事现代化是井喷式地发展。俄罗斯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现在,没有制造出一条3千吨以上的军舰,而中国去年一年建造17条军舰。中国的硬力量增长非常的快,但是国际上依然没有话语权。如何提升话语权?过去的办法是打仗,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条路走不通。另一条路就是开主场会议。作为东道主可以通过起草会议文件,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国际上的共识,这是去年中国在稳定大国关系外做的第一件事。
研究国际关系要有大战略视野,要算大账不算小账。国与国之间是三个层次的竞争,最低层次的是产品竞争。大家做同样的产品,谁的产品价廉物美,就会卖的好。第二层次是技术竞争。通过掌握独有的技术,就可以进行垄断,获取超额的利润。最高层次的竞争是定价权、话语权。
过去30多年经过全国人民努力,中国的产品竞争是做得很好。2009年对外出口世界第一,2013年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贸易伙伴甚至开始抱怨,中国在国际贸易上是“走自己的路,不给别人活路”。技术竞争差一点,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是通过购买获得,不是自己的原创。最差的是定价权,中国是国际上大多数产品的最大买家和最大卖家,但是我们没有定价权。这个情况必须改变,否则在国际分工中就是一个打工仔,干的活最累,拿的钱最少。提升话语权最终表现为提升定价权,这需要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举办更多的主场会议,以及在适当的条件下动用武力。所以,2014年的主场外交,最主要的价值就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话语权。
(三)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砖银行”。第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文简称“AIIB”。2015年3月12日,英国政府申请加入“AIIB”,这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要求加入的国家。英国是金融市场最大的玩家,可以算是美国的老师,如果它能够加入“AIIB”,对增加“AIIB”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三,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我们还要推出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这一系列行动使中国在国际外交上有一个金融抓手。
(四)周边外交
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韩国和蒙古进行点对点的国事访问,表达了中国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切。9月份,习主席对中亚和南亚以及印度进行了“两亚行”。11月份,习主席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上述出访活动都表明了周边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策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五)峰会外交
2014年,中国政府在多边场合更加积极活跃、娴熟地运用“峰会外交”平台,发展和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包括主场外交的APEC峰会在内,习主席还出席了提升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东亚峰会,尝试破解亚洲安全困局的亚信峰会,参与国际治理的海牙核安全峰会等。
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对外交战略布局提出新要求: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中国要承担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做贡献的同时让世界理解和接受“中国梦”。
中国积极开展峰会外交,运筹双多边关系,从政治、经济到安全等领域,广泛参与国际治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中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峰会之旅,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着眼外交全局、参与国际治理的战略行动。
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国际社会无政府,国内社会有政府。大家要知道,联合国不是政府,其本质是国家间的俱乐部,甚至可以说是由大国操纵的俱乐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依然是强权政治,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也导致强权政治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逻辑。在这样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主要靠力量。国家的力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理规模,二是工业能力。中国在这两方面有比较强的优势,特别是工业能力,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果。所以,中国的超大规模加上强大的工业能力,使中国在“不安全”的大环境中相对安全。
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但中国掌控外部环境的能力很强。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挑战分三类。第一,国内矛盾。中国今天遇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内部。第二,分离主义。台独、港独、疆独、藏独非常严重。第三,外部挑战。以上三个方面,第一类是大陆内部矛盾,第二类是有一定外部势力干预,本质上也是国内问题,第三类是国际问题,也是我研究的对象。
未来的十年中国的外部挑战会有很强的阶段性。国际关系史告诉我们,第一一定会防备第二,甚至会联合第三、第四对付第二,第三、第四嫉妒的对象也是第二。所以,处在第二位置的中国也不例外,未来十年每一个国家都将注意中国的崛起,同时每一个国家心里都不服,这导致中国每往前走一步都会产生一些摩擦。
未来十年,中国外部面临的挑战大概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中美关系。美国是现行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能力还是战略技巧都非常好,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要超过它非常不容易,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二,周边关系。中国的块头大,发展速度也很快,因此迅速崛起一定会对外部势力造成压力,这个压力越远越小,越近越大。中国压力首先会影响到周边,所以中国越发展,周边的反弹越大。未来十年周边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中日关系,第二个是朝鲜,第三个是海洋问题。
第三,非传统安全。三十多年前,中国跟世界的来往渠道非常少。经济上没有外债,贸易总量非常小,文化上也同样如此。国际关系、政治关系也不发达。今天,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中。ISIS极端思潮、埃博拉病毒、海盗、气侯变化等都会影响中国。这都是非传统安全挑战。
第四,海外利益保护。这是一个全新问题,而且会越来越多。十年前,中国人可能不会太关心国际上的一架飞机失事,因为跟中国没有太大关联,但是今天可能随便一架飞机上都有中国人。马航MH370事件,239名乘客中有154名中国人。现在海外利益变得很大,而且还将继续扩大。去年我们出境游人数首次过了1亿,达到1.09亿左右,世界第一。留学生数量大约248万人,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1千多万的在外常住人口,500万工人在各地打工,54万名船员以及几百万在国外做生意的个体户,其中光非洲大陆就有150万人。这些加一起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必须得保护。
去年在多伦多、西雅图、温哥华、休斯敦、洛杉矶等地出现房价上涨,当地舆论一致认为是中国炒房团造成的。西方的房地产市场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半年房价剧烈波动,需要有很大的一个资金杠杆,这部分资金也是非常多。
斯里兰卡毁约中国科伦坡港口项目,哥伦比亚扣押中国军火船等事件,都反映出中国在面对海外资产的保护问题上没有任何手段。美国远洋海军随时可以用航母进行军事威胁,俄罗斯有战略空军。现在的远洋海军、战略空军、海外军事基地、军事盟友等中国都没有,国际舆论也不偏向中国,所以这是未来十年中国面对的一大挑战。
第五,国际责任。中国一直要做负责任大国,但是截止到目前,在国际上得到的肯定不多。现在美国舆论正在塑造中国人“搭便车”的形象,想把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固定化。2014年8月8号,奥巴马总统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说过去30年中国都在“搭便车”。
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中国去年投入很多。埃博拉事件,中国派去上千人次,在国际社会是最多的。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国际社会帮助西非三国建1000张床位,中国独自建了700张。马尔代夫出现水危机,中国派军机紧急去送水。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西方妖魔化中国,同时保护海外利益也需要多承担一些责任。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但现实是丰富的,未来预测不到的还有很多。总之,对于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国内,做好国内的团结稳定,外部挑战就都在可控范围内。
以上,是从我外交角度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个人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今天讲的内容能够为大家理解外部形势有一点帮助,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09/8169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