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雪萍: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曾国藩打造团队方略

2015年06月26日 14:23

 

3c6d55fbb2fb43162fb6bb2b21a4462309f7d332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晚清名臣——曾国藩,打造团队的方略。曾国藩可以说是晚清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湘军,而且这支湘军最终成功取代了清政府的正规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由此我不禁要问了,这个曾国藩如何能使一支地方部队取代正规军打败太平天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们知道曾国藩是办团练的,他的部队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农民,一部分是读书人,知识分子。那如果您是曾国藩,您觉得您将会采取哪些治军措施,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呢?

好,我来总结几条。第一点,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曾国藩为什么要把这条列在首位?因为他总结了绿营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说你看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不太好,吃的也不行,穿的也不行,但是人家却总能打胜仗,而咱们的绿营呢?武器装备还不错,吃的也不错,但是却总吃败仗,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总结,就是信仰的问题。太平天国善于做思想工作,善于用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太平天国说我们要建立“天朝田亩制度”,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花。这可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一些贫苦人被太平军的这些说辞吸引住了,所以自愿跟着他们干,而我们的绿营整天有吃的就吃,有喝的就喝,有空就不上操去玩去。这样一支有信仰的部队和一支没有信仰的部队遇到一块立见分晓,肯定是那个有信仰的部队能够打胜仗。包括当年共产党和国民党打仗,打内战也是如此,以前我们总宣传共产党,说国民党腐化无能,有这个原因,但是我觉得还有信仰的原因,你看共产党的武器装备不行,万国牌,我们的军官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很多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而国民党军官大部分都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武器装备也非常好,人家那帮军官军装笔挺,将星闪耀,非常精神的一帮军官。而我们共产党的这些军官很多连军装都不能统一,有土八路、灰八路还有黄八路,但是我们却能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为什么呢?就是信仰的问题。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国民党派系纷争,所以最后共产党得了江山。

平时在单位,尤其是在企业,领导也经常这么教育我们,说我们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共同的信仰,要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这个东西大家自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曾国藩说,我也得建立一支有共同信仰的部队,叫做“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同呼吸共命运,打胜了,大家举杯庆祝,相互出让功劳,而不是你争我夺;打败了,同伴受伤了牺牲了也得把他救回来。那具体来说,曾国藩把什么东西作为他部队的共同信仰呢?叫做“高举孔孟之道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把孔孟之道作为他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他团队的共同信仰。

为什么这样呢?刚才我说过了,曾国藩的部队主要就是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农民,一部分是书生,而且书生占的比例还要稍微多一点,50%多一点,所以曾国藩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讨粤匪檄》,实际上就是号召知识分子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篇文章里大概说了这么几个意思。他说中国几千年都信奉伦理道德,军臣、父子、上下,几千年来秩序井然,从来也没有乱过。而太平天国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无父无母,只有上天称作父,剩下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如果有一天你想想,你的小孩过来管你叫哥哥,管你叫姐姐,你想想这可以吗?这叫做没大没小,所以我们得揍他,恢复井然的伦理秩序。再用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很多优秀的文化典籍,包括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些优秀的东西。尤其是孔孟的一些东西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学习所向往的,或者可以说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而太平天国怎么办呢?他们把孔子孟子的塑像都给砸了,把庙宇都给销毁了,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典籍都给烧了,扔到茅坑里面去了。这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太不能接受了,这相当于掘了中国文化的祖坟,所以我们得自觉出来捍卫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要让你们把我们的文化血脉给破坏了。所以曾国藩这么一说,这些知识分子都会自觉投身到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来,我们要为了文化而战,不是为了政治而战,这样就可以吸纳更多的知识分子。

 

再有,中国人一直都信奉这些人,关羽、岳飞,不管是黑道的还是白道的,都信这两人,可是太平天国把关羽、岳飞的寺庙给破坏了,把他们的塑像给扔了,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是我们心中的像神一样供奉的人物,你把我们供奉的神灵都给破坏了我们就得揍你。所以他这么一说这些有点意识的知识分子都会自觉的投身到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当中来,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我们是为文化而战。但是这种共同的信仰,优秀的企业文化,光领导干部有还不行,还需要灌输到每一个士兵身上,那曾国藩怎么办呢?你给这些知识分子讲了为了文化而战他能了解,但是你给这些士兵讲,似乎他了解不了,他不知道什么四书五经,什么孔子孟子,什么叫做为了文化而战,所以曾国藩采取了一些办法,注意把这种共同的信仰灌输到一般士兵身上。

