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现代24孝”唤醒孝心行动

2015年06月10日 10:16

 

【事件介绍】

现代24孝看图更要行动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妈妈做个面膜”、“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检”、“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连日来,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在网上悄然流行,还被赋予“现代二十四孝”。

当下,不管是平时还是母亲节或父亲节,在朋友圈或网络上表达对父母的爱成为时尚流行,大多子女仿佛用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在履行自己的孝亲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爱你”并不像西方社会那样挂在嘴边,虽然大多数父母与网络脱节,在朋友圈等网络中无法接受子女的爱意,但作为子女认为“在微信上表达了,感觉心里舒服些”。可是我们应该为父母做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现代二十四孝”的热传,当唤醒我们尽孝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要用行动说话!

给予父母生活上的关心。密切关注父母的日常饮食起居,通过亲身观察,电话或拉家常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规律,是否健康合理。

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子女在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要以自食其力为本,不要在父母的身上挖掘财富,依靠父母来生活。不做“啃老一族”,不拖累父母,给父母减轻负担,这才是给勤劳一生的父母的最大心理慰藉。

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充实。帮助父母充实晚年生活。时代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之迅速,父母这个年纪仿佛大多数与现实脱节,出现心理空虚与无所适从,作为子女从观察父母的兴趣开始,引导父母融入网络等现代理念。结合老人的实际条件,如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教会老人使用电子产品,培养老人参与网络的兴趣,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正所谓“追逐互联网的时代,别冷落了咱爸妈”。

《论语·里仁》中有一段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子女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因他们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他们的衰老而恐惧。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亲没有将来时。

“现代24孝”让行孝接地气

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现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状“对陌生人毕恭毕敬,对亲人随意发怒”,这让行孝显得那样遥远。其实很多年轻人是非常孝顺父母的,只是方式不对,只是羞于表达,只是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能及时尽孝。于是我们只能在网上、在朋友圈中看到他们表达对父母的爱。而“现代24孝图”无疑拉近了我们和父母的距离,让行孝不再像古代二十四孝中说的卖身葬父、卧冰求鲤那样沉重,而是变得更简单、更触手可及、更接地气。

现在的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应付工作、应付生活、应付各种圈子,总以为父母不会离开我们,总想等我们把生活过得顺一点再去孝顺他们,却不知世上所有的事都可以等,唯独孝顺父母不能等。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他们不要你呼风唤雨,不要你权倾朝野,不要你富可敌国,他们只是要你一张和颜悦色的脸,只是要你一张陪他们吃饭的嘴,只是要你一双牵着他们不放开的手……相比工作上老板、同事对你的要求,父母的这些简直不算什么,其实,我们的一个小举动就能让父母感到温暖,就能换来父母的满脸笑容,作为子女一直拼搏不就是想让父母幸福嘛,与其把我们认为的好给父母,不如做到让父母更加开心的“现代24孝”。

如果你很久没给父母打电话了,那停下手中的工作给父母打个电话说声想念吧;如果好久没给父母笑脸,那今天下班进门给父母一个大大的笑脸吧;如果妈妈脸上爬满皱纹,那么你做面膜的同时给她敷上一张吧;如果你走的太快,那请别嫌弃他们腿脚不灵活,请等一等他们,就像小时候他们教你走路一样的耐心吧。

 

“现代24孝”让孝行不再沉重

“现代24孝”的网络图片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网友和公众极大的关注热情,话题更是凭借其亲和力和趣味性一时间被顶上了热门搜索榜首。对于“现代24孝”,舆论褒贬不一,有人大加赞赏谓之“小清新”,认为“现代24孝”是对古代孝行的一次重新诠释与演绎,但也有部分网友觉得太过疯狂,难脱煽情“秀孝”之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让孩子远离父母赴外求学或工作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实。在今天看来,鉴于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尽孝古训或许早已过时,但其中传承的精神与内涵却永不褪色历久弥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我们在为自己、为未来、为人生奋力向前奔跑的时候,却忽略甚至忘记了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父母。就拿电子产品来说,由于信息渠道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科技时代让父辈们对智能手机、刷屏、微博等新型事物和流失元素无所适从,但是相比孩童时期父母的谆谆教诲与耐心说教,我们回馈父母的却是一次次的埋怨与不耐烦,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失语症和冷漠病,难得回家一次,却自顾自醉心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对于父母的嘘寒问暖,或冷漠,或失语,要知道,这是对父母感情的一种极大的伤害与刺痛。

平心而论,尽孝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现代24孝”的曝光却能引发共鸣,戳中大众的泪点,原因就在于“现代24孝”勾起了公众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谈及孝行孝道,可能相当一部分人都会为自己开脱辩解,认为世人之所以“难于言孝”,实在是因为孝行本身太过沉重,让人望而却步。“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虽然“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至今为人称颂,但不乏给人沉重感、严肃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企及。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现代孝道也并非一成不变,侧重点也并非依然停留在解决父母温饱的层面,而是与时俱进上升到了精神赡养与慰藉的层面,及时尽孝也并非公众潜意识中放弃自身发展,回家将自己禁锢在父母身边,禁锢在传统生活圈内,而是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与解读。单就“现代24孝”来看,不但在实现途径上借鉴了“带爸妈去旅游””带爸妈一起锻炼身体”的旅游健身等现代生活元素,还引入了“给妈妈做个面膜””教爸妈用微信”等潮流时尚,在尽孝方式上,也从之前子女单方面的“供奉式”尽孝,逐渐进化为陪伴型交互式尽孝。实际上就当下来看,相比传统的供奉式尽孝,这种以两代人共做一件事的方式尽孝,可能更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契合当下父辈们的身份特性和生活方式。

