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摊派土鸡,转嫁了危机害了谁?
2015年06月24日 10:15
【事件介绍】
四川一养鸡企业产品滞销公职人员被令购20只土鸡
近日,多名网友发贴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广元鑫宇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生产的剑门土鸡肉滞销,企业无保障应对预案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因担心养鸡的农民闹事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地有关部门硬性摊派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购买20只成品土鸡肉,每只鸡不论斤头大小60元人民币,合计1200元的任务,从年终绩效工资中一次性扣除。此消息曝出,一片哗然,引起多方关注。
6月11日消息,记者在剑阁县一单位得到了证实:近日,该单位的确应上级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平均每人购买20只土鸡肉。
“我们买的并不是活鸡,而是存放在冻库里面的冻鸡肉,可是县里下达了通知,所以大家不得不购买。”该单位一名职工称,他妻子在另一单位工作,他们家这次就要买40只“死鸡”,冰箱都放不下,只有四处送亲友。
“企业生产的鸡肉滞销,企业应该自己想办法,不能让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来内部消化。即使让我们消化,也不能一次买这么多嘛!”不少职工表示,很不情愿购买这么多滞销的土鸡肉。
“为了规避风险、保护养殖户不受损失,这次所卖的鸡款不会支付给企业,由法院指定了专门账户,将直接支付到养鸡的农民手中。”剑阁县宣传部的有关负责人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购买土鸡完全是本着自愿,剑阁县健康畜禽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也发了《倡议》。
随后,记者在广元一论坛网站《大话利州》上看到了剑阁县健康畜禽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的实名回复。回复称,近年来,该县把土鸡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依托广元鑫宇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全省首个土鸡全产业链,成功打造“剑门关土鸡”农产品品牌,建立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土鸡养殖模式,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养殖农户三方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养殖农户每只鸡纯收入一般都能达到10元以上,2014年全县出栏土鸡1400万只。
“但目前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广元鑫宇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的成品白条鸡等产品滞销,导致公司流动周转资金不畅,不能及时支付订单养殖农户的成鸡回收款。”回复称,为保护土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拓展土鸡销路,及时支付农户的鸡款。剑阁县健康畜禽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倡议市民朋友、全县干部职工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慷慨奉献爱心,主动帮助销售白条鸡,购买“爱心土鸡”,积极邀请亲朋好友到该县品尝土鸡、购买土鸡,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我县土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摊派土鸡是犯了“权力依赖症”
因担心养鸡的农民闹事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四川省剑阁县相关部门便摊派公职人员买20只土鸡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且将所卖的鸡款不会支付给企业,而是由法院指定了专门账户,将直接支付到养鸡的农民手中。表面上看,剑阁县政府部门的做法能救企业于水火,又能保护养殖户不受损失。但是,在笔者看来,政府摊派土鸡是犯了“权力依赖症”。
摊派土鸡侵害了公职人员的利益。全县的公职人员,每人买20只、价值1200元的土鸡,如果是活鸡还好,都是存放在冷库里的冻鸡肉。有的双职工家庭一次就要买40只“死鸡”,只有四处送亲友。当地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将公职人员的爱心“绑架”,这是赤裸裸的权力摊派。
此外,摊派土鸡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政府摊派土鸡也许能帮助企业渡过此次难关,但是这绝非长久之计。摊派企业滞销产品不符合市场规则,有可能让企业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使政府部门和企业陷入这个怪圈,不能自拔。
其实,摊派土鸡并非政府部门摊派滞销产品的先例。从过去的摊派香烟、摊派白酒,到现在的摊派土鸡,都是政府部门患上了“权力依赖症”。遇到事情,不是想着如何把事办好,而是一味利用权力将问题“摆平”,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暴露了当地政府的懒政思维。
摊派土鸡政府莫把手伸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手本该无形。就此事来说,不如引导企业转变营销思路,加强市场勘察和预判。总之,政府部门就是不能超越权力的界限,只有按规矩办事,从长远出发,才能实现各个利益主体的共赢。
摊派公职人员买土鸡岂非饮鸩止渴?