“常教士卒作字读书,书声琅琅,如家塾然。”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让大家伙学知识学文化,再“时以义理,反复训育,若慈父之训其子,听者潸然泪下”。又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给他们讲道理讲纪律,进行伦理教育。曾国藩怎么给士兵讲道理呢?说兄弟们,本来我们在家过日子过得挺好挺太平的,但是现在太平军来了,这些长毛贼来了,他们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得揍他,恢复我们平静的生活。说我们平时在一个村里面住,如果有外敌来了咱们村肯定会团结一致,一致对外,但是现在我们出来打仗了,如果你的同伴受伤了,你是不是得把他救回来,如果他牺牲了你是不是也得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为啥呢?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建立点功业,让老婆孩子能有好日子过吗?所以他就通过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给这些士兵灌输这些基本的道理。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领导干部在给下属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一定得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长篇大论人家肯定不愿意听,用这种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最能说服群众。再有,要给士兵进行纪律教育。中国农民的组织纪律性是很差的,所以需要有纪律,一方面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另外一方面曾国藩还创造了一种办法,就是编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让士兵传唱。我还抄了一首,这首歌叫《爱民歌》,您来听一听。说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听完之后您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确实现在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共产党的“三大纪律八项规定”就系源于此。曾国藩让士兵唱这些歌谣,大家唱出来实际上就证明已经记住了,这个歌一唱出去,实际上也达到了一个宣传自己的目的,让老百姓一听,湘军是这样的,和老百姓是这样的关系。同时这个歌没事的时候唱一唱,还能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再有,曾国藩还对这些士兵进行一些伦理教育,学一些基本的四书五经这些入门级读物,而且每次学完之后要把今天学的某篇文章发到每个士兵手中,没事的时候你们还得讨论讨论,今天学了领导讲话,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想,哪些东西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这样就把部队变成了学习型组织。

所以我说学习型组织不光是听你讲课,关键是听完之后有哪些想法,有哪些启示,这是最关键的。曾国藩说,一般将领的优势在于“练”,训练,但是我的优势在于“训”,所以曾国藩每逢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都要干什么呢?训话。讲什么?就讲道理,讲纪律,给士兵们进行伦理教育。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思想教育,不断加深大家的记忆,强化对这种共同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最终他的部队能够做到“齐心相顾,不曾轻弃伴侣。有争愤于公庭,而言欢于私室;有交哄于平昔,而救助于疆场。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角相伤,下午仍彼此救援。”可能上午这两人还打架,下午打起仗来就相互救助,所以有了共同的信仰大家自然就会团结起来。

第二点,用合理的机制规范人。

作为一个团队,光有共同的信仰似乎还不够,还需要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曾国藩说,“居今日之世,用今日之兵,虽诸葛复起,未必能灭此贼。”以现在的形式,以现在清政府这点兵力,即便是让诸葛亮这样的能人复生也未必能灭此贼,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清政府害怕把军队交给一个人,这个人造反,所以把他的军队分散,分散到全国各地,分散到各个地方,真正来的战争从你们各处抽调,那这样就有问题了,兵不识兵,兵不识将,将也不识兵,你从这来的,我从这来的,大家打起仗来谁救谁啊,不会相互救助的,而且主帅临时任命的,对于各支部队他不了解,这些士兵也不了解主帅,所以这样的部队是很难打胜仗的,这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曾国藩意识到这种体制机制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所以曾国藩说这种部队的建制是不行的,于是曾国藩就设计了一种独特的部队建制方法,我画了一张简图,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比如曾国藩作为最高统帅去招募一些统领,相当于中高层干部,然后统领再去招分统中层干部,分统去招营官,营官去招哨长,哨长基本上相当于班长,班长再去招募下面的普通士兵。作为统领,下面想招什么分统招什么分统,我曾国藩不管,我只需要你统领归我曾国藩负责就可以了。下面也如此,分统,你想招什么营官招什么营官,我统领不管,我只需要你分统对统领负责就可以了,这样一级一级往下来,这相当于什么呢?这就相当于分权和授权,给你下属充分的指挥权和所有权,我曾国藩本事再大我浑身是铁我能打几根钉,我给下属充分的权力,给你们招人的权力,这样下属这种感恩戴德之心就会归给你,所以用曾国藩的话说统领像根,由根生枝,由枝又生了叶,这样一级一级往下来。

