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期待“无人超市”成培育社会诚信载体
2015年06月18日 11:02
【事件介绍】
无人超市试营业24小时引争议 被指设“道德陷阱”
超市无人收银,也无人售货,东西随便拿,付款与否悉听尊便……这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出现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全时24小时便利店”里真实的一幕。这家店推出的这次顾客24小时“自助购物”试营业活动,实际上是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在北京、杭州两地组织的一场标榜“公众诚信”的测试活动。活动结束没两天,就引来各方关注和质疑,有网友称用一场测试来反映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显然有失偏颇;也有声音称,这场测试本身只是为了商业炒作,是在给国人挖“道德陷阱”。
无人超市里曾挂有“6·6信用日”海报
10日下午记者来到测试地点—位于北京站万豪中心一楼的全时便利店,一位女店员透露,试营业那天店内只是多了一些标有“6·6信用日”的海报,其他的如商品布局、货品种类等均没有任何变化。记者看到,这个店面积约40平方米,店内陈设的商品与一般24小时便利店没有差异,分为书报杂志区、货架零食区、冷柜饮料区、收银台旁边是熟食区。关于当天“信用日”的海报已被撤下。几名店员证实,便利店曾在6月6日进行过无人超市的试营业,但仅此这一天,从7日起就恢复正常营业。
3名女性没有付钱直接拿走贵重物品
据称,6月6日试营业活动当天,有30多名顾客进出购物,大多数人顺利找到商品二维码刷卡结账,或者支付现金。但也发现有3名女性没付钱直接拿走贵重物品,还有人进门拍了10块钱,往返多次拿走了昂贵的烟酒。
一位女店员介绍,该店为顾客付款创造了较为方便的条件。比如货架旁边有一个二维码,便于顾客扫码支付。当天他们在超市仓库里,主要工作是监控店面,以及对货架里的商品进行补货。至于商品购买情况、是否存在未付款,以及差价由谁来弥补等更多的细节,“全时”方面拒绝透露更多。
主办方留有视频资料 摄像头开启用意何在
记者还了解到,对此次活动争议较大的另一个焦点是主办方该不该给消费者的结账或“跑单”行为录像。据了解,全时超市内原用于安保的监控录像照常开启,在活动期间并没有关闭。那些“跑单”的消费者应该已经全部被“摄下”。
对此,主办负责人承诺留下的影像资料不会对外作为商业应用。“我们已经披露的影像资料里除了与对方签订了影像使用权协议,其余的人都是脸部打了马赛克,这些影像资料只是作为内部存留,不会作为任何商业用途。”
北京柴付律师事务所夏翔律师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公共领域摄像安装的主体、范围、程序、监管及摄像档案的管理”在我国是尚需弥补的法律空白。
夏翔指出,商店属于公共场所,对于顾客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商店安装监控设备的行为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使用监控设备必须做到“合理使用”。安装监控录像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维护安全、秩序的需要。监视顾客的日常行为,不应当成为安装此类设备的目的。商店安装监控设备应当将具体位置以及监控的范围明示给顾客,以保证顾客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受到的监控情况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商店对于监控录像所采集到的声像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秘密、隐私保护等法律规定。必须确保其不会对顾客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合法权利构成侵害。商店为了安全保障可以合理保存的监控录像,但不应交给无关的组织或个人,或用作其他目的。
夏翔认为“无人超市”活动的举办者,并无权利在公共场所设立监控设备,无权出于测试的目的使用监控设备收集公民的信息,亦无权保存监控录像。如构成侵权的,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主办方表示举办活动是希望推广无人收银模式
近日,记者从主办方蚂蚁金服公司旗下的芝麻信用方面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当天在杭州华润万家超市同时进行的这次活动统计表明,顾客自动付款率达到82%。据主办方一位胡总经理介绍,“无人超市”的实验只有短短的一天,但“通过这次实验,主办方对中国的信用社会更加有信心”。这位负责人说,自助结账的方式在不少国家的超市里已经很常见。大超市里都配备自助结账终端机,顾客可以自行结账离开,不用到人工收银台排队。这样的模式既方便了顾客结账,节省时间,也减少了超市的人力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正尝试与一些商超品牌接洽,举办这次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尝试把这种无人收银模式在国内的超市里推广应用。
当天,新浪网发起的一项有11049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73.8%网友觉得无人超市在中国不可行;赞同无人超市的不足10%;87.7%网友表示会如实结账。此外,如何看待少付款或者不付款的现象,选择鄙视、理解和不好说的网友分别占了71.9%、21.7%和6.3%。
京杭试水无人超市 莫让诚信的试金石失色
建立无人超市,本来是为方便百姓购物同时为打造社会诚信做点儿工作,结果刚开张就出现了尴尬之事,虽说大部分人能够主动结账,但是还有特殊的一部分人,为了个人私欲,不顾什么诚信与廉耻,抱走名贵烟酒却只付10元钱。如此慷别人之慨,让当今这社会诚信一文不值了。
做人要讲诚信,什么是诚信呢?对于这一词汇根本不必有过多解释,只用今天的事件就能够说明,如买东西,拿人家东西就要给钱,钱要给的物有所值,不能占人家的小便宜,正如上述新闻所讲相关部门开无人超市的目的是为什么呢?上面已经说过了一是方便群众购买,二是考验某些人做人如何,是不是某些人的品德真正是超市所卖的商品一样一分钱一分货,还是某些人的品德看似光鲜,看似觉得没有问题,可是做出事情来自私自利,根本不讲什么文明与道德。结果在这一问题上有的百姓交上了一张合格的答卷,而有的群众却贪小便宜抱走了贵重的礼品却扔了10元钱。
关于诚信的故事,在中国应该不少,最早的诚信故事广大百姓也应该有所耳闻,说的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其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这一故事讲了诚信连小孩子都不可欺。再者就是在当今社会讲诚信的故事也很多,如发生在公共场所拾金不昧的故事,还有就是通过百度一搜索有很多诚信的真实事件让百姓感动,如“61岁的父亲替病故的孩子打工还债”、“父亲突然去世留下90万元债务,儿子种地替还债”,还有最近才出现的新闻,“父亲救人溺亡,留下19万欠款,儿子打工八年偿还”……如此事件出现在当今社会中,与这在超市贪小便宜的相比又如何呢?这相关人员的事迹更是一面诚信的镜子,照得这占小便宜的人员面红耳赤。
