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2015年06月12日 11:08

 

1989年,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李大钊与现代化意识》。文中,我提出:“衡量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作用,应该考察其现代化意识之强弱,考察其对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贡献之大小。”1991年,我在《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现代化》中又说:“从社会现代化角度衡量历史人物、政党及各种群体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作用原理的具体化。”至今,我认为,从这个角度研究历史人物还是很有意义的,是深入研究的一个途径。可惜,我那篇文章没有写好,只写了李大钊现代化意识的载体,即现代化思想、观点,而没有对李大钊的现代化意识做出应有的概括,并分析其强弱。同时,用观点上的贡献,代替了实践上的贡献。总之,那篇文章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本文是要考察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而要说明这种贡献,还需从其现代化意识谈起。

什么是现代化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因而对物质的发展进程能够起巨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社会现代化过程必然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这就是现代化意识。反过来说,现代化意识是符合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意识。人们的现代化意识从客观现实中导引出现代化概念、思想、观点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意识的特性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开放性。这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就不能只看自己和眼前,不能持封闭的态度,而要放得开,看得远。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要以民族、国家为基点,因而又必须是自立的、自信的、自强的。

——进取性。这就是要努力向前,不断进步,有所作为。社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要经过非常曲折的过程,所以人们必须毫不懈怠,一往无前,夺取胜利。进取以参与和务实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勤恳恳工作,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创新性。这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立于时代前沿。社会现代化是一项除旧布新的事业,所以人们不能安于现状,抱残守缺,保律守令,毫无创见,而应勇于接受新鲜观念和事物,大胆否定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陈旧观念和事物,以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人们的现代化意识之强弱,直接关系着社会现代化事业。但是,有较强的现代化意识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观点都能完全符合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因为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极端复杂,人们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这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是不应忽视的。

我在《李大钊与现代化意识》中的结论是:“李大钊的现代化意识应该说比较强。”强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综观李大钊的文章,反映出一种较强的开放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封闭和开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不能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能不能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和思想。李大钊无论是作为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都不是封闭地思考问题,而能从世界的角度,从未来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在著名的《青春》一文中,他从世界的角度,看到当时的中国极端贫困落后,处于“衰敝”状态,故“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①。他确信,“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复其膏腴矣”②。李大钊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无论现在如何艰苦,未来总是美好的。为了改造中国必须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救治方案,在这方面李大钊的眼光也是开放的。他放眼世界,先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后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力求把它们作为指导中国改造的精神武器。由于李大钊既能把眼界放开,从世界看中国,又能立足于中国,从中国看世界,所以有很突出的自立、自信、自强意识。

第二,综观李大钊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进取意识。李大钊说得好:“吾人是开辟道路的,是乘在这时的列车的机关车上,作为他的主动力,向前迈进他的行程,增辟他的径路的,不是笼着手,背着身,立在旁观的地位,自处于时的运转之外的。我们要改变这误谬的时的观念,改变这随着他产生的误谬的历史观、人生观,要回过头来顺着向未来发展的大自然大实在的方面昂头迈进,变逆退的为顺进的,变静止的为行动的。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兴奋鼓舞的历史观、乐天努力的人生观。”③他多次批评那种对人生、对现实的悲观态度,指出这对自己、对国家都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如此,中国就没有希望了。当然,道路是不平坦的,但“无论如何,应当上前进去,用了我们底全力,去创造一种快乐的世界,不要悲观,应当乐观”④。

第三,综观李大钊的文章,反保守、重开拓是非常鲜明的。他说过:“古今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⑤他认为:“时代是最惨酷的东西,时代的落伍者是最可怜的人。”⑥怀古的思想必须打破,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也不可要。“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要利用现在的生活,而加创造”⑦。这种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保守,不固执,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先是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发现它的弊病时,就毅然放弃;当十月革命的炮声传来之后,又认真进行研究,并最早接受了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