 

而且曾国藩又规定,如果领导在打仗的时候下属没有注意保护领导的安全,让领导牺牲了,或者是说领导犯错误了,那对不起,从他而下给我解散重组,挣高工资的机会没有了,曾国藩给他的将领,给他的士兵工资是很高的,解散了,或者说重组了,本来是总高层干部,到其他部队变成了中层干部,收入受损,这样就相当于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连接在一块,只要你的领导不死,只要领导不犯错误,部队的完整建制就在,用曾国藩的话说叫做“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义于利。将卒亲睦,各护其长。”保护了你的上级,你的部队的完整建制就在,你的领导不犯错误,你部队的完整建制就在,所以自然打仗的时候大家就会注意保护上级的安全,在做决策的时候自然这些将领会尽量考虑周全。

有一段时间曾国藩回家给他父亲守制,朝廷是迟迟没有起用曾国藩的意思,所以这时候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做李续宾就给他写信,说“或则皖省,或援豫章,先生不出,续宾何敢独行前往?先生带我出山,仍祈带我归里。”我们或者去这,我们或者去那,您不出来我们怎么敢独自去呢,您把我带出来再把我带回去吧。为什么李续宾这么说呢?其实我们发现曾国藩虽然说统领像根,由根生枝,由枝生叶,但是您可以发现,最终能够调动整支部队的还是曾国藩,就是说金字塔塔尖的还是曾国藩,只有他能真正调动的了整支部队,统领的本事再大也只能是带领这一支部队。这种制度在湘军初期可以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到后来剿灭太平天国之后,这种制度也日渐发生了变化,随着这些统领的本事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大,所以也发生了分裂,中国近代出现军阀割据,实际上就和曾国藩的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统领一个个权力都大了,所以纷纷独立,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个小军阀,当然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这种制度是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部队建制非常的独特,这种建制独特的部队建制法是保证曾国藩的部队能够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曾国藩为后人所学习所推崇的还有他的选人才的选用育留之道,我把他总结为选用育留体系,可以说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选用育留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而且是非常细节的一些见解。比如他的选人,曾国藩选人是有特长的,薛福成是曾国藩的一个学生,他说“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曾国藩识别人才的本领比古今任何一个人都强,江湖中见到这个人就能断定他是个伟岸之才,或者是通过观察他的相貌仪表就能断定他是什么样的人才。

还有就是具有坚韧精神的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力这样的人是可用的,那什么人不可用呢?叫做表现欲望太强者,有点本事但是特别爱表现自己,像那孔雀一样特别爱表现自己,用北京话说就是臭显摆。再有叫做才大和性格偏激者很有本事,但是在性格方面有明显缺陷这样的人,即使要用也要有限制的使用,这个是曾国藩的用人标准。同时他识别人才还有诀窍,他说什么呢?他说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的志向与趣味。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越低贱污劣;志向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由志向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关于用人,可以说曾国藩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曾国藩主张要广收慎用、注意考察,来投奔曾国藩的人很多,对于来投奔自己的这些人该怎么用,叫做“广收慎用、注意考察”。

有这么一个例子,是讲曾国藩对鲍超的考察。鲍超是四川人,个头不高,但是作战非常勇猛,鲍超本来是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一个手下,但是因为鲍超性格脾气不太好,和胡林翼手下的很多将领合不来,后来才来投奔了曾国藩,刚到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只给他两个营的兵力,人数不多,几百人。所以鲍超就不太满意,和曾国藩身边的一个姓李的心腹幕僚抱怨,说你看想当年在胡大帅那我要多少兵胡大帅给我多少兵,我自己没有好衣服穿,胡大帅把自己的好衣服都给我穿,你看看我到曾大帅这来才给我两个营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你能不能跟大帅说说,给我多加几个营的兵力。这个姓李的谋事就跟曾国藩说了,曾国藩说鲍某刚来,未立尺寸之功,怎么能要求加兵呢,他刚来,还没有建立功业,我也没有看到他的实际本领,怎么能给他轻易加兵呢。

