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高校“高分考生争夺战”何时休?

2015年07月03日 08:58

 

【事件介绍】

北大清华抢生源微博互掐 网民:不要钱求带走

港媒称,内地高考早前放榜,考生根据自己成绩报读不同大学的学系。往年一些著名大学已曾传出“互抢”一些高分考生,28日早上,北大及清华的四川招生组在新浪微博骂战,互相指责对方以不法方式“骗”学生报读。

互相指责 火药味十足

据《香港商报》6月29日报道,28日8时25分,微博认证的“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微博指责某校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该微博还就此澄清,“目前报考各个专业的人数也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可能”,反称另一间大学才是欺骗考生的始作俑者。

随后,“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官方微博转发该微博,称对方对报考清华的考生许以重金:“兄弟,给考生介绍北大情况,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但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吗?”又指责北大职员骚扰已报读清华的学生,“从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

“北大四川招生组”其后再发微博回应,并且明确斥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不过,两大名校招生单位的互控贴文28下午在官方微博已看不到,双方在媒体报道后不久即删文。

官媒:不能公开撕破脸

另据香港《东方日报》6月29日报道,内地官媒28日下午发表社评批评,大学是知识殿堂,高校之间再怎么竞争,不能公开撕破脸。该社评指出,中国的大学各有千秋,各地高考的前十名绝大部分被北大清华以及香港几所顶尖大学瓜分,这是不正常的。大学说到底不该比它们有多少高考“状元”,而应该比学生日后的成就。

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为抢夺新生在网上“开骂”,相关微博很快被上万名网民转发。有网民在微博中留言表示“失望”,“作为中国最好的两所高校,能向学子们表现你们百年学术底蕴吗?掐来掐去,意义何在?”也有网民调侃:“这跟全国百分之九十九考生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不要钱,只求带走……”

有网民质疑并发问:“真的存在‘买’考生现象吗?这种行为合理合法吗?这事谁来管?”还有不少网民因此叹息:“为何要‘买’考生,教育不是生意啊!”同时,也有部分网民持平静态度:“不要上纲上线到一流大学的层面,高校抢生源,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教育部回应禁止恶性抢生源

6月28日上午,网友“围观”了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的“掐架”,两校招生组互相指责对方进行诈骗、花钱买考生等行为,但当日双方均删除了骂战微博。

29日晚,教育部首次就此事做出官方回应,称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维护高校招生工作秩序,明确规定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高分考生争夺战”背后的真问题

每到高招报志愿,不仅仅学生和家长绞尽脑汁想着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最好,一些高校之间也为了获得分数更高的生源而“挤破了头”,专车接送、许以“重奖”、甚至安排招生组老师挨个“盯”考生,直到填报志愿提交的那一刻。

学校间上演“拔河赛”

一名曾经参加过某著名高校招生组招生工作的教师表示,对于综合实力与录取分数线“旗鼓相当”的高校而言,由于报考学生的整体分数段比较重合,而高招录取标准几乎只看分数高低一项,因此各个学校都会卯足了劲争取更多高分考生。

“学校录取分数线高低是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光清华北大在争取全省前100名的考生,像复旦、浙大等高校也想要排名靠前的学生,甚至会为了一名成绩拔尖的考生而来回‘拔河’,几乎年年出现考生在决定报考A校后反悔改成B校的情况。因此,不到填报志愿那一刻,学校的‘考生争夺战’也不会结束。”这名教师透露说。

“提前摸底”确保“打胜仗”

据《齐鲁晚报》报道称,今年高考成绩还没公布,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国内名校的招生组老师就已经抵达青岛几所优质高中,甚至直接进驻高分考生家里。

据《重庆晚报》报道称,今年重庆高考分数还未对外公布时,重庆高考文科状元刘楠枫就接到了北大招生组负责人的喜报。随即,还在成都游玩的刘楠枫被北大招生组专车接回了重庆。

一名重点中学的校长透露说,近年来,清华、北大等高校招生组会在高考结束后不久就提前到学校摸底,根据学生估分和学校反馈提前“锁定”招生目标,甚至挨个入户做工作。

不断加码的“诱惑”

据媒体报道,不少名牌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还会许诺一些高分考生一旦报考该院校,将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学金。而一些考生家长在这样的情况面前,也会借机“两头跑”,以孩子的分数为筹码,争取学校为录取自己的孩子开出更高的“价格”。

“生源大战”何时休?

