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谢师”是否一定要宴请?
2015年06月24日 09:49
【事件介绍】
禁令下福州千元谢师宴预订仍火爆 教师进退两难
高考完两周不到的时间,福州部分酒店力推谢师宴套餐,且预订数已超百桌。6月15日,记者获悉,福建省各地纪委禁止教师参加谢师宴。因此不少教师进退两难,纷纷选择另类“散伙”方式。
千元谢师宴预订火爆
6月15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福州多数酒楼饭店有推出谢师宴。
在国惠大酒楼宝龙店,记者看到该店推出1353元、888元、998元等不同价位的谢师宴套餐。“谢师宴套餐已经推出近一个月了,在高考前一两周就可以预订谢师宴。”国惠大酒楼前台预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谢师宴预订活动推出很久,但只有上周高考后才陆续有客人来定位置,截至目前谢师宴预订差不多有200桌,888元套餐的预订量最多,有近60桌。
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东方大酒楼推出528元套餐、福州大饭店推出1500元、1200元两种不同价位的谢师宴套餐。同样,位于五四路的四海一家酒店推出的999元谢师宴套餐也有不少预订量。“从目前来交定金的客户来看,有5桌都是学生自己来交钱,2桌是家长。”该酒店一客服人员透露,酒店推出谢师宴已多年,但今年多数都是学生AA制分摊。
此外,福州西城大饭店、群升私房菜、佳丽花园私房菜等多家酒店均推出谢师宴。
老师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虽然谢师宴预订火爆,但是老师们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014年我省各地纪委纷纷发出通知,狠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不正之风。通知要求,严禁党员干部违规操办或参加各种名目的“升学宴”、“谢师宴”;严禁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礼金,借机敛财。例如,厦门市湖里区的紧急通知说,所有教师不得参加由学生家长安排的在经营性场所进行的“谢师宴”活动,不得接受学生家长赠送的礼金(卡、券)和贵重礼物。
“作为个人,带班老师,学生们邀请聚会,我很愿意参加,也觉得只是个吃饭的聚会没什么。”福州一中学高三班主任表示,平时经常受邀参加散步、吃小吃等活动,且师生“无距离”一起玩,还能加深师生的沟通。只是现在若严禁教师参加这类活动,他们只能看形势参加。
另一中学高三年段长透露,高考后,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希望他们参加“散伙饭”,可是现在这种“风头上”谁都不敢触碰,虽然只是简单的吃个饭。“不过虽然我都拒绝参加所有的谢师宴,但是我有邀请孩子们到我家来聚会,针对部分学生提出我做东请他们吃饭。”该年段长称,既然只是个聚会,形式有很多种。他还打算通过散步、喝茶、秋游等形式,与这些高三毕业班的孩子们“散伙”。
谢师宴可以有,只别太功利
毕业季,苦读12年的孩子即将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告别师友,到异地大学深造,就此举办谢师宴,是情理之中的事,恐怕怎么禁也禁不了。而且,跟“谁家过年都会包顿饺子”一样,举办谢师宴与学生家庭经济贫富状况没有多大关系。
既是谢师宴,显然就该以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孜孜关爱为主旨。那么谢师宴或许就不该仅仅将高中老师作为宴请对象,而应该包括小学、初中的老师。这样才算圆满,才算有人情味。否则,就有功利化嫌疑。
谢师宴去除功利化倾向,在学生一方而言,不该是告别老师、感恩老师的必不可少的程式,起码不该形成举办谢师宴攀比风。毕竟,感谢老师,不会仅限于请老师吃顿饭这么简单,更不该是此番宴请之后,与老师的感情从此“一拍两散”,师生双方两不相欠,可以形同陌路。
在接受宴请的老师一方而言,显然不该以受没受到学生及家长宴请,作为衡量学生对自己感恩轻重的标准,以及自己尊严感、成就感的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为学生作奉献的,如果追求回报,根据学生表达感恩的物质价格施教,必定导致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畸形。这样的结果,恐怕真的会让未来师生感情“一拍两散”。
也正是如此,揆度谢师宴风气,关键在老师。如果老师执意不赴任何谢师宴请,那么谢师宴自然失去土壤。但是,我们对此一味杜绝,上升到违规违纪的高度,显然背离社会尊师重教的主旨。因为感谢老师,总要有一个出口。即便不以谢师宴的方式,也会以其他方式。外界干预太多,只会适得其反。
笔者提醒的是,当我们老师们拿起谢师宴上的筷子,端起谢师宴上的酒杯,更该想想自己执教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尤其想想该给那些没有考好、未能升学的学生怎样的关心或鼓励。总之,老师与学生,不该以谢师宴开始,更不该以谢师宴告终。师生关系功利化淡下去,淳朴自然的情感才会升上来。