以上几点,反映出李大钊确有较强的现代化的意识。正是这种较强的现代化意识,才使李大钊一生都为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而奋斗。也正是这种较强的现代化意识,才导引出李大钊的一系列现代化思想、观点。我在《李大钊与现代化意识》中,列举了他的民主、自由、法制、伦理道德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的现代化思想,说明其所做贡献,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这里不再复述。但有两点,仍需强调一下。第一,他的现代化思想、观点,对指导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它的主体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统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体系的,但在李大钊生活的年代里,已由许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探索。作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也积极参与了这种探索。他的关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观点、关于农民在民主革命中重要作用的观点、关于经过民主革命力争社会主义前途的观点,等等,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探索,都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见解。第二,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勾画了蓝图。社会现代化是社会整体即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现代化。它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变革过程,始于封建社会末期,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相继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臻于完善。中国由于外国侵略造成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只能经过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对于李大钊来说,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方面,李大钊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观点。他除了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固有的特征外,还针对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就有关社会主义社会若干重要问题,诸如民主问题、自由问题、竞争问题、精神生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看法,可谓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有意义的。如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多数人是穷的,少数人是富的,而“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照这样看来,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⑧。又如他在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问题时,则很明确指出:“经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底下,那里有劳动者的自由,只有少数资本家的自由。”我们改造现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寻快乐的,不是向那穷苦不自由的地方去”⑨。

 

李大钊的这些现代化思想、观点,无疑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但并不是全部。正如列宁在《选举总结》中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们的言语,而是根据他们的行动”。这就是说,在考察历史人物的现代化意识以及由此导引出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还要考察这个历史人物在实践上是怎样为社会现代化而工作的。如果一个历史人物只是在口头上或文字上讲了一些现代化的观点,而在实践上却不能为社会现代化尽力工作,那就很难说他对社会现代化做出了什么大的贡献。只有既分析历史人物的意识以及思想、观点,又分析实践,才能全面判断其对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这个过程明显地呈现出两个大的阶段:1840年到1949年,是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阶段;1949年至今,是主动社会现代化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日益加深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并不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现代化,而由于其侵略造成在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不以侵略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样,中国就开始进人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但是,这种社会现代化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力量的箝制和抵御。既有不愿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外国侵略势力,也有害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中国封建势力。所以,被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极其缓慢,步履艰难,终究摆脱不了贫困、落后、挨打、受辱的境地。显然,在中国,要实现社会现代化,第一步是变被动为主动。

李大钊进行政治活动的年代,主要是辛亥革命后到1927年他牺牲之前。这段时间,是中国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重要转折期。这是因为:第一,辛亥革命一役虽然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大步,但革命后人们的情绪却处于低落状态。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介的五四运动,为先进分子增强现代化意识,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新的道路。随后兴起的国民革命,重新打开革命局面,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第二,引进和传播了现代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影响,开始在社会政治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为其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历史任务打下基础。第三,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合作,以武装斗争形式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是实现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而夺取政权的再尝试。在这个重要转折期,李大钊从实践上对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所做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进和传播现代化意识形态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并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精英。

马克思主义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迄今为止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最高表现。20世纪初,当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代和中国社会制度变革未果而出现消沉的形势下,李大钊研究了指导俄国社会变革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对比了西方众多的学说,认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毅然抛弃民主主义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指出,Bolshevism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他确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⑩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社会改造的实践中,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头等贡献。因为在中国,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以至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说得对:“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没有精神上的主动就没有实践上的主动,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没有中国社会进步。

