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公考“被报名”敲响个人信息泄露警钟
2015年06月11日 10:03
【事件介绍】
甘肃高校学生“被报考”公务员个人信息谁盗用
5月17日,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通过网上招考报名系统报考2015年度甘肃省公务员,可当她提交申请时网页却弹出消息:“该身份证号已存在,请认真核对”。
“我以为自己填写有误,又填报了一遍,结果弹出的是同样信息。”填报两遍仍没有通过后,小杜开始有些着急,打电话向甘肃公务员考录办等咨询。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他人报了名。
“通过找回报名序号,我成功登录了报名系统考生页面,发现自己确实已经被冒名。”小杜越看越吃惊,发现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信息外,毕业院校、报考部门、户籍所在地等,都与她自己的不一致,但却依然“被报了名”。
小杜所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班里第一个报考公务员的,她个人信息被盗和“被报名”的消息,很快在班里“炸了锅”,不少同学陆续发现,自己也已经“被报名”。
“我们班有35人,有28人的个人信息被盗用,其中有的准备要报考,有的没有报考的打算。”小赵是班长,为了维护全体同学的利益,他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向附近的派出所报了案。
让不少学生惊讶的是,通过找回报名序号,他们发现,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
“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人员,请携带资料现场办理报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准备报考公务员,却因个人信息被盗而无法上网报名的学生感到十分焦急。对此,5月21日,甘肃省公务员考录办公室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建议信息被盗的学生尽快报案,并强调考录办定于6月1日—6月2日在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集中处理这类问题,请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人员携带相关资料前来现场办理报名手续。
按照《紧急通知》里的要求,6月1日,小琪一早就赶到了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不到一个小时,工作人员已经核对完她的申请信息,并帮她现场报了名。
“已经成功填报了,就差照片了。”记者见到小琪时,她十分开心。接下来通过网上缴费,她就能按时参加考试了。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2日,已经有18名考生在现场进行了申请确认,完成了重新报名。
“是谁盗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被盗用,网上无法按期报名,现场确认,又可重新获得报考机会。对于天水师院的20多名学生来说,可谓“悲喜交加”,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个疑问始终没有解开:“是谁盗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甘肃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处长薛立平介绍,往年也有考生信息被盗用,但是个别现象,今年接到的投诉电话却有六七个,“为了及时并最大限度保护考生权益,我们发了紧急通知,给个人信息被盗的考生一次到现场报考的机会。”
记者从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了解到,此次个人信息被盗的不止是天水师院的学生,还有其他学校毕业的往届生。
“不排除一些人恶意干扰报考秩序。”薛立平介绍,从公务员报考环节看,保密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如报考人员的电话,审核人员都看不到,经过专门报批程序后,从后台才能看到,“因此从我们这个地方泄露考生信息是不可能的。”
那么考生信息又是从哪里泄露,利用考生信息报名的人究竟要干什么呢?
采访中,一些学生表示,天水师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有一个微信群,为了方便核对,他们曾将个人信息在群里发布过。他们的个人信息是否因此集体“被盗”,没有人能说清。
甘肃省人力资源考试中心主任尚华介绍,在甘肃省公务员报名期间,每天都会通过网上公布报考部门、报考职位的报考人数,这一方便考生的措施,却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他们盗用别人的信息,来制造某一个岗位报名人数虚高的假象。
那些被盗用个人信息的考生,也这样认为。“盗用他人信息的人,并不是想直接冒名顶替,而是用他人信息报考与自己报考相同的部门和职位,这样就给其他考生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这一岗位报名的人很多,其他人报得少了,等于减轻了他的竞争压力。”小琪说。
然而,人还没有报名,信息就被盗用了。信息是何时被泄露的?通过何种途径盗用的?谁该为此事负责?此案还有待公安机关进一步侦破。
