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老人街头乞讨,子女岂能熟视无睹?
2015年06月19日 09:03
【事件介绍】
103岁老人街头乞讨:儿子条件差出来讨钱帮一下
6月9日上午,记者在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门口见到一位乞讨老人。老人拿出身份证,称其叫耿生茂,1912年12月30日出生,今年103岁,老家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龙虎寺西村,现在家中没有亲人。希望相关部门尽早解决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
事情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6月10日上午,记者获悉,网上热传的103岁流浪老人,已和家人见面。老人家里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儿子说家里穷,老人之前被当地人带出来乞讨过,这次老人是自己出来乞讨的,说在家吃不好饭,临走前是儿子把他送上车。老人双手合掌含泪对记者说:我再也不来乞讨了!
老人的小儿子说,他自己右臂残疾,妻子有精神障碍,家里还有俩小孩儿。老人每月有300块钱的高龄补贴。老人说儿子条件差,想出来讨钱帮一下,出来乞讨已经有三四年了,隔20多天回去一次,会给他钱,一年下来给一两万元,让他贴补家用。老先生身体一直很好,虽然年过百岁,依然精神矍铄。据老人说,五六年前老伴去世时病重一次。
为何老人年纪过百还要出来乞讨?10日上午在媒体见面会上老人和小儿子给出了答案。面对记者,老人小儿子含泪说,老人出来乞讨,自己心里也难受,家里也确实有难处。
老人的小儿子有俩儿子,大的12岁,小的10岁。12岁的孩子曾对他说:“你不能让俺爷再出去乞讨了,要不然,我长大了不孝顺你。”
“我没尽到孝心,请大家多原谅。”老人的小儿子也表态,将老人接回去,把老人照顾好,不会让老人出来了,请大家监督!老人小儿子说,家里几个月前盖起了两层小楼,12万左右,主要是老人乞讨来的钱盖的。老人信算命的,说他有盖楼的命,没住楼的命。回老家也只住老房子。
记者随后在工地旁看到一处两平方米废弃的简易活动板房,这就是老人的“蜗居”。
民权人和镇民政所负责人王运伟告诉记者,老人高龄津贴加60岁以上老人补贴,每月360元,小儿子夫妻俩每月低保共198元,在当地算不错了,生活应该没问题。省民政厅已安排救助站已于10日凌晨找到老人。目前,该老人的家人、乡镇领导赶到郑州。
据@商丘发布通报,在郑州街头乞讨的百岁老人耿生茂的家庭情况已查明。耿生茂103岁,人和镇虎西村二组村民,已享受百岁老人补贴3年(300/月),大儿子耿永华,有住房两所,二儿子耿栋华做生意,有轿车两辆,生活宽裕,老人现在和三儿子一起生活。
看到这个消息,不少媒体和网友多了许多猜测。剧情大反转么?有车有房还出来乞讨?但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农村,分家后赡养问题就要复杂许多。在分家过程中,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及老人主观因素等影响,在财产分割上存在的一些争议产生了日后赡养问题上的矛盾,于是,老人的“偏心”、自己吃了“亏”等成了不赡养的借口。其次,子女过多,彼此推卸责任,也是老人得不到很好赡养的原因。而这位百岁老人的小儿子是残疾人,妻子有病,家庭条件原本就差些,让老爹乞讨也实属无奈之举。
令人欣慰的是,在多方努力下,终有圆满结局。记者一路护送老人回家。也希望老人的其他子女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赡养义务。
103岁老人街头乞讨,儿女们究竟咋想?
对这位被网友称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乞讨者”而言,已享受百岁老人补贴,且有住房,生活应该如官方所言“不成问题”。可尽管如此,他依然拼老命,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碗,奔波在乞讨路上,想法很简单,目的也就一个:改善儿子一家的生活条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百岁老人还在“为谁辛苦为谁忙”,他的均健在的三子两女去哪儿了,他们究竟咋想?大儿子现有住房两所,其中一所为楼房;二儿子在镇区做生意,现有轿车两辆,生活宽裕;三儿子现有住房三所,其中两所楼房,冲着这些条件,兴许比上不足但绝对比下有余,怎么也该劝阻老父亲的乞讨所为吧?有无劝阻,也只有他们说得清楚,不过即使有也是无效劝阻,毕竟老人还是流落街头乞讨了,毕竟这是要榨干老人最后一滴血的节奏。
不知道耿氏兄弟姐妹是否听过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如果让他们再次吟唱,内心深处又是否祈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继而“愿用我一切,换父亲岁月长留”,给“一生要强的爸爸”送上“微不足道的关心”?的确,任何时候相较于父母给子女的无边大爱,子女给父母的爱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耿氏兄弟姐妹千万不要吝啬“不让百岁父亲乞讨”的那一点点关心。
百岁老人乞讨奔波,儿女们究竟咋想?但愿他们有过不忍,有过劝阻,也有过悔过。但愿他们不是“自己好过了,却不让父母好过”的主。但愿往往连着美好,不过美好要靠行动证明,让百岁父亲从此安享晚年,不再乞讨奔波,那是要用行动说话的。
谈到老人以后还会不会继续乞讨?三儿子泣不成声地说:“我以后专心照顾好父亲,不该让他受这份罪,再也不让他出来乞讨了。”都“泣不成声”了,不像是说说而已,应该是肺腑之言。“再也不让他出来乞讨了”,但愿耿氏兄弟姐妹说到做到,但愿乞讨者的身影中从此看不到这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乞讨者”。
103岁老人街头乞讨 老有所为并非无所不为
衣衫褴褛的百岁老人上街乞讨,谁见了都会起恻隐之心。那些年过天命的老人们,若不是家里真的有困难,谁会放弃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呢?笔者相信,多数人在面对乞讨老人时,都会起动容之心,而给予乞讨老人钱的人,都有着一份善爱心,为帮助改善乞讨老人生活出一份微薄之力。