过了两天,曾国藩请鲍超吃饭,用什么东西来招待他呢?用猪肚招待他,这个东西在当时的人看来不是什么上等食材,也就是一个家常菜,而且在吃饭的过程当中,鲍超屡次想跟曾国藩提要求,要求加兵,但是每次曾国藩都把他的话岔过去了,所以吃完饭之后鲍超感觉不好,于是就心存去意,想走了,不在你这干了。于是这个姓李的就劝他,你别着急别上火,我们曾大帅用人自有他的绝妙之处,你再等等。终于把他劝住了,又过了几天,太平军来攻,曾国藩把鲍超派出去了,鲍超大胜而归,曾国藩二话不说,一下子给加了10个营的兵力,从此鲍超再也不提加兵的事情了。所以曾国藩就总结,说对于这些人怎么用呢?叫做“试以艰危,责以实效”,试以艰危,把人才放在困难而危险的环境中考察他,责以实效,看实际效果如何。嘴上说再好,但是一交给你重要任务就办砸了,那算不得真正的大才,或者是平时办一些小事情都办得不错,但是重要的事情老干不好,那也算不得真正的人才,这叫做“试以艰危,责以实效”。

鲍超立功之后曾国藩继续考察他,据说有一回刘铭传到鲍超这传达任务,等他回来之后向曾国藩复命,曾国藩就问他说你见了鲍超了,鲍超穿没穿黄马褂,跟没跟你提他往日的战功?刘铭传说,鲍超对我非常客气,非常恭敬,既没有穿黄马褂也没有提往日的战功。由此,曾国藩就断定鲍超这个人是可用的,虽然立了功但是并不骄傲,而且鲍超这个人很聪明。鲍超虽然是一介武夫不识字,唯一认识的字就是自己的姓——鲍,唯一会写的字也是这个字。据说有一回鲍超的部队被太平军围住了,鲍超就让手下几个参谋给曾国藩写救援信,这几个人去了好半天,信也没有写出来,然后鲍超气得直骂,这帮浑球怎么这么半天还写不出呢?底下这几个参谋说你别着急啊,我们正在想着怎么措词呢,鲍超说我都要被打死了,还想怎么措词,来,拿笔来我写,写了一个大大的鲍字,然后鲍外面画了一个大圈,大圈外面又画了很多的小圈,说,去,拿给曾大帅吧,曾国藩手下这些幕僚拿到这封救援信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曾国藩说我明白,老鲍被人包围了,赶紧派兵去救吧。所以你看这个家伙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会画图,证明他很聪明,这个是“广收慎用,注意考察”。

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世界上不害怕没有人才,害怕的是用人者不知道怎么正确的使用人才,人才身上有长处有短处,如果用好了,可能短处也会发挥好的作用,但是如果用不好,恐怕长处也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关键看你怎么用。那怎样才能把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之上呢?这里面最忌讳的就是“用违其长”,不根据人才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

 