因为当地的土鸡肉滞销,为帮助企业和养鸡户渡过难关,剑阁县就想出了“拉动内需”的办法,硬性摊派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购买20只成品土鸡肉,合计一个人有1200元的任务,从年终绩效工资中一次性扣除。表面上看,此举给当地土鸡肉打开了销路,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不合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从法律上来说,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可见,强制摊派购买土鸡并直接扣除工资,这种做法是于法不容的。
从市场经济规律方面来说,像剑阁县这种做法,只是短时间内将滞销的压力转嫁到了公职人员的身上,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此次积压的库存解决了,那企业难道要就此关门大吉吗?不然,如果继续生产,接下来的产品还要再摊派吗?强扭的瓜不甜,强买强卖不仅不能让市场接受产品,反而会带来逆反心理。试想,有此次摊派事件,当地还有多少人会主动购买土鸡?不仅外部市场没有打开,内部市场也“民心尽失”,反而会加剧企业的困境。
那么,本地的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面对低谷,应该怎么办?政府固然应当伸出援手,但绝不能伸得太长。2013年5月,陕西省副省长为推销当地的绿色苹果,在洽谈会上带头吃苹果,2014年4月,贵州白酒遭遇寒冬,副省长带队进京卖酒,6月,河南省副省长在北京茶叶展上卖力推销信阳茶……可见,政府这只“无形的手”也可以用有形的力量拉企业一把,但是,不论是推销还是打“政府牌广告”,归根到底还是诉求于市场。
所以说,这种强制摊派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当地真的是想帮助企业和养鸡户,就应当帮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或申请银行贷款来保障利益链,同时,积极对外推广,呼吁本地消费。待此次危机过后,更要督促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企业复苏,让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摊派土鸡”暴露官方缺乏经济常识
“剑阁土鸡”在广元乃至四川都算是小有名气。近些年,剑阁县将土鸡养殖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并且逐渐形成了“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营运模式。按理说,这样的产业一旦上了正规,给地方带来的将是源源不断的财富,但是,这一切似乎只是地方政府丰满的理想。
现在,问题来了,受到市场影响,土鸡滞销,养殖土鸡的村民纷纷收不到“鸡款”,企业的资金周转也出现了困难。这个烂摊子怎么收拾?不付给养殖户“鸡款”,一旦养殖户闹事,必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给钱吧,企业又暂时拿不出钱,而且地方政府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打造出来的地方品牌倒闭。于是,才出现了新闻中,让无数公职人员哭笑不的闹剧,政府摊派买土鸡,而且每名公职人员买20只之多,购买土鸡的费用,直接从绩效工资里面扣除。
从土鸡产业的规划发展,到土鸡的滞销,再到政府的摊派,整个过程都暴露出官方严重缺乏经济常识。
首先,土鸡产业发展思考是没有错的,错了的是官方没有认识到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起初,土鸡产业刚出现,老百姓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地方政府也给贫困的村民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于是不管是村民、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开始倾力发展土鸡产业。可是病根在于,剑阁土鸡做大倒是做大,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企业规模都在增大,可是且没有做强,只是一种简单几何叠加。于是,土鸡产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就饱和,供大于求,自然会出现滞销。这是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带来的市场共振,这一后果,一方面要怪养殖户和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节制的扩张,但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失职也重要原因。
其次,“摊派土鸡”给每个公职人员,虽然官方说是自愿购买的,但是在强权之下,何来自愿之说呢?硬生生的一纸命令就将年终绩效扣去了1200元,买了20只死土鸡,哪个公职人员心甘情愿呢?市场经济讲求公平自愿,可是政府的摊派,无疑是对公平和自愿的践踏。对公职人员来说,买土鸡是在强权之下的被迫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自愿原则;对于其他不是卖剑阁土鸡的商家来讲,这就是赤裸裸的不公平竞争。
再次,官方将土鸡摊派给公职人员是找错了市场。一个县的公职人员毕竟是少数,就算一人买上20只,对于解决土鸡滞销那也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市场打不开,才是土鸡滞销的关键,因此,官方要做的不是号召公职人员扩大内需,而应该积极的走出去,到剑阁之外,广元之外,乃至四川之外去找新市场。
最后,虽然剑阁土鸡企业是剑阁的支柱企业,形象企业,但是企业毕竟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的生存就必然会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过去,土鸡企业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迅速成长,因此,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换言之,离开了政府的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土鸡企业难以招架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滞销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对于土鸡企业,政府一方面不可能坐视不管,可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大包大揽,过多的帮助或者干预,对企业的成长壮大都是不利的。
其实,剑阁土鸡滞销问题,不仅仅是剑阁县的问题。许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弊病,比如云南烟草滞销、宁夏西瓜滞销、海南香蕉滞销等,这些无不暴露出地方政府经济常识的缺乏。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不妨多听一听专家的意见,草率地决定可能会遭到违背经济规律无情的惩罚。
土鸡滞销非要“公家人”买单?