当然,社会中也不乏一些孝行存在,但大多却有些走形变味,不是被用商业手段包装过的“集体为父母洗脚”,就是在成人礼上“集体跪拜父母”,说实话,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被仪式化的极端的尽孝方式,不但与当下主流的价值观脱节相悖,难脱煽情作秀之嫌,还亵渎了孝行的本意与精神,可能更让孩子们觉得沉重难以接受。

总之,尽孝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形式,非要用一定的仪式感来标榜和彰显,尽孝也不是生活的枷锁,尽孝也不见得沉重,也可以很轻松,闲暇时的一句问候、一次饭后散步、一回促膝长谈、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点滴小事,这些都是尽孝的体现,快餐时代,我们不妨走慢点,等等父母。期待“现代24孝”发挥鲢鱼效应,唤醒公众那颗尘封已久的孝心。

“现代24孝”赞得多不如做得多

当人们谈到尽孝时,不会再要求子女卧冰求鲤、卖身葬父。若用古代二十四孝来要求现代人尽孝,恐怕也是痴人说梦。这当然不是说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淡化,而是这24个故事的背景不复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便不能真理解古代人们尽孝心的决心与努力。

而“现代24孝”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告诉了我们要如何尽孝。“教会爸妈玩数码”,让自己的爸妈学会如何使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开辟一条爸妈可以从网络上了解你生活的道路;“和爸妈一起照相”,让你的自拍照里加上爸妈的面孔,让你的手机里多留下一些欢乐的回忆……“现代24孝”切合了年轻人生活的实际,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已达到337.26万,转发量30万。

对于“现代24孝”,赞得多不如做得多。“现代24孝”里有一张图便是“现在给爸妈打个电话”。试问,有多人能做到马上就给爸妈打电话呢?又有多少人在看完这组图片后,只是鼠标轻轻一点,或点赞,或转发,或评论,对这“现代24孝”做一番感慨,想着下班了、下课了、忙完手上的活就给爸妈打个电话?我们总是想等待一个好时机向父母表达心中的情感,却不知父母也时常保持着等待的姿态,却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除了“点赞党”,网络上还有许多“键盘侠”。当母亲节来临时,这些“键盘侠”们便在微博、朋友圈里写满了“祝母亲节日快乐!”之类的祝福语。看是孝心满满,但你若问他,你的微博好友或是QQ、微信好友列表里是否有你的母亲,他便会羞愧地低下头。试问这样尽孝心,意义何在呢?打一个电话,亲口说一句真心的感谢、诚挚的祝福,远比在网络上大张旗鼓地“庆祝”母亲节要真诚得多。尽孝心不能光说不做,而发布在网络上的祝福,爸妈却看不到。这连“说”都达不到,充其量只能算是秀孝心。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急于冲锋陷阵,而往往把最亲的人抛在了脑后。对于“现代24孝”,赞得多不如做得多,我们不妨把它当做我们的行为准则,把尽孝融于生活的日常才是子女们应该做的。

 

【启示与思考】

相比卖身葬父、卧冰求鲤那些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这套网络图片对现代人来说更亲和有趣。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孝本该如此融化为日常,不提倡沉重得让人望而却步。随着网络热度增加,“现代二十四孝”仍在热传。用网友的话说,“追逐互联网的时代,别冷落了咱爸妈。””尽孝就是这么简单,放下事情,给爸妈打个电话。”

互联网时代,别冷落了爸妈。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笔者认为,“现代24孝”传递网络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给予肯定、宣传和提倡,并依靠广大网民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对于优化网络环境,鞭挞假丑恶,弘扬正能量,宣传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作用和实践意义。

它在告诉人们,孝其实是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尽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父母期待的并不多。人们总是告诉自己,等到什么时候,要怎么做,以便好好孝顺父母,这像是说给自己听的誓言。似乎,孝顺是需要有前提的,孝顺必须做一些所谓的事情才可以成立。事实是,孝顺从来不需要这么功利,孝顺可能只是一个陪伴动作,可能只是一次开口表达,可能只是一个关心眼神。与其总是在等待、总是在拖延,不如让孝顺成为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更频繁、更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现代社会更真实的孝,更可行的孝。

其实,孝本来就没有标准,之前的24孝也不过是24个给人启发的故事而已,现代24孝也不必上纲上线把它当成新标准。这些所谓的标准只是孝顺的常态化表现,只是孝顺的起点。能够做到这些算是一种孝,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孝顺是一种自觉和意识,是一种时刻的惦记和关心。虽然,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每个人在社会中打拼都不容易,但是孝顺是一种传统,是一个人善良的根基,也是一个人为人的根本,只有将孝顺沉淀为一种意识和自觉,表现为一种生活中的常态,孝道才能更加真实、自然地传承下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0/817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