三国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这个人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说这个人“人气过剩,好论军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人才,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就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6字方针,所以才有七擒孟获。但是这个人就是一个军事参谋,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经验。当年刘备在弥留之际曾经跟诸葛亮讲,说你一定要注意马谡这个人,他给你当个参谋就行了,不要委予大任,可是后来刘备死了之后在“一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放着魏延那匹老将没用,而用了马谡,结果马谡也是街亭大败,这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这里面诸葛亮就犯了这个错误,没有根据马谡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没有用他的长处,如果你继续让他当个参谋,恐怕就没有挥泪斩马谡这个事情发生了。无独有偶,曾国藩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表现在对这个人的使用,这个人叫做李元度。你可以给他相相面,这个人长得非常清秀,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确实是个书生,读书人,文章写得好,对联也对得好,书法也不错,他曾经写了一本书拿给曾国藩看,曾国藩说你这书写得太好了。李元度是中国清代一个著名的文人,但是这个人也是从曾国藩一出来带兵就跟着曾国藩,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无论曾国藩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困难的时候,死心塌地跟着曾国藩,但是后来曾国藩发现手下很多人都有官可做了,有官位了,唯独李元度还是没有职位,所以他就想制造点机会提拔一下李元度,于是让李元度,让这个书生去守徽州城,他知道李元度不擅打仗,所以一再叮嘱他,你老老实实守城,千万不要出城打仗,守着就可以了。李元度答应的挺好,行,听你的。等到曾国藩走了之后就不是他了,他天天让士兵去太平军的城下叫阵,人家不搭理他,他还把自己的城门都打开了,把军队都放出去了,给我去找太平军决一死战,后来曾国藩考虑到他不善打仗,又给他加派了2000援军帮助他守城,可是李元度让这2000援军片刻不得休息,去找太平军打仗去。可想而知,徽州城没守几天,就让太平军给攻破了。

曾国藩不得以只得请求皇上制裁李元度,后来曾国藩很后悔,他说我这一生所负之人甚下,我对不起的人特别少,唯独这次很后悔。如果我能够按照他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是毁了李元度,再一个也毁了我的事业,使我湘军损失惨重,所以我一定要根据他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

经过这个事之后,再后来曾国藩在用人的时候充分做到了因材器使,用其所长。曾国藩有一个小人才库,人数大概几百人,他把这些人分成了八大类,有谋略人才、作战人才、军需人才、文书人才、吏治人才、文教人才、制造人才和外交人才,我需要哪方面的人我就到我的人才库里面找去,当然我这是一部分,但是您会发现他这个人才库里面这些人,基本上在中国近代都是享有盛誉的,一方面与这些人个人能力有关,另外一方面我想也与曾国藩的因材适用,用其所长有关。

刚才我说了,一个人才身上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用好了可能你就会成就一个人才,那关于人才身上的长短之处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我觉得其实很简单,第一个叫做看人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先看长处天下尽是人才,先看短处天下无人才。再一个就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尽量发挥他的长处规避他的短处,对他的短处可能带来的危害,作为领导要想办法弥补或者说在搭班子的时候最好配一个候补型的,这个叫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再一个曾国藩用人非常忌讳一点,叫“忌任人唯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曾国藩亲朋好友很多,来投奔他的亲朋好友就更多,他曾经专门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叫做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贤者不愿意与其共事。有这么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叫做江庆才,这个是曾国藩舅舅的儿子,当年曾国藩进京考试,要走好几个月的路,而且在京城还要停留那么长时间,所以需要一大笔盘缠,家里凑钱没有凑足,他舅舅就把家里一个重要生产工具——牛给卖了,然后给曾国藩凑足了盘缠让他进京去考试,所以曾国藩在做了官之后每年给自己的舅舅寄来点钱,帮助他舅舅过日子。

后来,他舅舅死了,就剩下一个独子江庆才,江庆才就来投奔自己的表兄,曾国藩自然是十分想提携他,但是他发现交给江庆才办的几件事情都给办砸了,而且江庆才还总是以自己是总督的表弟自称,对别人颐指气使。看到这种情况曾国藩就决定,不能用你,给了他点钱,几十两银子打发他回乡了,你一个臭鸡蛋在这毁了我一锅汤,我不能用你,虽然你爹对我有恩,但是你没有本领所以我不能用你。