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就积极在社会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宣传中,他强调一定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1919年,他在同胡适进行“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时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11 1920年,他在一篇讲演稿中又说到,现在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渐有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趋向“此倾向固吾辈所宜知,然各国所有的特色亦岂可忽略”12。1924年,他再次明确指出:“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详细一点说,就是依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13李大钊强调的这种原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如果不与实际结合,就不能成功。虽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主要是毛泽东、邓小平完成的,但李大钊作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首倡此原则,开了个好头,实在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突出贡献。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鉴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意识,有改造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决心,有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奉献精神。这个群体是时代的精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对推动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如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何孟雄、张太雷等,都曾经从李大钊的文章、讲演中或与李大钊共事中受到教益。1919年,李大钊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比较准确而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早的教材。随后,他发表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以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讲演,都在社会上发生很大影响。同时,他与许多社团、青年接触频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如1919年9月21日,即天津觉悟社成立的第5天,李大钊应该社邀请,到天津给予指导。上午,李大钊做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下午与觉悟社成员座谈。对于觉悟社打破封建隔阂,男女同学合作,组织起来的做法,李大钊表示赞许,并嘱咐他们要好好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上的文章,提醒他们注意进行学术分类研究。李大钊的讲话,给觉悟社社员以极大的鼓舞,对觉悟社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社员谌小岑在后来写的《五四运动中产生的天津觉悟社》一文中回忆:“他走后,我们都传诵了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特别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战后之妇人问题》这三篇,后来又读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大家第一次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接触到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先生那次来‘觉悟社’,使多数社员都同他发生了关系,也就是通过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批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领头人。李大钊在中国培育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这也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大贡献。

 

第二,创建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其在政治领域中占有一定地位创造条件而努力。

近代中国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政党,但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前,能够称得上现代化政党的只有中国国民党。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前,曾努力奋斗以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并立下了大功。然而,辛亥革命后,这个党开始涣散了,有些成员蜕变了,许多成员消沉了。这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国民党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天生的弱点,使之不能完成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所以,这个任务只能由别的阶级来完成。在当时,只有刚刚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是比资产阶级更先进的阶级。这个代表新的现代化生产力,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是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阶级。当然,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于是中国共产党就应运而生了。

创建一个现代化政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客观条件之外,还必须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作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承担起这个艰巨任务,他与陈独秀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积极组织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工人建立联系并进而开展工人运动。不仅如此,李大钊还做了许多组织方面的准备工作。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派出由维经斯基、杨明斋等组成的俄共党员小组到达北京。李大钊与他们多次接触,表示赞同他们关于建立共产党的意见,并向他们说明陈独秀在上海联络的人多,比北京力量强,建议他们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谈。维经斯基等人走后,李大钊加强了这方面工作。是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10月,李大钊在北京也建立了相同的组织。11月,出版了《劳动音》,并组织了青年团。同时,李大钊还帮助其他一些地区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在此基础上,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李大钊对于在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共产党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他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认为中国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要有团体的训练和民众的运动。他说:“我们的社会腐败到这个样子,终天口说改革,实际上的改革,半点没有。这总因为我们团体的训练不充足,不能表现民众的势力,而从事革新的运动。”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组织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中国谈各种社会主义的都有人了,最近谈Communism的也不少了,但是还没有强固精密的组织产生出来。各国的C派朋友,有团体组织的很多,方在跃跃欲试,更有第三国际为之中枢,将来活动的势力,必定一天比一天扩大,中国C派的朋友,哪好不赶快组织一个大团体以与各国C派朋友相呼应呢?”李大钊确信,有了这样的组织,“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14。李大钊这一预见的科学性,已为70多年的历史所证明。同时,李大钊也认为,建立共产党组织,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他非常赞赏列宁、布哈林等人在理论上的造诣。可惜,这种见解不但没有被他的同事们重视,而且他以及与他有相同看法的人,反被说成是“讲学的知识者”,这是极不公平的。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在社会上并没有被人们所注意。因此,要在群众中发生较大影响,在政治领域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从事大量工作。这就是说,必须大力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加强联合国民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没有在中央负责全党的工作,但在促成和发展国共合作中,在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中,给广大群众以深刻的印象,为提高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方面的情况,在下个问题中还要涉及,这里就不多说了。

建立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为其创建和初期发展所做的努力,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三,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1924年,国共两党所以能建立起合作关系,一方面是由于孙中山立意吸收新的革命力量,改组国民党,重新发动革命斗争;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单凭无产阶级的力量难于完成革命任务,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当中国共产党做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之后,李大钊除在共产党内做了许多统一思想的工作之外,主要任务是同孙中山接触,帮助孙中山确定改组国民党的纲领和方针。在此期间,李大钊不辞劳苦,频繁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做了大量的解释、说服工作和改组国民党的具体筹备工作,对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李大钊之所以主要担负这方面的任务,是因为他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在共产党员中年龄较大,有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同孙中山和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打交道最适宜。

