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中女生与博导母亲合写论文,有没有“拼妈”?
2015年06月12日 09:23
【事件介绍】
高三女生与母亲合写论文获高招资格 其母为教授
湖北高三女生小张凭借论文等成绩,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近日有网友发现,论文第二作者疑是张同学母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教授证实,张同学确实是其女儿,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我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高三生与母合写论文获自招资格
网友发现,这篇题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艰深论文,第一作者是湖北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张同学,而论文第二作者则是中南财经政法一名吴姓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人疑似母女关系。
中南财大相关学院官网显示,吴教授曾围绕高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还主持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网友还发现,张同学已获得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考核资格,也就是说,通过了两校的初审。而两校自主招生简章中都有要求考生高中阶段要在省级以上报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作品的类似要求。
新京报记者查询中国知网发现,除在《鄱阳湖学刊》发表《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外,张同学和吴教授还在《学习月刊》上发表过《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
两篇论文均在今年2、3月发表,而2月底正是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今年招生简章的截止日期。
女儿写母亲改 称经得起检验
这是否意味着,高校教授母亲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女儿获得通过自主招生初审的便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教授回应称,张同学确实是其女儿,但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
“很多都是她自己想的,像引述、符号、思路拓展,我还是提供了一些帮助。”吴教授认为,即便没有自己的帮助,女儿应该也可以发表论文,因为他们是书香门第,在家学熏陶下,女儿“完全是个读书人,一天到晚在家看书。”
“我们完全按照自主招生简章走的,没有走任何门路。”吴教授表示,他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两篇论文是否是为了让张同学通过自主招生初审的“应景之作”,为何都在高三时才发表?
吴教授称,因为要有准备时间,所以都拖到女儿高三时发表出来,而他们也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主招生上,仍将高考当作头等大事。
《鄱阳湖学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一般在审稿时主要查看的是来稿质量和是否有抄袭,并不特别关注作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高三女与博导妈合发论文,又挑战大家的认知了
有些事物和知识,是不能混搭在一起的;有些研究项目和有没有写作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仅不能偷梁换柱,而且,也不能掩耳盗铃。因此,高三女生和自己具有博导学术水平的母亲合发论文,不是似乎有些不妥,而是绝对不可以。因为,其女儿只不过是一个高三学生,而不是一个随从其母亲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因为,其女儿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高中课程和研究项目方面两不误。如果是那样,这位博导母亲一定是为人类生下了一个天才的女儿。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吴宁博导:女儿学习成绩很优秀和有能力写学术文章能划等号吗?绝对不是的。而且这篇论文好像具有很特别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绝不是一篇极为普通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论文。从我们的认知来看,这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一个就读于紧张而又紧张的高三学生还有闲暇和母亲一起专心从事具有很高专业水平的理论研究,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而且,让人钦佩。
然而,这似乎有些难以令人置信。因为,吴宁的辩解很苍白,她说:“她有这个能力写文章。我们是书香世家,有家学渊源。孩子从小就读四书五经,受这方面熏陶,况且她成绩很优秀。”如果仅凭这些话语就让公众相信她的女儿不一般,而且是出类拨萃的天才。因为她女儿很好地继承了她的遗传基因,所以,她的女儿那是天资聪明。而且,她的女儿是超凡脱俗的学术研究高手。
然而,我们公众真的不知道有能力写文章和有能力深入进行某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且,书香世家也不是她女儿的一块遮羞布。然而,我们也实在不明白“有家学渊源”和有能力写出具有顶尖学术论文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非要把这些难以让人相信的东西生拉硬扯在一起,我们想让吴宁博导列出她女儿就读高三的课程与完成作业的精确时间。而且,要列出自己女儿与母亲共同完成学术论文的具体写作时间。也就是说,要有让公众相信的证据与理由。
再者,其女儿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名副其实的真才实学,还是其母亲蓄意拔苗助长的感情冲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按照通常惯例,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具有独立完成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水平。而第二作者,只不过是对该学术论文的写作提供过某些意见与建议。而且,充分表明了第一作者的学术虚心谨慎精神,以及学术严谨的良好学风。
然而,果真如此的话,吴宁博导的女儿也可以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了。而绝不是让其女儿委屈于高三学生的学术级别。
《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中曰:“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意思是,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吴宁女士作为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应当为人师表,并以其纯洁的社会公德为榜样,并以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德自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女儿。绝对不要做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只有吴宁女士做到清者自清,才能让她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尊敬她。否则,那是不可能的事。