还有一个是曾国藩的老乡,这个人姓戚,这个家伙有一年家里收成不好也是外出来找工作,来投靠曾国藩这,投靠曾国藩门下,曾国藩就跟他聊天,他发现这个老乡虽然是农民出身家里种地的,但是说话很有条理性,你可以看看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把那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有条理,这个人可能是有一些本事的,于是曾国藩也是把他留在了军中成了自己的幕僚。但是有一次曾国藩在吃饭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老乡吃饭很仔细,饭碗里面有一个带壳的小米粒他竟然发现了,把这个小米粒挑出来了,曾国藩吃过饭之后拿出20两银子,打发这个老乡回家。这个老乡不明白什么意思,说我也没有犯错误怎么打发我走呢,曾国藩就讲了,你到我这才来几天,你平时在家里可能都吃不上白米饭,碰到别的农民一吃白米饭肯定都吃了,但是你呢,连一个带壳的小米粒都能给挑出来,我害怕将来你在我这待久了会见异思迁,所以我不能留你。那这个姓戚的一想回家真的是没有什么可干,他一再哀求,把我留下吧,干什么都行,最后曾国藩还真是把他留下了,但是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曾国藩让他去干什么,您猜猜让他去干什么?曾国藩让他去种地,你不是农民出身吗?我军营外面有一块菜园子,你就帮我种菜吧,那从这件事情之后每天这个姓戚的带着两个老农民一块种菜,把菜种得非常好,曾国藩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他能长年如此,最后才决定重新起用他,这是曾国藩的用人。

 

作为一个领导,实际上培养人教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下面来看一看,曾国藩的育人可以说是非常高超的。

比如对士兵,刚才我们讲了通过通俗的语言持续不断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强化大家对共同信仰的认识。再有就是曾国藩实际上对家人对部属对学生也是教育内容无所不包,如果有兴趣您可以翻一下曾国藩家书,其实曾国藩家书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就是曾国藩在教家人教下属教学生怎么做人做事,比如怎么走路,怎么写字,怎么读书。盖了新房子,告诉家里人不要写什么侯府相府的字样,女儿出嫁之后不能常住娘家,老家的丫鬟长大了要嫁出去等等,细致入微,非常繁琐。

除了通过写信教育,再有就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己说、亲自让人看我是怎么做的,下面的人,这些家人学生效仿,而且他非常注意在对于下属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教育、点化。比如举个例子,叫做曾国藩教育李鸿章的例子。李鸿章的父亲当年是非常欣赏曾国藩的才华的,所以让李鸿章拜曾国藩做了老师,曾国藩也是让李鸿章回乡去招募部队办团练,可是李鸿章在官场饱受侵压,队伍没有带起来,混了好几年队伍也没有带起来,所以后来来到曾国藩这,成了曾国藩手下的一个幕僚,他刚到曾国藩手下的时候,在生活习惯上曾国藩就教育他。曾国藩这个人早睡早起,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幕僚也要每天早起,和他一块吃早饭,但是李鸿章这个人不爱早起,就爱睡懒觉,有一天实在是起不来了,到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敲李鸿章的门,说李鸿章快起吧,就差你一个了。李鸿章说我今天实在是起不来,不如你们跟大帅说谎说我今天生病了,我就不去了,结果过了一会儿有一堆人来敲李鸿章的门,外面的人就说李鸿章你快去吧,就差你一个了,李鸿章说不是跟你们说了吗,我生病了,外面人说不行,大帅说了生病也得去吃早饭,所以这一天李鸿章就混乱地穿起衣服到前面去点卯。

平常吃饭的时候大家伙开玩笑,七一嘴八一嘴什么都有,很热闹,但是这天吃饭的时候异常安静,连嚼菜嚼饭的声音都能听到,吃完饭之后曾国藩走到李鸿章面前跟他说,少荃,既然你是我的幕府,我就一个字“诚”,说完拂袖而去,把李鸿章晾在这了。后来李鸿章就回忆,他说我刚到曾国藩那的时候非常不愿意早起,但是我发现当我养成这个早睡早起的习惯之后,我觉得这个习惯对于我来说太好了,尤其是对于带兵打仗的这些人,你每天早睡早起就能保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制定战略谋划就容易周详,所以说这个习惯对于我来说太好了,而且他说我跟曾国藩吃一顿饭绝对不是吃饭那么简单,吃饭的过程当中他就教育你,平时吃饭的时候跟大家一块讨论一些问题,或者分享一些观点,我跟曾国藩吃一顿饭胜过上一次课。

再后来,曾国藩把一些重要的公文交给李鸿章去写,李鸿章公文写作写得很漂亮,现在还夸他,你对这个公文写作很有天分。再后来,曾国藩觉得李鸿章在自己身边历练得不错了,后来也让他去打仗,让他去打上海,李鸿章大胜而归,朝廷也让他做了官,但是李鸿章终生都尊曾国藩为老师。你看曾国藩教育人无处不在,言传身教,可以说教育的内容也是无所不包,这是他的育人。