再者要说的是,无人超市的管理者其利益受到侵害,这无人超市还会维持下去吗?谁会做赔本的生意呢?既然有人不自觉,根本不支持这无人超市的工作,这无人超市不关停也会变成有人的超市了,这群众想方便购买物品可能没有原来那样方便了,更多的情况下要遵守超市制定的更为严格的纪律,到时候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又责备谁呢?只能谴责这不良群众不遵守社会文明,不遵守社会诚信所致。
无人超市需要百姓遵守相关规矩,更需要百姓讲究诚信,相信无人超市的事件被曝光后,相关的人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切不可图小利忘大义,闯道德的红灯,让个人价值一文不值了,让诚信的试金石失色了。再者就是通过这一小事件能够提醒广大百姓在任何时候都要讲诚信,做诚信公民,只有这样这文明之花、这道德之花、这诚信之花才能开得更艳,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打造出时代最美来。
“京杭试水无人超市”能感受信用还是助长贪念?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今年首批允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8家机构之一,芝麻信用的“无人超市”试验,应当是启动后的第一次试水。在这个小小的“试验场”里,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诚信的人们感受到信用的力量,体验到被信任的愉悦;当然,亦不排除具有贪念心理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不协调的身影。
首日的试验结果应当在预料之中:诚信度较高的人们构成了最初人流的主体,交易足额付款,现场井然有序。不过,理想场面仅仅过了半日,“不付款”或者“少付款”的现象就接连发生:三位女性现场拿走价值昂贵的货物,分文不付;有人持续往返,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总共只支付了十元钱。
应该说,当天的情况还算不错。不过,如果“无人超市”持续一段时间,很可能出现微妙的变化:倘若有“贪念”之人接连获利而未受到阻止,原有部分循规蹈矩之人有可能加入进来“顺手牵羊”,从而壮大不诚信人员的队伍,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而那些诚信度较高、自制力较强的人中,部分人会继续洁身自好,另有部分人或不屑于与前述人为伍、或怕因此受到牵连之故,而选择离开。因此,笔者并不看好“无人超市”的试验前景。
当然,如果“无人超市”能够配备完备的监控系统,并对不诚信行为实行追责,局面有可能改观。但这样的“无人超市”已失去了检验诚信的意义,顾客亦无法在此体验到被信任的美妙感觉。不过,即使是现在的所谓“无人超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显然有芝麻信用的工作人员扮成顾客混杂其间,要不是就安有隐秘的监控系统,不然,芝麻信用何以对““无人超市”内的现场细节了如指掌?说来说去,“无人超市”不过是芝麻信用设立的一个诚信测试点而已。
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但总的说来,现阶段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诚信在内的所有的道德体系,都只能与社会的进步同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码当下来说,还只能呈现为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因此,我们赞赏芝麻信用的诚信试验,亦憧憬着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超市”能够有朝一日应运而生。但至少在当前,我们还不能对此有过高的期望值。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无人超市”不但无法使人感受信用,甚至还可能给贪念之人以可乘之机。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但我们终归要努力,因为正能量是可以传递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赞赏芝麻信用之举,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试验中,用自己的善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传递者。
【启示与思考】
个人信用是构成社会信用环境的基本载体。个人的品行、能力、资本等都是影响其信用行为的因素。一个讲道德、对人忠诚、信守承诺的人,无论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都应当是一个坚守承诺的信用之人。即便是在“无人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商品的诱惑,面对无人监管的场景,同样心无杂念,不动恻隐之心,无不轨的图谋,并将这种优秀习惯推而广之,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裨益不可低估。
考察一个社会的诚信,不应该因个别人行为失德便否定整体。因为你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是对人性的试验,要知道人性是经不起测试的。而当考察一群人或者一个团体时,它已成一种社会行为,整体上它若没有太大偏差,我们应当予以肯定。
这些年,我们有关诚信体系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中。我们个人也意识到信用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今年,央行更是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民间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这也意味着征信的市场化。
要看到,推行“无人超市”的机构,便是8家民间征信机构之一。这样的机构推行无人超市,要比那些之前“无人商店”“无人摊位”“无人报刊亭”等个人性质的商业模式更成熟,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目前这场“无人超市”的实验,毕竟只是在个别地方,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若要真正走向市场,还有待更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验证。
“无人超市”、无人收银的模式在国外已有实践。顾客购物之后无需排队便可自助结账,既方便了顾客,又节省了超市的人力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无人超市”都是一所社会公德的课堂,会感染和激励着进进去去的消费者,恪守公共道德操守,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同时,商家再施用物美价廉的措施,对消费者予以激励,效果将会更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8/8182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