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互联网+”切莫丢下“银发族”
2015年06月16日 09:35
【事件介绍】
移动支付成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拦路虎
随着“互联网+”概念推广,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项目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网上理财、网上购物、手机打车……生活越来越便捷。但对于广大中老年人来说,“互联网+”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难以分享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个别老人能够使用微信聊天等,不过对注册网银、使用U盾、连接WIFI、绑定银行卡等移动支付,银发一族还是难以接受,也无从下手。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让银发族不被“互联网+”抛弃,除了家人要做好引导外,社会、社区以及移动互联产业本身也要给予“银发族”相应的帮助。
“一开始儿子是教了我怎么使用的,可是转过头我自己操作又有很多地方搞不清楚……他工作很忙,早出晚归,我也不好老去问他。”
老人“触网”最多打电话、发微信,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几乎所有老人都摇头,谈此色变:“实在是不敢用,怕被骗啊!”
“现在用智能手机还是担惊受怕的,总觉得按错一个键就会出问题,屏幕上好多看不懂名字的软件都不敢点开。”有市民希望智能手机能多为中老年人考虑,在操作上设计得更加简便。
喜:81岁“潮爷爷”玩微信谈暖男
81岁,会用智能机,能玩转微信,家住天河公园旁的赵爷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潮”。听闻要采访,他爽快地答应,还和记者互加微信。聊着聊着他要去天河公园健身了,手机屏幕上闪过几个好玩的表情,“不如你来公园看看,我们好几个老人都会用手机。”
赵爷爷的新潮让人惊叹,其改变是从1年前“触网”开始的。
这几年,赵爷爷看到很多年轻人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放,他十分好奇,到底手机有什么那么吸引人?去年5月,儿子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教他打电话、发信息,还给手机装了微信,慢慢地,赵爷爷就体会到了网络的妙处。赵爷爷的女儿是一名导游,经常带团在各国跑,经常担心父亲有没有照顾好自己。得知女儿的心思后,赵爷爷有次做完午餐,就马上拍张照片发给女儿。“我女儿很快就回了笑脸,我知道她放心了。”赵爷爷笑着说,从那以后,他就经常用手机给女儿报平安。
“暖男、宅男、电商,哈,这些新词都难不倒我”,很多新潮的网络词汇不时从赵爷爷的口中迸出。
忧:老人在网银面前败下阵来
每当定期存款到期日,家住广州大道北65岁的陈阿姨就会早早出门,揣着存折,赶在8点前来到家附近的银行门口排队。陈阿姨发现以往火爆的队伍,现在来排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排在队伍前面的都是银发一族。
“听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理财产品,用网银来操作存款。那个买完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老年人还是觉得到银行办心里踏实”。陈阿姨说,有时家里有事来晚了,排队的人多了,要等上1个多小时,这时她还是有点羡慕能够直接在网上理财的年轻人。
建设银行同和支行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老年客户别说上网理财,很多人连银行卡、ATM机都不会用,要想让这部分群体接受互联网金融的虚拟世界,并不是容易的事。
不仅如此,陈阿姨说,淘宝、海淘、滴滴打车等软件她也听说过,但这些软件的使用一般都要与移动支付挂钩,“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而且担心有风险,都不敢用”。除了银行理财外,像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等,陈阿姨都不能在网上搞定,只能到现场办理。
三只拦路虎
一虎:子女“不耐烦”
“不少长者都曾经跟我们诉说过苦恼:子女有孝心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但很多功能都不会用,往往向子女请教几次后,常遇到不耐烦的情况,长者们就不好意思继续问了。”海珠区海幢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廖姑娘告诉记者,常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活动的长者当中,有类似苦恼的就不少。一些长者拿着价值几千元的手机,却只会打电话和简单拍照。
记者在多个街道和社区走访了解到,上述情况在65岁的长者当中十分普遍,超过七成的受访长者(60岁以上)都表示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但大部分长者都表示不敢向子女咨询。
“一开始儿子是教了我怎么使用的,可是转过头我自己操作又有很多地方搞不清楚……他工作很忙,早出晚归,我也不好老去问他”。街坊曾姨说,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她一直“蒙查查”。有时候老同学老同事聚会,大家拿出手机互相切磋一下,渐渐才学会了一些基本功能。她一直十分羡慕那些会用手机上网的同学,“我知道手机上网有很多‘着数’,吃饭购物可以团购打折,打车又有优惠,还有挂号的功能也很方便,所以一直很想学会”。
二虎:恐惧移动支付
记者在公园、社区采访了解到,大部分老人用的手机是市场上卖的“老人机”,并无接入网络功能,其中70岁以上老人的视力、听力都下降,手指不甚灵敏,对需要灵活的手脑并用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都没有太大热情。
77岁的赵爷爷在荔湾公园受访时说,由于年轻时学的是“拉丁化”老式汉语拼音,跟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不一样,他就没有办法使用拼音输入法,除了打电话,所有手机功能他一概不懂。
另外,记性差也是使用这些数码产品的一大难题。李爷爷和他老伴闹过笑话,两个人在打完电话后都忘记挂电话,让电话一直处于通话状态长达9个小时,闹得两人哭笑不得。
记者发现像滴滴打车、淘宝、海淘、京东等软件的使用一般都要与移动支付挂钩,但绝大部分老人“触网”最多打电话、发微信,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几乎所有老人都摇头,谈此色变:“实在是不敢用,怕被骗啊!”