最后一个是留人。留住人,怎么留呢?我想首先就是叫做“以诚待人”。曾国藩说,我认为教育下属的方法最重要就是推诚布公,而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作为领导,首先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下属,这里面有这么一个典故,话说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为了维护他们刘姓家族统治,然后和这些起义军打起仗来,有一次刘秀打了一个胜仗,打败了一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号称是有几十万人之多,刘秀就想这帮人要投降我该多好啊,可是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纳降如纳敌”,如果这帮人不是真心实意投靠你,你把他们纳过来,无疑是在自己身边放一定时炸弹。刘秀就想,我要通过什么办法让这帮人真心实意投靠我?结果他想到了。我们知道中国农民起义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讲义气,但是他们的猜忌心又比较重,所以在接受这支绿林部队投降那一天,刘秀一兵一卒都没有带,就一个人骑着马,连武器都没有带,一个人来到了这支绿林部队的大营接受他们的投降。

换作往常肯定是带着大队人马轰轰隆隆、风风光光接受他们的投降,但是他一个人来了,连兵器都没有带,所以这些绿林人士一看这个刘秀简直太信任我们了,一兵一卒都没有带,武器都没有带,这是对我们充分的信任,所以立刻跪倒在地,表示我以后要死心塌地的跟着你干了。刘秀通过这种方式相信他们不会对自己有所损害,结果俘获了这些绿林人士。曾国藩讲,当领导不要去耍智谋耍手段用权术,什么是权术呢?权术就是因为你心里面有私心杂念,但是又不能告诉人家,所以总是编一些假话去欺骗人家。殊不知天下没有真正的庸才,你可以在一件事情上耍智谋耍手段玩权术,但是不能事事如此,对于一些一般的人才,你可以用点智谋权术,但是对于高级人才千万不要这样,说凡是真话实话多说几句,时间长了人家自然会了解你的心意的,即使是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几句,作为领导你真心实意的跟你的下属交流,可能有的时候你给提点意见建议不愿意听,但是你每次都真心实意的说,慢慢他就会了解你的心意了,不是说为了笼络你的下属就想办法去讨好他,或者是说他明明犯错误你也不指出来,这就不是以诚待人了,犯了错误你要批评,做好了你要表扬以诚待人。

 

再有叫做“以情感人”。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写作文经常会这么写,人的心灵是一扇大门,能够打开大门的钥匙是什么呢?是情感。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情的人,比如说刘备。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就是因为他善于用感情,我们的主人公曾国藩也是个用情高手。我们知道湘军可以说是久经挫折,屡战屡败,但是却久经挫折而不散,为什么呢?曾国藩说,我们的部队里面有一种牢固的感情纽带,湘军之中有父子家人之情,我们就像父亲和儿子一样,像兄弟一样,所以你想想父亲和儿子是什么样的感情,兄弟是什么样的感情,那是容易轻易给破坏的吗?是不容易的。

还是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叫做曾国藩与塔齐布的例子。有一次塔齐布去讲九江,打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打下来,结果塔齐布是又气又急吐血而死。塔齐布的老家在北京,他有一个老母亲年事已高,还有两个弟弟工作不太稳定,塔齐布牺牲之后,曾国藩第一个事先是到塔齐布所在的九江大营给他主持了一次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抱着塔齐布的棺材痛苦不止,叙述哥俩往日的种种恩情,同时对塔齐布的老母亲给他筹措了一笔钱帮助他过日子,然后对塔齐布两个弟弟的工作做了一些安排。所以你看看如果您是曾国藩的下属,您看他这样对待塔齐布,您是不是觉得心里特别温暖。