路人给予乞讨老人钱本是善意之举,但是老人的生活却并非十分困难。官方称老人的三个儿子均有住所,且二儿子生活宽裕。老人出来乞讨是为了补贴家用,乞讨得来的钱帮助三儿子新盖了两层楼。这样的生活条件,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恐怕还有许多人都达不到吧!商丘市民权县民政所王所长说老人乞讨就如“上班一样”,老人俨然把乞讨当做了自己的日常工作。老人的这种行为相当于欺骗,利用了他人的善心来实现自己的创收,铺就了自己的钱财之路。
因为儿子条件差,所以想出来讨钱贴补一下,老人出发点是好的。老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是出门乞讨以补贴家用,化身“可怜之人”以博取他人同情、发不义之财,为儿子盖楼筹集资金,这并不是一个老人该做的事情,更不是社会所推崇的“老有所为”。老人想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却走错了路。
相比于耿生茂老人通过乞讨来补贴家用的方式,也有许多老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增加收入。例如新闻报道中出现过的92岁高龄老人姚玉芬就通过编草帽辫来补贴家用,88岁老人王桂兰手工制鞋补贴家用,也有不少老人通过回收废旧物品来补贴家用。这样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换取生活费用的方式,更让人敬畏。
其实,老人要有所作为并不一定要通过赚钱的形式,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老有所为的表现。老有所为并不是无所不为,老人发挥余热也要走正确的道路。
103岁老人街头乞讨 为子致富不值得同情
103岁老人上街乞讨本是大家都很同情的事,总觉得即使无儿无女,民政部门也应当给予帮助,让其颐养天年,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可实则呢?他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挣钱盖房,补贴家用,而他的儿子却拥有了3套住房,难道家庭真是如此困难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街头乞讨现象,无论是年老体弱、身患重病,还是家庭困难,寻子寻亲,有的是却有困难,而有的却并非如此,总是传递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获取人们的同情心,从而骗取人们的捐助。扶贫救弱本是人们的本性,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从心底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随着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揭穿,人们的心也就坦然起来,不再愿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一个被称为“最年长的乞讨人”,如果我遇见,我首先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适当的帮助,毕竟心里的第一看法就是如此年长者,为何远离家乡,来受如此之罪呢?一定是遇到了很难解决的困难。但是新闻的报道,却着实让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家庭条件都还不错,三儿子凭借着103岁老人的乞讨资助竟然盖起来几栋房子,这难道是值得大家同情吗?
无论是政府的资助,还是社会的同情,都代表着一份心意,代表着一份信任,但人与人之间也随着一个个骗局之后缺乏了彼此的信任与坦诚。人要有良知,如果确有困难,我深信党和政府也不会忘记大家,起码会给予适当的照顾,保证其日常的衣食住行,即使上街乞讨,也应该有良知,切勿想通过乞讨来获取不应有的钱财,否则人与人之间的那点信任会渐渐失去。
【启示与思考】
103岁的老人,人老心不老,还愿意通过个人能力为家庭奉献微薄之力,本应该是点赞的事情。但是,老人却没有将才能发挥在正能量上,而是想通过不劳而获给孩子贴补家庭。作为老人家的孩子,尽管尊重老人的想法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但对于为老不尊的行为,还是应该极力相劝。老人放任自流,最终给人一种地方民风不古、职能部门不作为的感觉,影响到了家乡的形象。
百善孝为先。孝,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人性、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下,它具体到事,到人。不容置否,如今的物欲横流或多或少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对于“孝顺”的看法如果仍“停滞不前”,道德判断标准无法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同情弱者之心持续发酵、泛滥之下便极易形成一场盲目的“道德狂欢”。如今所谓孝顺父母,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更要在精神层面加以共通,通过经常的沟通交流,使他们放下紧张担心的情绪,放心儿女自我负责。有责任有担当,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再让父母为之操心劳烦,便是对他们毕生所爱的最大回报。
父母需要给予子女的不该是不吃不喝积累下的物质财富,而是翱翔天空、驰骋人生的翅膀。让子女在社会站不起来、活不下的“爱”是一种慢性毒药,只有父母摒弃“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以爱之名”,学会放手,给予子女更多空间和责任的担当,他们才能承担起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心”不为“儿女孝”而鸣,“儿女孝”也不应为“父母心”绑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19/8184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