三虎:智能手机太复杂
除了自学费劲、社会协助不够外,手机硬件和软件对“银发族”也并不友好。从去年起,55岁的孙先生将自己的翻盖手机“鸟枪换炮”,换成了女儿“淘汰”的苹果4S手机。
但问题随之而来:“划屏”是智能手机操作的基本动作,但老孙总是不得要领,一不小心就用力过猛,屏幕反倒纹丝不动。“手指显得很笨拙,怎么按都动不了。”而且,“字太小了,要眯着眼睛才看得到。”
听说使用移动网络上网一旦超量容易产生额外费用,老孙索性关闭了移动网络。
不过,一年下来,虽然称不上“玩转”智能手机,但对基本功能像拍照、听音乐、微信聊天他都不在话下,还不时在朋友圈里晒出游的照片,让同伴好生羡慕。
68岁的孤寡老人李姨则没那么幸运,她去年年底也“赶时髦”买了台智能手机,然而让李姨没想到的是,对她来说手机说明书根本不管用,开机后如何操作她一头雾水。李姨只好带着手机回到专卖店问售货员操作方法,对方却不再搭理她了。无奈,李姨只能重新用起旧手机。
“现在用智能手机还是担惊受怕的,总觉得按错一个键就会出问题,屏幕上好多看不懂名字的软件都不敢点开。”孙先生坦言,希望智能手机能多为中老年人考虑,在操作上设计得更加简便。
网络时代,谁来扶老人一把
十几年前互联网开始兴起,老人便陷入了脱离互联网的危机,如今移动互联网再次兴起,融入到现代社会挂号、买票、打车的方方面面,老人与互联网之间仍有着厚厚的隔膜,生活上的不便越发明显。在年轻人用手机几秒就完成转账时,老人们还在银行窗口前苦苦排队数小时。当人们用打车软件轻松叫车时,一辆辆的出租车却从挥手的老人身边远去。
老年人接受新网络时代依然有难度,科技给公众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忽视了这一群体。为老人保留一些慢节奏、浅理解、易办事的传统生活空间,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很多。去年年底,全国老龄办等24个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燃气、电信、邮政甚至银行均要开设老人窗口,但记者发现此意见并未完全落实。
想转个账:去银行苦等一小时
在深圳百仕达小区附近的一家银行内,正是业务高峰期,坐在轮候椅上的人们八成都是老人。68岁的杨阿姨不断看着手表,因为她的前面还有14个人,再过一个多小时,她就得回家给儿子做饭了,如果还办不完业务,就只能下午再来。
杨阿姨说,这次来银行办理的业务是给一个远方亲戚汇钱,不过她不想让儿子知道,虽然儿子用手机很快就能搞定。“我只用存折,以前在ATM机上用过,输错过几次,就不敢用了。”杨阿姨说,自己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给别人寄过一次钱,后来因记性不好,又忘记了使用方法,所以也不敢再给银行工作人员添麻烦。
这里银行只开设了两个现金业务窗口,业务办起来也并不是很快。杨阿姨坐了半个小时,腰腿也有点酸,出去活动一会才又回来等,一小时后她终于给亲戚汇去了3万元。
王洁是这家银行的大堂经理,她表示,银行已经要求他们在遇到老人时要主动上前询问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需要用ATM机,也要保证有工作人员在旁边。“不过老人不喜欢用取款机,而更愿意去柜台办业务。有时候看到他们等得很急,但也没有办法。”
想去看病:不会预约只能排队
在深圳市中医院,住在福田区的56岁的罗阿姨,因为腰腿不舒服,来这里看风湿门诊,子女并没有陪在身边,她一人慢慢排着队。
罗阿姨曾经试过电话预约,但是基本上都非常难预约到。女儿曾经教她使用一款手机软件预约,但是自己也始终没有学会,因为手指太抖,使用智能手机往往按键按不到位置。所以每次网络预约,都是女儿替她代劳,但是罗阿姨有时候也不愿意耽误女儿的时间,所以会自己来医院。
在该院门诊部的一、二楼均设有两个“优先窗口”,写明“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优先。另外,持老人证在其他窗口也依然可以优先挂号。不过其他老年人也都排着队,罗阿姨只能跟在后面慢慢等。
罗阿姨最终拿到了上午最后几个号。“这算幸运的,有时来得晚根本拿不到号,专家号就那么几个,很难拿到。
罗阿姨也尝试用过一些医院的自助终端预约机,但是她发现医院里也没有多少人会去用,也没有工作人员上来教她怎么用。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这里的挂号处设有专门的老人优待窗口,但优待窗口前也排着很多年轻人,而一些老年人却在另外的窗口排着长队。老年优待窗口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想学上网:眼力记忆力都不够用了
其实老年人在面对网络对生活的冲击时,显得非常无助,他们此时在心理上更需要旁人的帮助。深圳市罗湖区公安局第二接待大厅与一家老人日托机构都在同一栋楼,由于这个大厅每天发放400个号,很多老人不会网上预约又拿不到号,不少老人都会前往这家日托中心咨询怎么去网络预约。
但是现实中,让老人真正学会使用互联网又是非常艰难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会使用互联网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老年大学学习,老年大学的电脑班普遍都没有书法、文艺班火热,老人们报名电脑班一开始会非常踊跃,但是之后留下来的却很少。
杨蒋银是华龄日托服务中心电脑班的教师,他说:“他们开的电脑班报名时会有20多个老人,但是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五六个。”主要原因在于老人的眼睛和记忆力都不够用,学习电脑已经相当困难,今天教的,明天就忘了。
产品可以更“傻瓜”
互联网技术的一些细节依然可以再改善,比如通过放大手机的字号,让老年人能够使用手机;通过让电脑和互联网产品有读屏功能,让老人易接触并明白理解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模式,同时“傻瓜”化一些产品的操作模式,让老人可以轻松上手,不再对科技产生恐惧。
“互联网+”不应落下白发族