这几天,四川剑阁被指摊派公职人员买土鸡助企业渡难关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把政府这个“营销员”角色也推到了网口浪尖。回想起来,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因产品卖不脱让国家公职人员帮助销售的不仅是土鸡。大面积种植甘蔗滞销,上级发文各级各单位要买“爱心甘蔗”;南瓜卖不掉买“爱心南瓜”,西瓜不好销就买“爱心西瓜”,凡带着“爱心”二字的是否都有“公家人”的份,是否是企业卖不脱都要找政府,政府就要找吃皇粮国税的“公家人”买单?
面对企业土鸡滞销的事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出发点是好的。帮助的方式很多,但很不情愿的自愿,如果把名义上的自愿购买变成强制性的被动摊派当然让民众不舒服。谁都知道,公职人员是否买土鸡,买多少只土鸡,以什么价格买土鸡,那是自己的事,是市场的事为啥非要政府这个“外人”去插一脚。一个人20只,养鸡企业销售出去了,而工资吃饭的人鸡吃不消,钱也吃不消。
一些地方政府帮助企业解难题是否只有摊派这一招,当地烟酒滞销了,于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必须抽什么牌子的烟喝当地什么牌子的酒,处处都要拿国家工资的这些人献“爱心”,更要甚者,一些地方规定,完不成这些“自愿”原则的“爱心”任务,要停职要下课。难怪有网友质疑:如果养牛、养猪的企业滞销也要公职人员每人买头牛,买几头猪回去不成?自愿购买和被动摊派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政府硬性规定是一种权力摊派行为。
企业养鸡也罢、养牛也好都应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既然是市场经济,滞销也是市场规律中难以避免的后果之一。养鸡的农户、养鸡场主或企业肯定要想到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得自担风险,有网友问的好:赔钱了责怪政府、威胁闹事,要全市、全县公职人员分担成本与风险,那赚钱了要给这些人分红利多少?真的只有风险共担而没有利益均沾?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企业都该转换发展思路。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定规则,当好裁判,搞好服务,不是政府牵头以行政命令的老办法,以倡议书的形式大打“擦边球”,名为倡议,让滞销的土鸡往公职人员家里的厨房里“飞”,而是该搞好服务,当好裁判,往大市场飞,更不是需要政府在企业中间横插一竿子,“越位”去干本该运动员做的事情,这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得人心。
摊派买“爱心土鸡”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错位,如果以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名义给买鸡数量与价格定标准,难免有以权力逼迫职工就范之嫌。何况心不甘情不愿买回的土鸡谁又能吃出香味?权力总是蛮霸同样也会失去民心。总的来说,在新常态下,政府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职能应该有一个准确定位,才能少做一些费力却不讨好的事情。
【启示与思考】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大量土鸡滞销“急症”,当地党委政府本该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渠道,不断加大土鸡销售“增量”,切实减少滞销鸡肉“存量”,最大限度减少养鸡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损失,尽快稳住农民群众的“惶惶之心”,结果却是“病急乱投医”,不仅动用权力硬性规定财政供养人员每人需购20只土鸡,而且还要求每只鸡不论大小均要60元,看到如此“霸王硬卖鸡”的“近视之举”,权且不说有违市场公平自愿买卖的规律,就是出于对党员干部职工的尊重,权力也不该而且不能如此“任性”,若是此风渐长,不知以后还要“被买”多少鸡鸭鹅等农产品呢?
其实每每农产品出现滞销情况,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农民群众对市场信息掌控不灵敏,于是在看到价格“高位求进”的时候,就盲目跟风开始喂养,结果养殖数量激增超出市场需求,致使产品滞销和价格“跳水”也就在所难免了,如今剑阁的土鸡滞销想必也是如出一辙,当然也不排除当地土鸡缺乏包装策划、“闪亮”品牌以及冷冻产业规模不足等突出问题,而上述这些“盲区”都亟待权力尽快“补位”,用主动作为兜底保护养鸡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利益,做到未雨绸缪,掌控有度,有的放矢决战决胜千里之外,否则再次出现农产品滞销,又只能采取被动应战的“亡羊补牢”之举,真不知还会闹出多少“病急乱投医”的荒诞行为呢?
企业有难、政府伸手,看起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部分,可是把这些表现用法治的尺子衡量一番,荒诞之处立竿见影:法治的一大要义就在于理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与关系,属于市场经济的坚决用市场手段,权力不可越雷池半步。一旦政府可以随意干预市场,哪怕以救助、大众利益的名义,都可能会混淆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剑阁县“企业有难,摊派帮忙”的做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南辕北辙。当下互联网风生水起,创新之潮隆隆而行,法治政府最该做的不是帮着“买单”“还债”,而是鼓励企业去市场找出路、去互联网找创新。经历市场洗礼的企业,才不会遇到浪头就呛水,相反,只会游刃有余,长立潮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24/8189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