《管子·权修》中曰:“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培养人。而培养人,不在于寄希望他们能谋得多大的官位,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对自己负责,是否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因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吴宁女士的女儿具有名副其实的真才实学能力与学术水平,而绝不是被其母亲越俎代庖的伪君子。而且,我们更不希望吴宁女士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其女儿谋取私利。因为,那绝不是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所应做的事情。
“女生与母亲合写论文获高招资格”透支教育公信力
又到一年高考季,为了挣得象牙塔的一纸“门票”,高三学子们无一不在忙着最后的备考与冲刺,但对湖北省高三女生小张来说,似乎倒可以大松一口气,因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核资格,换言之,也就是通过了两校的初审。然而,由于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是与教授母亲合力共著,竟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得公众质疑之声如潮。
面对公众的质疑与非议,护犊心切的母亲勇于直面记者的镜头澄清事实,揭露真相,以释众疑。这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表示,高三女生小张确实是其女儿,相关论文确实是女儿自己所写,自己只是参与修改而已。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当事者的“释疑说”自身本来就站不住脚,难以让人信服自圆其说。
首先,在公众的既定观念中,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校园尚且都是稀缺之事,更何况处于基层教育阶段的高中校园?更多的时候在硕士博士等教育阶段更为常见。如果说“发表学术论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众硕士生、博士生的“专利”,也毫不为过。高中生之所以甚少涉猎学术论文,不是因为自身能力受限,就是学习时间上不允许。据悉,这篇母女合写的论文题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是一篇质量颇高的艰深论文,从作者简介栏我们不难看出,小张不但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众所周知,高考是万千学子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学习任务本就繁重,加之时间紧张压力山大,即便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庭多年的文化熏陶,即便博览群书,让这位天之娇女天赋异禀,鹤立鸡群,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搞学术研究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艰深论文?退一步说,即便有这个时间也没这个精力,有这个精力,在紧张的备考冲刺面前,恐怕也分身乏术。坦白说,经过几年的专业课“修为”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一众硕士博士们都未必人人都能达到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准,更何况一个尚未迈入象牙塔大门的黄毛丫头?
其次,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新闻中隐藏着两大巧合与偶然,这也正是公众对艰深论文为高三女生独自担纲所写的疑惑之处。巧合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官网显示,这位合写论文的母亲是一位资深教授,曾围绕高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且主持了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巧的是,母亲毕生研究的项目课题恰好就是女儿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主题,母亲在学术期刊上多次发表的论文中心与女儿担纲的论文如出一辙。巧合之二,2月底是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当年招生简章的截止日期,而女儿这篇论文恰好是在今年2月发表,准确地说恰好在招生截止时间的特殊时间节点范围内。至于论文发表时间为何偏偏集中在高三时期,就像这位教授母亲所说,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需要长期的准备时间。对此我们禁不住想问,在高三学业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孩子是如何抽出时间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的?如果说这些因素尚且都是巧合,那不知教授早就发表过相关论文又作何解释?如此种种,确实令人费解,着实让人难以相信这些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巧合与偶然,也难怪公众质疑借以获得高招资格的论文,是母亲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为女儿赢得高招资格的“应景之作”。
表面上看,“母女合写论文获高招资格”完全是按照自主招生简章的流程在走,没有任何旁门左道可究,但无形中这位备受敬仰的教授却利用自身优势,助女儿搭上了一趟赢得高招资格的便车,对普通孩子而言,这不仅意味着高考起跑线上赤裸裸的抢跑,更意味着教育的不公与师德的失范,不但亵渎了教育的公平底色,更透支了教育公信力。如果为人师表者都尚且如此,又何谈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普通学子的人生又如何能够出彩?教育乃百年大计强国之本。之于教育,每个公民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本应躬身守卫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人人都像这位教授母亲一样,钻政策的空子,甘当“政策捡漏王”,那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又有谁人来守?
【启示与思考】
上阵父子兵,搞科研也不拒“母女情”。母女合写论文,原本应该是一段佳话,何以引来作假质疑?无非还是由于其中有着太多的巧合:其一,论文的选题恰好发挥了母亲的特长,吴宁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论文的选题恰属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二,论文恰好满足高校自主招生优先条件。由于论文的发表,使张某刚好符合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生简章中对报名学生“优先考虑”的要求;其三,论文发表的时间恰到好处。这篇论文和另一篇类似的论文,均在今年2、3月发表,而2月底正是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今年招生简章的截止日期。如此多的“恰好”,难免令人生疑:这一切都只是“巧合”,还是经过了精心的筹划?面对诸多疑问,有关部门不能沉默,要用铁的事实来为公众廓清迷雾。这样,一方面可以还母女以清白,另一方面也是维护高考公平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看一看张某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才能。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是解决争议的最好方式。吴某的女儿究竟能否写出如此深奥的学术论文,仅靠吴某的辩解是苍白的,只信公众的怀疑也是不公平的,只有权威部门作出公正的结论才能真正打消公众的疑虑。
自主招生事关高考公平,千万马虎不得,所以,教育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彻查此事,以正视听。另外,有关部门还需对高考制度“打补丁”,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才更有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2/817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