截至去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接近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5%,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这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其实,围绕银发族,互联网可以“加”的产业众多,生活性服务业、养老产业、老年人医疗保健等都大有可为,只是一些现实因素阻碍了白发族触网的脚步。居家休闲,一些智能电器功能复杂、操作繁琐,老年人尤其是文化不高的老年人很难掌握;生病就医,微信挂号、网络预约等方便快捷的新方式对老年人来说却“麻烦”得很。随着基本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如何让老年人享受到实用互联网产品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在“互联网+”时代,要消除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恐惧感,让他们参与到“互联网+”的潮流中来,其实还是有很多渠道的,有些网友手绘了上网教程、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网络工具,有些商家开发了一些操作简便的应用。与此同时,相关产业行业也要利用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资本,实实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比如,通过大数据挖掘,准确捕捉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推广线上线下互动,对老年人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行引导,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便捷的养老服务;鼓励专业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加强与社区服务企业的合作,推进服务网络建设进社区,逐步形成医疗保健上门服务等。
【启示与思考】
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关注老年人面前的“数码鸿沟”,帮助他们提高互联网时代里的生活质量,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公共议题。
客观来看,有的老人确已没有能力学习使用互联网;有的即使能有部分能力,但因生理上不可逆的规律,要学习使用数码产品,确实存在记忆力退化、视力不佳等现实困难:手机屏幕字太小看不清、刚给网银设密码转头就忘了……不过,有能力的老年人还是应当破除对互联网的恐惧,学不学得会倒是其次,有接受新事物的主动意愿,是适应“网络化生存”的第一步。
老年人愿意学了,之后呢?首先,子女应成为老人的“数码老师”,想想自己牙牙学语时父母是多么的耐心,是不是长大了也该如此对待父母,教他们使用电脑、手机呢?很多老年人其实对这些“新鲜玩意”充满好奇,但往往是害怕子女不耐烦,干脆不学不用。在这方面,子女应该更主动一些,耐心一些。
其次,社会力量也该及时介入。比如广州一些社区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海珠区瑞宝街就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设相关课程,受到了社区内长者的热捧。这一模式,应大力推广。
再次,在很多已经“互联网+”的领域里,还要记得留一个入口,别忘了社会中还有很多群体不会使用互联网,或者没有上网的条件。虽然互联网是未来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变革就得一步到位,更不应该成为一种强制和胁迫——不上网,就得承受生活质量降低的代价。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未必要不留余地地全面“互联网化”。老年人看病,来到医院却发现网上挂号早已挂满了;招手打车,一辆一辆的士空着却不停车,原来都是被打车软件“抢单”了……在看到互联网给一些人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我们万万不能忽视可能还有一些人却因此遭遇了更多不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银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老龄化现象更早出现,结合互联网的“银发经济”也更早起步。比如日本一家网络运营商就以老年人为主要客户,推出从网络入户到电脑设定等一条龙服务,并定期回访解答老年用户疑问;不久前,苹果公司和IBM签署协议,联手为日本老年人开发特别版iPad,不仅界面更简单、文字更大,还预装APP涵盖医药管理、健康饮食等领域,经过重新设计的视频通话可直接联通其家人和看护人员。有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成为日本网购的主力军,其网购消费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以此看来,只要商家用心培育,“互联网+银发”产业前景非常可观。
归根结底,技术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但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全社会,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美好。“互联网+”蔚然成风,也应进一步吹进老年人的生活,让“互联网+银发”惠及老年人群体,让社会更加温情有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6/8178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