再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叫做“以利益以事业吸引人”。“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曾国藩虽然总是要求自己不要太重名和利,也时常教育自己的下属不要太重名和利,但是他知道大家出来跟着他打仗,实际上很多时候还是为了名和利,所以他说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为什么知道打仗都要死人还跟着我,就因为他们心里面有欲望,所以鉴于此曾国藩给自己将领给自己士兵的工资是很高的,以此来吸引人才。比如他的营官每月白银是200两,工资加上办公经费,但是分统和统领人数如果能带兵达到3000人的,每月350两,5000人以上的每个月520两,万人以上每个月650两,那大家可以猜测一下曾国藩作为一个朝廷的二品大员,每年的工资加上养连银子,一共收入有多少,正常的收入,应该是1万左右,所以你看二品大员每年的收入才1万左右,而他的将领如果能够达到带一万人的队伍,每个月650两,那全年就7000多两,这个收入已经很高了。

而且曾国藩的部队到后期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打胜仗了那这些收缴过来的战利品,将领可以收归私囊。曾国藩手下有一员将领叫做郭松林,他就说我打完太平天国自己有400万的家产,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全打完太平天国之后据说把天津皇宫里面的好宝贝装了20多船偷偷运回他老家,而且这个曾国全买了万亩粮田,开了多家当铺。就连曾国藩手下一个最廉洁的将领叫做彭玉麟,他也承认打完太平天国之后自己有60万的家产。

所以跟着曾国藩绝对是高工资高收入的,同时对于士兵也要给高工资,毕竟在前线打仗还是这些当兵的,曾国藩每个月给士兵的工资是4两5,这相当于一个什么水平?曾国藩做过调查研究,说我们湖南当地这些农民每年就是再省吃俭用,再节俭,一年能攒的银子顶多顶多十两了,但是现在我每个月给4两5,全年的收入就50多两,可比在家种地强多了,而且他的收入水平比绿营的收入也是高的,绿营这些当兵的如果是在战争期间工资足额发放的话,工资也是4两5,可是不打仗的时候没有这么多,而且清政府还经常拖欠军费,所以这样相比曾国藩的士兵工资也是高的,本来曾国藩还想给他再高一些,但是碍于清政府所以每个月也给4两5,而且这些当兵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打了胜仗收缴过来了好宝贝,你也可以悄悄运回家去。

那大家可能有疑问了,曾国藩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手中是无钱无权,他上哪儿去筹这么多钱来给将领给士兵发工资呢?    曾国藩筹饷基本上是三个来源,第一个叫做劝捐。我先搞搞调查研究,看看长沙周边这些有钱的商人把你们请过来,请你们吃饭,你按照你资产的比例相应地给我捐点钱,不捐我不让你走,这个叫做劝捐。再一个叫做设卡收税。你挑了那么多货物我给你估个价,相应收点钱,设卡收费。再有一个就是地方支持。朝廷不管,比如说曾国藩在江西,江西每年给你提供一部分的粮响,当然这部分粮响有的可能非常愿意给,有的不愿意给,很多时候还得靠自己去筹,但是在发饷的过程当中也是技术要求的,比如说给士兵每个月不是4两5吗,我不都发,发个50%到60%,剩下那一部分过几个月再发,为什么呢?曾国藩说如果都发给你们,你们这帮坏小子没事的时候容易干坏事,再有我给你们发点实物工资,缓解一下现金流。再后来都知道到湘军来当兵有高工资高收入,交点保证金,保证你遵规守制不犯错误,而且如果打仗的时候私自逃跑了,那我拖欠你的军饷是一毛没有的,但是如果是打了胜仗了想复员回家了,那我把你的保证金你的这些拖欠的工资都给你,让你回家过好日子,这是他的利益高工资高。

但是同时,实际上很多人除了想挣高工资之外,还想在事业上有发展,在政治上有前途,曾国藩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光注意给高工资了,所以后来有不少人离开他。曾国藩这个人很注意个人反思,他就想为什么这些人离开我?是不是我的修养不行?他手下一个谋士叫做赵烈文就给他总结,说阁下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什么意思呢?您的成功不是您一个人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所以您得满足人才的欲望,有的人可能更多的看重钱,但是有的人更多是看重职务的升迁,仕途的发展,所以还得通过这个来吸引人。听了赵烈文的话之后,每打一次胜仗,曾国藩就保举一些人,让他们有官可做,所以最后统计从曾国藩手下走出了三品以上的大员50多个,三品以下不计其数,这叫以事业吸引人,你跟着我干,将来职业发展空间非常好,这叫做曾国藩的留人,我们就讲到这。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626/8198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