别让公考“被报名”钻了制度“漏洞”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虽然有明显的降温趋势,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就有所打折,尤其是某些热门岗位,报名考试的人数依然众多。为了减轻自己的竞争压力,于是,有的考生在报名人数上做起了手脚,他们冒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填报公务员,造成某职位报考人数偏高的假象,以吓退那些也有意向报考该岗位的考生,进而减少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
这种卑劣的做法,道德与否我们暂且不论,违法与否也暂且不谈。但是这其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却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系统唯一关键的信息就是身份证号码,只要身份证号码正确,即便报名的其他信息是胡编乱造的也能够审核通过。因为其他的信息要么是在考生入围面试,进入资格审查阶段才核实,要么是政治审查的时候才验证,这就给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钻漏洞的机会。毕竟他们只是为了推高岗位报名人数而已,至于审核过关之后缴不缴费,参不参加考试,他们压根儿不关心。
如果现行的公考报名审核程序不改进,此类事情难免会重演。此事若是发生在一个不参加公考的人身上,或许就是单纯的信息冒用问题。可是假如“被报名”的考生也要参加公务员考试,那事情就麻烦了,可能还会涉及到侵权。虽然主要的责任是盗用信息报名的不法分子,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这样的闹剧,其实官方也难逃责任。
在一个高度信息发达的社会,个人身份证信息被窃取风险是非常高的。一旦这些信息被窃取,别人就可以用你的信息进行公考报名。这种“被报名”的现象,一方面给广大的民众敲响了加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警钟;另一方面也给现在公考报名单一的审核机制以强烈的警醒:必须完善和改进审核程序,及时堵上制度设计的漏洞。
那么如何堵上公考“被报名”的漏洞呢?笔者认为,一则,必须改变身份证信息作为公考报名审核的单一凭证,可以辅以联网学历认证环节,拓宽信息审核渠道。二则,在报考人数适时公布上,官方本是出于惠及考生便利的考虑,但是却成为了一些人投机的空子,因此到底该不该公布报考人数信息,还值得深思。
考公务员“被报名”不只抹杀社会公平
“铁饭碗”仍然是广大考生追求的“香饽饽”,在现如今公务员福利全无,反腐零死角的今天,“考公热”、“考碗族”依然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而很多大学生也以考上公务员为荣。然而在这样的激流勇进中,竟然有人剑走偏锋,利用网报系统制造“猫腻”,不只抹杀了社会公平。
这样的“猫腻”隐藏在网上招考报名系统里,有人“冒名报考”。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报考2015年度甘肃省公务员,可当她提交申请时网页却弹出消息显示,“该身份证号已存在,请认真核对”。而这样的冒名报考竟然如此“专业”,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信息外,毕业院校、报考部门、户籍所在地等,都与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但却依然“被报了名”。这样的情况也不只一人,个人信息被悄无声息地盗用,而当事人却浑然不知,这样的“被报名”该向谁求解?
此次天水师范学院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依次开来,这次“被报名”并不是巧合,而是有人蓄意制造某一岗位报名人数虚高。以此假象来蛊惑人心,干扰报考考生正常的职位选择。
同时在“被报名”事件中暴露的考生信息泄露及盗用问题也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如何维护正常的报考秩序,严堵漏洞,如何更好的进行考生信息保密工作维护社会公平,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更要对此事予以查处,究竟谁是“被报考”的幕后黑手,哪个考生想走“偏路”,把这样的人从考生中揪出来,才是给社会一份公平,同时也是给公务员队伍一份更好的未来。
【启示与思考】
盗用他人信息报考公务员,指向性很明确,抬高报名人数,造成岗位“过热”假象,用数据吓退潜在竞争者,手法可谓卑劣。梳理整个事件,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学生信息是如何泄露并被不法者利用,二是公布报考人数等惠及考生的便利举措成了投机钻营的空子,如何疏堵需要深思。
要想杜绝类似恶意报考的行为,一方面要靠招考部门加大筛查和监督力度,对发现报名人数虚高的职位进行重点检查,另一方面,就是要堵住非法盗用个人信息的漏洞。一般被盗用的都是应届生或近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信息,是学校或教育部门出了“内鬼”,还是有人掌握或接触到了这些信息?这个漏洞如果不堵住,只靠对海量报名信息的筛选,无异于扬汤止沸。
要解决这类“被报名”问题,还要从系统建设和工作人员管理上入手。从技术上看,可以对同一IP地址重复报名进行追踪和限制,避免个别人利用他人信息报考的问题;从人员管理上看,要强化审核人员责任心,杜绝资格审查中“死扣”硬条件,却不仔细发现细微问题的错误导向。
个人信息被盗用引发的案件数不胜数,违法成本低是主要原因。所以,必须从法律上加大惩治力度,从制度上加强保密和监管,才能让信息“硕鼠”无机可乘。而公考也要完善机制体制,对恶意注册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轻易放过。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还考生一个公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1/8171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