何必对“谢师宴”恋恋不舍
高考过后,“谢师宴”死灰复燃,又红火起来。对此,各酒店纷纷趁机推出“谢师宴”,据记者观察,有几百元的,甚至上千元、几千元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即便是学生采取AA制形式分担,同样负担也不轻,况且一旦考上大学,经济负担加重了,花的钱更多了。“谢师宴”是学生表示对老师的感谢,但感谢老师的方式很多,何必一定要“谢师宴”?谢师,用“设宴”的方式,本身就很庸俗,也不利于师生情谊的纯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谢师宴”早该退场。
商家推出“谢师宴”,并不奇怪,毕竟这也是一种商机,但问题是,去年我省各地纪委纷纷发出通知,狠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不正之风。通知要求,严禁党员干部违规操办或参加各种名目的“升学宴”、“谢师宴”;严禁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礼金,借机敛财。厦门市湖里区的紧急通知更是既明确又有针对性,所有教师不得参加由学生家长安排的在经营性场所进行的“谢师宴”活动,不得接受学生家长赠送的礼金(卡、券)和贵重礼物。“禁令”说得这么清楚了,教师也应该懂得其中的含义。如果说以前教师对“谢师宴”还存在为难,毕竟师生情谊要讲,学生请了不去,难为情,现在已经有了推辞“谢师宴”的挡箭牌,是最好的了,可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教师进退两难。我不知道,这“进退两难”是如何来的?难道纪委的“禁令”还说得不够清楚吗?从“谢师宴”的仍然红火来看,许多老师可能暗中还是要违反“禁令”的,暗中还会去参加。
许多老师都说,不参加“谢师宴”,并不代着师生情谊就没有了,即便是“散伙”,还是有许多方式的。有教师说,打算通过散步、喝茶、秋游等形式,与这些高三毕业班的孩子们“散伙”。这不是很好吗?
对“谢师宴”还觉得“进退两难”的老师,不知道心里是怎么想的?一些教师对“谢师宴”恋恋不舍,恐怕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付出辛苦,和学生相处这么长时间,被学生请也是应该的,另一方面是觉得吃饭没有什么,收点小礼物没什么。可不知道这些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诚然,有盛情难却的意味,但如果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也就不会这么想了。
不吃“谢师宴”,照样会让学生记得你的师恩。身为老师,学生是否记得自己的“恩”并不重要,因为这本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吃“谢师宴”又如何?何必还惦记着学生的“谢师宴”?
【启示与思考】
高考结束,不少学生出于感谢老师的目的,纷纷请老师吃饭,这是为了报答老师的教育之功劳。然而,对于高中学生学生来说,普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普通谢师宴的价格又不斐,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可以说,学生为了感谢老师,为了出资筹备谢师宴,他们所花费之钱大多来源于其家长的腰包,这是学生谢师还是家长谢师?
“金榜题名时,师恩重如山”,按理,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莘莘学子终于挤过独木桥,成为准大学生,在这个喜庆时刻,对恩师心存感激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在这烫金的录取通知书里,既有学生们本人付出的汗水,也凝聚着恩师们的心血。于是,谢师宴之风悄然兴起,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其危害也日益凸显:一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一桌“谢师宴”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让许多工薪阶层谈“宴”色变;二是易造成攀比心理,给“准大学生”们一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与影响;三是让老师们苦不堪言,一个老师要带上百个学生,整天奔走于饭馆酒店之中,劳命伤神,没有几个老师喜欢……。更重要的,“谢师宴”与时下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惩治腐败格格不入。为此,各地纪委对“谢师宴”亮了“红灯”。
其实,谢师方法有很多种,一张贺卡谢师恩,一束鲜花寄深情,都是很好的谢师方式。去年,厦门市一些准大学生们结成了学雷锋小组,帮老师做家务、清理卫生,以此来谢师恩。总之,感恩载体很丰富,感恩载体很多元,并非一提谢师就得“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24/8189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