国共合作实现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这种合作,以推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这时期,李大钊负责北方工作。他认识到,没有国共合作的巩固和发展,要想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北京及北方地区开展革命运动,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他首先注意加强北方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国民党领导机构的作用,以巩固国共合作的组织基础。1924年4月,李大钊与丁惟汾、王法勤等一起,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领导北京、山东、河南等15个省市的工作。当时,这些地方根本没有国民党的组织,或者只在上层人士中有几个党员。李大钊指派共产党员于方舟、于树德等到各地帮助建立基层组织,扩大党员队伍。经过努力,到1925年10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所属各地党员总数已达1.4万多人。如北京市党部的党员,就由1000余人发展到2000人。李大钊还十分注意团结国民党领导人,与他们共同协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1925年到1926年期间,北京开展的各项大的群众运动,都由国民党出面领导,加人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则积极参加,分头负责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了国共合作的优越性。同时,李大钊还大力开展北方工农运动,以巩固国共合作的群众基础。1924年10月,李大钊利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有利形势,使北方的工人运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到1926年,在直、鲁、晋、热、察等省内已有农民协会会员2万人左右。另外,李大钊也加强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工作,以巩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这些,对国共合作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巩固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时常受到国民党中的右派分子的破坏和干扰。因此,李大钊与国民党左派一道,同右派分子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在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李大钊强调:“不管是列宁主义信徒,中山主义信徒,应该紧紧的联合起来!”15

应该说,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得比较好,对右派斗争也比较有力,所以革命运动发展比较快。从1925年到1926年,在北京开展的群众斗争——国民会议运动、“五卅”反帝斗争、关税自主运动、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连续不断,日趋高涨,给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极其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有力地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这一切,都是与李大钊的工作分不开的。

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的第一次合作,旨在推翻妨碍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李大钊为此而立下的功劳,是他一生中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的历史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为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献出了生命。

李大钊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始终不辞劳苦,不畏艰难而努力工作。他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他的自觉性非常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总要尽力把工作搞好。如到1927年初,在国民党的许多领导人纷纷南下,国民党中央与在北京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已基本断绝联系的情况下,李大钊仍然靠借贷维持国民党在京组织的日常工作。

李大钊对于工作的这种态度,是因为他有着一个革命的人生观。李大钊的崇高理想是在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这个理想,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毫不畏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壮丽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16 1926年“三一八”运动之后,军阀张作霖加紧迫害革命者,北京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很多人劝李大钊到南方去,党也做了调动他工作的安排。但他只是帮助其他同志撤退,而自己却坚持留下,开展地下斗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在狱中,不管敌人怎样折磨,他都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他写的“供词”,明确申述自己的革命志向、革命主张,并舍己为人尽力掩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拒绝了劫狱的计划。4月28日,李大钊昂首走上绞刑架,面不更色,从容就义,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李大钊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永远萦回、普照中国大地,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而继续奋斗。

总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应该说,李大钊是一个对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有很大功劳的历史人物,是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重要转折期的、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影响发展方向的关键性历史人物。李大钊进行政治活动的年代,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没有李大钊等在当时的努力,就没有今天。这就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常会忆起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功绩的原因。可惜,他牺牲得过早,没有能把他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然其贡献会更大。

本文没有什么新的材料,只是换了个考察角度,把早巳不在世的历史人物的功绩用历史的连续性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期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有所帮助。

注:

①②⑤⑩ 《李大钊文集》上册,第200、202、447、603页,人民出版1984年版。

③④⑥⑦⑧⑨11 12 13 14 15 16 《李大钊文集》下册,第668、634、104、512、670、672、34、429、711、444、846、118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原载《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李大钊研究论文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2/817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