近些年,炒作“高考状元”的事情频频发生。尽管有人大代表和主管部门屡屡呼吁“停止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不过现实却几乎没什么改变。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主要看师资和教学水准、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不应拿生源质量作为指标。应在推进招生公平、探索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展开竞赛,而不是像暴发户比阔斗富般炫耀揽来多少“状元”。 

 

北大清华招生互掐:斯文扫地之后的冷思考

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哈佛、剑桥,衡量办学质量和影响力,学生的入学成绩或者说学校的录取门槛的确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世界上很多名牌大学录取一个学生的标准,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很多美国常青藤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是否在高中期间参加过志愿活动,是否担任过学生社团领袖,是否对某个社会问题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等,甚至某一项专业技能获过奖都能成为被录取的理由,这就是美国大学自主招生的真正魅力,即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相对“任性”的招到他们认为很优秀的学生。

再反观我们的大学录取标准,好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全社会最为关注的就是本省、本市、本县有没有出高考状元,出了多少过211、985高校录取线的尖子生,试想一下,在这样单一、功利、直接的社会期待标准下,清华、北大又能作何选择,难道他们敢于挑战公众期待,以某个学生曾经获得过围棋比赛冠军或者骑行环游中国而录取吗,当然不可能,因为整个社会的期待值和评价标准摆在这里,其实这次事件唯一让公众感到不悦的是,两校的抢人大战太不文明,互相诋毁的太赤裸,和学校的牌子、气质不相符合,仅此而已。

面对如此斯文扫地的抢人大战,除了慨叹和悲哀,似乎还应该呼吁一下,呼吁什么呢,呼吁放开大学自主招生权限,让大学自主招生更灵活,但在高考录取政策和基本面不做大的调整的现实面前,即使放开了自主招生,北大清华的招生大战还是会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也真的需要更多的教育改革家上下求索。

【启示与思考】

在当前“唯分数论”的录取评价体系下,社会舆论也相应会把名校录取状元的人数和大学录取分数线高低,作为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甚至很多社会机构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也以此作为参考指标。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学为了招生的“政绩”,就会下指标给招生负责人,争取招到更多状元和高分生源。相应地,招生人员也会通过种种录取优惠条件和承诺来抢夺高分考生。

我国的高校录取制度使得大学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学生也没有充分的选择权。高考和招生录取由政府部门统一主管,高校没有全完的自主招生权,只能按分数录取。我国招考分离的高考制度改革,已经提出了多年,但一直迟迟难以推进。2014年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改革多集中于高考考试制度方面,而给予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却难破题。

如果能够促进高校招生自主权落地,建立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那么高考成绩将不会成为评价考生和评价高校的唯一标准。高校录取学生时可以参考学生中学成绩、平时表现等多个指标,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么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将会更多看重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高校也不必在录取手段上大做文章了。但现在是,学生不是在纠结去哪个学校,是先要关注能不能被录取。

招考分离改革中,统一高考制度可以保留,但录取制度应当进行改革。考生拿到高考成绩之后,不是去排名次填志愿,而是凭高考成绩及其他表现去申请大学,可以申请很多所,大学对学生的表现和是否录取进行独立评价。这套录取制度在国外高校已经实行地很成熟,香港高校在内地执行地也很成功。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才能更多关注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更好地关心学生成长。

整治我国高校招生乱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形象,必须抛弃“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必须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智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703/820728.shtml